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千百年来,尊老爱幼这种美好品质一直在我国流传,永不泯灭。但现如今,一些人已经丢失了这些美好品质,丢失了做人的根本。那天,我就遇见了这样一个人。
有一次,我和妈妈坐公交车到城里去。那天的人出奇多,简直挤得我喘不过气来。走了还不到一半的路,车厢里的人已经挤得满满的了。
“嘎吱——”一声,一车到站了。站牌下站着一位青年和一位老人。为了避免超载,司机说“人太多,只能再上来一个了。”听了这话,青年和老人都慌忙地跑了上来。青年三步并作两步,飞快得跑上车来。而老人由于年老体弱,跑得比较慢,所以满后了,但他还是在汽车发动前跑了上来。
这时候让老人上车,青年去等下一班车,这可能是天经地义的事。可这位青年却厚颜无耻地说:“我先上来的,让那个老头下车吧。”车厢里一片哗然,人们都为青年所说的话感到惊讶。那位老人说:“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你怎么能这样做呢?”“那你爱幼了吗?”青年回敬道。“你,强词夺理。”老人很生气。“哼,老头。跑不快就别找其它的理由。”青年说,“快上去,别耽误大家的时间。”老人已经被青年气昏了头,可面对青年的蛮横又无可奈何,只得气呼呼得准备下车。
这时,我实在是为老人打抱不平,就从人群中挤了出来,拉着老人的手说:“反正我也不着急,您就坐这班车,我下去等下班车。”老人把她的另一只手放在我的手上,对亲切地说:“真是个好孩子。”
做人什么都可以掉,但唯独不能丢掉尊老爱幼的美德,这就是我从这件事中学明白的真理。
谢谢大家!
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的讲话题目是“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尊老爱幼新风”。
不少同学都知道,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又一个传统佳节——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什么叫重阳?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又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重阳佳节,寓意深远,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据说重阳节从汉朝初就有了。东汉时期,民间在这一天又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以后到了唐朝,文人墨客们写了很多登高诗,其中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而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经很普遍。因为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今天的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人节。在这个属于老年人的节日里,我们祝愿所有的爷爷奶奶生活愉快、健康长寿!
尊老爱幼,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还有在重阳节祭祖的习俗。老一辈为了我们国家的强盛,为了下一代能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他们艰苦创业、辛勤劳动了几十年,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精心哺育和照料我们,使我们茁壮成长。如今他们老了,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敬和照顾。所以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尊老敬老绝不是重阳节一天的事,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老人解决生活的困难,多给老人一些心理慰藉。因此,我提议,每一位学生都要用实际行动向老人们献上我们的一份心意,为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邻居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他们洗衣、洗碗、扫地、叠被,多为他们着想,少让他们做那些本来应该是我们自己做的事,把好吃让给他们,把有趣的事告诉他们,对邻居长辈有礼貌,外出礼让老人。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记得孟子说过一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之幼以及人之幼”。可见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社会上十分重视尊老爱幼。如建了许多养老院和孤儿院,让那些老人能安享晚年,让那些被狠心父母抛弃的孩子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度过快乐的童年。公交车上也专门为老弱病残人特别准备了几个座位。电视里也经常播放一些好心的叔叔、阿姨通过希望工程或慈善机构捐款、捐物让失学儿童策反校园……但是社会上也常常出现一些不尊老爱幼的现象。
记得,一天清早我背着书包上学时看到一个老人吃力的在垃圾堆里认真的翻看什么,只穿着一件破围裙,飘落下来的几根银发随风随动,脚上穿着破旧的拖鞋,在寒风中仿佛述说着她的苦楚。我过去问:“老奶奶这么大年纪了,您怎么干这种活?”“唉,为了生活呀!”“那您没有儿女哪吗?”“当然,三个儿子,都成家了!”“那您怎么不在家享福呢?”“享福?他们都大了,成家了!,谁都不愿养我这个老骨头了。”我气愤地说:“那是违法的,您可以去告他们呀!”“唉!都是自己的心头肉呀!……”听了老奶奶的话,我带着几分怜惜悄悄地走了。
我想:老人们为了他们的儿女们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当父母年迈时,做儿女的这样对待他们心安理得吗?让人难以想象,让人气愤哪!
我希望大家携起手来,相互帮助,都能尊老爱幼,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让我们的明天更加辉煌!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XX班,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尊老爱幼新风”。
10月XX日,我们将迎来中华民族又一个传统佳节――重阳节。古代“易经”中,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因此成为“重阳节”。因为“九九重阳”谐音“长长久久”,包含生命长久、健康长寿寓意,因此1989年,我国政府把这一天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起来,在全社会倡导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良好风气,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古往今来,我们有许许多多敬老爱老的故事:古有木兰代父从军、王祥卧冰求鲤、小黄香温席待双亲,今有陈毅探母等感人佳话。在这方面,我们最敬爱的习近平主席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习近平主席31岁那年刚刚上任河北省正定县县委书记,第一次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署名文章题目就是《中青年干部要尊老》。在这篇文章中,习近平主席引用郑板桥的诗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来称赞老干部的价值。除了在工作中尊敬老同志,生活中,习近平主席还是一个大孝子。在父亲88岁寿宴时,习近平因公务繁忙难以脱身,抱愧给父亲写了一封拜寿信,信中深情地写到:“自我呱呱落地以来,已随父母相伴四十八年,对父母的认知也和对父母的感情一样,久而弥深。”字里行间透出了一个孝子对父母深深地爱戴。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敬老人,让我们先从尊重我们自己的长辈开始,从身边碰到的每一位老人开始,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抽出一点时间给家里的长辈打个电话,送去一声问候,感谢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节假日的时候,陪他们聊聊天,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我们的学习做到最好,这也是我们对长辈们的付出所能给予最好回报!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让尊老爱幼成为一种习惯。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炎黄子孙,都应该牢牢记住和遵行我们的祖先留下的这一文明规则。所以今天,我说的是“让尊老爱幼成为一种习惯。”在这里,我给同学们提三点要求:
一、尊老爱幼首先要做到心中有他人。
我们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天广地阔的。在每个人的身边有着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父母、老师、同学、邻居、路人等等。因为有了这些不同身份的人,我们的生活才充满情趣。因此,我们每位同学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的过程中,不能、也不应该只想到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只有做到心中有他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二、尊老爱幼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众所周知,做任何一桩有意义的事情,都需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要真正履行尊老爱幼的文明规则,自然也要从小事做起。比自己年纪小的人,你要爱护他,比自己年纪大的人你要尊敬他,跟自己是同辈的人,包括同学、玩伴等,同样也要尊重和理解他人。
这里需要着重提一下的是,父母包括家庭中的其他亲人,他们是你接触最多的人,你是否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干点家务活;是否能体谅体谅他们的难处,如饭菜做得不合你口味、没钱给你更漂亮的衣服;是否对父母的辛劳有感恩之心,包括说声您辛苦了,给父母倒杯茶等小小的举动。“尊老爱幼”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
三、尊老爱幼应该是一种日常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经常会对被人说“我能帮你做些什么”,那你一定是一位文明高尚的人。敬老爱幼,就是这样,它需要我们人人行动,处处行动,时时行动,这样,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人人都能创造幸福,人人都能享受幸福。
同学们,让我们把尊老爱幼当成一种习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幸福的人。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