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教案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教案


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

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二单元 第四课 人间生活

教材分析:

本讲教材以《捣练图》、《韩熙载夜宴图》和《清明上河图》为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表现世俗生活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课程学习,高一年学生了解一定的美术鉴赏方式,通过不同的鉴赏方式,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的理解,通过感悟式鉴赏方式使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展开丰富想象,用比较式鉴赏让学生更直观的与自己生活体验作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作品 教学准备:

唐、宋有关日常生活的影视片断,相关网络搜索链接的查看与确认,图片、资料,课件制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美术在题材上开始关注世俗生活的时期,美术创作题材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2、让学生了解我国唐、宋两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及所表达的社会观念有何差异。

3、让学生尝试利用互联网收集资料。

教学重点:1、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2、学会如何使用互联网搜索作品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1、美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及历史文献价值。 2、如何甄别、筛选搜索到的信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

2

一、 创设情境,导入本课

(师)播放:白居易:长恨歌,伴奏:霓裳羽衣曲, (生)聆听„„

(师)大唐帝国是中国古代史上光辉灿烂的一段时光,它曾经以自己绚丽光彩照耀了整个的世界。盛唐时期的中国,国富兵强,通过由国都长安直抵地中海沿岸的丝绸之路,将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四海,世界各国的国君、使臣、客商、僧侣、学生、工匠、医生、胡姬纷至沓而来。他们一旦进入了大唐帝国的领土,看到那些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无不由衷的赞叹(摘自:百度百科)现世生活如此美好,唐代艺术家纷纷将目光由天上转到人间,用他们手中的画笔开始描绘美好的人间生活„„。

设计说明:通过长恨歌、霓裳羽衣曲等唐代的经典,把学生带到大唐盛世,从而进入本课

【新授】

课题:人间生活(板书) 一、反映宫廷生活的人物画(板书)

1、唐代张萱:《捣练图》(板书)

(师)介绍作品之前组织学生看视频: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汉唐乐府梨园教坊(捣练图)(2分钟)

提问:根据视频,讲一讲这幅画中的人物形象特点与艺术特色。 (学)运用已掌握审美知识进行讲述。 思考回答(感悟式鉴赏方法):

1)这幅画描绘了什么人在做什么? 宫女在捣练、织修、熨烫

2)体现了唐朝人什么样的审美观念?衣着之华丽、开放,色彩之艳丽,体态之丰腴

3

3)作品属什么风格?

用笔朴实,气韵古雅,造型工整细腻、色彩艳丽,属工笔重彩风格 (师):利用百度百科搜索《捣练图》的相关知识,择其要点做讲解: 基本信息: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作品简介:绢本,设色,37厘米145.3厘米

作品赏析:工笔重彩,系宋徽宗摹本,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个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人物形象逼真,刻画惟妙惟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画家简介:张萱(公元713—741年),京兆(陕西省西安)人,开元时曾任史馆画直。对亭台、树木、花鸟皆穷其妙,尤擅长仕女画。

设计说明:单纯讲作品对高中生来说是乏味的,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是学生们喜爱的节目,通过百度视频搜索《捣练图》,这是学生想不到。视频给学生带来直观感受,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自主鉴赏时话也多了。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2、五代时期南唐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板书)

(师)(利用百度图片搜索,关键词:夜宴,搜索结果全部为电影《夜宴》的剧照。)冯小刚拍的电影《夜宴》,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其场景,人物造型却借鉴了历史上的一个真实的夜宴(利用百度图片搜索,关键词改为:韩熙载夜宴图,这时搜索结果均为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简介《韩熙载夜宴图》:社会学鉴赏法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全卷分为五段:听奏、观舞、休息、清吹、散宴。利用筛选工具,选择特大尺寸的图片,引导学生从画面构图、人物动态与神情、表现技法等进一步鉴赏《韩

4

熙载夜宴图》形式鉴赏方法(生)认真观察画面构图、人物动态与神情、表现技法并进行交流(师)总结该画艺术特色:

1、画面构图:采用连环画式的分段构图方法,使用屏风和床榻对画面进行分割处理,这样处理既分隔了画面,使每段独立成章,又将各段串联起来,使全卷成为一个统一大画面。

2、人物动态与神情: 韩熙载作为主角在五个段落中均有出现,每一次的服饰、动作都不同,但他的神情却基本一致。(是画家能力有缺)

衣纹处理富于变化,须发的表现是亮点“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塑造了富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

3、表现技法:设色:采用了绯红、朱砂、石青、石绿等色,对比强烈, 整个画卷统一在墨色丰富的层次变化中,色墨相映,神采动人。

4、用线:挺拔劲秀,线条流转自如,铁线描与游丝描结合的圆笔长线中,时见方笔顿挫,颇有韵味。

通过这样的操作,让学生明白,互联网搜索关键字的重要性。利用百度百科对该画有重点的予以介绍,引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的筛选功能,找到合适的图片此处设疑,让学生课后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知识。

(师)时间的长河继续流淌,城市的发展愈加繁荣„„播放世博会中国馆《清明上河图》的视频片段大唐盛世使画家的目光由天上转向人间,描绘当时的宫廷生活,北宋城市的发展,又让画家将目光由贵族转向市井生活„„

(生)观看视频

二、反映市井生活的人物画(板书) 1、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板书)

5

(师)这张画通过世博会走向了世界,下面请同学们按小组利用网络搜索并整理相关知识。并思考:一幅伟大的作品,对后世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第1—3组:介绍此画的前、中、后段(郊外风光、汴河两岸、市区街道) 第4组:介绍作者 第5组:画作的历史传承 第6组:介绍作品的艺术特色 第7组:介绍作品影响

第8组:专门挑前面7组的刺(生)利用网络搜索并整理相关知识,制作小课件。 (生)小组交流:在利用互联网搜索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进行整理后由小组代表予以阐述。(小组合作与探究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指导学生搜索筛选相关信息,而后让小组发言交流。教师应肯定学生的搜索成果,对学生大胆质疑要予以表扬,同时要尽可能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最后要加以总结归纳。

1)画面构图:散点透视,移步换景,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

2)画面结构: 大体可分为三段,开首一段是京郊的农村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两岸船车运输、交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等紧张忙碌的活动;后段是城门内外街道纵横再次利用百度的视频搜索,关键词:清明上河图。

3)人物形象: 画中500余人物,衣着、神情各异,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纤毫俱现,极富情趣,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

6

4) 表现技法风格: 《清明上河图》景物繁多,巨细无遗,却并不显得琐碎繁缛,笔墨章法巧妙,表现出画家对大场面宏观把握的能力,以及于真放中见精微的绘画境界,令人无法不钦佩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生动传神的表现力。

设计说明:(师)再利用百度的识图技术,搜索分辨率高,质量好的图片,细读《清明上河图》,观看其细节体会画家之匠心。

授课到这里已接近一半,学生的注意力有所减弱,有必要适当再次激发学生的注意力。这里借助世博会的影响力,学生会比较关注。同时,很自然的转到第二部分的教学。教学,不能停留在学生当看客、当听众的层面,要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设计该环节,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体现新课程要提高学生收集与加工信息的能力的要求。

第8小组任务的安排,是有感于中国学生面对权威不敢质疑,缺乏创新精神。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很多人不再思考,网络上怎么讲,自己就怎么看。任何一个时代,没有质疑、没有创新,那都是没有希望的。进一步提高学生互联网搜索技巧。交错,店铺鳞次栉比,人流汹涌、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景象。

(生)完成表格:比较式鉴赏法

作品; 《清明上河图》 《韩熙载夜宴图》 时代作者: 北宋张择端 五代之南唐顾闳中 题材内容:京城百姓的世俗生活 官员士大夫 作品风格: 工笔淡彩 工笔重彩 构图形式:全景式构图 全景式构图

艺术特色:采用全景式构图方法,画面场面宏大、组织有序,有铺垫、有起伏、有高潮;人物刻画栩栩如生、细节表现引人入胜;造型严谨、色彩淡雅,体现了宋代风俗画的典型特点用笔设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蓬松的须发),人物的衣纹组织严整简练,利落洒脱,勾线犹如屈铁盘丝,柔中有刚,在绚丽的色彩中,间隔以大块的黑

7

白统一画面,独具匠心,人物服装的用色大胆,红绿穿插,用色不多却显得丰富而统一。

设计说明:利用比较式鉴赏有助于学生更好更清晰地理解不同作品的特征,同时让学生回顾本课的知识。

【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鉴赏了我国古代著名的人物画,透过作品我们看到画家高超的技艺和对生活细节的细心观察与捕捉,体现了中国画的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我们应当感谢这些伟大的画家,因为他们,我们才得以走进唐宋,看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风俗习惯。通过刚才的实践,我们看到正确的使用互联网搜索,可以事半功倍,学习效率得以提高,知识面得以拓宽。当然我们也应当清楚的认识到,网络上有许多不正确,甚至是错误的信息,需要我们去甄别。鉴赏美术作品仅仅依靠网络是不够的,我们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鉴赏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美术作品,此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课后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注意合理分工,运用互联网搜索技术,查找相关资料,制作作品鉴赏小课件。

第1、2组:北宋《金明池争标图》 第3、4组:南宋 李迪《风雨牧归图》 第5、6组:南宋李嵩《货郎图》 第7、8组:南宋《藻鱼图》

小组分工建议:3人收集资料,2人合作完成课件,1人准备展示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任务,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明确分工,是为了避免能干的多做,懒惰的不做,珍惜小组荣誉,人人都出力。

8

教学反思:

本课所选取的都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总感觉要讲的太多,然而不管怎么准备,上课时却常常出现老师津津有味地讲,学生默默无言听的情况,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互联网的引入应是不二之选。海量的信息,文本、超文本、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呈现,无疑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增加了课堂容量。

第二单元 第四课《人间生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讲教材以《犹大之吻》、《阿尔巴圣母》和《厨娘》为重点对比介绍了西方文艺复兴、17、18世纪欧洲、19世纪日本绘画流派。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课程学习,高一年学生了解一定的美术鉴赏方式,通过不同的鉴赏方式,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的理解,通过感悟式鉴赏方式使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展开丰富想象,用比较式鉴赏让学生更直观的与自己生活体验作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作品 教学目标:

1.了解欧洲文艺复兴以及 17、18世纪绘画创作观念的演变;2.了解有代表性的日本浮世绘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9

2.这些作品是否具有历史和文献价值。 教具与学具:

1.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2.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教师可以参考前几课的内容、按照比较鉴赏法的思路来设计)、笔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查阅的关于 “ 活动建议一 ” 的资料并请一些同学讲述一下自己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展开本课教学。

二、新授

1.教师展示乔托的作品《犹大之吻》以及拉斐尔的作品《阿尔巴圣母》,请同学们进行比较分析这两幅作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名称:犹大之吻 作者:乔托

时间:作于1305年左右 材质:湿壁画

规格:画面尺寸约为200 x 1 85厘米。

简介:现存于帕多百城的阿列那教堂内,《犹大之吻》是《圣经》中的故事,犹大是耶稣的十二教徒之一,却是出卖耶稣的叛徒,将耶稣以三十块银币的价格出卖给了敌人。在逾越节的晚餐桌上,耶稣指出他是出卖主的人。他知道自己已经暴露,就提前溜走,立即去给敌人引路前来捉拿耶稣,他以亲吻耶稣作为暗号来让敌人认出耶稣。

名称:《阿尔巴圣母》(华盛顿国立美术馆) 作者:拉斐尔

创作时间: 1511年

10

材质: 布面油画 规格:直径98厘米

简介:因其收藏者阿尔巴公爵而得名。画作取材于传统宗教题材,描绘圣母子与施洗约翰沐浴在暮色黄昏中时的亲情关系。

画面处理:人物精彩地组织在圆形构图里,满含温情,而又透出雄浑凝重。渐强的激情在马利亚充满关切的面部达到高潮。她宁静而不无伤感的凝视,传达着坚定、尊严和精神力量。画中,她正凝视着象征基督受难的木头十字架出神。

2.学生研究教材:在比较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研究教材中第 36 页关于文艺复兴以及拉斐尔作品的资料。

设计说明:了解画家整个生活的大环境文艺复兴时期背景,加深对拉斐尔及其作品特点的认识。

小结:并且补充一些关于拉斐尔作品的特点,丰富学生对这幅作品的认识。 3.比较维米尔的作品《厨妇》与《阿尔巴圣母》,引出17世纪欧洲美术特点 教师展示: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1.主题;2.形象;3.形象出现的场景;4.所处时代以及其背景。

4.学生研究教材:在比较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研究教材中第 35 页关于 17 世纪荷兰的资料,引出两大知识点:巴洛克艺术与洛可可艺术两大艺术流派。

巴洛克艺术:巴洛克此字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之意。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个带贬义的称呼,现今这个词已失去了原有的贬义,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得到教会强有力的支持,主要流行于意大利、佛兰德斯、西班牙等天主教盛行的国家。意大利艺

11

术大师贝尼尼和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的作品反映了17世纪巴洛克艺术最辉煌的成就。对于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与19世纪的浪漫主义都有积极影响。

洛可可艺术:洛可可Rococo这个字是从法文Rocaille和意大利文Barocco合并而来。Rocaille是一种混合贝壳与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而Barocco即巴洛克(Baroque)。洛可可后来被新古典主义取代。洛可可风格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最初是为了反对宫廷的繁文缛节艺术而兴起的。因于路易十五统治时期风行,亦称“路易十五式“。被称为洛可可的艳情艺术主宰了18世纪前半期,它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它一方面不免浮华做作,缺乏对于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绘画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材。愉快亲切、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从而在反映现实上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主要表现在建筑和绘画上,代表建筑为法国巴黎苏比斯府第,代表画家为布歇、弗拉戈纳尔等。

小结:不管是17世纪为引教徒回到教堂而产生的巴洛克艺术,还是十八世纪将世俗享乐发挥到极限的洛可可艺术,从中都难以在看到曾经左右欧洲艺术长达数世纪之久的宗教神性并且指明,维米尔的作品通过比较具体、生动的处理手法,塑造了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的形象,给人一种质朴感人的感觉。

二、教师提问:

① 如果你是这个画家,你会表现一些什么样的形象

② 你会突出形象的哪些细节来塑造这一形象

学生思考,教师请一些同学起来回答,比如自己的母亲等等,让学生尽量要描述的详细一点。

教师总结:这些作品通过对生活中各种形象的描绘,表现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其中的很多形象和细节能够深深的打动观众的心。

12

三、学生研究教材:阅读并分析教材第 37 页关于巴洛克艺术和罗可可艺术的材料。

1.提问

① 这些作品是为什么人服务的

② 它们表现的主要是什么样的生活场景,这些生活场景与维米尔的作品所展示的场景一样吗

③ 画家为什么要这样表现,这两种艺术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要求学生完成思考与交流。

2.教师展示葛饰北斋的作品,请同学们与欧洲的作品进行比较并阅读教材中关于浮世绘的内容。

3.教师总结并展示浮世绘的图片和知识。

浮世绘:浮世绘,也就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它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间,也叫德川幕府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浮世绘常被认为专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画(日语称为锦绘),但事实上也有手绘的作品。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是要让学生了解欧洲文艺复兴以及 17、18世纪绘画创作观念的演变;以及有代表性的日本浮世绘作品。整个课程的设计上更多的采用让学生思考交流,观

13

看大量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后,将自己的感知感悟表述出来,加之前一节课对中国绘画部分的学习,能够应用多种鉴赏方式来尝试鉴赏一些作品,同时掌握几种大的艺术流派特点。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将文艺复兴时期、17、18世纪欧洲、19世纪日本绘画艺术特点归纳概括,并举例说明。 教学反思

本课时采取时间轴为线索,从14世纪的文艺复兴到19世纪日本浮世绘的艺术流派着实,对比不同时期、不同时代背景下艺术家们对艺术的诠释。也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的掌握西方艺术重要的几个流派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