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校的词语解释是:考核;考校。比较、辨别两种以上同类事物的异同或高下。考订校正。比试;较量。比校[bǐxiào]⒈考核;考校。比较、辨别两种以上同类事物的异同或高下。考订校正。比试;较量。
比校的词语解释是:考核;考校。比较、辨别两种以上同类事物的异同或高下。考订校正。比试;较量。比校[bǐxiào]⒈考核;考校。比较、辨别两种以上同类事物的异同或高下。考订校正。比试;较量。 结构是:比(左右结构)校(左右结构)。 简体是:比校。 繁体是:比校。 注音是:ㄅ一ˇㄒ一ㄠˋ。 拼音是:bǐ xiào。
关于比校的词语
伊比比奥人 校比 比校 比比皆然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校补 比张比李 编校 比比皆是 比比
关于比校的造句
1、少一点傲气,多一份虚心;少一点浮躁,多一份踏实;少一点算计,多一份容忍;少一点懒散,多一份勤劳;少一点对立,多一些朋友。职场不能比校园,放下傲气多求教,社会是最好老师,。
比校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
⒈考核;考校。引《国语·齐语》:“合羣叟,比校民之有道者。”韦昭注:“比,比方也;校,考合也。谓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北史·张彝传》:“孝文比校天下人户,最为大州。”⒉比较、辨别两种以上同类事物的异同或高下。引《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观人围棊,局坏,粲覆之。棊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全唐诗》卷八七八载《吏部谣》:“三人相比校,莫贺咄骨浑。”唐卢仝《忆金鹅山沉山人》诗之二:“试自比校得仙者,也应合得天上行。”⒊考订校正。引《北齐书·文苑传·樊逊》:“臣向书、长水校尉臣参书,太史公、太常博士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⒋比试;较量。引宋司马光《乞罢保甲状》:“昔一人闕额,有二人以上争投者,即委本县令尉选武艺高强者充;或武艺衰退者,许佗人指名与之比校,若武艺胜於旧者,即令充替。”
二、网络解释
比校比校:1、考核;考校;2、比较、辨别两种以上同类事物的异同或高下;3、考订校正;4、比试;较量。综合释义:考核;考校。《国语·齐语》:“合羣叟,比校民之有道者。”韦昭注:“比,比方也;校,考合也。谓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北史·张彝传》:“孝文比校天下人户,最为大州。”比较、辨别两种以上同类事物的异同或高下。《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观人围棊,局坏,粲覆之。棊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全唐诗》卷八七八载《吏部谣》:“三人相比校,莫贺咄骨浑。”唐卢仝《忆金鹅山沉山人》诗之二:“试自比校得仙者,也应合得天上行。”考订校正。《北齐书·文苑传·樊逊》:“臣向书、长水校尉臣参书,太史公、太常博士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比试;较量。宋司马光《乞罢保甲状》:“昔一人闕额,有二人以上争投者,即委本县令尉选武艺高强者充;或武艺衰退者,许佗人指名与之比校,若武艺胜於旧者,即令充替。”较量高下、轻重。《国语.齐语》:「合群叟,比校民之有道者,设象以为民纪。」也作「比较」汉语大词典:(1).考核;考校。《国语·齐语》:“合群叟,比校民之有道者。”韦昭注:“比,比方也;校,考合也。谓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北史·张彝传》:“孝文比校天下人户,最为大州。”(2).比较、辨别两种以上同类事物的异同或高下。《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观人围棋,局坏,粲覆之。棋者不信,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全唐诗》卷八七八载《吏部谣》:“三人相比校,莫贺咄骨浑。”唐卢仝《忆金鹅山沉山人》诗之二:“试自比校得仙者,也应合得天上行。”(3).考订校正。《北齐书·文苑传·樊逊》:“臣向书、长水校尉臣参书,太史公、太常博士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4).比试;较量。宋司马光《乞罢保甲状》:“昔一人阙额,有二人以上争投者,即委本县令尉选武艺高强者充;或武艺衰退者,许佗人指名与之比校,若武艺胜于旧者,即令充替。”国语辞典:较量高下、轻重。《国语.齐语》:「合群叟,比校民之有道者,设象以为民纪。」也作「比较」。比校[bǐjiào]⒈较量高下、轻重。也作「比较」。引《国语·齐语》:「合群叟,比校民之有道者,设象以为民纪。」其他释义:1.考核;考校。2.比较﹑辨别两种以上同类事物的异同或高下。3.考订校正。4.比试;较量。
关于比校的成语
比比皆是 比上不足,比下有馀 青巾校尉 校短量长 铢铢校量 同年而校 校人烹鱼 比比划划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犯而不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