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蛇舌草生得柔茎纤叶,开白色小花,状如漏斗,叶细长。相传山里有一采药人,在休憩之时,忽然发现一白花蛇与青竹蛇相斗,结果白花蛇负伤,匿至小草丛中,食小草之叶,片刻而出,状复如初,与青竹蛇又斗而取胜。采药人思忖此草定能治蛇伤,于是采其草而治毒蛇咬伤,遐迩闻名。从此起名为白花蛇舌草。据报载,1994年秋季江苏省药材公司在昆山市召开了“白花蛇舌草野生转家种栽培研究”科研项目鉴定会,探索出了野生变家种的栽培技术,填补了这一科研空白,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白花蛇舌草为茜草科一年生草本白花蛇舌草的全草。‘鉴纤弱,略带方形或圆柱形,光净无毛;叶对生,具短柄或无柄,叶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革质,托叶膜质,茎部合生成鞘状;花单生或生于叶腋,花萼筒状,4裂,花冠漏斗形,纯白色;蒴果扁球形。花期7~9月。生于山坡、路边、溪畔草丛中。分布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泉州本草》云:“清热散瘀,消痈解毒。治痈疽疮疡,瘰疬。又能消肺火,泻肺热。治肺热喘促,嗽逆胸闷。”现代研究:全草含卅一烷、豆甾醇、熊果酸、齐墩果酸、b-谷甾醇、谷甾醇-d-葡萄糖甙、对香豆酸等。药理实验有抗肿瘤、抗菌、消炎作用;对急性淋巴细胞型、粒细胞型、单核细胞型,以及慢性粒细胞型的肿瘤细胞有较强抑制作用,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痢疾杆菌仅有微弱作用,其机理是刺激网状内皮系统增生和增强吞噬细胞活力等因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