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格局下医养结合模式探索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格局下医养结合模式探索
中国卫生资源2018年1月第21卷第1期

[本文链接]http://doi.org/10.13688/j.cnki.chr.2018.17443

http: //chr.scdc.sh.cn61

·卫生服务·

“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格局下医养结合模式探索

万和平1,王颖2,方律颖2,陶雷1,李水静3,杨颖华4,杨超3

1.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社区卫生管理部,上海 200003;

2.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健康相关重大社会风险预警协同创新中心,上海 200032;

3.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基层卫生处,上海 200125;4.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 200336

【摘要】 目的 了解医养结合各服务模式的受认可情况和现存主要障碍。方法 意向调查与焦点小组访谈相结合。针对上海市老年护理相关机构的关键人物(分管领导)意向调查对于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以及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模式的认可程度,对理想“医养结合”模式的认可程度及所需支持条件等。针对样本养老机构的关键人物(分管领导),围绕对于内设老年护理院或医疗机构及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合作的评价及存在问题等展开访谈。结果 老年护理机构对养老机构设置老年护理院及医疗机构的认可率分别为87.60%和96.00%,对签约合作服务模式的认可率仅60.90%,养老机构不认同完全依赖签约服务。医养结合理想模式的受认可率高达76.00%。强化服务体系中各类供方机构的服务意愿和积极性是理想模式推行的重要支持条件。结论 构建“机构-社区-居家”服务体系,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推进家庭医生与家庭病床服务,全面统筹医护人力,推进与规范医护人员多点执业。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引导服务按需利用是医养结合模式发展的必经之路。【关键词】 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政策

“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格局下医养结合模式探索[J].中国卫生资源,2018,21(1):61-66. 【引用】 万和平,王颖,方律颖,等.

DOI:10.13688/j.cnki.chr.2018.17443.

Study on integrated healthcare under “institution-community-home” endowment mode

WAN He-ping1,WANG Ying2,FANG Lyu-ying2,TAO Lei1,LI Shui-jing3,YANG Ying-hua4,YANG Chao3/Address Correspondence to YANG Chao,E-mail:yangch731@163.com1.Department of Community Administration,Shanghai Health Promotion Center,Shanghai 200003,China;2.School of Public Health,Fudan University/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Social Risks Governance in Health,Shanghai 200032,China;3.Department of Primary Health,Shanghai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Shanghai 200125,China;4.Shanghai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Shanghai 200336,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degree of acceptance and primary barricades of integrating healthcare and long-term care. Methods Intention survey and focus group interview were combined. Intention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key persons of aged care facilities on the degree of acceptance for contract service between community healthcare center and

also the required support conditions. An interview among key persons of nursing nursing homes,pattern of medical-nursing,

homes regarding the evaluation and problems of contract service with community healthcare center was conducted. Results The acceptance rates of ha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ursing and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endowment institution were 87.60% and 96.00%,respectively. The acceptance of the contract service mode was 60.90%,which meant that the endowment institutions disagreed on relying entirely on contract. The acceptance rate of integrating healthcare and long-term care reached 76.00%,enhancing the willingness of service and initiative was the premise of ideal pattern. 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ervice system of “institution-community-home” endowment mode be built. At the meantime,attract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power,promoting family doctor and domestic sickbed service,overall planning the human

establishing the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and guiding resource and promoting the multi-sited license among medical staff,

service distributed according to needs were necessary for integrating healthcare and long-term care.【Keywords】 endowment supported by institution;endowment supported by community;endowment supported by

policyfamily;integrating healthcare and long-term care;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5JZD09);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3AZD08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673055)【基金项目】

万和平,主管医师,硕士,主要从事社区卫生服务政策、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研究,E-mail:whp1010@126.com【作者简介】

杨超,E-mail:yangch731@163.com【通信作者】

R19 A 1007-953X(2018)01-0061-06【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

62http: //chr.scdc.sh.cnChinese Health Resources,January 2018,Vol.21,No.1

“十二五”规划期间,国家针对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按照国际经验提出了“9073”的养老格局——90%老人通过家庭养老解决,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1]

,即“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格局。医养结合模式的探索发展也应在该格局的基础上开展。本文将基于对上海市老年护理相关机构的意向调查与焦点小组访谈,明确医养结合各服务模式的受认可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障碍,并基于此进一步思考与探索我国医养结合模式发展的方向与政策思路。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调查采取意向问卷调查与焦点小组访谈相结合方式。

针对上海市老年护理相关机构的关键人物(分管领导),采用事先拟定的统一问卷进行意向调查。问卷调查对全市老年护理相关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老年护理院实施普查。上海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计239家,其中非冠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2家,第二、三冠名为老年护理院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7家。上海市老年护理院共计32家(不包括冠名老年护理院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意向调查的对象主要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与副主任。每个机构派出一名符合要求的关键人物,参与完成意向调查。应回收问卷271份,实际回收问卷268份,应答率98.9%。本市3家社会办老年护理院失访。

焦点小组访谈主要针对样本养老机构的关键人物。本次研究纳入三类需方机构,即有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院、无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院与社区托养机构。最终的机构纳入由该研究领域专家推荐并筛选得到。共计14家,其中有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院6家,无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院6家,社区托养机构2家。每个机构派出一名符合要求的关键人物参与访谈。1.2 调查内容

为了有效应对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实践中不少机构也在探索满足需求的多种模式,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的签约、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或老年护理院、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办院等。

针对上述共计268家老年护理相关机构的关键人物(分管领导),通过意向调查,明确并分析对于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

构签约合作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认可程度,对理想“医养结合”模式的认可程度与所需支持条件等。

焦点小组讨论主要围绕养老机构对于内设老年护理院或医疗机构及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合作多种医养结合模式的总体评价、老年人服务需求的满足情况、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未来持续发展方向及所需的支撑保障措施等。1.3 统计学分析

调查所得资料经逻辑校错和手工校对后,通过 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录入、整理,运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2 结果与分析

2.1 养老机构普遍认可设置老年护理院或医疗机构的模式

为更好满足老年人“医养结合”的服务需求,本市倡导了以下两种模式:一是提倡养老机构内设置老年护理院,提供相应的服务,并纳入医疗保障予以补偿;二是提倡养老机构内开设一定规模的医疗机构,并与二、三级医院建立转诊机制,由其予以必要的医疗支撑。

如表1所示,对于养老机构开设老年护理院,总体认可率为87.60%;对于养老机构开设医疗机构的认可率相对更高,达到96.00%。从不同机构类型来看,老年护理院的被调查者对该两类服务模式的认可率普遍高于非冠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访谈结果显示,养老机构普遍认同建设或转型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更强的护理院才是使养老机构能够自给自足的真正“出路”,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所向。

表1 不同机构类型对养老机构内开设老年护理院或

医疗机构模式的认可率

养老机构内开设老养老机构内开设医

机构类型

年护理院的认可率/疗机构的认可率/

%%

非冠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5.2095.60老年护理院93.9097.00 第一冠名机构94.7094.40 第二、三冠名机构93.6098.00合计

87.60

96.00

2.2 签约合作服务模式的受认可率相对较低,养老机构表示不会完全依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如表2所示,60.90%的老年护理机构的被调查者认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平台,与养老机构签约

(分管领导)中国卫生资源2018年1月第21卷第1期http: //chr.scdc.sh.cn63

合作提供服务的模式可行且可推广。

从不同机构类型来看,冠名的老年护理院对于模式可行性的认可率(70.40%)普遍高于非冠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7.10%),其中以第一冠名的老年护理院的认可率最高,比例高达78.90%,而第二、三冠名机构认可率为67.30%。

然而,仍有40%左右的老年护理相关机构的被调查者认为签约合作服务模式不可行。经过本研究进一步挖掘,“机构本身人员数量不足,额外增加服务产生压力”“提供合作服务尚缺乏专业资质医护人员”和“合作收入划归不合理,机构合作服务动力不足”等被认为是现阶段阻碍签约合作模式实施的消极因素所在。

访谈结果显示,许多养老机构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了签约合作,服务供需关系稳定,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依赖程度也有所降低,将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现有服务范围实施签约服务,不会对其施加所有的期望与压力。

表2 不同类型老年护理相关机构对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签约合作模式的认可率

机构类型

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签约合作模式的认可率/%

非冠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7.10老年护理院70.40  第一冠名机构78.90 第二、三冠名机构67.30合计

60.90

2.3 “医养结合”理想服务模式的初步架构获得了老年护理机构管理者的普遍认同

经前期的理论剖析与专家咨询,本研究初步探索了机构-社区-居家

“医养结合”理想服务模式。初步构架为:在现有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开展基础上,明确二、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护理院,养老服务机构及居家服务等的职能定位、出入院标准以及转诊要求;为合理引导按需利用,建立统一的需求评估制度,综合评估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疾病状况等方面,以此明确锁定老人需要入住的机构类型及接受的服务类型,或是于家中接受上门服务,按需调度分配至合适的服务场所。医保部门可依据科学的需求评估制度,确定差异化的报销比例,引导需方按需作出合理适当的服务场所选择。

这一宏观的服务模式设想,获得了老年护理机构

管理者较高程度的认同,总体认可率达到76.00%。具体来看,不同机构类型之间认可率有所差异。见表3。

表3 不同类型老年护理机构对“医养结合”理想服务模式

初步框架的认可率

机构类型

“医养结合”理想服务模式初步框架

的认可率/%

非冠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5.80老年护理院76.40 第一冠名机构66.70 第二、三冠名机构80.40合计

76.00

2.4 “医养结合”理想服务模式支持条件探索“医养结合”理想服务模式的顺利推行,首先要解决目前模式构建所面临的主要阻碍,保证必要的支持条件落实到位。这些支持条件主要以强化服务体系中各类供方机构的服务意愿和积极性,通过机制保证需方可在各个机构之间按其服务需求进行流转为主要目的。如表4所示,被调查机构管理者认为所必要的支持条件按照提及比例从高到底排序,前五名依次为:科学合理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建立,引导服务需求,统一明确而分层次的服务项目收费标准,人力资源保障体系建立,模式运行的配套财政支持与制度安排,额外收入合理分配的激励机制的补充,建立科学、标准需求评估机制,并保证出入院转诊顺利进行。此外,多点执业制度的完善,养老机构的信息化建设等也是保证服务模式能够顺利试点和推广完善的支持条件。

表4 老年护理机构对床位流转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推行

所需支持条件的认可率

所需支持条件

认可机构数

认可率/%科学合理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建立,引11442.69导服务需求统一明确而分层次的服务项目收费标准10338.58人力资源保障体系建立7226.97模式运行的配套财政支持与制度安排4115.36额外收入合理分配的激励机制的补充2810.49建立科学、标准的需求评估机制,并保证259.37出入院转诊顺利进行3 讨论与建议

3.1 构建“机构-社区-居家”无缝衔接、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机构-社区-居家”

养老格局下的医养结合无非64http: //chr.scdc.sh.cnChinese Health Resources,January 2018,Vol.21,No.1

包含了机构医养结合、社区医养结合和居家医养结合

3个的不同层面

[2]

,而真正的医养结合模式离不开“机构-社区-居家”无缝衔接,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以满足老年人的多元需求。

该服务体系需要清晰的层级划分,每一个服务层级对应有明确的服务场所或服务机构、明确的服务对象及服务对象的特征要求,对应的服务内容在不同机构之间也有所区别,避免不同层级的机构提供的服务内容有明显的重叠。即层级清晰、职责明确、对象分明、功能衔接。以明确的服务分级为基础,为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引导病人合理分流以实现按需利用相应的服务,统一的需求评估制度与出入院标准必不可少。需求评估帮助鉴别实际需求,包括需求类型及需求程度;出入院标准则相当于服务提供的游戏规则;因此,两者缺一不可。

由于养老和医疗资源的有限性,医养结合模式必须要促进外界多方力量的参与,尤其是要建立起政府、市场、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等多方合作的模式[3]。因此,要鼓励与引导社会力量加入,促进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合理的竞争机制,提高服务供给主体的积极性,确保服务水平不断提高[4]

。3.2 拒绝盲目跻身设置医疗机构与老年护理院,养老机构应通过签约服务有效过渡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突出优势,即层次较高的医疗服务,是其吸引客户和资源、拓展市场的关键。医疗服务层次越接近专业医疗机构,就越能满足目标客户群的需求,才有长足的发展动力与市场竞争力[5],因此,设置老年护理院或医疗机构的模式会更受认可。然而,养老机构内独立设置医疗机构或老年护理院,对房屋、设备标准的要求较高[6],其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将给养老机构与社区托养机构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并非现阶段所有的养老机构与社区托养机构均可承担,仅适合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养老机构与社区托养机构。

若所有养老机构与社区托养机构均盲目投入,跻身该模式,不仅不利于机构自身的后续发展,还会将其成本转为费用,增加老年人的经济负担,阻碍老年人服务的利用与服务需求的满足[3]

。因此,周边医疗资源丰富、自身不足以独立设置医疗机构或老年护理院的养老服务机构,可采取与周边医疗机构展开签约服务,以医疗机构作为服务支撑,开辟绿色就诊通道,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6]

。通过签约服务,有效过渡,为后续真正自身医养结合的发展蓄势。其中,政府要有针对性地整合资源,合理规划,加强对其服务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增加资金投入,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提供政策引导,正确合理指示机构医养结合的发展方向[3,7]

。3.3 推进家庭医生与家庭病床服务,调动服务积极性

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具备上门服务、全面服务、一对一指导、跟踪服务的特点,深入社区,定期上门服务,使居民便捷、有效地获得卫生服务,而且费用低廉[8]

。通过该服务制与老年人建立稳定、有序、连续服务的关系,可对老年人的健康实行综合、全面、全程的健康管理,提高慢性病管理的依从性、管理率和控制率,并进行合理就医的路径引导,及时了解健康档案信息和身体状况,为老人提供所需的专业医疗卫生服务[9]

。可见,家庭医生服务对于老年人的健康保健与预防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相对于住院繁琐的手续、片段的服务、过高的费用,家庭病床服务具有方便、连续和经济的优点。家庭病床服务方便了病人就医,使病人在熟悉的环境里接受治疗,保持与家人和社会的联系,有利于病人病情的恢复。同时,家庭病床服务的收费标准低,报销比例大,可避免过度医疗的效果,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精神和劳务负担。此外,家庭病床可缓解医院床位不足的压力,作为医院的延伸服务,将医疗服务搬到病人家中,可节约医疗资源。可见,家庭病床服务在“机构-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模式中具有重要的桥梁作用[10-11]

。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其主导和监督管理作用,建立严格的家庭医生资格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家庭医生服务规范和服务流程,建立健全完善的家庭医生服务监督管理机制,完善家庭医生服务的工资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7,12]

。与此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家庭病床的相关服务优势,不断完善家庭病床服务制度,改进服务规范,降低医疗风险,完善相关医疗保障与激励机制。

针对这两大服务的主要承担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积极探索财政、人保、价格联动等多渠道补偿机制[2,9]

,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有利于调动家庭医生和“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医护人员的绩效工资机制,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同时,完善晋升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满足其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求,不断促

中国卫生资源2018年1月第21卷第1期http: //chr.scdc.sh.cn65

进“医养结合”服务的发展[7]。

3.4 全面统筹医护人力,推进与规范医护人员多点执业

无论是设置医疗机构或老年护理院,或是与医疗机构签约合作为机构、社区与家庭中的老人提供所需的医疗卫生服务,医务人员的配备状况可谓“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格局下医养结合模式的决定因素[13],

医疗、护理层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构拥有的医生、护理人员数量[5]

。目前医养结合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医护人员不足问题较为突出,延伸出服务内容有限,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14]

。面对这样的局限,完善养老服务人员的薪酬管理制度,改善和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建立系统的培训、晋升及管理机制,为老年医护人员提供平等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职称晋升政策,加快探索对老年领域医护人员的鼓励政策。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扩大医护人力的补充,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15-17]仅仅是其中一方面的措施,且需要较长的过渡期。因此,通过全面统筹医护人力,推进专业医护人员的多点执业,可实现医疗卫生人才的纵向和横向流动,盘活存量,释放和充分利用现有卫生人力资源,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同时带动老年护理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力的补充与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18-19]

,对双向转诊和社区首诊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0]

。另外,医师多点执业对于降低社会成本,包括患者经济负担和机构运营成本具有积极意义[21]。仅此促进医护人员多点执业制度的发展与规范,短期内具有统筹医护人力,为医养结合发展输入鲜活血液的积极作用。

3.5 建立长期照护保险,释放医保压力,引导服务按需利用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作为创新之举,通过“医养结合”化解医疗卫生和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矛盾,满足老年人复杂而多样的服务需求。这种模式的发展必然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而现行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分离,难以应付当前面临的难题。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国情,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建立势在必行。建立长期保险的同时,仍需促进长期照护保险与医疗保险政策的有效衔接,并适当开发适应“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所需要的商业保险作为补充,发挥其风险分担作用。长期照护保险的建立有助于释放医疗保险的压力,使得长期占据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满足长

期照护服务需求的老人得到相应的保障,回归社区与家庭,引导老年人分流及按需利用服务,将有限的医疗卫生留给真正有需求的人。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郑杰.“9073”格局下的上海社区养老政策:基于网状社区模式的视角[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4(6):36-41.

[2] 马彦,徐凤亮.医养融合养老服务体系探析:以苏州市为

例[J].老龄科学研究,2016,4(4):72-80.

[3] 睢党臣,彭庆超.“银发浪潮”下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

务模式探析[J]. 社会保障研究(北京),2016,1(1):116-126.

[4] 雷玉明,曹博,李静.公共服务型政府视野中城市社区养

老合作共治模式:以南京市玄武区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13-118.

[5] 袁晓航.“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创新研究[D].杭州:

浙江大学,2013.

[6] 臧少敏.“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开展现状及模式分析:

以北京市为例[J].老龄科学研究,2015,3(12):42-47.

[7] 景思霞.重庆市巴南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与路径研究

[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4.

[8] 袁荣明.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的体会[J].中医药管理杂

志,2016,24(13):144-145.

[9] 吴军,徐蕾.家庭医生在老年人健康管理中的作用[J].上海医药,2015,36(6):14-16.

[10]

 金国庆.家庭病床发展困境及其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

[11]

 李林,王媛,王卫,等.社区医院开展家庭病床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4A):1096-1099.

[12]

 CARSON S S,BACH P B,BRZOZOWSKI L,et al. Outcomes after long-term acute care:

an analysis of 133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9,159(5):1568-1573.

[13]

 张涵,吴炳义,董惠玲. 不同类型养老机构老年人医疗服务现状及需求调查[J].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5):1786-1790.

[14]

 代亚丽,袁畅,赵洪军.乌鲁木齐市养老机构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需求调查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2014,14(4):245-246.

[15]

 周海旺.上海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完善养老服务模式研究66

[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1(4):37-49.

http: //chr.scdc.sh.cnChinese Health Resources,January 2018,Vol.21,No.1

探讨[J].医院管理论坛,2011,28(7):8-10.

 谢宇,杨顺心,陈瑶,等.我国医师多点执业研究综述[J].[19]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1):8-13.

 苏巧莲,冯泽永,张培林.双诊制与医师多点执业分析探[20]

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12):836-838.

 张阳.医师多点职业:阳光下的医疗资源共享[J].医院[21]

院长论坛,2011,8(2):24-35.

(收稿日期:2017-05-24 责任编辑:操仪 英文编审:张晓溪)

 沈婉婉,鲍勇.上海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优化模式及[16]

对策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6):863-865,871.

 王元元,朱霖,牛丽娟,等.安徽省“医养结合”机构养[17]

老模式实施路径探讨[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4,35(6):129-131.

 朱亚捷,曹晓红.新医改政策下医师多地点执业的研究和[18]

【信息动态】《中国卫生资源》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自2016年起,《中国卫生资源》的参考文献著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执行,以代替原标准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部分常见参考文献格式类型如下。1 专著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识/文献载体标识].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如:[1]孙振球,徐勇勇.医学统计学[M]. 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2-25.[2]中国造纸学会.中国造纸年鉴:2003[M/OL].北京:. http://www.cadal.zju.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014-04-25]edu.cn/book/view/25010080.2 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识/文献载体标识].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年,卷(期):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如:[3]沈晓初.上海市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卫生资源,2016,19(1):1-3.[4]李幼平,王莉.循证医学研究方法:附视频[J/OL].[2014-06-09].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2010,4(3):225-228http://www.cqvip.com/Read/Read.aspx?id=36658332.[5]何秉贤.高新科技代替不了物理诊断[N].健康报,(03).2006-03-13[6]余建斌.我们的科技一直在追赶:访中国工程院(2)[2013-03-20].院长周济[N/OL].人民日报,2013-01-12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3-01/12/nw.D110000renmrb_20130112_5-02.htm.3 电子资源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识/文献载体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如:[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药政司组织召开65岁以上老年人部分基本药物在基层全额. http://www.nhfpc.gov.cn/保障座谈会[EB/OL][.2015-03-13]yaozs/s3586/201504/d19d3770819e4deab79ef8aa3a2a1a45.shtml.4 公文如:[8]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区域卫生规划(2011年—2020年)》的通知:沪府发[2013]6号[A]. 2013.其他常用格式请参见《中国卫生资源》杂志稿约或登录http://chr.scdc.sh.cn查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