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老年照顾者的心理分析

老年照顾者的心理分析

来源:爱站旅游


关于老年照顾者的心理分析

【摘要】 老年照顾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其心理状态和变化我们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我国在老年照顾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中都存在着不足。笔者从老年照顾者负荷的内涵、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照顾者心理变化及其对老人的影响以及如何对照顾者进行心理疏导四个角度对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最后对老年照顾者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本文的分析能够对我国老年照顾者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老年照顾者;负荷;影响因素;心理疏导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5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60-02

人口老龄化是目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而对于老年人的照顾更是不容忽视。据调查统计,我国90%以上的老年人还是由家庭照顾者进行照顾,根据相关研究,我们发现虽然以家庭照顾者形式的照顾使得在护理费以及医药费等方面的成本有所降低,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照顾者这一特殊群体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承受的有关社交、学习等方面的负荷也越来越大[1]。这些压力或是负荷给照顾者从身体到心理都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影响,而照顾者心理方面的变化又会直接老人的身心健康直接或间接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老年照顾者的心理状态与变化值得我们探讨,笔者就近年来相关的研究进行总

结和归纳,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1 老年照顾者的负荷及心理状态

1.1 老年照顾者负荷的内涵 grad和sainsbury首次提出了“照顾者负荷”这一名词,将其定义为照顾者在照顾患者或老人时所付出的成本以及照顾的过程给照顾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26]。georg在1986年[2]的研究认为“照顾者负荷”是指照顾老人或病人这一过程对照顾者所产生的生理、心理、情感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而rymer的研究表明,“照顾者负荷”来自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结合,主观因素是指照顾者的主观认知,客观因素是指其所承受的外部环境压力,其调节因素是老年照顾者的能力以及社会对于这一行为的看法[27]。silva认为“照顾者负荷”是其感知外界舆论所产生的压力,即照顾者应对其能力之外的状况时所产生的心理变化[3,4]。近些年来,大多数学者将客观造成的老年照顾者负荷看作是社会的照顾需求,即其任务及所需时间,而将主观造成的老年照顾者负荷看作是照顾这一过程给照顾者所带来的心理变化及其社会责任认知的变化[1]。可见,对于“老年照顾者负荷”这一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1]。因此,我们应该从多角度来看待这一概念.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点特征:首先,老年照顾者对老年人应该有社会责任感,二者之间应该有某种关系进行维系,这种关系可以是雇佣也可以是亲属;其次,老年照顾者的心理变化来源于客观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且其所付出的心理和身体的成本与其应享有的回报不相匹配,换句话说,二者之间的差别在其承受范

围之外;最后,老年照顾者的负荷包括心理、身体和社会舆论等多方面。

1.2 老年照顾者的心理状态 老年照顾者的心理状态主要受其所承受的压力或负荷影响,国内外学者对老年照顾者的负荷与其心理状态关系的研究较多,且普遍认为相比于身体负荷,心理负荷或压力对老年照顾者的心理状态影响更为显著[1]。从短期来看,老年照顾者的心理状态变化不是很明显;而从长期来看,老年照顾者的心理状态具有典型性,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和绝望[19]。焦虑是最为普遍的老年照顾者的心理状态,尤其对于痴呆老人,照顾者的这一心理状态更为明显,2004年sansoni的调查表明76%的痴呆老人照顾者患有焦虑的情绪[5]。对于抑郁,2003年pinquart研究显示老年照顾者中40%到70%都有抑郁的趋势[6],其中25%到50%应该接受治疗,这一数字远远比非照顾者要高[6]。老年照顾者最为严重的心理状态是绝望,pinquart和sorensen的研究表明照顾者的负荷或压力过大使之有较强的负罪感及挫败感,20%左右的照顾者绝望程度过高感到无助,甚至自杀[7]。 2 影响老年照顾者心理的因素分析

2.1 体力上的强度 对于照顾年迈的老人来说,照顾者直接产生的消耗就是大量的体力活动,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是一项需要随时跟随陪伴的活动,这一观点在杨向东等人2002年[8]在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发表的文章有所体现。对于照顾者的年龄段来说,如果照顾者是与被照顾者是年纪相当的老人,这样的体力消耗尤其明

显,这点在黄何明雄等人2003年[9]在社会学研究的文章中表现的尤为明显,照顾者自身的体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方的照顾中去,这样的情况尤其发生在老伴之间,他们由于长期多年一起生活的原因,更多地容易将个人的情感投入到为对方服务的活动中去,心理上具有责无旁贷的意识,并不会过多地考虑到自身的能力状况;如果照顾者是比老人年龄小一阶段的中年人,在生理上比老年照顾者具备了更多的体力储备,但是由于其自身也有家庭生活,必须同时估计到自己的家人活动,因此相对老年照顾者而言心理上不具备全身心照顾的意愿;如果照顾者是更加年轻的青年,除非是直接的照顾者,一般年轻人都有固定的工作,再照顾老人无疑对其体力有相当大的消耗,体力过多的消耗使人产生疲惫与挫败,进而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2.2 精神上的压力 照顾者在精神上的负荷主要包括与人关系的负荷和自身心理上的负荷[28]。在与人关系上,感情的亲疏远近会直接影响到照顾者与被照顾者之间的相处,如果照顾者是老人的直系儿女,在亲人间的关系上由于长期多年的相处,不会产生过多的矛盾,老人对子女也会相互照顾一点,子女对老人也存在感恩的心理,因此子女照顾父母是比较好的模式,而如果照顾者是儿媳、孙媳等非直系亲人,由于照顾者面临着新的身份转变,照顾者的心理状态与老人自身对对方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到其相处的质量[29]。班娟在2005年[10]的研究显示,在精神上老年人一般由于身体的某方面疾病导致自身行动不便需要被照顾,长期的疾病在身

会对老人自身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样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对照顾者产生体力、感情、物质上的不断需要,而照顾者随着时间的增长,其热情会逐渐减少,加上老人对其在体力和精神上不断地消耗不免产生一些小情绪,这时候双方如果不注意沟通,很容易产生摩擦,严重影响双方之间的关系。yee jl等、lee sl等和吴文源等分别在1995年[13]、2000年[11]和2003[12]年的研究均显示,照顾者在此基础上会表现出懈怠,忧郁,易怒甚至绝望的心理,对自身的精神也是一种不良的影响。

2.3 经济上的负担 对于照顾者来说,对老年人的照顾不仅仅是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消耗,在财力上更是不可避免的花费,由于现今的老年人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老年人在身体上的疾病常常是长期慢性的,haruko t等在2005年[14]时也认为,常年的疾病护理保养检查等项目都需要大量的经济支出,照顾者常常为此不仅付出了体力和精力,更要不遗余力的为老人的健康付出。更严重的是照顾老年人占用了照顾者大量的时间,导致无法集中精力照顾自身的生活,事业上也会无法进步,更有严重者状态不断下降,心理上的挫败感越来越强烈,甚至对老年人产生埋怨的心理。

2.4 社会认同的缺失 对于老年人的照顾者来说,这样的群体往往也需要承受来自社会的负荷,工作性质的不理解,carretero等在2007年[15]的研究认为,工作类型的不认同都有可能导致其成为孤立的社会群体。如今多数的照顾者角色均由女性来承担,因为女性在照顾老人上更具耐心和细心,心理缜密,但是即使女性占

主导地位的今天,由于实际生活中难免出现肢体接触或者回避之处,老人与照顾者之间也会出现一些尴尬与羞耻的心理。即使同性之间的照顾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在其他照顾的内容中,由于个人习惯或喜好的差异,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相互之间的尴尬心理。这样的工作内容会导致其家人和亲友的不理解,且社会上的许多人也不能完全接受工作性质带来的个人认同。 3 照顾者心理变化对老年人的影响

通常来说,照顾者对老年人的照顾过程,也是一种双方的相处过程,要想保持良好的相处关系,除了照顾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外,老年人在享受照顾服务的同时,也要对其做出的努力与牺牲提供一定程度的肯定。根据rombough等人在2006年[16]的研究显示,但是实际相处过程中,任何一方的情绪变化都会影响到相处的关系,照顾者通常会与老年人产生不同程度的摩擦,导致照顾者内心具有挫败、灰心、自卑、埋怨等种种消极的情绪,mockus ps等人在2000年[17]的调查显示,这时候被照顾的老年人自身也会受到影响,比如照顾者的消极心理会造成照顾措施的错误,消极的照顾态度,甚至是对老人的产生虐待的行为。此外,huckle pl等人在1994年[18]通过研究发现,照顾者的消极心理非常不利于老人身体疾病的恢复与健康的保持,非但不会促进老年人自立能力的恢复,甚至会逐步恶化,彻底丧失恢复的机会,这样的行为只能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4 对老年照顾者进行心理疏导的探讨

老龄化的问题十分严峻,我们需要妥善解决好老年人的照顾问题,那么,要使老年人得到良好的照顾需要身心健康的照顾者。以上我们分析了老年照顾者的心理状态及其心理变化的影响因素,针对以上分析我们应该对老年照顾者的心理疏导进行探讨。

4.1 开展“暂时放松”服务 上文中提到有关研究表明短期的老年照顾者并无明显的心理变化,因此,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我们可以开展“暂时放松”服务,即使老年照顾者暂时离开老人一段时间进行心理的调节和放松,从而使得过大的压力和轻微的心理变化能够有缓冲的时间,进而得到恢复之后再投入到老年照顾中去,这样的做法在国外被称为“喘息”服务[1]。

4.2 加强对老年照顾者的培训与锻炼 我国大多数的老年照顾者并未接受过任何的培训与锻炼,也没有任何类似的心理疏导教育,这方面十分薄弱,不利于老年照顾工作的开展[19]。而在美国,这方面的做法比较成熟,如成立了家庭老年照顾者联盟、照顾者国家联盟与协会等等,这样的机构可以为老年照顾者提供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支持,对于其心理疏导有着良好的作用。lyons,zarit和gaugler等在1999年的调查研究结论均表明,这些联盟或协会的开展对于照顾者的情绪缓解及身心健康的提高十分有益[24,25]。

4.3 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我国对于老年照顾者的立法及政策支持尚未健全,而国外关于这方面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做法,比如美国的寿命喘息法案[1],还有相关的免税法案,且2009年把这一议题列入到政策议程中[1]。在这一方面我国的做法还有待提

高,相关部门应该从战略上给与老年照顾者这一特殊群体以更多的关注,使得他们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 5 结论及展望

针对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我们不仅要解决如何照顾好老年人的问题,老年照顾者身心健康的问题同样亟待解决,本文从老年照顾者负荷的内涵、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照顾者心理变化对老人的影响以及如何对照顾者进行心理疏导四个角度对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我国对于老年照顾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存在着不足,在此笔者对于老年照顾者的相关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展望:一是加强对于老年照顾者心理状态变化及其心理疏导的研究;二是更多探讨关注老年照顾者这一特殊群体的政策;三是对于老年照顾者的相关培训及教育亟待加强,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应深入研究这方面活动的开展和相关机构的创建,更好地为老年照顾者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 曾莉,周兰姝.老年家庭照顾者负荷相关研究进展[j].山西:护理研究,2010,24(17):1505-1507.

[2] george lk,gwyther lp.caregiver wellbeing:multidimensional examination of family caregivers of demented adults[j].gerontol-ogist,1986,26(3):253-59.

[3] 锦玉,吕探云,王君俏.脑卒中居家照顾者负荷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7,22(23):65-68.

[4] haruko t,mari0.dementia caregivers burdens and use of public services[j].geriatrics and gerontology international,2005,5:94-98.

[5] sansoni j,vellone e,piras g.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community-dwelling,italian alzheimer’s disease caregiv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practice,2004,10:93-100.

[6] family caregiver alliance(eds.).caregiver assessment:voices and views from the field [eb/ol].[2009-10-30].http:

//www.caregiver.org/caregiver/jsp/content/pdfs/v2 consensus,pdf.

[7] pinquart m,sorensen s.differences between caregivers and non-caregivers in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physical health:a meta-analysis[j].psychology and aging,2003,18(2):250-267.

[8] 杨向东,朱秀琳,杨洁,等.住院精神病人意外事件中医院的责任问题探讨[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3):225-226.

[9] 黄何明雄,周厚萍,龚淑媚.老年父母家庭照顾中的性别

研究概观—以香港的个案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3,1:60-69.

[10] 班娟.城市家庭内照顾老人者群体的社区支持服务[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56-58.

[11] yee jl,schulz r.gender differences in psychiatric morbidity among family caregivers:a review and analysis[j].gerontologist,2000,2:147-164.

[12] lee sl,colditz ga,berkman lf,et al.caregiving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u.s.women:a prospective study[j].am j prev med,2003,24:113-119.

[13] 吴文源,张明园,何燕玲,等.老年性痴呆病人照料者负担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2):49-52.

[14] haruko t,mari o.dementia caregivers burdens and use of public services[j].geriatrics and gerontology international,2005,5:94-98.

[15] carretero s,garces j,rodenas f.evaluation of the home help services and its impact on the informal caregiver’s burden of dependent elders[j].int j geriatr psychiatry,2007,22:738-749.

[16] rombough re,howse el,barffay wj.caregiver strain and caregiver burden of primary careguvers of stroke survivors with and without aphasia[j].rehabilitation nursing,2006,31(5):199-206.

[17] mockus ps,novielli kd.a practical guide to caring for caregivers[j].am fam physician,2000,15:2215-2219.

[18] huckle pl.family dementia ternational [j].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994,9:735-741.

[19] 陈茜,梁燕,张晓艳,袁丽.老年人家庭照顾者及其压力的研究进展[j].四川: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0):1882-1885.

[20] 李香风,赵红.老年人家庭照顾者及其照顾能力研究现状[j].北京: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051-1053.

[21] 刘腊梅,路丽娜,周兰姝.老年人照顾者健康状况与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j].贵州:护士进修杂志,2012,27(5):435-437.

[22] 刘腊梅.上海老年家庭照顾者健康状况及社区护理需要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23] 刘腊梅,周兰姝,吕伟波.老年家庭照顾者的研究现状,山西:护理研究,2007,21(28):2558-2560.

[24] lyons k,zarit s.formal and informal support:the great divid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999,14:183-196.

[25] zarit s,gaugler j,jarrott s.useful services for families:research findings and direc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999,14:165-181.

[26] grad,j.and p.sainsbury,mental illness and the

family.lancet,1963,1(7280):544.

[27] rymer s,et al.impaired awareness,behavior disturbance,and caregiver burden in alzheimer

disease.alzheimer disease & associated disorders,2002,16(4):248.

[28] 杨莉莉,脑卒中病人主要照顾者负荷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0,8(20):1856-1858.

[29] 周建英,郝原英,胡亚静,邢海华.老年人的健康与心理护理[j].护理研究,2003,17(3):328-3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