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欺诈性合同的认定标准

欺诈性合同的认定标准

来源:爱站旅游

本文介绍了合同诈骗罪的认定主要包括欺诈行为、受损失的事实和数额、行为人的故意以及非法占有目的等方面。欺诈手段包括但不限于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合同文件、印章等,故意制造虚假的合同履行条件或者履行能力,以虚假的承诺或者保证为诱饵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犯有合同诈骗罪的,应当以诈骗罪定罪处罚,并依法处以刑罚。同时,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存在竞合,从重处罚。

法律分析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合同诈骗罪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以欺诈、胁迫手段使对方当事人受损失的行为。

2. 司法认定合同诈骗罪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欺诈行为:行为人采取欺骗、误导等手段,使对方当事人受损失;

(2) 受损失的事实和数额:对方当事人因合同诈骗受到的损失事实和数额应当明确,且数额较大;

(3) 行为人的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对方当事人受损失,仍然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

(4) 非法占有目的:行为人的目的是为了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的人财物或者获取其他非法利益。

3. 欺诈手段包括但不限于:

(1) 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合同文件、印章等;

(2) 故意制造虚假的合同履行条件或者履行能力;

(3) 以虚假的承诺或者保证为诱饵,使对方当事人相信其能够达成合同目的;

(4) 采取其他欺诈手段,如利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虚构合同关系、恶意延长合同履行期限等。

4. 合同诈骗罪的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犯有合同诈骗罪的,应当以诈骗罪定罪处罚,并依法处以刑罚。同时,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存在竞合,从重处罚。

(1)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

(2)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3)主体个人或单位均可构成;

(4)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

二、怎么认定合同诈骗罪

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罪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产生于民事交往过程中,并且都以合同形式出现。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对合同所规定的义务都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诈骗在客观上表现为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合同纠纷中的当事人有时也伴有欺骗行为。两者都是非法占有特定物。尽管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也有本质的区别。

拓展延伸

合同诈骗罪主体如何认定

(一)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以单位名义实施的合同诈骗行为,其犯罪非法所得归单位所有,即属单位诈骗;假冒单位法定代表人身份以单位名义实施的合同诈骗行为,法定代表人和单位不追认的,属个人诈骗;

(二)单位组织内的自然人在职务范围内以单位名义实施合同诈骗行为,且单位内自然人犯罪非法所得归单位的,属单位诈骗;以单位名义实施的非职务行为,非授权行为,单位事后不追认的,属个人诈骗;

(三)自然人经单位授权在此范围单位名义实施合同诈骗行为后经单位追认,且犯罪非法所得归单位所有,属单位诈骗;盗用、冒用、伪造单位公文、证件、印章或以终止后的单位名义实施的合同诈骗行为,属个人诈骗。

结语

合同诈骗罪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以欺诈、胁迫手段使对方当事人受损失的行为。认定合同诈骗罪需要满足欺诈行为、受损失的事实和数额、行为人的故意以及非法占有目的等条件。欺诈手段包括但不限于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合同文件、印章等,故意制造虚假的合同履行条件或者履行能力,以虚假的承诺或者保证为诱饵,采取其他欺诈手段等。合同诈骗罪的法律责任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犯有合同诈骗罪的,应当以诈骗罪定罪处罚,并依法处以刑罚。同时,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存在竞合,从重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合同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