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的价值导向与路径选择
高等学校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文化育人既是重要任务,也是文化自觉的重要体现。重视文化育人的作用,廓清文化育人的价值导向,在文化育人过程中高扬社会主人核心价值体系、创新精神和服务理念,通过打造精品文化课堂,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开展丰富文化活动,培养文化创造意识,实现文化育人的光荣使命。
标签:文化育人 价值导向 大学生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作出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决策。高等学校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文化传承创新和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也明确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这为我们牢固树立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明确文化育人的价值导向,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一、文化育人的价值导向
1.必须时刻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主旋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价值体系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项内容,既有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又有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吸纳,既来源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又植根于改革开放实践的沃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引领和价值主导。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在确立育人目标的时候,常常在“建设者”的前面加上“合格”,在“接班人“的前面加上“可靠”两个词,来描述我们的期望。那么,“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界定,首先体现在价值观上。应该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通过比较、借鉴、独立思考、把马克思主义真理作为思想信仰来确立,作为思想武器来掌握。尤其要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启迪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主、客观世界。应该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应该通过社会实践和人生体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应该通过学习践行,增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公民的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守住道德底线,提升道德境界,在为国家、人民和社会不断作出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2.必须大力弘扬扬弃旧义,创立新知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特征和独有品格,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根本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文化育人必须大力弘扬并始终坚守的价值导向。我们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到处闪烁着中华民族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壮举。从燧人取火的传说到四大发明的贡献,从“两弹一星”的问世到神舟飞船不断飞天的壮举,民族创新的脚步,从来都不曾停歇。《论语·宪问》中说:“裨谌草创之”;《孟子·梁惠王
下》中说:“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汉书·叙传下》中说:“礼仪是创”。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精辟论述,蕴涵着中华民族先贤重视创新的思想,反映出我们民族创新意识的久远渊源和绵延不绝的传统。中国共产党人也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看成自己发展进步的宝贵经验。邓小平同志向全党发出号召:“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胡锦涛同志指出:“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技革命,知识创新迅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将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和创新意识,造就一批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是文化育人必须大力弘扬的价值导向。教育活动的任何进步,都是一个选择—传承—创新的过程,这与文化建设的过程是相契合的。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我们要自然体现这样一个扬弃旧义,创立新知的必然规律,帮助学生树立批判性学习、选择性传承、渐进式创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意识,不把学习和创新割裂开来,而是看做学习的必然过程,形成固定的思维习惯。
3.必须始终坚持引领成长,服务成才的育人理念。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一样,其核心是“育人”,文化只是一种方式或角度。既然是“育人”,就不能脱离育人的基本原则,不能抛弃引领成长,服务成才的基本理念。因此,文化育人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更加积极地探索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正确评估当前社会环境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影响,正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帮助大学生运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抓住本质而不被表象所遮蔽,正确对待形势,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自身。
当代大学生具有视野更加开阔,追求更加务实,普遍具有进取精神和主体意识强的特点。他们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既有与以往相同的共性表现,如学业、职业和事业问题,又有伴随世情、国情变化而产生的新变化,包括社会转型、改革深化、市场经济、国外思潮、网络信息等因素或单一或交叉复合地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目前中国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学生既能感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鼓舞与激励,也能感受到贫富差距、腐败现象、急功近利、社会浮躁、诚信缺失、竞争激烈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并由此产生焦虑、急躁、彷徨和迷茫等消极心态,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特别是国外思潮和网络信息这样极具文化特征的因素,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更是巨大。这就更加需要发挥文化的“化人”功能,通过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文化体系柔性切入,针对大学生群体特点,直面问题与挑战,以真心帮助他们成长成才为动力,消解困惑,安抚焦虑,温暖心灵,促进文化认同,达到文化育人的根本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