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探析红瑶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认同

探析红瑶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认同

来源:爱站旅游
第2卷第3期传媒热点

探析红瑶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认同

付 瑶  王 丹  郝梓均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摘 要:历史悠久的瑶族在文化的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红瑶作为瑶族的一支系,是民族中的一员,创造了极其丰富且富有民族特色的红瑶文化,展现了多姿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红瑶文化中很多文化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服饰文化、人生礼仪文化以及宗教信仰文化等。这些都是比较出彩的地方,也是能够快速了解红瑶文化的一个途径。在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影响下,民族文化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迁,人们对于民族文化认同也存在着代际差异。本文将从红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入手,结合学校教育试论其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帮助和意义。关键词:红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认同;学校教育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03-0039-03

美国的约瑟夫•奈在《硬实力与软实力》一书中提到,日本的文化软实力已经不再是通过军事力量进行强制性宣传本国的精神,不再局限于本地的禅宗和空手道。比起这些,日本动漫的影响力是可见的,并且是潜移默化地将日本的武士道等精神进行了传播。通过这些研究,约瑟夫•奈就认为,美国当前的发展也应该通过文化的软实力立足世界。在我国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也再次强调我们要树立“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更应该学习本民族的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文化传承。

在广西,红瑶民族主要的聚居地方是在桂林东北部的龙胜各族自治县中,主要是以黄洛瑶寨为主。红瑶文化作为独特的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应该将其展现给世人。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红瑶文化变得丰富多彩,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也随之发生变化,成为可供我们开发利用的红瑶文化。

一、红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众多人类学者的研究表明,人不但是生活在物理的生活中,同时也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那么在红瑶的文化中,服饰与头饰作为红瑶文化的一种象征符号,基本的功能就在于表征。而红瑶服饰的制作与设计,就充分说明了红瑶人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一种理解。

(一)红瑶的服饰文化

服饰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中形成的,是一个民族的外在体现与身份的象征。红瑶的服饰经过历史的打磨,已与本民族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记忆,也承载了红瑶人的历史记忆与价值规范。

红瑶的服饰在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已有记载:“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衣裳斑兰”,《后汉书》卷12载,瑶人“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衣刺绣、 亦古雅”。这是在文献中对于红瑶服饰的记载,可以看出从东汉时期红瑶对于自我民族的服饰就有着鲜明的分类。直到现在,红瑶服饰大部分仍保留着这些独特的风格。到现在,红瑶的服饰成为当地的特色文化,加上旅游项目的开发,使得当地的服饰文化成为了红瑶的一个符号象征,更是红瑶人的身体象征的展演。

红瑶服饰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平时穿的常服与节假日穿的服饰都有一些区别。除了衣服上的变化,在发饰上也是有所不同的。在我们去龙胜县和平乡金江村黄洛长发瑶寨调研的时候,发现当地人还在穿自己传统的服饰,大部分都是一些老人。在村寨里,我们见到了红瑶非物质文化传承

人——潘继凤。在潘继凤的介绍下,我们得知红瑶的服饰文化的渊源。据潘继凤说,红瑶的衣服分为两种,就是男服与女服。其中男服较为简单,多以青衣或白衣,下穿青色宽脚裤,在清代周诚之的《龙胜厅志》中有记载,直到现在红瑶男子的衣服没有很大的改变。除了服饰上的变化,最具有特色的就是瑶族妇女的头发。黑黝黝的长发作为瑶族妇女的另一个形象符号,让我们惊叹瑶族人们的生活智慧。红瑶妇女服饰的特征除了在衣服上的表现,还在其他装饰上有所体现,可以看到红瑶妇女服饰的民族特色。

(二)红瑶的人生礼仪

人生礼仪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仪式。它主要包括诞生礼、成人礼、婚礼、葬礼四个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红瑶人对于生命的理解,更是红瑶人对于瑶族先民历史经历的一种理解,是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经过长期的历史变化,红瑶人对于人生礼仪的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民间已经具备完善的体系,这也从侧面验证红瑶人对于人生礼仪的重视。他们认为生育的动力往往是来自家庭兴旺的需要,所以对于红瑶人来说生儿育女是他们的头等大事。因此他们会举行一系列的仪式来庆祝新生命的到来,这就是早期诞生礼的形成。

随着红瑶子女的成长,他们还会有相应的仪式举行。在满周岁的办对岁酒,就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在红瑶子女的成人礼仪中,没有特定的仪式,但在男子36岁的时候需要举行度戒的仪式,以求祖先的保护。女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社会角色的转变,在发髻上会有相应的变换标志。因此红瑶女性的发髻在他们的文化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红瑶人的婚礼也是经过很长的历史演变成现在的风俗习惯。一般经过十个程式,与汉人的婚俗相似,只是在叫法上不同。

葬礼是人生礼仪的终结,也标志着一个人走完了人生的路程,葬礼仪式的举行,是通过另一种方式将他纪念,更是亲朋好友对于他一生的评价、悼念和寄托思念之情的表现。在葬礼上,红瑶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较大,但保留了本民族的丧葬风俗。在红瑶人的认知中,如果是非正常的死亡的人,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其灵魂会变成凶鬼,所以亡者是不能在屋内停放,需要停在棚子里,再简单的祭奠后进行埋葬,还有其他的非正常死亡的人,红瑶对于亡者的葬礼仪式都有明确的方式。

作者简介:付瑶,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研究方向:语文教学论。课题项目:本文为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名称:龙胜红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项目编号:

XYCSW2018021。

39 

传媒热点

红瑶人在对待人生礼仪中的不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方式。在仪式的过程中往往就渗透着红瑶人对于自我的一个认定,包括他们对于历史文化、身体文化及社会角色的转变等的认同,最终是对他们本民族文化的理解、认同与传承。

(三)红瑶的民间文化红瑶作为迁徙的民族,其文化的底蕴也颇为深厚。其中红瑶的民间文学就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征。关于神话传说,第2卷第3期

单单是汉族的功劳,少数民族对我国文化多样性的贡献也同样不容小觑。*总书记曾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好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可见,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红瑶有着自己的祖先传说。一是在《洪荒神话》里提到的“兄妹造人”。反映了早期红瑶人们的抗争精神。

还有关于狗的传说。传说红瑶在早期是没有稻谷的种植,有一年闹饥荒,住在深山里的瑶人没有吃的,之后是狗去天庭取回来稻种,在其尾巴上粘附着,从此以后瑶族人们就有了稻米的种植。又因为在刀耕火种时期,红瑶人靠打猎为生,狗在打猎的过程中成为好帮手,认为它具有神力,因此红瑶的人将狗奉为祖先,他们的图腾也是对于狗的崇拜。但现在,瑶族的人不再称呼自己的图腾是狗,而是“盘瓠”,又称。每年会在特定的日子举行“盘王节”,向“盘王”还愿,以求来年的丰收。

在红瑶人的生活中,除了吃油茶,做服饰,还有一项活动是他们必不可少的活动,就是唱歌。歌谣作为民间文化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了解一个民族的最直观的一种方式。红瑶的歌谣分为情歌、祭祀歌、礼仪歌、杂歌等四种,涵盖了生活的众多方面。作为唱歌的民族,不同的节日也会有不同的歌谣来相对应,而歌谣的内容也是反映当地民众的一种生活的态度与处世的风格。

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心里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农耕大国,我们对于节日的划分十分的详细。其中岁时节日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时期,是每个民族都不可忽视的。红瑶人对于岁时节日也是十分的重视。水稻的种植更是依靠岁时节日的周期性特征,这对于一年的丰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每年“六月六”新谷物的丰收,红瑶人又会举行“尝新节”,来庆祝谷物的丰收。其他的节日还有晒衣节、苗王节、赶圩节等传统的节日。

“盘王节”在红瑶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举办“盘王节”的时候会有较多的习俗,红瑶人民会设宴款待亲友,并盛装打扮去向亲友送祝福。时间一般是三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除了祭拜“盘王”,还会伴随着长鼓,跳起长鼓舞唱着“盘王歌”以此来庆祝怀念“盘王”,并有放“花炮”的习俗。“盘王节”作为红瑶的特色节日,反映红瑶人民对生活的祈盼和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对我们的价值取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优秀的传统文化进入学校,更是为我们的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红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支,应该将优秀的文化传播开来,更好地丰富中华文化的底蕴,让更多的人对当地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更是树立文化自信的来源。

二、学校教育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途径经济学家斯蒂芬•玛格林曾断言:“文化多样性可能是人类这一物种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现代文明绝对不能忽视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红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红瑶人民长期以来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它深刻地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存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长期为红瑶人民提供着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所迸发出的强大的凝聚力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绝不

40

性。在当今现代文明的影响下,如何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所谓民族文化认同主要是指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主体文化的归属意识。实现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是需要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客观基础包括三方面:第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民族文化认同的条件。第二,生活与实践是民族文化认同的依托。第三,教育与学习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途径。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在不断提升,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多方因素的冲击也会随之发生文化变迁。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大多数龙胜红瑶的青年人愿意选择离开山区去学习追逐新文化,对于红瑶传统民族文化的知识和技艺不感兴趣。留在部落的都是那些了解、喜爱,对于本民族文化高度认同的中老年人。他们拥有着精湛民族技艺、掌握着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知识。这样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则会产生民族文化认同的代际差异。因此,教育和学习红瑶文化是形成和提升红瑶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

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创造、更新和传播的文化功能。从狭义的学校教育分析,学校教育作为一种具有目的性的、对于文化价值具有引导性的教育工作,它需要撷取文化的精华编成教材提供给受教育者,使之适应社会生活发展变化需要的观念、态度、价值、行为方式以及知识与技能。由于学校是文化的参与式传承者和规范性引导者,因此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上相比其他场域具有更大优势。但是目前学校教育实施的是“普适性”教育,旨在传播主流文化,在少数民族的文化选择上少之又少,这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构成了一定的“消解性”影响。这不仅体现在教材内容的选编上,也体现在文化教育实践上。在教材的编写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涉及甚少。在实践活动中,学校教育也缺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课程的开设以及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学生们在学校中几乎没有接触优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机会,所以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度不高也事出有因,民族文化在年轻一代中逐渐出现断层的危险。龙胜红瑶从古至今保留着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个少数民族的骄傲。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文化层面,红瑶的建筑文化、服饰文化、宗教信仰、民间文化等都是彰显本民族特色的符号。传承和发扬这些优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红瑶人民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有利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形成。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的手段,让年轻一代了解和学习红瑶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一些传统的技艺,保留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三、学校教育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建议教育要实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功能,依赖于丰富的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作为物质载体,因此梳理和选择优秀民族文化要素作为教育资源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龙胜红

“盘王”第2卷第3期

瑶具有非常丰富的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其中的服饰文化、礼仪文化以及民间歌舞等艺术文化都可以加以利用作为学校教育的课程资源。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很多民族文化都是通过口口相传传承下来的,这样的继承方式容易造成民族文化资源的丢失,也不利于学校教育的开展。因此,需要对红瑶民族文化进行深度的调研和挖掘,并对能够体现红瑶民族特色的文化内容详细地进行整理,用书面文字的形式保存,作为学校教育的课程资源。让红瑶民族的年轻一代以及其他民族的成员了解认识红瑶文化,为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够系统地保留少数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同时也有利于扩大民族文化的传播范围,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一)开设地方课程,满足民族学生的文化需要少数民族学生长期接受汉化教育,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了解程度较低,民族文化认同感不强。红瑶民族文化是红瑶人民精神和智慧的外显,是他们通过不断地生活和发展所创造出的高级产物。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开设民族文化课程来满足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需要。学校教育离不开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普遍存在的,郑金洲教授在《教育文化学》中总结给出学校文化的概念:把学校文化界定为“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要想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中,就需要建设适合民族成员学习本民族文化的学校文化氛围。

开设地方课程则能够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需求。学校可以组织编写红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材,以文字作为载体,搭配红瑶民族文化的视频等影响资料来帮助学生学习。同时,学校图书馆可以引进有关红瑶民族文化的书籍供学生翻阅。地方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需要从少数民族文化的实际出发,在尊重民族客观传统文化事实的基础上,适当融入现代文化元素,使其既保留了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提高年轻一代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兴趣和喜爱,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也必然是顺其自然的事情。比如音乐课中,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学习红瑶的歌曲。按照红瑶歌谣的四种分类,结合不同的节日让学生学唱不同的歌谣,通过唱歌的方式,理解歌谣的内容,进而了解当地民众的精神世界以及生活态度。可以组织对红瑶传统歌谣进行改编,适当添入现代元素。在美术课中,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红瑶服饰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布置学生自主设计红瑶的服饰,适当地添加一些现代元素。

(二)组织开展民族文化课外交流活动走出课堂,走进生活。20世纪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教育的本质提出观点“教育即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老先生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归根结底都是在主张教育同生活要保持一致性。现代的教育强调学校管理的开放性,支持学生走出教室,感受生活,自然成长。不完全依赖于课本知识,强调在生活中学习,从生活中攫取更多的知识。少数民族对待节日活动都有属于本民族特色的庆祝方式。因此,学校教育可以利用这一点组织学生开展民族文化的课外交流活动。课外活动项目丰富了民族文化学习的内容和形式,能够更充分地体现民族特色。学生通过参加课外活动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置身其中的学习效果要远远强于间接的课内学习。

传媒热点

学校可以利用红瑶民族的节日文化活动,比如盘王节、晒衣节、苗王节、赶圩节等传统的节日。带领学生走进红瑶村寨,与当地的红瑶人民一起感受节日的气氛,在文化活动中感受和学习红瑶民族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是学校教育需要完善的。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多组织开展民族文化展演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话剧、歌曲、小品、舞蹈、民族服装秀等艺术表现形式,将民族文化搬离课本,以另外一种形式演绎民族文化生活。少数民族文化相比于主流文化来说是一种弱势文化,民族学生长期脱离母体文化会面临情感上的排斥,民族认同感弱化。这样的课外交流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们的精神生活,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也能够促进和完善民族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是现阶段希望针对少数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重组、改造和传播中所呈现出的一个良好的结果。红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红瑶民族的历史、人文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实施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适量的民族人文和生活常识,还能够间接培养学生创新创造的能力。民族成员对民族文化进行重组、整理、融合,使民族文化发生性质、功能等方面的变化,衍生出新的文化要素,迸发出文化更新的火花。在这一过程中,民族文化传承培养了民族成员的创新能力。如果能加强红瑶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那么民族文化认同感也会随之增强。

四、结语

学校教育作为目前中小学教育的主要方式,它对红瑶民族文化的传承能够维持红瑶民族文化的生存,也能够促进红瑶民族文化的积淀。它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动因,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会培养出红瑶民族成员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红瑶民族文化精神也同样会化作一种长久而稳定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硬实力与软实力[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5.[2]【英】斯图尔特•霍尔编.徐亮,陆兴华译.表征[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13.

[3]粟卫宏等著.红瑶历史与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关世杰等译.世界文化报告2000:文化的多

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詹小美,王仕民.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与条件[J].哲学研究, 

2011.

[6]钟志勇.学校教育视野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J].民族教育研

究,2008(1).

[7]孙杰远,黄李凤.民族文化变迁与教育选择——对广西龙胜侗、瑶

民族地区的田野考察[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4).[8]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9]曹能秀,王凌.论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J].云南民族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

[10]吕屏,覃芳兰.广西龙胜红瑶非物质文化的新媒体传播设计研究

[J].包装工程,2018.

[11]向亿平.借助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质[J].文学教育

(上),2018.

[12]于占永.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传承的实施路径[J].林区教学,

2018.

其他作者简介:

王丹,女,汉族,山西大同人。研究方向:民俗学与公共文化。郝梓均,女,汉族,辽宁大连人。研究方向:语文教学论。

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