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且把金针度与人,衣带渐宽终不悔——安平秋先生谈汉籍引进工程与古籍整理工作

且把金针度与人,衣带渐宽终不悔——安平秋先生谈汉籍引进工程与古籍整理工作

来源:爱站旅游
大学图书馆学报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y 且把金针度与人,衣带渐宽终不悔 安平秋先生谈汉籍引进工程与古籍整理工作 口赵宣 摘要安平秋先生是当代古籍整理与研究领域中的标志性人物之一。项目访谈的重点一是 关于“N外所藏汉籍善本丛刊”这一大型海外汉籍引进工程;二是海外汉籍引进过程中的总结与 发现;三是以数量与质量的二维视角考量海外汉籍之价值;四是“数字人文学”背景下对学科定位 与人才培养的高位思考。旨在不仅揭橥先生在汉籍引进过程中积累的版本鉴定方法、经验与案 例,更彰显其汉籍引进工程的重大意义乃至对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分类号安平秋G256.2 汉籍引进版本鉴定 学科定位 DOI 1O.16603/j.issnl002—1027.2018.01.0l8 安平秋先生,1941年出生于北京,满族,1965年 观》等,主编有《<史记>研究集成》《中国古代文化史 名著选译丛书》《中国古代小说评介丛书》《北美汉学 家名录》《欧美汉学名著译丛》《二十四史全译》。其 中,《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影印丛书》荣 毕业于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现为北京大学中文 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自l983年起,历任教育部全 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工 委”)委员、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任、常务副主任、 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2003年荣获北京大学 主任;1992年始,历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 组成员、副组长。此外,还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 基金评议委员会古文献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994 杨芙清王阳元院士教学科研优秀奖。 年逾古稀的安平秋先生依然日程满满。从南国 深秋的约访到白雪皑皑的腊月,终于赶在丁酉新年 年),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图书奖专家评审委员会 委员(1995、1999、2001、2003年),国家图书馆学术 前夕,如愿与先生晤谈了近3个小时。 1“国外所藏汉籍善本丛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 海外汉籍引进工程 咨询委员会委员(2001年始),国家档案局“中国档 案文献遗产工程”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2o01年 始)。1999年9月至今,任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外所藏汉籍善 本丛刊”首席专家,先生见证了对国外所藏汉籍的整 理和研究过程由个人零散到国家扶持下系统研究的 新阶段,所以,汉籍引进工程是访谈的首要重点。 “汉籍”这个词是从日本来的,“汉籍”是针对“国书” (或称“和书”)而言的,是用汉字写的书籍。就范围 而言,先生归纳为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理解是中 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典籍与文化》主编、中国《史记》学会会长,2006 年9月起兼任H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 先生的治学范畴以中国古典文献学与中国传统 文化为中心,主要方向一是先秦两汉文学,重点是司 马迁《史记》研究;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关 大 系研究;三是海外汉籍研究。主要代表作有《<史记) 围 音 佛 乎 版本述要》《<史记>通论》《(史记)教程》《中国禁书大 国人用汉字写的书籍,在中国刻印的,流传到了海 外;第二种理解是外国根据中国古籍重新刻印的,比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5BTQ040)和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4TQB008)“口述史方法下的中国大陆当代古籍版本学家 通讯作者:赵宣.ORCID:0000—0003—4745—888X,zhaoxuanlib@yzu.edu.cn。 — 学 鉴定经验整理集成与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霜 1 24 且把金针度与人,衣带渐宽终不悔/赵宣 Mr.An Pingqiu Discourses the Introductions and Coll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Books/Zhao Xuan 如说和刻本、韩刻本、高丽刻本、安南刻本等;第三种 理解是外国人用汉字写的书籍,而且是在外国刻印 的,比如《韩国文集丛刊》以及现在的各种《燕行录》。 相对而言,古籍整理工作者都应该会更看重第一种 范围,尽管先生亦如此,但他同时认为,在这三个范 畴内工作的学者理应互相包容、互相支持、彼此呼 应,从而共同构建海外汉籍学术研究的整体架构。 很长一段时期内,文化界、学术界似乎一提及 “书籍之路”就想当然地认为是“屈辱之路”,在经过 相关的调查、复制、整理、研究之后,先生为我们率先 厘清了中国古籍流传到海外的八种渠道与途径。这 其中,既有清政府赠送给国外的、国外图书馆正常购 买的、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一段时问后从中国带回去 的、外国人专门到中国来购买和搜求的,也有侵略者 掠夺去的,中外勾结偷盗出去的,中国人移民海外时 带出去的。可以看到,正常的流传和不正常的流失 是并存的,正常的交流和强行的掠夺都存在,有鉴于 此,先生尤为强调,不要以偏概全,应该秉持一个基 本的想法与态度:那就是存藏在海外的中国古籍,不 管当年它们是通过什么渠道、怎么流传到海外的,事 实上今天都已经成为国外众多图书馆的重要存藏 了,中国的文化财富成为世界的文化宝藏,恰恰彰显 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我们完全不必笼统 地、简单地强调古籍必须回归,更不必牵强地把古籍 回归与爱国、政治乃至民族尊严联系起来。新中国 成立后不久,我们虽然也有像苏联存藏之《永乐大 典》、翁万戈私藏、陈国琅私藏、日本大仓文库等原书 回归的成功案例,但放眼未来,古籍回归更多时候还 应该立足于“复制”,根本目的在于为国内学术界提 供更多的基础性的文献支撑。 201O年起,先生领导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国外所藏汉籍善本丛刊”课题组,开始在全面调查 国外存藏中国古籍的基础之上,选取其中尤为珍贵、 有代表性的善本古籍复制回国、影印出版,同时展开 相关问题的研究。我们知道,国外收藏中国古籍数 量最多、珍贵程度最高的,无疑当属东邻日本,而日 本收藏中国古籍的机构中,又以静嘉堂文库、宫内厅 书陵部所藏宋元版为多。宫内厅书陵部是It本天皇 的皇家藏书机构,从目前公开的部分书目来看,所收 图书历经13个世纪的累积,所藏宋元版汉籍有140 余种(其中宋刊本75种、元刊本69种——宋元版仅 次于静嘉堂文库,位居海外收藏第二,比美国图书馆 田 存藏的总和还要多),明刊本336种,另有唐写本6 种、元钞本5种、明钞本3O种。这其中,有的是中国 国内未有收藏的版本,有的是中国所藏为残本而书 陵部所藏为全帙。遗憾的是,宫内厅所藏图书一般 不对外开放,即使日本学者亦少有入宫看书的机会, 而中国学者对这一部分藏书的了解之少可想而知 了。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历经15年的默默耕耘, 先生率先将官内厅书陵部所藏宋元版汉籍144种全 部复制回国,并精选其中的66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 于2012年影印出版。在影印过程中,先生坚持保留 宫内厅所藏古籍的现状,不做任何校改、修补和加 工,包括日本阅读者所加的批校也予保留。这套名 日《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选刊》的170册 皇皇巨著,不仅成为浩瀚工程铺开后最先出版的阶 段性成果,而且是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尤 其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最具规模效应并已产生 重要学术影响的日藏汉籍引进工程。毫不夸张地 说,如此大规模地复制与影印流落海外的珍贵汉籍 是前所未有的,它不仅为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文献材料,而且对我们研究中国 古代学术史、文化史、文献学史乃至中日文化交流都 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谈及精选出版的标准,先生认为,一是宫内厅藏 本为海内外孤本,未见其他藏书机构收藏者。如宫 内厅所藏《尚书正义》唐孑L颖达单疏本,二十卷27 册,南宋孝宗前期据北宋监本覆刻,为日本称名寺僧 人圆种从宋朝带回日本,为海内外孤本;再如宫内厅 所藏南宋淳熙间刊本《杨氏家藏方》二十卷,宋杨俊 撰,中国大陆和台湾均不存此刻本,仅北京大学藏有 此本钞本;二是在同书诸多版本中,宫内厅藏本是初 刻本或较早版本者,如宫内厅藏南宋绍兴十七年刊 本《初学记》,唐徐坚等撰,国内已无宋刊本,所存最 早的仅是明嘉靖十年安国桂坡馆刊本;又如宫内厅蚕 藏南宋初年刊《三苏文粹》一百卷全帙,国内所存最第 早的是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南宋末期宁宗时刊的七十Ji9 卷残本;再如宫内厅藏《天台陈先生类编花果卉木全 芳备祖》宋刊本,残本,存四十一卷,国内已不存宋刊 本;三是中国国内(包括大陆与台湾)藏本是残本,而廖 宫内厅藏书是足本或较全者,如宫内厅藏南宋初孝囿 宗时刊本《东坡集》前后集,前集共四十卷,存三十七 卷(缺卷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后集共二十卷,存 八卷(卷一至卷八)。就国内而言,国家图书馆有与 1卜 1 2 囱 Mr.An Pingqiu Discou且rs把es t金he 针Int度rod与uct人,ions 衣and带 Co渐la宽tion终 of不 Ch悔in/es赵e A宣nc ient Books/Zhao Xuan 此相同的宋孝宗时刊本,但仅存前集三十卷,较宫内 计存有一百三十六卷,其中若干卷有重复。日本存 。 厅藏本缺七卷且无后集,而上海图书馆仅存此本8 页;四是该书学术价值甚高,而海内外至今未有影印 本或排印本者。当我们问及“国外所藏汉籍善本丛 刊”的前后体例不一,先生似乎并不以忤,坦言既有 根据国内学术发展需要的因形而异,也有根据对方 实际情况的因势而为。这其中,日本公藏部分均为 选刊,体例是前后一致的;美国部分鉴于各家已经有 目录,从学术实际出发采用了图录的形式;英国、印 度等刚接触没有几年,由于他们尚没有做目录,于是 就先从目录做起。 除此之外,先生率领学术团队还对日本国立公 文书馆(原内阁文库)、国会图书馆所藏汉籍进行了 全面调查,对北美、西欧、东欧、东南亚等地所藏中国 善本古籍的调查、收集工作也是紧锣密鼓。截至目 前,《美国图书馆藏宋元版汉籍图录》已由北京大学 出版社出版,《日本国会图书馆藏珍稀本汉籍选刊》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原内阁文库)藏珍稀本汉籍选 刊》《大英图书馆所藏中国古籍目录》《印度所藏中国 古籍目录》等相关书籍也都在紧张编纂之中。 2海外汉籍引进过程中的总结与发现:三部北宋版 与四种非宋元版 汉籍引进的过程中必须撰写影印说明,介绍或 考订作者生平仕履,揭示一书之学术价值,并根据历 代书目和存世版本逐一考辨版本源流和价值,很大 程度而言,它就是一个学术研究的过程。因此,海外 汉籍引进过程中的总结与发现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 的又一关注重点。陈寅恪先生曾说:“中国史学莫盛 于宋”[1]。宋人重视文教,尤其重视历史文献的传 承,立国后即大规模地刻印史书,故研究宋元版本问 题的核心是刊刻正史之问题。作为宋王朝校刻的定 本,北宋版均是优良的版本,覆刻本次之,以后的元 明清版本,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也逐渐降低。尾崎 康先生考察认为,外典中的北宋版,能够确定为北宋 版的,在日本的只有1O部,在中国大陆只有3部 。 在日本的1O部中,宫内厅书陵部就藏有3部,即《通 典》44册、《文中子中说》2册和《御注孝经》1册。 以《通典》的宋刻本为例,目前国内上海图书馆 收藏有一个八卷残本;北京大学图书馆保存有八十 八卷宋刻元修残本;国家图书馆保存有四部残本,分 别是二十三卷本、七卷本、五卷本和五卷本。国内累 1 26 藏杜佑《通典》宋刻残本两部,一部残存一百九十八 卷,并有《首》一卷,共44册,存于宫内厅书陵部;一 部残存一百六十九卷,并有《首》一卷,共35册,存于 天理图书馆。宫内厅本仅阙佚卷一百十九与卷一百 二十,凡二卷,其中有二十八卷系后人写补;天理图 书馆藏本恰可以补益其缺损,相得益彰,进而构成了 唐人杜佑著《通典》宋刻本的全本。先生介绍说,宫 内厅藏本为朝鲜半岛高丽国旧藏,各册首尾均钤有 “高丽国十四年辛巳岁藏书大宋建中靖国元年大辽 乾统元年”朱文长方印记等。文中“建”字避高丽太 祖王建讳缺末笔,各册之首有颜色很重的“经筵”方 印,这个印章很可能是徽宗即位时作为纪念品下赐 高丽国时制作并押盖在当时高丽王府藏书上的。其 版式行款虽与天理图书馆藏本相同,刻工姓名大多 亦相一致,但底本与覆刻本的关系十分明显,天理本 刊刻年代是绍兴十年(1140年)前后,而它所据之底 本当然应该是北宋版,即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以 前的版本。先生认为,从纸质、字体、刀法、缺笔和刻 工姓名各方面去仔细考查,其字体与现存北宋版有 共同特征,与南宋版则明显不同,显得更具古风。析 而言之,北宋人刻书均雇请善楷书者手书上版,所写 的字体大抵采用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诸 体,或兼取上述诸家两体笔法;与官刻本形成鲜明对 比的则是坊刻本,其字体粗犷,刀法粗杂,整体风格 拙朴可爱。 倘若说《通典》和《文中子中说》十卷均可看作是 据高丽国藏印确定的北宋本,那么《御注孝经》则是 根据特殊缺笔确定的北宋版,先生介绍说,此书乃狩 谷掖斋旧藏本,“通”字末划缺笔,而且避讳止于“通” 字。狩谷械斋考证此本乃在宋仁宗朝初期的天圣、 明道(1022—1033年)年间,由章献明肃皇太后(其 父刘通)摄政时刊行的。关键是,从字体来看,这部 《御注孝经》也不是晚到南宋时期的刊本。先生强 调,从文献学或印刷史角度来看,如果仅仅按朝代来 给刻本断代未必很科学,因为政权的更替与印刷史 的发展,未必彼此相呼应。尽管如此,鉴于目前已知 除佛经以外的北宋本仅仅16部,而且有10部在日 本,故借此总结北宋刊本的版刻特征显得尤有意义。 毕竟,目前学术界于宋版研究仍多局限于南宋刻本, 且很少与佛经刻本尤其是北宋佛经刻本相结合,故 总结出的宋代刻本特征难免流于片面。 且把金针度与人,衣带渐宽终不悔/赵宣 Mr.An Pingqiu Discourses the Introductions and Coll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Books/Zhao Xuan 此外,在调查研究宫内厅所藏144种宋元版汉 籍时,先生及其学术团队还认定了至少有4种并不 是宋元版的。一是晋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三十 卷,宫内厅著录为南宋淳熙三年刻本,日本学者从森 立之、岛田翰,直至长泽规矩也、阿部隆一均认为是 宋刻本[3 ]。顾永新老师以宫内厅本为标本,通过 与各家藏本一一比勘,探赜索隐,追本溯源,判知源 出淳熙种德堂本的明代覆刻本有两个系统,一本刻 于明中叶以前,如云南大学图书馆藏本;一本刻于嘉 靖中,如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本。两本先后各自别 行,行款相同,版式相近,有异文,二者之间并无直接 的覆刻关系,前者刊刻质量较好,异文佳胜者较多; 后者多保留种德堂牌记,有先印、后印之别,后印本 经过修、补版或变换、剜改牌记。通过这一个案研 究,基本洞悉了经书版本后世衍生、孳乳过程之大致 脉络;二是南宋王应麟之《困学纪闻》二十卷6册,每 半叶10行,行18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四周双边, 框高2O厘米,宽12.5厘米,卷首有两篇序言,一为 牟应龙序,题为“至治二年(1322年)秋八月壬辰隆 山牟应龙谨识”;另一篇是陆晋之序,题为“泰定二年 (1325年)冬十月门人翰林侍讲学士奉政大夫知制 诰同修国史袁桷叙”。每册的内封都钤有“孝经楼” 椭圆朱印,说明此本曾为日本江户时代著名儒学家 山本北山(1752—1812年)所收藏[ 。宫内厅著录 为元刊本,但经与国图所藏元泰定二年庆元路儒学 刻本相比勘,卢伟老师认定此本乃明正统年间翻刻 元泰定二年庆元路儒学刻本;三是元王幼学之《资治 通鉴纲目集览》五十九卷、四是南宋刘应李之《新编 事文类聚翰墨全书》前集一百卷后集三十四卷,宫内 厅均著录为元刊本,经顾歆艺老师与吴国武老师考 订,它们被分别认定为明洪武年间刊本和明初刊本。 3准确考量海外汉籍之价值:首次以数量与质量的 二维视角 近年来,随着海外汉籍的持续升温,学术界乃至 高层领导盲目崇外与盲目自大这两种倾向均有不同 程度的呈现,因此,如何准确考量海外汉籍的价值, 成为我们项目访谈聚焦的第三个重点。对于国内汉 籍与海外汉籍的关系,先生形象地以出土文献与传 世文献的关系相譬喻,先生强调,在没有调查的情况 下,既不要过于主观,也不要妄下判断,既不要盲目 自大,也不要妄白菲薄。应该说,经过近20年的实 囱 证调查,先生率领学术团队首次从数量与质量的二 维视角对海外汉籍的价值做出了准确考量。 首先是数量上的估量。日本学者阿部隆一曾做 过统计,认为世界范围内的宋元版汉籍大约有3500 部,但先生调查研究后的结论是大约6000部左右。 具体而言,中国大陆大概有3500部,中国台湾有 800部,国内加起来总数为4300部;国外的大概有 1700部左右,其中日本有1000部左右,美国有将近 200部(其中图书馆收有124部),其他的国家与地 区有500部;而国内的4300部与国外的1700部一 定又是有重合的。至于全部的汉籍究竟有多少,国 内外至今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量统计。 其次是质量上的估量。先生认为,我们要看它 的整体综合质量,看它的版本价值,看我们国内有没 有,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指标则应该是真正珍稀的、有 价值的。我们知道,先生乃《史记》研究专家,早在上 世纪80年代即对《史记》版本有过系统梳理 ],他以 宋绍兴十年(1140年)邵武东乡朱中奉宅刻本《史记 集解》一百三十卷为例:“此本铁画银钩,字体雕工与 瞿氏藏《周易》相类,是南渡初建本之精者。”lg 今系 日本武田科学财团杏语书屋藏本,卷中有“兰陵家藏 书籍”“兰陵藏书”等印记,为京都贵胄飞鸟井家等旧 藏,乃价值连城之世间孤本;再以元至元二十五年 (1288年)彭寅翁崇道精舍刊本《史记集解索隐正 义》一百三十卷为例:“《史记》旧刻宋本传世者,检各 家目录及余所目睹着,可得十余种,而元刻传世者转 绝罕,自中统段子成本、九路本外,惟此彭寅翁本。 然中统二年当宋景定二年,尚未建号为元,故世谓之 蒙古本,未可降与元本等,则世传元刊祗九路及彭氏 二本耳。九路本余祗存残本二十卷,此外举世未闻 藏全帙者。彭氏本流传亦稀,……余以千金获之,因 属良工精心补缀,阅一年有半而始就。”口。。据知,彭 寅翁本在世界范围内只存9部,其中中国大陆存3蚕 部、中国台湾存2部、日本存4部。中国大陆的3部第 中国家图书馆1部七十六卷、北京大学图书馆1部j5l 十六卷、上海图书馆1部八卷都是残本;中国台湾的 2部均在“国家图书馆”,1部七十二卷、1部二十七士 卷亦均是残本;而剩下的4部都在日本,其中宫内厅廖 就存有2种,一种是一百二十六卷残本,一种是一百国 三十卷全帙,里面只有8页钞配。另外两个本子,在 庆应大学图书馆为七十二卷残本、在奈良天理图书 馆为一百三十卷全本,后者不仅是全本,而且与宫内 1r、 1 27 囱 Mr.An Pingqiu Discou且rs把es t金he 针Int度rod与uct人,ions 衣and带 Co渐la宽tion终 of不 Ch悔in/es赵e A宣nc ient Books/Zhao Xuan 厅8页钞配本一模一样,连版子的裂缝处都相同,显 然是用同一个版印刷。可以看到,世界范围内的两 部全帙均藏在日本,而宫内厅本有日本人批注,因 此,影印宫内厅藏彭寅翁本《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出 版之意义可想而知。 但是,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妄自菲薄,先生强 调,海外汉籍中也有像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藏宋刻 宋印本《资治通鉴》,仅残存了一页;更不乏哈佛燕京 图书馆藏宋刻元明递修本《晋书》者,国内多家均有 收藏而不足为奇,因此海外汉籍的价值也并不是全 部比国内的要高。就宋元版古籍而言,先生认为,国 外1700部左右的宋元版书大概只有10 到2O 值 得复制回国,也就是说我们国内可能这部书没有,或 者虽然有但是我们的版本没有它完整,或者说书品 没它好,或者说我们是残本而他们是完整的。 4古籍整理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面向“数字人文 学”的高位思考 任何一个学科,都需要一个明确的自我界定和 清晰完善的理论体系,需要在国家的学科分类中有 它相应的位置,需要在高校及科研机构中有配套的 建制,需要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培养一些专门人 才。作为当代古籍整理工作的顶层设计者,针对当 下古籍工作的构成,先生如何思考人才培养、如何看 待学科定位,正是我们访谈关注的最后一项重点。 典籍整理的历史源远流长,应大体相当于古代 的校雠学。至2O世纪2O、3O年代,当时学者提出了 “国故整理”的口号,渐而形成热潮。我们今天所说 的“古籍整理”,正是从“国故整理运动”延续并发展 起来的,古籍整理有自己依托的“古文献学”(含古典 文献学和历史文献学),既与古代文史中的某学科研 究有区别,也同“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一级学科下 量的二级学科“文献学”不尽相同。当代古籍整理工作 弟乃是由以图书馆为主的收藏与保护、以高校为主的 明整理与研究、以出版社为主的出版与规划三部分构 成的。先生认为,提供理想文本或标准文本仅仅是 +文献学的任务之一,而标准文本也是不断发展变化 廖的,作为文献学家,不仅应从事立足文献本身的研 固究,更应该看到它的发展脉络,为此,我们应及早谋 划将文献学独立设置为一级学科,相关二级学科可 以设计为保护方向、整理方向和出版方向,并以此作 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史哲的基础。 1卜 1 28 近1O多年来,“数字人文学”(Digital Humani— ties)在西方渐成气候,这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 的人文学研究和呈现方式。与当下利用全文数据库 的研究方式相比,数字人文学已经跨越了将计算机 当作纯粹的索引和检索工具的阶段,开始将地理信 息技术、大数据挖掘、文本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技 术引入文科学术领域。目前,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哈 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等名校的图书馆,已经有专门 的部门向师生提供这类支持,并完成了一些包括中 国研究在内的数字人文学研究项目,可以说,电子时 代对学术研究的影响完全可以和造纸术、印刷术相 提并论。我们知道,成立于1983年的教育部古工委 是教育部直属的事业机构,是由中国古文献学及古 籍整理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和教育部及相关部门负 责人组成的,其成员均由教育部委任,负责全国高校 古籍整理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继中央顾问委员会 委员、原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周林同志后,安 平秋先生已执掌第四届委员会近20年;北京大学中 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乃由北京大学和教育部古工委共 建的实体性机构,1999年被教育部正式批准成为全 国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下设 有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古文献学研究、传世文献 整理研究、海外汉学研究四个研究室,安平秋先生担 纲中心主任亦近20年。令我们尤为敬佩的是,浸润 浩瀚古籍逾半个世纪,执全国古籍整理与研究之牛 耳几近2O年,先生亲于国故却从不疏于当代,展望 下一个2O年,直面国外数字人文学的蓬勃发展,先 生一再呼吁,在继续做强、做优海内外典籍整理的基 础之上,教育部古工委、各研究中心和大学图书馆尤 应重视学科渗透,注重跨学科训练和背景,提供比以 前更强的技术支持,密切关注学问和学术的呈现方 式发生的种种改变。 临别之际,我们不禁想起“文革”浩劫中的“六一 八”事件,当时年仅24岁的安平秋先生即被冠以“黑 帮爪牙”的头衔,与68个“黑帮”一起被罚以劳动改 造,在学校里打扫厕所、清理草地,尽管命运多舛,历 经坎坷,但他却毫无怨言,相反,“黑帮”恩师魏建功 先生,一辈子做学问真才实学、做人通情达理,其精 神却深深渗透进了他的血脉之中。安平秋先生为学 术研究正本清源、选粹树典,卓然树立整理中国古典 文献之范例;为人才培养,积极奖掖后学,愿做人梯, 且把金针度与人,衣带渐宽终不悔。 (转第115页) 民国时期图书馆年度报告考略/刘瑞忍 A Rrief Study 0n the Annual Report of the Librarie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Li“RLliren A Brief Study on the Annual Report of the Librarie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Liu Rui ren 四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librarianship had made great progress'and compiling and publishing the annual reports had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1ibrarv community.The annual report regulation was clearly stipulated in the library laws and regula— tions.The Library Association of China called on that the libraries compiled and printed the annual reports and vigorously promoted the annual reporting regulation. At the same time,the scholars of library science a1so active1y propagated the significance and methods of compiling annual reports. From the historical data regarding the existing libraries,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nual report of the li— braries in the Repuhlic of China are as following:it had a rapid development before the Lugou Bridge Inci— dent and featured the open trend,the principle of obj ectivity was adhered in the annual report,and the re— porting time was relatively fixed,while the styles were different. Keywords:The Republic of China;Annual Report of the Libraries;Library Regulation;The Library A ssoeiation of China (接第128页) 参考文献 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40. 2(日)尾崎康.以正史为中心的宋元版本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1993:9—13. 6(日)阿部隆一.日本国见在宋元版本志·经部.见:阿部隆一.阿 部隆一遗稿集·卷一·宋元版篇[M].东京:汲古书院,1993:330 ——331 7(日)宫内厅编.图书寮典籍解题·汉籍篇[M].东京:东京文求 堂,1931:74. 3(日)森立之.《经籍访古志》卷二宋淳熙丙申刊本《春秋经传集解》 解题.见:贾贵荣.日本藏汉籍善本书志书目集成[M].北京:北京 图书馆出版社,2003:82—83. 8安平秋.《史记》版本述要[J].古籍整理与研究,1987(1):16—38. 9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二·史部[M].北京:中华书局, 2009:14O. 4(日)岛田翰.《春秋经传集解》解题.见:岛田翰.汉籍善本考·卷 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301. 10同9:147. 5 (151)长泽规矩也.关东现存宋元版书目第二稿.见:长泽规矩也. 长泽规矩也著作集·宋元版之研究[M].东京:汲古书院, 1987 1213.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图书馆古籍部,扬州,225000 收稿日期:2017年5月18日 Mr.An Hngqiu Discourses the Introductions and Coll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Books zhao Xuan Abstract:One of the focus of the interview to Mr.An Pingqiu,one of the iconic figures in the field of ! collating contemporary ancient books.is the introduc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ancient books,while another 正 o。 one is the new academic discoveries and achievements during the period of photocopying.What really 第 一 counts is how to accurately appraise the value of overseas Chinese ancient books as well as how to evaluate 期 subject orient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alents.Not only does the article aim to demonstrate Mr.An Pingqiu’s individualistic approach,experience and documentation in the field of edition identific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ancient books,but it also manifests major significance of introducing overseas Chinese ancient books and deep reflection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llating ancient books and cultivation of talents. Keywords:Mr.An Pingqiu;The Return of Chinese Ancient Books;Edition Authentication;Subject Ori enta tion 1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