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一:教师提问的指向性和层次性
课题: 年级 授课人 观察人 时间 问题序号 具体问题 指向性 A清晰 B模糊 层次性 A识记 B理解 C应用 D其他 统计百分比 观察小结 个人反思 表二:学生获得问题的途径
课题: 年级 授课人 观察人 时间 问题序号 具体问题 获得答案途径 A个人知识经验 B读图获得 C教材文本 D其他(纪录时写明) 统计百分比 观察小结 个人反思 表三:学生侯答时间和回答问题形式
课题: 年级 授课人 观察人 时间 问题序号 具体问题 学生侯答时间 A充分 B不充分 回答问题的形式 A个人回答 B集体回答 C启发回答 D其他(纪录时写明) 统计百分比 观察小结 个人反思
表四:教师理答
课题: 年级 授课人 观察人 时间 问题序号 具体问题 理答情况 A表扬 欣赏 B补充 完善 C思路引导 D其他(纪录时写明) 统计百分比 观察小结 个人反思
表五:问题设计与学习目标达成的关联度
课题: 年级 授课人 观察人 时间
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目标A. B. C. D. E. 问题序号 统计百分比 观察小结 个人反思 具体问题 体现的学习目标 目标达成情况 A未完成 B基本完成 C圆满完成 A、B、C、D、E等 表六:教师提问有效性观察总表
课题: 年级 授课人 观察人 时间 问题统计 指向性 问题层次 获得答案的(清晰、模糊) (识记、理解、 途径 应用) 候答 时间 个人 回答 集体 回答 启发 回答 回答效果 (念书、自己组织语言) 教师理答 评价 统计 小结 形成性评价
课堂提问有效性观察量表的使用说明
一、课堂观察的基本程序
1.召开课前会议,由所有参加课堂观察的听课老师和做课的老师召开课前会议。由做课老师介绍本节课的问题设计所体现的课标情况。参与课堂观察的听课老师记录本节课的细化课标,以备课堂观察的时候使用和查阅。
2.参与课堂听课活动。所有参加听课的老师可以发放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观察点相关量表如“教师提问的指向性和层次性”、“教师给学生的侯答时间等等”。课堂时参加观察的老师只记录做课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并大致记录各个问题的侯答时间。
3.召开课后会议。首先统一课堂问题,让所有记录的老师发言,将问题进行整理和统一。然后开始课堂观察的的量化统计,并根据统计情况发表个人小结和观察反思。
4.进行观察点的总结和综合分析评价。利用各个观察点的量化统计情况,由一位老师将各观察点的统计结果和观察小结进行综合,综合性的评价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二、课堂观察量表的使用
1.量表分为观察点分表和总表。其中的“表一、表二、表三、表四、表五”属于分表,“表六”属于总表。
2.课堂观察使用时至少需要5人以上,每人拿“表一至表五”的其中一张作为观察点,并负责记录、统计和分析。五人中选出一人作为观察组长。观察组长利用表六对各观察点观察情况进行综合和分析。
3.课前会议时记录“量化课标”内容,课堂时观察者只记录问题。课后梳理问题,然后进行量化分析和观察小结与反思。 4.表中给出的空格不够时,观察的老师可以自行加行或者加空,保证观察的完整性。
课堂观察量表
观察点一:教师讲解的有效性课题: 年级 授课人 观察人 时间 讲解的问题 个人反思 结论 语言组织(课本语言、借助的辅自己组织、举例) 助手段 时间 无效语言 学生听课状态 讲解的效果
观察点二:学生活动
课题: 年级 授课人 观察人 时间 任务是 任务完内容 活动形式 时间 评价 否明确 成情况 个人反思 结论 观察点三: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题: 年级 授课人 观察人 时间 问题设置 指向性性 (清晰、 模糊) 问题层次 获得答案(识记、理的途径 解、应用) 候答 时间 个人回 答 集 体 回 答 启回答效果 发 (念书、自回 己组织语答 言) 教师理答 评价 个人 反思 结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