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
作用及设置原则
廖 洪
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而产生的,它的最早形式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后来这种审计形式又被引入到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离任时的考核和评价,使我国多年来的领导干部考评制度采取了审计监督的新形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此,中央“两办”于1995年5月分别制定颁发了大家所熟悉的两个《暂行规定》,从而不但大大推动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而且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法规依据。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适用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工作的深入进行。今年,根据审计署的部署,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的重要工作之一,并打算逐步推广到地厅级和省部级领导干部。为更好地推动该项工作的开展,本文拟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作用和设置原则作以下探讨。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作用1.量化考核作用。干部的责任是由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和经济责任等方面组成的。在以前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对干部的考核,主要采取定性考核方式,例如组织人事部门听取领导干部个人的汇报和其所在单位其他领导及群众的反映,或者查看个人档案了解其工作经历,来决定干部的任用。这种考核机制虽然能够从宏观上在大的方面把握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考核其政治责任和行政责任,但是,却忽视了经济社会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起基础作用的方面即经济责任的考核,而经济责任又总是与一定的数量指标相联系的。因此设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就可以将被审计人任期期间的政绩优劣、廉洁行政和履行的经济责任情况用具体的评价指标
以量化的形式反映出来,既使被审计人心服口服,又优化了干部的管理和考核机制。
2.统一尺度作用。领导干部由于所在行业和工作性质不同,各自所负的经济责任也不相同。但是,同一行业或同一性质的工作,其经济责任则基本相同。例如,县级党政领导干部,不论在何地工作,他们所负的经济责任都是基本相同的,主要包括当地经济发展计划的完成情况、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情况、领导干部相关责任(如投资决策责任、预算执行情况的合规性责任等)情况以及廉洁情况等。这些情况也适用于省、地两级领导干部。根据这些情况建立的评价指标,就统一了评价尺度,便于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
3.规范操作作用。审计工作必须实现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法制化是核心,制度化是保证,规范化是实现审计监督有序进行的基础。规范化包括审计程序、内容、方法、评价指标和文书格式等方面的标准化。实际工作中许多审计人员感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结论特别难下,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人”的审计,其结论必须慎重和恰当,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目前尚缺乏一套相对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可见,建立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对规范审计操作、有效地减少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工作随意性、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把审计意见和结论建立在已取得的、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的客观数据上,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规范作用。
4.明确责任作用。如上述,干部的责任包括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和经济责任等方面,其中经济责任是最基本的责任。在经济社会中,领导干部为任一方,就应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成绩。在古代有所谓“当官要为民作主”的说法,本质上也是这个意思。小平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我体会,“发展”既是一种政治责任更是一种经济责任。你领导的地方或企
39□《审计研究》2001年第3期·理论研究·
业,经济没有发展或者还后退了,你还能为民作什么“主”?经济责任包括合法性合规性责任和有效性责任两个方面,其中有效性又包括发展速度和效益两层意思,是速度和效益的统一。通过建立经济责任评价指标,计算和审计这些指标的实现程度,从合法性合规性责任和有效性责任两个方面来比较前后两任领导干部的成绩孰优孰劣,就可以明确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为干部的任用和管理提供直接依据。
二、经济责任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1.相关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所建立的指标与领导干部应该履行的经济责任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否则建立的指标就不能反映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也就不能起到设置指标的作用。从政府机关党政领导干部来看,反映当地国民经济发展及计划完成情况的指标、反映人民生活水平升降的经济指标、反映领导干部相关责任的指标以及反映他们自身廉洁情况的指标,都与他们应该履行的经济责任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又如,从国有或国家控股企业的厂长(经理)来看,反映企业资产状况(总资产是否增加、资产分布是否合理、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入等)和资产质量的指标、反映净资产保值增值指标、税后利润增长情况的指标、反映企业对社会贡献的指标、反映职工生活水平提高情况的指标、反映企业遵守财纪法纪的指标、反映领导在重大决策方面正确与失误情况的指标、反映领导个人廉洁情况的指标,等,都是与厂长(经理)应该履行的经济责任具有紧密的相关性的。
在贯彻相关性原则时,要注意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例如,评价县长的经济责任,可以用上面提到的那些指标,而要评价县财政局长或教育局长的经济责任,这些指标就不一定全部适用,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和职责范围决定了其所负的经济责任与县长不同。对县财政局长的评价主要是检查其各年财政收入的真实性合法性、预算执行情况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以及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等。又如,对国有独资企业和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的经理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的设置,也应有所不同,后者需要设置每股收益和市盈率等指标来考核其经济效益。总之,需要对不同岗位的领导人员,在执行某些共同性指标的前提下,还应制定出合乎其工作特点的评价指标,以满足相关性原则的要求。
2.可比性原则。这是指所设置的指标应该便40于纵向和横向比较:纵向上看,本任领导任期末与任期初(第一年末)的情况进行比较,本任领导与前任领导进行比较;横向上看,本地区与相邻地区或其他与本地情况基本相同的(如都是山区、经济发达情况相同等)地区的同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比较,本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同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比较。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评价考核干部的目的就是要把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的能人选拔出来,赋予其更大更重的责任,带领广大人民锐意改革,不断进取,搞好搞活本地(本企业)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3.重要性原则。是指在设置经济责任评价指标时,将那些能反映重大情况的涉及一个地区(企业)全局的经济指标考虑到,而不太重要的情况可不予考虑。例如,从政府党政领导干部来看,经济发展中的国民生产总值、经济增长率、财政收入总额及增长率、财政支出规模与效益、基础设施投入、科技教育投入、环境保护投入、就业率与失业率、农民脱贫致富情况、人均收入增长率、个人贪污受贿额等,这些指标是重要的评价指标,它们既反映出干部的政绩又反映出干部个人的廉洁情况。相对来看,有些指标则是不太重要的,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率、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预算收入调整的合法合规率等,这些指标可不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也就是说,指标的设置不宜过细,要抓住重点和主要矛盾。
4.速度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们搞经济偏重于追求速度,从而导致了经济结构不合理、大量的重复建设的损失浪费,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企业只讲产值和产量,地方干部也只讲国民生产总值。党的十五大指出,经济发展不但要讲速度,更要注重效益,它是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只有这种统一才能说明经济生活的质量高低。因此我们在设置经济责任评价指标时,既要有反映经济发展速度的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工业增长率、农业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等),又要有反映经济发展效益的指标(如国有企业利润增长额和增长率、减亏增盈率、人均收入增长率、社会贡献率以及一二三产业同步增长情况、绿化、水质及空气质量等环境保护情况、因重大事故和事件或重大决策失误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等),二者不可偏废。
5.成本效益原则。这项原则是从审计主体角度建立的,其含义是在建立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审计研究》2001年第3期·理论研究·
时,要考虑审计成本和审计效益。根据这一原则,经
济责任评价指标的建立既不能过粗又不能过细。理论上讲,为了客观和正确地评价领导干部所负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似乎越多越细就越好,但是这样一来,审计成本(耗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势必增加,而且由于指标太多,有的指标不一定与领导的经济责任有很强的相关性。同时,现在所讲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指干部的离任审计,在“先审计后离任”原则还没有充分法律依据时,组织和人事部门往往根据他们的管理方式,在审计结论尚未出来时,就把干部调走或任命(任免)了,在时间上也不容许审计机关拖得太长。即使实行了“先审计后离任”原则,对某些指标的取证和计算如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也是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例如实际工作中,有的地方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标完成率、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指标完成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等指标,也列入对干部的经济责任考核指标,虽然想法很好,但这些指标的计算在操作上需要大量抽样、取证和汇总,否则其计算结果可能歪曲事实。可见,审计制度的变迁与其他任何制度的变迁一样,需要讲究成本效益原则,设置指标时既要考虑其科学性、规范性,又要考虑其实用性和可操纵性。
6.与计划统计、财政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原则。现行计划统计和财政财务指标是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决策的需要由有关部门设置的,它们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速度和质量。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则(上接48页)
客户存货项目固有风险的得分为2.12。
最后,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建立一定的政策,将项目固有风险得分与固有风险最终评价结果对应起来。该对应关系的经验数值是:1.5分以下为低风险,1.5至3.5分为中等风险,3.5至4.75分为高风险,4.75分以上为最高风险。相应地也可以建立一个百分数的对应关系。这一步取决于事务所的习惯。
这一经验评估方法中的数据只起到解释说明的性质。实际评估中所需因素的数量可能会更多,权重也会有所不同。如前所述,固有风险的评估完全依赖于评估者的经验。这个较为系统的方法并没有试图把主观方法完全转变为客观方法,而是着眼于
参考文献:
AlvinA.Arens,JamesK.Loebbecke,Auditing,anintegratedapproach,SixthEdition,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Inc.JLarryF.Konrath,Auditingconceptandapplications:ariskanalysisapproach,FourthEdition,South-WesternCollegePub-lishing
RayRoberts,StevenT.Giorgione,ComparisonRiskRankingApplications,JournalofAccountancy,pp.85-88,May1995严武、程振源、李海东,《风险统计与决策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是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为基础的审计,它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一样,不但需要计划统计和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相关资料及数据等信息,作为评价的依据或参照物,而且还要按照计划统计和财政财务指标的口径和指标,才能正确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及政绩优劣。因此我们在设置经济责任评价指标时,应该坚持与计划统计、财政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原则,而不能另起炉灶。这样既有利于我们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比较方便的取得有关数据资料,节约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又有利于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认可和接受经济责任评价指标。
以上6个原则具有互补作用。其中,相关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与干部的经济责任不相关,计算结果不能作横向和纵向比较,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而指标再多、计算再准确也没有用;重要性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提高工作效率;速度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可以引导我们全面地考察和评价干部,避免顾此失彼;成本效益原则可以为我们降低审计成本避免得不偿失提供理论基础;最后,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与计划统计、财政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可以使建立的评价指标得到社会的认同,便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广泛深入地推行。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会计系)
如何更好的利用事务所行业审计专家的经验,辅助审计师评估固有风险,以使不同审计师的评估结果
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一致性,进而增强审计风险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可信赖程度。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经管学院)
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