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端午节 活动资料
(一)搜集资料,了解端午节文化(时间:班会课及课余时间) 1、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2、了解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 种信仰,即:五月为“ 恶 月” ,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 外婆家躲避,
1 / 10
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 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如今这一节日的一些古老习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仍然流行 。 3、有关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屈原投江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曹娥寻父尸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乡人群而祭之。 白蛇传
传说白蛇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与许仙结为夫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端午节当天白蛇喝了雄黄酒,差点现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节,都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戏曲的曲目。 伍子胥的忌日
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句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于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于端午节纪祀伍子胥。 4、了解端午节诗句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唐 杜甫《端午日赐衣》
2 / 10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唐 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 文秀《端午》
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宋 宋祁《屈原祠》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宋 欧阳修《鱼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二、“端午知识大比拼”知识竞赛(周三活动内容)
在前期搜集的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端午知识大比拼”的知识竞赛活动。 每个班分为“粽子”“龙舟”“艾草”“ 菖蒲” “香囊”五队,竞赛形式为必答题和抢答题。
根据得分情况最后智慧小队、团结小队、文明小队、勤奋小队。 三、“创意粽子寄先人”小小创意粽子制作。(周三活动内容)
用橡皮泥等材料自己制作充满创意的粽子,了解了端午的大体知识后,动手制作粽子的过程中,听屈原等先人的故事,学习和继承他们从中折射出的优秀品质,唯有这样才能真正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根据制作情况评选“最具创意的粽子” 附:端午节知识竞赛内容
必答题(小组内成员轮流答题,组内可以互相帮助) 1、屈原是我国春秋时期哪国人?() A 、秦国 B、楚国C、魏国 D、赵国
2、古人流行端午日涂饮雄黄酒的主要意义是()。 A、幸福吉祥B、祛瘟解毒C、避邪驱瘟D、纪念白蛇
3、端午节有为小孩佩香囊的习惯,大人在香囊内放朱砂、雄黄、香药等代表的意义是()。
A、避邪驱瘟 B、一种装饰 C、治病防身 D、吉祥如意 4、你知道最早的粽子是产于哪个时期吗?()
3 / 10
A、晋代 B、春秋时期C、南北朝时期 D、商周时期
5、最早的粽子并不是端午节的特产,而是在什么时期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
A、晋代B、春秋时期C、南北朝时期D、商周时期
6、粽子多是做成角形的,一般有正三角形、尖三角形等形状。为什么粽子的形状大多以角为主?( ) A、象征牛 祭祖 B、象征剑勇猛 C、象征果实 丰收 D、象征塔 健康
7、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其实,“龙舟竞渡”早在()就有了。 A、春秋时期 B、商周时期 C、战国时期 D、南北朝时期
8、( )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A、1979 B、1980 C、1982 D、1985
9、在中国端午节吃粽子最广泛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其次,吃粽子还表示( )。
A、幸福吉祥B、治病防身C、避邪驱瘟D、阴阳相合
10、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被称为( )。
A、粽子B、米果 C、角黍D、香黍
11、俗有“南龙舟、北踏青”之说,因为北方少江河,所以端午节人们大都选择踏青。踏青古时又叫()。 A、踏春B、遍游C、郊游D、远郊
12、端午节人们大都会采摘一些艾蒿并插在门上。地区不同,意义不同。东北人插艾蒿是为了( )。
A、防病 B、避邪C、幸福D、健康
13、踏青的习俗不仅仅是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也是某( )节日的习俗。 A、中秋B、清明C、春节D、重阳
14、民间有许多关于端午的诗词,其中《南分子·端午》的作者是谁?()
4 / 10
A、 陆游B、梅尧臣 C、刘禹锡 D、李之仪
15、“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维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出自谁写的哪首诗?( )
A、边贡的《午日观竞渡》 B、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C、殷尧藩的《端午日》 D、张耒的《和端午》
16、宋朝大诗人陆游曾在《重五》一诗中写道:“粽包分两髻”,下一句是什么?( )
A、榴花忽已繁 B、艾束著危冠 C、一笑向杯盘 D、重五山村好 17、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 () A 吃粽子B 赛龙舟 C 登高采菊 D 饮雄黄酒
18、一些地区端午节的风俗要在门上插什么东西祛毒?() A 香草 B 苇叶 C 菖蒲 D 荷叶
19、 在江淮地区,端午节家家都悬钟馗像,这是为什么? () A 纪念屈原 B 驱邪捉鬼C 驱除疾病 D 求财祈福 20、下列选项不属于我国传统节日的是:() A、元旦 B、端午 C、重阳 D、元宵
21、以下各个选项中,全是传统节日的是:( ) A、元旦、春节、中秋、国庆、七夕 B、元旦、春节、中秋、七夕、重阳 C、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 D、春节、清明、建军、中秋、重阳
22、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希冀家人团圆的两个节日是:( ) A、中秋节、七夕节 B、中秋节、重阳节 C、中秋节、春节D、中秋节、元宵节
23、屈原和下列那个中国传统节日有联系( )。 A、重阳节 B、青年节 C、元旦 D、端午节
5 / 10
24、南宋词人辛弃疾《青玉案》中“东风夜放花千树”、“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描绘的是( )晚上的狂欢情景。 A、中秋节 B、元宵节 C、七夕节 D、端午节
25、下面是四则民间传说。你认为,哪一个与元宵节的起源有关。( ) A、牛郎织女的故事 B、嫦娥奔月的传说 C、东方朔设巧计让那位宫女与父母双亲相见 D、爱国诗人屈原含愤投江报国的传说
26、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 )地区的端午习俗。 A、贵州 B、四川 C、云南 D、湖南
27、在我国端午节除了流传许多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外,( )成语也是源自端午节。
A、以毒攻毒 B、以恶制恶 C、夏日可畏 D、长虺成蛇 28、古人称五月为:( )
A、红五月B、恶五月 C、毒五月 D、百毒之月 29、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是:( )
A、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B、春节、重阳节、中秋节 C、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D、春节、端午节、七夕节 30、屈原投( )江而死。
A、珠江 B、金沙江 C、长江D、汨罗江
31、端午节灯谜:小时能吃味道鲜,老是能用有人砍,虽说不是刚和铁,浑身骨节压不湾。( )
A、竹子B、芦苇 C、甘蔗D、高粱
32、端午节灯谜:身穿着蓑衣,肉儿香又甜,要脱去那蓑衣,就会手儿痒。( )
A、粽子 B、包子 C、芋头 D、竹筒饭
33、端午节灯谜:小时头青青,老来发白白,远看似棉花,风来起白浪。( ) A、棉花B、芦苇C、高粱 D、杜鹃花
6 / 10
34、公元前( )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A、268 B、278 C、288 D、287
35、《 端 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作者是()
A、文 秀 B、殷尧藩C 、张建封D、李静山
抢答题(小组之间进行抢答,以下题目的答案不知一个) 36、端午节又叫( )节? A、午日节B、重五节 C、浴兰节 D、女儿节E、天中节 F、龙日 篇二:端午节相关资料 端午节相关资料 1、知识资料。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古称“重五”,与九月九日称“重九”之意相同,又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诗人节、艾节、夏节、龙日等。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其中,最为人们所知晓的一段传说,是为了纪念2000多年前投江而死的我国伟大诗人屈原。
端午节,民间有赛龙舟、吃粽子、吃五黄(雄黄酒、黄鱼、黄瓜、黄鳝、黄豆芽)、挂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佩香囊等习俗。在民俗文化领域,人们常把赛龙舟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二起。古时,五月五日又称为“恶月恶日”,吃五黄饮雄黄、挂五端于门庭、采杂药做香囊等风俗可能出自上古,其目的在于驱邪避魔、驱毒避虫。现在,除了有迷信色彩的习俗渐已消失外,其余的习俗已流传邻近诸国,如:赛龙舟等,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2、教学资料。 屈原的故事
7 / 10
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非常爱自己的国家——楚国。他爱护百姓,帮助楚王治理国家,使楚国变得很强大,楚王很信任他。王后和奸臣们看见楚王这么信任屈原,心里很不高兴,经常凑在一起商量害屈原。他们拼命在楚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动员楚王相信最强大的敌国——秦国的话,放弃跟其他小国家做朋友。屈原坚决反对楚王相信敌人的话,一再劝说楚王不要与周围的国家绝交。楚王非常生气,撤掉了屈原的官职,将他流放到很远的地方,坚持与周围的国家断绝了朋友关系。秦国见楚王中了计,就派了很多兵去攻打楚国。楚国被打败了,楚王也被秦国捉去,最后死在了秦国。
屈原虽然被免除了官职,但他非常关心自己的国家,他担心楚国的命运,常常整夜睡不着。在听到楚国被打败、楚王死在秦国的消息后,他非常伤心。他昏昏沉沉地走了几天,来到了汨罗江边,用力向江心一跳,很快沉了下去。屈原死的这天,是农历五月初五。老百姓们听说后,争着划船,到处去捞屈原,赛船的风俗就这样形成了。为了纪念屈原,人们还用竹叶和糯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让鱼吃饱了不伤害屈原。 活动一:屈原的故事(语言) 活动目标:
1、欣赏端午节传说中有关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的爱国诗人。
2、能认真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述,乐于在集体中交流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活动准备:有关《屈原的故事》的图片。 活动过程:
1、观看图片,倾听《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指导语:你们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吗?
2、理解故事内容,激发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 ★指导语:①人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呢?②人们是用哪些方法来纪念屈原的?③假如你是屈原,国君不接受劝告,你会怎么做?(教育幼儿珍惜生命,以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
3、拓展交流: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
8 / 10
活动二:童谣《拍手歌》(语言) 活动目标:
1、理解、学习童谣,能结伴边拍手边朗诵童谣,对童谣活动感兴趣。 2、迁移有关端午习俗的相关经验,尝试续编童谣,体验编编、说说、玩玩的乐趣。
活动准备:与端午节习俗相关的图片、实物。幼儿进行过有关端午节习俗的调查。 活动过程:
1、欣赏童谣,理解主要内容。 (1)交流有关端午节习俗的经验。
★指导语:端午节,人们都会有些什么活动? (2)欣赏童谣《拍手歌》,理解主要内容。
★指导语:①在这首童谣里,你听到了什么?②你有什么听不懂的地方?(根据幼儿的讨论、交流情况,帮助幼儿理解“门插艾、香满堂”等。) 2、学习童谣,了解拍手游戏的玩法。 (1)尝试朗诵童谣。
(2)讨论拍手游戏的玩法,激发朗诵兴趣。
★指导语:①这首童谣的名字叫什么?为什么叫《拍手歌》?②我们可以怎样念这首童谣呢?(引导幼儿两两结伴边对拍手边朗诵童谣。) (3)两两结伴,边拍手边朗诵童谣。
3、迁移端午经验,尝试续编童谣。(如:五月五,是端阳,香包带,香满堂;五月五,是端午,龙船下水人跳舞。) 4、记录并欣赏幼儿创编的童谣。 活动三:观看赛龙舟(社会) 活动目标:
1、知道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风俗习惯,感受竞赛活动的热闹气氛。 活动准备:了解本地举办“赛龙舟”的活动情况。 活动建议: 篇三:端午节的资料 资料
9 / 10
端午节龙舟竞渡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体坛盛事!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腐败而投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 。
龙舟竞渡可说是端午节的高潮。龙舟长10米多,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 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 。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古诗:(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 舟楫何劳吊屈来。 乙卯重五诗 和端午 张 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比如吃粽子、黄鱼、咸鸭蛋、赛龙舟、舞龙灯、抢鸭子竞赛、插艾草、喝雄黄酒,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赛龙舟、 悬钟馗像等,关于端午的古诗)
10 /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