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 明 西 岛 沙 湿 地 公 园
班级: 姓名: 学号: 老师:
湿地公园案例分析
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湿地与公园的复合体,体现了“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生态思想,其中植物景观 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湿地公园的设计中,对湿地植物的选择也尤为重要。上海崇明西沙湿地公园,是一个以自然保护为主的主体性公园,其保留了大部分的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的构建模式,在保留层面有很大的优势,但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的不足,希望通过对其优劣势的分析,对今后的湿地植物景观设计有更多的借鉴。
1 湿地公园景观概述
湿地公园(Wetland Park)本质是在城市或城市附
近利用现有或已退化的湿地,通过人工 总平面图 恢复或重建湿地生
态系统,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规划和建设,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集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湿地公园兼具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体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一个综合体系,是湿地与公园的复合体。国内湿地公园的研究刚开始,主要集中在湿地公园概念功能研究、
生态湿地栖息地的修复、城市湿地景观建设、人工湿地的水处理、景观价值的评价等,这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如杭州西溪湿地,镜湖国家湿地公园、香港湿地公园、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等。
2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目的与原则
湿地公园的建设有两个主要的目的:其一是通过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改善湿地生物的生长条件,为其创造适宜的生存、繁衍空间,从而保护和恢复已遭受破坏的湿地生
态结构;其二是在湿地不受破坏的前提下,为参观者提供游憩和近距离观察湿地野生生物的场所,体现湿地文化。
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如何开发并保护城市湿地的生态景观,充分发挥湿地潜能,体现湿地景观特色是整个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关键所在。在对湿地进行开发设计时,应根据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在整个规划设计中以生态规划设计的思想为根本,以保护性设计、恢复性设计等先进的规划设计理论为指导,合理利用和保护湿地的自然资源,以曲折有致、动态连接的水系及生态廊道构成完整的生态景观体系,以最少化的人为干扰充分发挥湿地的自然潜能,展
示湿地自然的景观能动性。
3 湿地景观植物的种植设计
植物种植设计是湿地保持生态性的根本,很多湿地由于长期的破坏和疏于管理,植物生
态系统结构已经遭受了破坏。通过种植设计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是湿地公园建设的根本目的之一。
湿地公园的种植设计应该考虑湿地植物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景观、以及水质净化等多重功能要求,特别是生态保护区域对原有湿地植物进行保护和对已遭受破坏的植物生态结构进行恢复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处理措施。在植物的种植设计时应按不同植物对水深、土壤等生态习性特征进行栽植环境的设计,做到因地制宜。利用水生植物造景,选择的植物品种除应具较高的观赏价值外,还要求便于管理、适应能力强、抗逆性强等特点,栽植方法除了直接就地栽植外,还可以在水中安置高度不等的种植池,既能提供适宜植物生长的水深又可控制植物的蔓延,在无
需经常性人为管理的条件下也能保持自身的景观稳定。
基于以上所述的基本原则,下面结合上海崇明西沙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进行详细的分析说明。
4 案例分析———以上海崇明西沙湿地植物景观设计为例
4. 1 区位与定位
地处长江口门户的崇明岛,面积1 000余平方公里,是中国几个大岛中唯一的由泥沙堆积而成的冲积岛。西沙湿地位于崇明岛西部,总面积300公顷,属于典型的长江河口滩涂湿地,也是华东地区首家具有自然潮汐现象的原生态湿地。因为潮汐,这里形成了丰富的地形地貌,湿地中港汊纵横,具有湖泊、泥滩、内河、芦苇丛、沼泽等不同的湿地形态。
根据规划, 2007年9 月开始,西沙湿地通过生态引鸟、植物多样性配置、水处理净化等工程,在原有湿地的基础上,将其定位为一个集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湿地生态示范区。地块由科普教育区、缓冲区和生态保育区三大功能区组成,湿地管理方为了让游客更接近大自
然, 在湿地里建起一条2公里长的木栈桥,游客们可通过栈桥徜徉于芦苇和丛林之中。 4. 2 植被物种调查
长江口潮滩植被由陆地向海依次为芦苇植被—藨草植被—海三棱藨草植被,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其主要功能是为河口多种珍稀濒危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同时也具有缓流消浪,防潮减灾、促淤、净化水环境等功能。 4. 3 植物造景
西沙湿地保留了大部分的现状植物,其植物生长呈现自然形态,因此,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很多的自然群落;在区块与陆地交接带,由于公园刚刚开发,能明显看到许多人工种植痕迹,如一些速生的旱柳林带以及落羽杉苗木等,而在公园内的一些活动场所,也能看到许多植物造景的群落。
(1)入口区
西沙湿地公园入口简单大方,并在入口处设有游客服务中心。游客中心为架起在泥滩上的木制房子,隐约在旱柳林后,结合木栈道以及木栅栏,形成同一种体。整个入口给人清新明朗亲近之感。
(2)人工旱柳林区
西沙湿地的植被由陆向海以人工林—灌丛—高草挺水植物—低草挺水植物—浮水植物的群落方式过渡,因此在入口处滩涂岸边总能够看到种植良好的旱柳人工林,这样不仅将公园与外界有一定的隔离,同时也丰富景区内植物景观的竖向变化。 由于公园刚刚建成,因此苗木不大,群落也比较单一,其模式为: 上层:旱柳
中层:常青白蜡幼苗、芦苇
下层:旱柳幼苗、马兰、苔草(图1)
图1 人工旱柳区植物群落示意图
(3)潮沟地貌区(图2)
图2 潮沟地貌图
西沙湿地属于典型的长江河口滩涂湿地,也是华东地区首家具有自然潮汐现象的原生态湿地。因为潮汐,这里形成了丰富的地形地貌,因此,潮沟地貌是西沙湿地所要突出的重点。由于部分陆地会被水淹没,因此潮沟地生长的植物多为一二年生挺水植物,被水淹过后,退潮可以继续生长。
图3 潮沟地貌区植物群落示意图
其植物群落模式为: 上层:旱柳
中层;芦苇、水烛
下层:一枝黄花、马兰、野茭白荩草、旱柳幼苗
西沙湿地为了方便游客观赏潮汐现象,在整个公园内架起木栈道,人们可以在栈道上欣赏潮汐形成的地貌,同时也保证了动植物的生态廊道不被阻隔。 (4)芦苇区(图4)
图4 芦苇区图
进入芦苇区,就到了西沙湿地景观最美的区域。芦苇区带宽500米~800米,高约115米~215米, 盖度在70%以上,是西沙湿地生物量最大的自然群落,公园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现状,在芦苇中央架设了木栈道。芦苇旺盛时期时,人们走在木栈道上,高高的芦苇起到了很好的阻隔视线的作用。在这里,只有纯粹的美,美的自然,美的让人忘记一切烦恼,美的让人充满遐想。 芦苇区有两种群落类型,一种是木栈道两侧种满了芦苇,另一种是有宽敞的水面。 第一种植物群落模式为: 上层:旱柳
中层:落羽杉、常青白蜡、芦苇、香蒲、海滨木槿 下层:马兰、苔草(图5)
图5 芦苇区植物群落示意图
第二种水面的植物群落模式为: 高草挺水植物:芦苇、香蒲、狭叶香蒲
低草挺水植物:一枝黄花、水杨梅、茭白、稗、马兰、苔草 浮水植物:睡莲(浮叶生根) 、莼菜 沉水植物:狐尾藻、菹草(图6)
图6 水面植物群落示意图
(5)趣味游戏活动区(图7)
图7 趣味游戏区图
虽然整个公园是全部由木栈道连接,但是这并不是一条栈道到头,否则会令人们由兴奋转向乏味,作为一个以科教为主的公园,西沙湿地公园在木栈道上也作了许多文章,知识长廊、宣传栏、指示牌等等,都做的很有新意。管理方在区块内选择两片不会被水淹到的空地,结合
一些木制设施,做成了趣味游戏活动区,这里不仅是孩子们喜欢的地方,连成人们都跃跃欲试,人们参与其中,一扫游览时的乏累。
但是对于该区域的植物群落很杂乱,没有做很好的种植设计,基本上是在以保留原有物种的基础上作小的改动,其群落模式为: 上层:旱柳
中层:落羽杉、芦苇、香蒲
下层:一枝黄花、马兰、旱柳幼苗 (6)水面(图8)
图8 水面图
木栈道最终会把人们引向一个上升的观景平台,在这里,可以看到宽阔的水面———长江,到这里,视线豁然开朗,人们也会从芦苇丛中的紧张而松一口气,木平台上可以远眺东风西沙岛,也可以看到真正自然的、生态的芦苇群落真面目,在平台还设有一些装置,可以将芦苇的声音放大,同样起到了教育作用。(图9)
图9 听潮设施图
5 小结
西沙湿地作为一个新开发的国家地质公园,其在造景手法方面已经逐渐成熟,有很多的
优点可以值得借鉴。
首先,在对现有湿地进行保留中,西沙湿地充分体现了当地湿地特色,尊重生态性,总体景观上能够保持统一,整片湿地由深向不同方向的木栈道连通,这样不仅方便游客游览,同时也留出了生物通道,保证了物种的交流。
其次,西沙湿地主题突出,展现滩涂湿地文化,同时达到教育目的。西沙湿地将滩涂区域进行保留,并由各种提示牌来向人们讲解,能够做到兼具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体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一个综合体系。
在植物物种选择方面,西沙湿地保留了大部分的当地水生植物,并把芦苇区作为主要的景区,占全园的大部分,而在公园周边地区种植人工旱柳林地,增加了湿地区的竖向变化,同时也引种落羽杉、常青白蜡、海滨木槿等乔灌木,力求丰富其竖向景观,但由于是新开发的湿地公园,一些树木是幼苗,还不能够很好地体现设计意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