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 十九 课 仁爱相依
教学目标:1、理解“仁爱相依”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仁爱相依”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仁爱相依”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仁爱相依”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仁爱,是以“仁”的品性为根基的爱。二者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
2、仁处于未发状态,爱处于已发状态。仁爱之心,并不是只有在道德行为发生时才存在。当道德行为未发生时,仁爱之心即以“未发”的状态存在着;当道德行为正在发生时,仁爱之心即以“已发”的状态存在着。仁的品性沉淀于内心,爱的情感表露于外。
3、仁是品性,爱是感情。仁与爱是相统一的,仁脱离了爱,就成为空泛的道德;爱脱离了仁,便成为飘忽的情绪。
4、仁爱与理性兼备。在社会生活中,有对子女的溺爱,有对金钱权力的贪爱,这些爱都缺乏理性,不是仁爱。
5、仁者的最高境界是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仁爱之人,推己及人,爱及万物。
二、新课教学
1、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仁?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
语译:爱是感情,仁是品性,怎能把爱等同于仁?
2、盖专务说仁,而于操存涵泳之功不免有所忽略……而又一向离了爱字,悬空揣摸,既无真实见处,故其为说恍惚惊怪,弊病百端。
(宋)朱《朱文公文集・答张破夫》
语译:只讲说仁,便会忽略道德修养的功夫…又离开了“爱”字,只是凭空去描摩“仁”,“仁”就不会有真实显现之处,所以,这种说法模糊、奇怪、弊病百出。
3、仁为爱体,爱为仁用。
(宋)朱熹《四书或问・论语或问》
注释:①体:本质。②用:表现。
语译:仁是爱的本质,爱是仁的表现。
4、仁是根,恻隐是萌芽。亲亲、仁民、爱物,便是推广到枝叶处。
《朱子语类》
语译:仁就像是根,恻隐就像是萌芽。敬爱自己的亲人、爱护人民、爱惜万物,就像是从仁的根扩展到枝叶处。
5、仁是根,爱是苗。
《朱子语类》
语译:仁就像是根,爱就像是苗。
三、思考讨论
1.北宋的程、程说“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仁?”仁与爱有时并不统一,比如对待停房就不可能去爱他们,但可以用人道的精神去善待他们。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说明对仁与爱这方面关系的理解吗?
2.为什么缺乏理性的爱不是仁爱?请你结合生活实际,比如有些父母对子女以及有些
人对偶像、金钱不理性的爱,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四、延伸阅读
燕太后的仁与爱
战国时期,齐国与燕国发生了战争,陈翠从中幹旋,想要劝说两国和解。齐国的条件是让燕王的弟弟充当人质,燕王同意了,但太后听说后大怒,说:“陈翠如果不能治理燕国,也就算了,哪有分离人家母子的道理?我一定要杀了他才甘心!”
陈翠想亲自劝说太后。燕王说:“太后正生您的气呢。您还是等等吧!”陈翠说“大王不用担心,我自有办法。”
于是,陈翠进宫去拜见太后,问:“太后怎么瘦了?”
太后哼了一声,说:“我还可以吃到先王的鸭、鹅吃剩下的食料,不会瘦。如果说瘦,还不是因为担忧公子要到齐国去做人质这件事。”
陈翠叹了口气,说:“现在我知道了,太后疼孩子还不如普通百姓家,不只是不疼孩子,而且尤其不疼儿子。”
太后很奇怪,问:“这话怎么说?”
“太后把女儿嫁给诸候,送给她一千斤金、一百里地,认为这算了却了做父母的一柱心事。大王曾经想要封给公子瞬位,大臣们都动谏说:公子没有功劳,不应当受封。现在大王让公子去做人质,为的是让公子为国立功,好行封赏,可是太后您却不同意,可见太
后尤其不疼儿子。如今太后和大王还健在,所以公子还能拥有尊贵的地位;一旦太后和大王辞世,太子即了位,公子还能有什么地位可言?因此,如果不趁现在让公子立功,封赐爵位,恐怕公子终生都不会有受封的机会了。”
太后恍然大悟:“原来您老人家是这样打算的!我真是误会您了啊!”于是吩时下人立即给儿子准备行装车辆,尽快上路去齐国。
五、积累与感悟
1.积累以下两则《论语》,说说它们的意思。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一《论语・里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一一《论语・里仁》
2.燕太后放下对儿子的疼爱,为了“仁”将儿子送到齐国去了。生活中,你的父母有没有过类似因“仁”而放弃“爱”的做法?你认同他们的做法吗?为什么?开一次班级讨论会,说说你的看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