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头鸭:别名,为雁形目、鸭科、粉头鸭属鸟类,原产于亚洲印度、孟加拉、缅甸、尼泊尔。野生于茂密植被环绕的封闭水域。1790年命名。寒冷季节,有小范围的迁徙。
大型潜水鸭,极为罕见的游禽,因栖地的丧失、森林砍伐、湿地变农田、人类的狩猎活动,最后一次确切的野外观察记录为1949年,IUCN列为极度濒危,很多学者推测,其已灭绝。
科目分类:鸭科 ;生存环境:湿地 ;颜色分类:粉色_黑色 ;性情分类:游禽 ;最大体型:60cm ;迁徙类型:留鸟 ;寿命年限:24年 ;适宜温度:20℃±10℃ ;食物饲料:杂食
粉头鸭形态特征:
成体长约60cm。雄鸭呈朱古力色,颈及头部呈深粉红色。雌鸭和幼鸭色更深一些,但颈和头部的粉色较雄鸭黯淡,仿佛一只头上染了粉红色的雌性赤嘴潜鸭。飞行时可见一道白色翼缘自浅黄色次级飞羽的前缘一直延伸到尾覆羽及浅粉色的尾下覆羽。与相近种赤嘴潜鸭相比,翅上没有黑色后缘。
粉头鸭生活习性:
有时聚成小群活动(尤其在冬季),通常由6-8只个体组成。在寒冷季节里,偶尔现身于开阔的河流中,但人们很少观察到它们从一地向另一地迁徙,故推测它们可能属于留鸟。雄鸭发弱的口哨音,雌鸭则发“嘎嘎”声。
粉头鸭饲养方法:
出现在灌木和高草围拢的小池塘。大概以两种不同方式捕食,第一种被称作“折叠捕食”,主要用在浅水区,第二种是潜水捕食。对其食性所知甚少。粉头鸭的砂囊里包含了水草和小贝壳,而气管的解剖学证据暗示,它们是极出色的潜水觅食者。
粉头鸭雌雄分辨:
雄鸟的喙、头和颈呈粉色,而雌鸟这三部位的粉色较黯淡且偏棕色。幼鸟身体的棕色比雌鸟更显黯淡,羽缘泛白。
粉头鸭繁殖方式:
繁殖季开始于每年的4月。筑巢于高草丛的中央,临近水源地。巢由干草和少数羽毛构成。繁殖季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也聚成至多10只的小群。一窝产卵可达9枚,卵为纯白色或浅黄色,呈浑圆的圆球形,与大多数鸭类的卵不一样,由夫妻双方共同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