造句指懂得并使用字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造出字词通顺、意思完整、符合逻辑的句子。依据现代语文学科特征,可延伸为写段、作文的基础,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功。造句来源清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八:“其用意,其造句,均以纤巧胜。” 夏丏尊叶圣陶《文心雕龙》 四:“造句也共同斟酌,由 乐华 用铅笔记录下来。”
下面为您提供关于【道不拾遗造句】内容,供您参考。
1、人们都希望出现夜不闭户,道不拾遗那么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2、这类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之事,在我们村可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
3、解放了,社会安定,很快就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新气氛。
4、道不拾遗,夜不闭户这个古人美好的愿望,如今在我们文明村已变成现实了。
5、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秩序大大好转,许多地方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6、人人称赞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
7、全国解放后,社会秩序大大好转,许多地方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8、道不拾遗,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扬波,知中国有圣人。
9、时人赞叹,建文时,法网疏阔,道不拾遗,士风朴茂,尚义者多。
10、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11、近闻芷江河清海宴、歌舞升平,夜不闭户道不拾遗,此乃曲县长治理有方,本督军佩服。
12、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
13、助人为乐、见义勇为、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社会风气很好。
14、风政修明,流爱于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遗。
15、端时治兵泾原,招流民溃卒,所过人供粮秸,道不拾遗。
16、但是人们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生活相安无事。
17、斗纨绔,治贪官,除奸臣,他让百姓安居乐业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18、一度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安定局面。
19、却说包丞相镇守边庭,人民乐业,百姓讴歌,道不拾遗,犬不夜吠。
20、现在村里连联防队也没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对他们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21、有些地方真个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22、唐太宗,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23、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是人见人惯的。
24、义欣随宜经理,境内安业,道不拾遗,城府完实,遂为盛籓。
25、这位老臣身子不好,但他上不负朝廷,下不欺百姓,拖着病体卧治淮阳七年,将淮阳治理得“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26、又称当时市无二价,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男女按礼分路而行,牛皮吹上了天。
27、西汉黄霸任颍川郡太守,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吏治清明,道不拾遗,皇帝因此下诏称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28、古之先民,率直天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淳朴厚道,崇德尚品;揖让进退,克己复礼。今之我们,努力学习;传递文明,爱心接力!
29、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30、一堂课下来,居民们学会了用英语打招呼,而夫妇说,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学会了中国成语“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31、不要把所有的矛头都指向那几个小蟊贼,我们国民的素质还没有尽善尽美,我们的社会治安状况还没有达到“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32、这些人所到之处,必夷其豪,族灭豪猾之属,连坐奸豪之家,在某些郡县确实收到了“道不拾遗、无犬吠之盗”的效果。
33、解放了,社会安定,很快就出现了~,夜不闭户的新气氛。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制止,表示某种感慨。它的句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造句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在分析并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加以说明。如用“瞻仰”造句,可以这样造:“我站在广场上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因为“瞻仰”是怀着敬意抬头向上看。
二、用形容词造句,可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事物的形状进行具体的描写。如用“鸦雀无声”造句:“教室里鸦雀无声,再也没有人说笑嬉闹,再也没有人随意走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了。”这就把“鸦雀无声”写具体了。
三、有的形容词造句可以用一对反义词或用褒义词贬义词的组合来进行,强烈的对比能起到较好的表达作用。如用“光荣”造句:“讲卫生是光荣的,不讲卫生是可耻的。”用“光荣”与“可耻”作对比,强调了讲卫生是一种美德。
四、用比拟词造句,可以借助联想、想象使句子生动。如用“仿佛”造句:“今天冷极了,风刮在脸上仿佛刀割一样。”
五、用关联词造句,必须注意词语的合理搭配。比如用“尽管……可是……”造句:“尽管今天天气很糟,但是大家都没有迟到。” 这就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把关联词的几种类型分清并记住。
六、先把要造句的词扩展成词组,然后再把句子补充完整。如用“增添”造句,可以先把“增添”组成“增添设备”、“增添信心”或“增添力量”,然后再造句就方便多了。
随着信息新媒体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收音机、电视之后的主流媒体,并有将其整合的趋势。网民数量的激增使得网络话题的热议和网络语言迅速成为流行语。出现了很多新现象:网络造句——当某一新闻事件在网络迅速流传之后,新闻事件中的某一具有代表性的词语,在网友们的推广下,成为造句的主体,并迅速在网络流行展开。比如李刚事件中,我爸叫李刚成为流行语,以它进行的造句活动在网络铺开。例如:窗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给我一个李刚,我能撑起整个地球等。而在360与腾讯的3Q网络大战之后,一句“我很艰难的做出决定”也迅速流行。这类造句的特征主要是将已有的诗句、文章等进行改变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