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2-2023学年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来源:爱站旅游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

1. 一个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其本身仅延续两代的短命王朝,奠定了后朝三百年的基业,也给后世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下列与材料描述的朝代相关的是(  )A.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凿南北大运河

2. 他采取了“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民衣食有余”的经济政策,确定了“偃革兴文,布德施恩,中国既安,人自服”的总方针,网罗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文人组成了“文治”核心。他是(  )A. 隋文帝

B. 唐玄宗

C. 武则天

D. 唐太宗

B. 设立安西都护府C. 确立了九品中正制

D.

3. 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唐朝(  )

A. 民族交融加强B. 社会风气开放C. 手工技术先进D. 绘画技艺高超

4. “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 张骞凿空西域

B. 玄奘西行天竺

C. 文成公主入藏

D. 鉴真东渡日本

5. 755年,节度使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唐军联同回纥援兵收复长安和洛阳。不久,安禄山部将史思明重新发动叛乱。763年,唐朝再借回纥兵,收复洛阳,至此,叛乱结束。材料所述叛乱(  )

第1页,共15页

A. 使唐朝开始由盛转衰C. 源于外戚宦官专权

B. 平叛得到各藩属国支持D. 加快了北民南迁的步伐

6. 宋代在知州以外,于诸府州设“通判某州军事”一官,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一措施(  )A. 凸显重文政策

B. 推动相权削弱

C. 完善了监察制度D. 加强了中央集权

7. 1005年,北宋和辽双方订立和议,此后很长时间双方保持着和平局面。1044年,北宋和西夏订立“宋夏和议”,此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材料中两次“和议”(  )A. 扩大了北宋疆土B. 消除了民族矛盾C. 利于双方经济发展

D. 推动全国统一进程

8. “靖康二年四月……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被俘虏,押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这一事件的原因是(  )A. 金朝

B. 辽朝

C. 蒙古

D. 西夏

9.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这反映了当时(  )A. 农业及手工业发达

B.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对外贸易航线众多

D. 国家财政来源广泛

10. “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这反映出蒙古帝国(  )A. 促进欧亚文化交流C. 推动东西方贸易发展

B. 灭亡了南宋政权D. 统一了整个欧亚大陆

11.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全国的政权,且因其疆域广阔,其统治者实行的政策也创新多于继承,特别是在对边远地区的管理上。下列选项中管辖台湾的是(  )A. 宣政院

B. 澎湖巡检司

C. 中书省

D. 北庭都元帅府

12. 宋元时期市井音乐迎合城镇中下层听众的需求,创造了许多群众喜好的说唱曲种。部分专业艺人和艺人班社还发扬隋唐散乐百戏传统,采用化装演示故事人物的形式,融合说唱、歌舞和器乐艺术为一体来进行演出。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民族交融的加强C. 政府层面的支持D. 词曲文化的发展

13. 宋朝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它算得上是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下列属于这个黄金时代创新产物的是(  )A. 海上丝绸之路

B. 火药

C. 活字印刷术

D. 筒车

第2页,共15页

14. 明太祖朱元璋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鉴于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 设“三司”

B. 设“厂卫”

C. 废丞相

D. 设内阁

15. 《剑桥中国明代史》指出:“郑和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跨越了半个地球,把明帝国的声威最大限度地远播到海外。”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 完成了全球航行B. 推动了中西交流C. 改变了地缘格局D. 宣扬了明朝国威

16. 明代是我国古代传统科技的集大成时期,许多领域都出现了具有总结性质的科技巨著。下列属于该时期医学领域著作的是(  )A. 《天工开物》

B. 《本草纲目》

C. 《农政全书》

D. 《伤寒杂病论》

17. 有学者指出:“明朝中后期,皇帝疏于政务,只寻欢作乐,对国家政务漠不关心,君臣之间处于隔绝状态即在位君主和廷臣见面交接甚少。”这反映了明代(  )A. 农民起义的根源B. 政治制度的创新C. 走向灭亡的原因D. 专制加强的表现

18. 清代前期,城市更加繁荣,出现了不少财力雄厚的富商,如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等。这反映了当时(  )A.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专业市镇发展

19. 清朝中期以来,外国商人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这种现象的出现(  )A. 受闭关锁国政策影响C. 推动广州成为国际都市

B. 阻挡了倭寇沿海侵扰D. 促进了中国商品的输出B. 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C. 商业贸易繁荣D.

20. 这本小说通过贾宝玉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赋予贾宝玉一种大胆的批判精神,如毁僧谤道,反对道学。视儒家经典,轻视封建的伦常关系。这本小说是(  )A. 《西游记》C. 《三国志通俗演义》

B. 《红楼梦》D. 《水浒传》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第3页,共15页

21. 请依据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4.0分)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贵族垄断,选官看重门第。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明清科举考试,皆以八股文为主要形式。实际上早在唐宋即已有其雏形。唐朝科举考试所采用的“帖经”、“墨义”就是明朝八股文的萌芽形态。到了南宋,程朱理学兴起,考试范围限制在朱熹集注的“四书”之内。八股取士基本上适应的是自然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的人才需求……八股文之弊,清代君臣上下并非不知不晓,但在当时也的确拿不出更合适、更简便的考试方法来。

——摘编自起伯陶《明清八股取士与文学及士人心态》

(1) 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其在唐代的发展情况。(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采取八股取士的原因。(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认识。

23. 材料一:至唐,直的犁辕改进为曲的犁辕,既调节了耕地的深浅,亦省力,提高了耕作效率。从使用状态看,犁耕样式经历了二牛抬杠式、二牛三人耦犁式、二牛一人犁式,直至

第4页,共15页

唐代,一牛耕作开始定形化。唐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一统、政局安定、交通便捷。唐兴农耕为先,继续推进奖励牛耕的政策,推行屯田制,各地根据土质情况配给耕牛,国家兴水利漕运以减少运粮对耕牛的使用。这种新犁是我国古代农具改革的重大突破。

——摘编自钱小康《犁》

材料二:在唐朝都城长安,居住着成千上万的“胡人”,有外交使者,也有商人、僧人、学生,到处都是“胡音”“胡服”“胡妆”“胡乐”“胡舞”。上层妇女相当开放,流行胡服,即边疆少数民族和外国人的服饰,也有带着面罩的,但不像现在伊斯兰妇女的面罩一样遮得那么紧。留存的绘画、雕塑、器物中也大量出现胡人现象。长安实际上是个国际大都会。 ——摘编自宁可主编《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经济卷》(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安能够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原因。(3)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经济对社会发展的作用。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既然认为读书能为政治带来实用功能,也深信文官不具有篡夺皇位的野心与能力,乃倾向将权力托付给文臣。太祖曾明白地宣称,将以文职官员取代武臣作为地方长官。

——摘编自方震华《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875-1063)》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之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摘编自《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这一做法的影响。(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的作用。(3)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宋代政治的特点。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代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并亲自降临到地方。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第5页,共15页

材料二清代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总框架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因其地域的广阔性,决定清代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在西藏和西南地区,又根据当地政治、历史、民族特点实行不同的措施。

——摘编自马大正《清代边疆政策研究》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确立行省制度的原因。(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实行的这些政策的意义。(3) 综合上述材料,元代和清代的相关政策对你有何启示?

第6页,共15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公元589年,隋朝终于结束了自东汉末年黄巾之乱以来长达四百余年的分裂局面,开创了一个新的统一国家的雏形。隋朝通过开凿链接南北的大运河等多方面的事业,不仅奠定了其后唐王朝三百年的基业,也给后世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故D符合题意;西汉初年实行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但西汉不是延续两代的短命王朝,排除A;唐太宗时设立安西都护府,唐朝也不是延续两代的短命王朝,排除B;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国家没有实现统一,与“长期分裂的局面,其本身仅延续两代的短命王朝”不符,排除C。故选:D。

本题考查隋朝建立和灭亡的相关知识。掌握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

2.【答案】D

【解析】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故D符合题意;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都是唐太宗时期的贤臣,不是生活在隋文帝、唐玄宗、武则天时期,排除ABC。故选:D。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

3.【答案】B

【解析】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他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

第7页,共15页

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题干图片“彩绘打马球俑、彩绘骑马狩猎俑、弈棋仕女图(局部)”反映的就是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故B符合题意;题干图片主要是反映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唐朝民族交融加强、手工技术先进、绘画技艺高超不符合图片表达的主旨,排除ACD。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体育活动丰富、社会开放进取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的相关史实。

4.【答案】B

【解析】根据“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可知,题干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天竺,求取佛法。玄奘到达天竺后,在那烂陀寺学习佛法。玄奘回国后,以沿途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B符合题意;张骞凿空西域不是僧人西行取经,排除A;文成公主入藏是民族之间的交往,排除C;鉴真东渡日本不是西行取经,排除D。故选:B。

本题考查玄奘西游。唐朝的高僧玄奘贞观初年,从长安出发,途径我国新疆及中亚诸国,一路上备尝艰辛苦难;西游印度取经。

本题以玄奘西行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5.【答案】A

【解析】据材料“755年,节度使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唐军联同回纥援兵收复长安和洛阳。不久,安禄山部将史思明重新发动叛乱。763年,唐朝再借回纥兵,收复洛阳,至此,叛乱结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安史之乱。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A符合题意;平叛得到各藩属国支持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安史之乱不是源于外戚宦官专权,排除C;加快了北民南迁的步伐在材料信息中未体现,排除D。故选:A。

本题考查安史之乱和影响。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答案。

本题属于材料解析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必须认真阅读材料,分析材

第8页,共15页

料是解答的关键,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然后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本题把握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这一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做知州”凸显重文政策,排除A项;通判是地方官员,与削弱相权不符,排除B项;通判的主要作用是监督制约地方长官,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完善监察制度,排除C项。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北宋政治,需要考生掌握通判的职权及作用。

本题主要考查北宋政治,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根据“1005年,北宋和辽双方订立和议,此后很长时间双方保持着和平局面。1044年,北宋和西夏订立‘宋夏和议’,此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后都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的局面,有利于宋辽和宋夏之间贸易的发展,故C符合题意;两次“和议”没有扩大了北宋疆土,排除A;两次“和议”根本不可能消除了民族矛盾,排除B;两次“和议”有利于双方的经济交流,与推动全国统一进程不符,排除D。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以及影响。

8.【答案】A

【解析】1127年金军押送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金灭北宋,与辽、蒙古、西夏无关,排除BCD。故选:A。

本题考查金灭北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金灭北宋,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金灭北宋。

9.【答案】B

第9页,共15页

【解析】根据材料“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到南宋时最后完成。故B符合题意;题干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反映农业及手工业发达,排除A;对外贸易航线众多的表述题干没有体现,排除C;题干反映的是国家财政来源地区是东南地区,没有反映来源广泛,排除D。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知识。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及所学知识可知,蒙古汗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发动了对周围地区的长期战争。蒙古军队一直打到中亚、俄罗斯,向南到达印度河流域。蒙古帝国的兴起,促进了欧亚经济的交流,C项正确;贸易属于经济方面,因此蒙古帝国的兴起,促进了欧亚经济的交流,不是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蒙古帝国灭亡了南宋政权、统一了整个欧亚大陆,排除BD项。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建立与统一,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B项正确;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排除A项;中书省是封建政权执政的中枢部门,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为中央最高政府机关,在元朝是元政府设立的中央机构,排除C项;北庭都元帅府是元朝管理西域军政事务的机构,排除D项。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澎湖巡检司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管辖台湾的机构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澎湖巡检司的相关史实。

12.【答案】A

第10页,共15页

【解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迎合城镇中下层听众的需求,宋元时期市井音乐创造了许多群众喜好的说唱曲种。故A符合题意;题干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民族交融的加强、政府层面的支持、词曲文化的发展,排除BCD。故选:A。

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13.【答案】C

【解析】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故C符合题意;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是西汉时期,排除A;火药和筒车是唐朝发明的,排除BD。故选:C。

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1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可知,朱元璋认为丞相专权乱政,导致政局不稳。鉴于此,他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丞相,权分六部,C项正确;材料内容说的是丞相专权乱政,设“三司”加强了对地方上的控制,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明成祖朱棣时内阁制正式确立,排除D项。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本题主要考查了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5.【答案】D

【解析】A.麦哲伦完成了全球航行,排除A。B.材料体现不出推动了中西交流,排除B。C.材料体现不出改变了地缘格局,排除C。

D.根据材料“把明帝国的声威最大限度地远播到海外”结合所学,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提1405年到1433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奇珍,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D符合题意。

第11页,共15页

故选:D。

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识记郑和下西洋相关知识。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熟记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6.【答案】B

【解析】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总结前人经验,历时27年编成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字,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其中374种是新增加的药物。收录药方11000多个,并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B符合题意;《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录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排除A;《农政全书》是明朝时期徐光启的农业著作,排除C;《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时期张仲景的医学著作,排除D。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西方国家称它为“东方医学巨典”,作者是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本草纲目》的作者及其历史地位。

17.【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明朝中后期,皇帝疏于政务,只寻欢作乐,对国家政务漠不关心,明君臣之间处于隔绝状态,在位君主和廷臣见面交接甚少”可知,材料反映了明朝的政治腐败,明朝皇帝不勤于政务,皇权的影响力就会下降,不利于君主集权,属于明代走向灭亡的原因,C是正确的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农民起义的根源,排除A;题干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创新,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明朝政治腐败,没有体现专制加强,排除D。故选:C。

本题考查明朝皇权强化。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朝皇权强化状况。

18.【答案】C

【解析】清代前期,城市更加繁荣,出现了不少财力雄厚的富商,如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等。这反映了当时商业贸易繁荣。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故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了当时商业贸易繁荣,不能反映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失效、专业市镇发展,排除ABD。

第12页,共15页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干材料反映了当时商业贸易繁荣。

19.【答案】A

【解析】根据“清朝中期以来,外国商人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朝时期,外国商人与中国的通商的特点是活动范围有限,有季节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出现的原因是受闭关锁国政策影响,故A符合题意;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了自卫作用,阻挡了倭寇沿海侵扰不符题意,排除B;闭关锁国政策仅开放广州通商,“推动广州成为国际都市”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闭关锁国政策没有促进了中国商品的输出,排除D。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影响等知识。

20.【答案】B

【解析】《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作者不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传统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据“贾宝玉”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这本小说是《红楼梦》,B项正确;《西游记》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突出刻画了胆大艺高、爱憎分明、满怀智慧的孙悟空这一神话英雄,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调,勾画出神奇光怪的情境,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排除A项;《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充分运用文学手段,生动地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排除C项;《水浒传》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揭示了从皇帝到各级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成功地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排除D项。故选:B。

第13页,共15页

本题主要考查《红楼梦》的相关史实,“贾宝玉”“这本小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红楼梦》的相关史实。

21.【答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

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1662年初郑成功打败了荷兰殖民者,至此,被荷兰侵略者占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故答案为:

观点:明清时期的中外冲突。

论述: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侵略战争,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1662年初打败了荷兰殖民者,至此,被荷兰侵略者占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总之,戚继光抗倭及郑成功收复台湾,表明这一时期中外冲突。

【解析】本题以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知识。

22.【答案】【小题1】特点:选官不在看重门第而是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发展:唐太宗时,增

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还创立了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小题2】原因:借鉴唐宋经验;适应农耕社会选拔人才的需求;没有更好的选拔人才方法。【小题3】认识:科举制度在隋唐及两宋时期曾经对中国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在明清封建制度强化时期起到消极的影响,这反映出科举制度伴随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但是,科举制度的积极成分对近现代西方产生巨大影响。

【解析】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度的特点以及科举制在唐代的发展情况、明清采取八股取士的原因、对科举制度的认识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度的特点以及科举制在唐代的发展情况、明清采取八股取士的原因、对科举制度的认识等知识。

23.【答案】【小题1】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推行屯田制,兴修水利,发展漕运等。

第14页,共15页

【小题2】长安居住着成千上万的“胡人”,上层妇女相当开放,流行胡服,即边疆少数民族和外国人的服饰,留存的绘画、雕塑、器物中也大量出现胡人现象。【小题3】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等。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经济的繁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史实。

24.【答案】【小题1】任命文官做地方官,加强了中央集权,对政权稳固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

营造读书学习的社会风气,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但是造成官员冗余问题,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财政开支;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这也使得北宋在与西夏、辽、金等周边国家的战争中始终处于弱势,最终被金所灭。(注意从正反两方面分析)

【小题2】王安石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也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但是,新法以失败告终,没有根本解决北宋统治危机。【小题3】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注重加强中央集权;变法除弊。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政治。需要考生掌握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及影响、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北宋政治的特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主要考查北宋政治,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和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25.【答案】【小题1】原因: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

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小题2】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维护了各民族的大团结,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小题3】治理国家要注意制度创新;要符合国情,结合实际等。

【解析】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元代确立行省制度的原因、清代实行的这些政策的意义、元代和清代的相关政策的启示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代确立行省制度的原因、清代实行的这些政策的意义、元代和清代的相关政策的启示等知识。

第15页,共1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