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6期 1资料与方法 3讨论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一2013年1月间收治的80例THA患者,男39例, 女4l例;年龄42—85岁,平均(62.6 4-1.5)岁。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每组 20例。致病原因:股骨头坏死22例,股骨颈骨折28例,髋关节炎23例,粗隆间骨折7 例。所有患者均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常规检查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 围;彩超检查未发现爽下肢静脉血栓;同时排除伴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及有药物过敏 史者。-各组年龄、性别、致病原因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均签订 医患知情同意书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干预方法A组予术后8小时开始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8000U/天,B组 予术前l2小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钠8000U/天,C组予术后8小时开始腹部皮下注射低分 子肝素钠4000U/天,D组予术前12小时给予低分子肝索钠4000U/天,均治疗一个疗程 (1周)。 1.3评估指标治疗1周后采用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四组血浆活化凝血时间 (ACT)及D二聚体水平和血小板聚集时间;采用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测血栓形成情况,同 时观察皮肤出血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 示,采用方法分析和F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四组患者一个疗程结束后血浆活化凝血时间(ACT)及D二聚体水平和血小板 聚集时间比较,见表1. 表1:四组患者一个疗程结束后血浆活化凝血时间(ACT)及D二聚体水平和血小 板聚集时间比较 当年学界普遍认为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三大因素,这是由Virchow提出在1963提出的[3]。骨科手术涉及创伤、应激、 制动、长期卧床等多种因素,因此是DVT的高发人群,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因此,骨 科手术之后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抗凝药物多种多样,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华法林等已被摒弃,低分子肝素成为新 的药物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UFH)经酶解或化学降解 的方法制得的分子量较小的肝素片断,其分子量为40O0—6oo0 D。低分子肝素与肝素 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抗凝作用强:低分子肝素分子量小,其抗凝血因子xa与抗II a强 度比为4:l,故具有最大的抗血栓作用。2.出血发生率低:低分子肝素可抑制体内、外血 栓和动静脉血栓的形成,但不影响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在发挥抗 栓作用时,出血的可能性较小[4]。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A、B组血浆活化凝血时间 (ACT)及D二聚体水平和血小板聚集时间明显低于C、D组(P<0.05),但A、B组之间 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8000U/天是抗凝治疗的可靠剂量,但是术前用药 和术后用药效果相似。另外,彩超检查发现血栓例数分别为A组0例(0%),B组1O例 (0%),C组2例(10%),D组2例(10%),A、B组明显低于c、D组(P<0 05),这同样 说明8000U/天是可靠的,这是因为低分子肝素半衰期长,约为普通肝素的4倍左右,因 此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血药浓度。另外,由于低分子肝素存在强大的抗x因子作用,而 x因子是血小板活化的必要因子,因此也导致血小板聚集时间的降低。结果还提示,出 血例数A组0例(O%),B组2例(10%),C组0例(O%),D组1例(5%),A、c组明显 低于B、D组(P<0.05)。这说明术后8小时皮下注射8000U/天的低分子肝素,其出血 发生率是最低的。这与KherA等人的研究是一致的[5]。 综上所述,术后8小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8000U/天,连续一周可有效预防深静脉 血栓,而不增高并发症的发生率。然而,其大样本统计还须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1999, (3):155. 2.2四组患者血栓和出血发生率比较,见表2 表2 :四组患者血栓和出血发生率比较 [2] 王友华,刘皤.王洪,等.维生素E,EDP预防全骸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 研究.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5l2—5l8. [3] Ben ̄ha RM,Koeleman BPC,Koster T,et a1.Mutation in blood coagulation factor vas- soeiated with resistance to activated protein C[J].Nature,1994,369(6475):64—67. [4] 林平,林英,王晓红.低分子肝素.临床军医杂志,2006,34(5):630—632。 j 5] Kber A.Samama MM.Prmary and secondary prophylaxis ofvenous thromboembolism with Low—molecular—we ̄sht heparins,prolonged thromboprophy laxis,an alternative to vitamin Kantagonista[J].Thromb Haemost,2005,3(3):473—481. 穴位埋线疗法 厶—,口7 J 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临床疗效 杨玉凤 (会同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湖南会同418300)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上应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效果。方法:选择的研究对象为在2012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0例单纯性肥胖病人,随机分 为单纯给予针刺治疗的对照组,和给予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的研究组,每组65人,然后将对照组病人与研究组病人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治疗前后血脂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在给予穴位 埋线疗法治疗的研究组病人的总有效率为90.77%;单纯给予针刺治疗的对照组病人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o0%。研究组优干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前 两组病人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后,研究组病人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人,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 对照组病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穴位埋线疗法的治疗方案治疗单纯性肥胖,效果明显且能降低病人的血脂水平,有着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 【关键词】 单纯性肥胖;穴位埋线疗法;阿司匹林;疗效 【中图分类号】R36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6—0141—02 肥胖症指的是BMI(体质量指数)在25k.g/m2或体质量在标准体质量的20%,而单 纯性肥胖指的是因人体摄人的热量过多,超过人体消耗的热量,引起皮下内内脏脂肪蓄 积,体重超出正常,无明显神经、内分泌疾病[1]。我院在2011年3月一2015年3月期 间对收治的单纯性肥胖病人给予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报道 如下。 1资料和方法 照组病人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00%。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1.1一般资料 两组研究对象均来源于在2011年3月一2015年3月期间,于我院住院的单纯性肥 胖病人,共13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65例病人,所选病人均符合单纯 性肥胖的诊断标准。研究组病人中,男性38例,女性27例,病人年龄在23—53岁之间, 病人平均年龄(35.5±6.3)岁;在对照组病人中,男性有39例,女性有26例,年龄在25 53岁之间,病人平均年龄为(33.8 4-6.0)岁,。研究组与对照组病人的性别、年龄等 情况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注:与对照组相比,¥P<O.05。 2.2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的比较 在治疗前两组病人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P>0. 05);在治疗后,研究组病人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人,高密度 脂蛋自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研究组与对照组病人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的比较(4-s,mmol/L) 1.2方法 研究组患者行穴位埋线治疗,取穴:天枢、中脘、脾俞、丰隆、带脉、水分、阴陵泉。具 体为,患者取仰卧位,消毒操作部位,将消毒后的羊肠线取1—2厘米,放在7号注射针 管的前方,与针灸针相接,作为针芯,左手将进针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将针拿起进针, 在刺入深度达3厘米左右时,有针感后,一边将针芯推人,一边将针管退出,然后将羊肠 线埋在穴位的皮下或者肌层,随后常规消毒,敷料覆盖,每7d埋1次线,连续埋线治疗 8次。 对照组患者行针刺治疗,取穴同研究组。具体为:患者取仰卧位,消毒操作部位,选 取30#的40—6O毫米的针灸针,使用快速进针法,得起后使用平补平泻法1分钟,每次 留针半个小时,每周针灸治疗5次,连续治疗2个月。 1.3疗效判断标准及观察内容 记录、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值。疗效判断 标准:效果显著:经治疗后,肥胖症状基本消失,腰围下降超过4em、体重下降超过3ks、 BMI下降超过3kg/m2;有效:经治疗后,肥胖症状较治疗前减轻,腰围下降超过4cm、体 重下降超过3kg、BMI下降超过1.5ks/m2;无效:经治疗后,肥胖症状未见改善,腰围下 降未超过4em、体重下降未超过3kg、BMI下降未超过1.5k rI12。总有效率=(效果显 著/总例数+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讨论 肥胖属于营养失衡性病,机体摄入较多的热量进入体内后转化为脂肪,长期蓄积并 分布在内脏及皮下,引起体重增加。单纯性肥胖症,区别于神经、内分秘等因素导致的 继发性肥胖,是原发性肥胖[2]。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体力劳动的显著减少,饮食结构的 变化,使肥胖人群越来越多,肥胖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痛风等疾病的发病率, 潜在的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3]。 祖国医学认为,肥胖病属于”肥满”、”肥人”的范畴,与先天因素、情志、久卧久坐、 嗜肥甘油腻等因素密切相关,并认为脾虚在肥胖的发病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脾虚则运化 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或x2检验 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在本次研究中,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水谷精微的能力下降,引起肥胖,而肥胖可进一步加重脾虚,形成恶性循环[4]。我们通 过取天枢、中脘、脾俞、丰隆、带脉、水分、阴陵泉等穴位进行埋线或针灸治疗,其中中脘、 脾俞具有凋节脾胃消化的作用,健脾运胃;天枢穴有枢纽升降之效,使胃经之气上行,协 调脾胃;阳陵泉、丰隆等穴位起到清热、化痰、通滞、利湿之效。而通过埋线疗法效果更 佳,该疗法为复合性治疗方法,对穴位的刺激持久,使其兴奋性和传导性都得到提高,有 疏通经络、调节阴阳、解痉止痛、扶正祛邪之效。另据周静波等[5]报道,羊肠线能够被 人体所吸收,埋人穴位后会被分解、软化,进而吸收,能够对穴位起到生物化学及物理性 的刺激,调节患者的内分泌功能和植物神经功能,减少胃酸分泌,使胃肠的消化功能减 退,减少脂肪、糖类的吸收,从而治疗肥胖。 2.1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在给予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的研究组病人的总有效率为90.77%;给予针刺治疗的对 医学美学美容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