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历史时期的军事地理
第一节 长城的兴筑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下
长城是以城墙、城堡为主体而组成的巨大而漫长的军事防卫设施。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各自的边境上修筑起城堡和城墙相连的漫长的防御工事,这就是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御匈奴的侵扰,将北方旧有的长城连缀、延长,建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此后,为抵御北方游牧部族的侵扰,汉族建立的汉、晋、隋、明等朝,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辽、金等朝,均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明两朝规模最大。万里长城是中华各民族共同修筑的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依据其防御对象的不同而分为两类,一是各国之间的互防长城,一是北方各国的边防长城。
1、楚长城
最早修筑长城的是南方的楚国,称为“方城”。 2、齐长城
齐国长城,又称“巨防”。 3、中山长城
中山国在今河北石家庄附近,其地介于燕、赵、晋、齐之间。
4、魏长城
魏国长城修筑于魏惠王时期,有两道,一在今陕西东部,即魏西长城,一在今河南中部,即魏东长城。
5、赵长城
赵国长城,有南北两条。南长城是为防御魏而筑,修筑于公元前333年,“属阻漳、釜之险”。
6、燕长城
燕国长城也有南北二道。南长城,古称易水长城,是为了防御齐、赵而筑。
燕北长城,是为了防御东胡而筑。 7、秦长城
战国时期,秦国为防御西北匈奴南下骚扰,数次筑长城。 (二)秦汉时期的长城 1、秦万里长城 2、西汉长城
汉长城,又称塞、障塞、边塞。西汉所筑边塞主要有三部分:河上之塞,河西长城,塞外列成。
3、东汉长城
东汉初期,长城处于匈奴、乌桓的控制范围之内,东汉在原长城以南的河北、山西等地修筑了几道比较低薄的障塞。
(三)北魏至隋的长城 1、北魏长城
2、东魏、北齐长城 3、北周、隋长城 (四)金、明长城 1、金长城 2、明长城
(五)长城的历史作用
长城是我国古代国内各民族统治集团之间矛盾斗争的产物。就秦以后的长城而言,它又是农牧民族及其经济文化矛盾的产物。长城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
其一,防御掠夺,保护中原王朝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 其二,保护屯田,促进北部边区的开发与发展。 其三、保护交通和商业贸易往来。
长城的兴筑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中国东亚大陆特殊环境下的产物。东亚大陆东南受太平洋季风气候的影响明显,因而温暖湿润,西北偏离太平洋,加上印度洋暖流被喜马拉雅山的阻挡,西北地区逐渐干冷。正是这种地理因素的制约,形成了东亚北部的茫茫草原和西北干旱的隔壁沙漠,成为南方农业文明和北方畜牧文明形成的地理基础。
相对先进的农业民族,往往和落后的北方游牧民族形成对立。在军事力量上,农耕民族有时候并不比游牧民族强,在阻止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过程中,长城的修筑起到了军事防御的作用。
长城在政治意识和军事战略上功不可没,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长城也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一条农牧业的分界线。
第二节 中国古代关隘发展变化和战争的地理分布变迁
一、 中国古代重要的关隘
中国古代的关隘主要是交通枢纽和军事要道作用,另外经济上还有征收赋税的功能。在军事方面,关隘的得失往往决定战争的胜败。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关隘。 函谷关,河南与陕西交通要道。
潼关,关中东大门,战国至秦汉以来兵家必争之地。
玉门关,汉武帝通西域是重要关隘,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阳关,西北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关隘。
大散关,控厄秦蜀交通咽喉,秦蜀、宋金志战略要地。 嘉峪关,明代长城西端的终点,明代西北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要道和西北民族征战的重要关口。
山海关,河北秦皇岛东北隅,中原与东北地区交通咽喉,明清之际的满汉争夺要点。
剑门关,川陕交通金牛道上,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魏蜀军事争夺地。其余还有武关、雁门关、居庸关、娘子关等重要关隘。
二、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变迁
中国古代战争发生十分频繁,这往往和自然、社会、经济、文化诸多因素关系密切。
(一) 稳定军事区域的形成。
据学者研究,历史时期在中国境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一些军事区域。大致有塞北、河套、河西、西域、关中、韩中、巴蜀、江淮、东
北、中原、荆湖等21个重要的军事区域,但历史时期各有不同。 (二) 历代战争地理分布特点
先秦时期,北方京师、山东、陕西、河南、山西战事最多。 秦汉时期,北方京师、陕西、山东、山西、河南战争。 (三) 中国古代战争分布的总体特征
前期北多南少,以黄河流域居多。后期南多北少,从江淮向岭南推进,尤其是四川和长江中下游最突出。呈现此种原因主要是因为经济重心的东南迁移。
思考与作业:中国古代战争分布规律是什么?举例说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