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广东省中山市2018生物中考 专题六 科学探究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广东省中山市2018生物中考 专题六 科学探究



专题六科学探究

【考点梳理】

考点1.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

生物学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常用的科学方法有观察法、

等。在实际开展探究活动时,有时只采用一种方法,有时是一种方法为主,兼顾采用多种方

法。

典例12017·山东)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下列不属于科学探究方法的是A.实验法 B.观察法 C.经验总结法 D.调查法
【答案及解析】C。此题考查的核心知识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等。C选项中的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不属于科学探究方法。故选C

考点2.探究某种非生物因素对动物的影响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实验的变量是 ,需要设置 和两种环境,其他条件应相同且适宜,形成 实验。在实验中还要进行重复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计算出

典例2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某小组把一定数量的鼠妇(用m表示),一半置于较暗,另一半

置于较亮的环境中。推测较暗环境中鼠妇数量变化曲线是

【答案及解析】D。此题考查的核心知识是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考查的核心能力是解读曲线图的能力。该实验的题目是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有无光照,把同样多的鼠妇同时放在较暗和较亮的环境中。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鼠妇喜欢在较暗的环境中生活,较暗环境中鼠妇数量先逐渐增多,后趋于稳定。而A是减少,B是减少或趋于稳定,C先稳定后减少为0,因此较暗环境中鼠妇数量变化的曲线是D

考点3.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需要设置不同植被覆盖率的地区(如裸地、灌丛和森林等)为对照。

2.干湿计放在离地面1米左右的位置, (“能”或“不能”)放在其他因素引起湿度变化大的地方(如水洼处)。

3.对测量的结果应取

典例3某同学实测了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湿度,得到几组平均数据记录在右

表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表中可以看出,空气湿度最大的地点是灌木丛

三种不同地点的空气湿度平均值(%

B.表中数据表明,早、中、晚不同时间里,空气湿度最大的时间是早晨

C.表中数据表明,无论是草坪还是灌木丛都有早高达空气湿度的作用

D.测量灌木丛的空气湿度时,干湿计应放在地上

【答案及解析】D。本题考查的核心内容是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考查

的核心能力是分析数据和实验操作能力。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空气湿度

最大(90.6)的地点是灌丛,而湿度最小(40.0)的是裸地,A 正确。早、中、晚

不同时间里,早晨温度低,夜间蒸腾作用释放的水多,空气含水量大,空气湿

度最大的时间是早晨,B 正确。表中数据表明,无论是草坪还是灌木丛与裸地

相比空气湿度均高于裸地,因此植物都有增加空气湿度的作用,C 正确。应将

干湿计放在离地面1 米左右的位置,能体现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而不是放

在地上,D 错误。故本题应选D

1





考点4.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

1.通光系统是由[ ] _[ ] _[ ] _[ ]

_构成的。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 ] _[ ] _的乘积。

1中①越长,放大倍数越 _;②越长,放大倍数越 _

当物镜由“10×”换成“40×”后,视野变 _(“暗”或“亮”)

观察的范围变 _(“大”或“小”),物象变 _(“大”或

小”)
此时应选择 _面反光镜。

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

典例42017·山东)某同学制作并观察了动、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据下

图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图甲中带黑边的圆圈是气泡,可能是在盖盖玻片时,没有让其一侧先接触在玻片上的水滴

【答案及解析】D。本题考查的核心内容是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考查的核心

能力是分析实验能力。图甲中带黑边的圆圈是气泡,是盖片时操作错误,A 的说法

B.图乙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植物细胞结构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图丙中①与②放大倍数的乘积

D.下降显微镜镜筒时,眼睛应注视图丙中的①

图乙显示的是植物细胞,B 的说法是正确的;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与目镜的

乘积,即图丙中①与②放大倍数的乘积,C 的说法是正确的;下降显微镜镜筒时,眼睛应注视物镜,防止物镜

压到玻片,即图丙中的②,D 的说法错误。故本题应选D

考点5.制作动、植物或微生物材料的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


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擦→滴(清水或生理盐水)→ →展()片→ →吸。典例5 如图是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答案及解析】BDCAEGF。本题考查的核心知识是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考查的核心能力是识别图形的能力。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吸。特别要注意区分“滴、展、盖和染”使用的实验工具的不同。 “滴”,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展”,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
;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 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从图中可以看出实验操作顺序是:BDCAEGF

考点6.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切片(注意染色体的变化)
细胞分裂过程中,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核中的 变化最明显,染色体的变化过程是先 后

2



典例62017·山东)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细胞分裂,①②③④表示四个不同阶段的细胞,下列有关叙述

错误的是

A.观察染色体使用的染色剂是碘液

B.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变化最明显

C.染色体是由DNA 和蛋白质组成

D.观察染色体最适宜的细胞是③

【答案及解析】A。本题考查的核心知识是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切片,

考查的核心能力是识图能力。染色体中的DNA 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可用龙

胆紫或醋酸洋红染色,而碘液容易使蛋白质染色,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

蛋白质,难以区分染色体的变化,故不使用碘液染色,A 错误。细胞分裂时

染色体变化最明显,图中①②③④的细胞中,图③染色体最明显,是观察

染色体的最适宜的细胞 。故本题应选A

考点7.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在右图所示装置中,最易萌发的一组是 号瓶。作为对照组的是

号瓶,本实验共设计了 组对照实验,分别

实验结论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需要:一定的 、充足






、适宜的

典例7 2017·山东)几位同学利用下图装置研究大豆种子萌发的条

件,其中发芽率最高的处理方式是
A.不加水,0℃
B.水保持在①处,25℃
C.水保持在①处,0℃
D.水保持在②处,25℃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装置图

【答案及解析】D。本题考查的核心知识是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考查的核心能力是设计实验能力。种

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需要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故发芽率最高的处理方式应该是水保持在②

处,25℃;因为①处水分太多造成空气不足,不利于种子萌发。故选D

考点8.观察叶片的结构
1.观察叶片基本结构的临时玻片标本为 ,观察气孔结构的临时玻片标本为

2.如图为显微镜下叶片的基本结构图,叶片由 三部分组成。

3.图中A B

典例8 2017·山东)图为叶片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相关结构和功能叙述错误

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的是

A.①是导管可运输水
B.②③具有保护作用
C.④中能进行光合作用
D.⑤可以张开或闭合
【答案及解析】A。本题考查的核心知识是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考查的核心能力是识图能力以及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蒸腾作用主要的通过叶片进行的,叶片的结构与该功能相适应。①是叶脉,可运输水和无机盐;②③分别是上表皮和下表皮,具有保护作用;④是叶肉细胞,有叶绿体,

能进行光合作用;⑤是气孔,可以张开或闭合,调节气孔的大小。故本题应选A

考点9.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1.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基本过程:取材→ →遮光→光照数小时→ →清水漂洗→ →观察。图示如下:

3



本实验的变量是 ,实验结论是: 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2.探究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为原料
本实验的变量是 ,可用 吸收二氧化碳来控制变量。实验装置如图1

3.探究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本实验的变量是 ,可将叶片的 切断来控制变量。实验装置如图2

4.探究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本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光照或者有无绿色植物,可采用排水法收集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可用验证气体是否为氧气。实验装置如图3

5.探究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本实验的变量是 ,可用 来控制变量。

1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图2探究光合作用需要水 图3探究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典例9某同学为探究植物生理活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它条件相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为排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干扰,应首先将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B.乙瓶与丙瓶可构成实验对照组,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
C.甲、乙、丙瓶中的叶片经脱色、染色后,理论上只有乙瓶中的叶片变蓝色
D.若丁叶片经脱色、染色后B部分不变蓝,A部分变蓝,则证明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答案及解析】D。本题考查的核心知识是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考查的核心能力是设计实验和分析实验的能力。题中的A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中,应将植物进行暗处理,让植物通过呼吸作用运走耗尽叶片中储存的有机物,A正确。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清水没有此功能,乙瓶与丙瓶可构成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B正确。光合作用需要光和二氧化碳,甲瓶中叶片缺少光照,丙内氢氧化钠吸收了

4



二氧化碳,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甲、乙、丙瓶中的叶片经脱色、染色后,理论上只有乙瓶中的叶片变蓝色,C正确。若丁叶片经过暗处理、切断叶脉、光下照射、脱色、碘液染色后,可见A区不变蓝,B部区变蓝,证明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而丁叶片没有经过光下照射,故D错误。

考点10.探究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原料和产物
实验材料:种子或 条件下的绿色植物。

1.探究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各种生命活动,一部分以 形式散失,故可用温度的变化来验证呼吸作用释放能量,装置如图1。一段时间后,可见甲瓶温度 ,乙瓶温度

2.探究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可用 检测是否有二氧化碳产生,装置如图2。一段时间后,可见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

3.探究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可用 检测呼吸作用是否消耗了氧气,装置如图3。一段时间后,可见甲瓶中蜡烛 ,乙瓶中蜡烛

4.探究呼吸作用产生了水
将萌发的种子放置一段时间后,可见瓶子内壁有水珠,可知呼吸作用产生

1探究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图2探究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图3探究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典例10如图所示是研究植物某一生命活动过程的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可用于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B.装置甲的作用是吸收鼓入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造成干扰C.装置丙中的植物换成萌发的种子,装置丁中也会出现浑浊现象

D.若装置丙不遮光,从装置丁出来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答案及解析】D。本题考查的核心知识是探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考查的核心能力是实验设计能力及实

验分析能力。装置中的植物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使装置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用于检验植物

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AC说法正确。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氢氧化钠能吸收

二氧化碳,避免对实验造成干扰,B说法正确。装置甲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装置丙不遮光,但植物

因为缺乏二氧化碳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释放氧气,因此从装置丁出来的气体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说法不正确。故本题应选D

考点11.探究几种食物热价的差异
1.食物的热价是每克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时释放的能量,热价能反映出食物中储存能量的多少。2.测量某种食物的热价主要用 法。但燃烧时有热量的散失和燃烧不充分的原因,往往会导致测量值比实际值

5



3.实验数据的处理:为了减小误差,对实验数据要进行整理,取

典例112017·山东)某班级的同学想测定花生仁和核桃仁中的能量。于是,他们设置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各小组测得的实验数据如表。与实际数据相比都偏低。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种子

种子质量(克)

水量(毫升)

燃烧前水温(℃)

燃烧后水温(℃)

花生仁

0.68

30

20

70

核桃仁

0.72

30

20

86

A.为了减少误差,选择的花生仁和核桃仁越大越好
B.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温度计的下端要接触到锥形瓶底部C.实验数据偏低都是由计算错误造成的
D.为了减少误差,应让花生仁和核桃仁充分燃烧

【答案及解析】D。本题考查的核心知识是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核心能力是会测量食物中的能量。种子中的有机物储存在能量,容易燃烧,故可用燃烧的方法测定食物中的能量。A中选择的花生仁和核桃仁大小,与减少误差没有必要的联系,A错误;B中在锥形瓶里放入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下端浸入水中,但不要触瓶底,否则处理数据不准确,B错误;C中实验数据偏低,是实验中存在的误差,与热量散失等因素有关,错误;D中为减少误差,可以让食物充分燃烧,D正确,故选D

考点12.探究淀粉发生在口腔内的消化
实验原理:馒头越嚼越甜是因为淀粉分解成 。馒头在口腔是否被消化可用 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即淀粉遇碘变 色。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将上述装置放在37℃温水水浴5~10分钟后,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本实验作为对照组的是试管 ,本实验共设计了 组对照实验,分别是 ,实验结论是馒头变甜与 以及 都有关。

典例122017•海南)如图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设计,图中试管均置于37℃温水中10分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①与②对照,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B. 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变蓝色、②③不变蓝色
C. 本探究实验的变量不唯一,无法得出任何结论
D. ②与③对照,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消化的作用
【答案及解析】A。本题考查的核心知识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考查的核心能力是分析实验能力。①与②对照,唯一的变量是唾液,故A正确。①与③对照,唯一的变量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故C错误。①试管中唾液

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全部分解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②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③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未与馒头中的淀粉充分混合,唾液唾液淀粉酶没有将淀粉全部分解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变蓝;所以B 错误。②与③有两个变量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因此②③不能形成对照,D 错误。故本题应选A

考点13.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
通常情况下,在实验中,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

使用 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图中2 代表的血管是 ,判断的依据是 。图中1 代表的血管是 ,图中3 代表的血管是

6



典例132017·湖南)下图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及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象,以下解释不合理的是

C.用湿棉絮包裹小鱼的鳃盖及躯干部以免其乱跳D.血管2是毛细血管,可观察到其中红细胞单行通过【答案及解析】C。本题考查的核心知识是观察小鱼尾鳍内

A.血管1是动脉
B.血管3是静脉

1.膝跳反射膝跳反射属于 (“简单反射”或“复杂反射”反射弧:韧带→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用图中数字和箭头应表示为 )。

血液的流动,考查的核心能力是实验操作能力和识图能力。用湿棉絮包裹小鱼的鳃盖及躯干部是为了保证鱼能正常呼吸,而不是避免其乱跳,故选C

考点14.探究人或动物的某些反射活动

小腿抬起后才有感觉,这种感觉在 形成,这说明脊髓不仅有反射功能,而且有 功能。

2.测定反应速度

反射弧: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手指肌肉。

本实验要设置 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计算 值。

典例14 2015•广东)右图是“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小脑 B.需测量多次并求平均值
C.感受器在测试者的视网膜上 D.效应器是被试者手指的肌肉
【答案及解析】A。本题考查的核心知识是测定反应速度,考查的核心能力是分析实验能力。测 为准确测定一个人在一种状态下的反定反应速度的活动是由大脑皮层参与的复杂反射,A 错误。

应速度,应设置重复实验,是为了减少实验数据的误差,避免偶然性,B 正确。视网膜上有感光

细胞,能将物像信息转变成神经冲动,因此测定反应速度的感受器在被试者的视网膜上,C正确。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叫做效应器,测定反应速度的效应器是被试者手指的肌肉,D正确。故本题选A

考点15.探究蚂蚁或其他动物的行为
1.探究菜青虫取食实验
菜青虫取食属于 (“先天性行为”或“学习行为”)。

为了避免环境因素的影响,菜青虫应从 开始隔离饲养。

2.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实验
实验用的小鼠需经 处理。

本实验要进行 实验。

实验结论:小鼠经历的“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小鼠走出迷宫所需的时间

3.探究蚂蚁的通讯
。①做实验的蚂蚁应来自 (“同一窝”或“不同窝”)②实验过程中 (“能”或“不能”)用手移动“桥。”③蚂蚁是依靠 进行通讯的。

7



典例152016·山东)生物小组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并获取了实验数据,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时间

2 37

1 46

54

A.小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用时就越少B.在ABC 三处放置食物,小鼠走迷宫用时会减少

C.小鼠用时越来越少,说明其学习能力越来越强
D.小鼠一旦学会走迷宫,就不会忘记
【答案及解析】A。本题考查的核心知识是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考查的核心能力是提取信息能力和分析实验能力。根据表中数据可见,小鼠“尝试与错误”次数越多,用时就越少,A正确ABC三处放置食物,引导小鼠靠气味走迷宫用时会减少,B正确。据表中属于可见,小鼠用时越来越少,说明其学习能力越来越强,C正确。学习行为是动物生生后杂动物成长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这种行为会消失,D错误。

考点16.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1.要做到 取样,样品要有足够的数量,建议不要少于10枚。

2.对测量的结果要取

3.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首先取决于 的不同,其次与 也有关系。

典例16在生物园里种植出甲、乙花生,现对甲和乙果实的长轴长度进行抽样测量,结果如表。分析表中数据,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甲果实的长轴长度都大于乙
B. 甲中长轴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不属于变异C. 由数据推测甲乙可能为两个不同品种
D. 两个样本组间的差异主要是由环境引起

长轴(毫米)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样本甲数量

0

0

1

3

6

8

10

7

3

2

样本乙数量

3

7

9

11

5

2

2

1

0

0





【答案及解析】C。本题考查的核心知识是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考查的核心能力是分析数据能力。由图表中的数据分析可知,甲果实的长轴不一定都大于乙果实的长轴,A 错误。生物体子代与亲代间、以及子代个体间的性状差异,叫做变异,甲中长轴存在个体差异属于变异,B 错误。从表中数据可知,品种甲种子颗粒普遍较品种乙大,这可能是由于遗传物质的不同而引起的,因此两者可能是不同品种,C 正确。甲样本个体间或乙样本个体间性状的差异是由于环境不同而引起的,是遗传的变异;而两个样本组间的差异是遗传物质不同而引起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故D 错误。本题应选C

考点17.模拟保护色的形成
1.本实验属于模拟实验。

2.实验中不能特意寻找某种颜色的小纸片。

3.实验结果是幸存者最多的生物是与颜色与“生活环境” (“相同”或“不同”)的小纸片。4.实验结论是保护色的形成是 的结果。

典例17 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实验,其结果是
A.具有漂亮颜色的小纸片不易被发现,幸存数目多
B.具有保护色的小纸片不易被发现,幸存数目多
C.具有鲜艳颜色的小纸片不易被发现,幸存数目多
D.具有暗淡颜色的小纸片不易被发现,幸存数目多
【答案及解析】B。本题考查的核心知识是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实验,考查的核心能力是分析实验能力。

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实验中,具有保护色的小纸片不易被发现,幸存数目多,故本题选B

考点18.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1.本实验的每只水蚤最多能做 次实验,即先在 中实验,再在某一浓度的酒精或烟草浸出液中实验。

8



2.水蚤的心脏长在 (“腹”或“背”)部,需要在 下数水蚤的心率。

典例18为了解不同浓度的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生物小组进行试验探究,得到以下数据上述数据表明

酒精浓度

0(清水)

0.25%

1%

10%

20%

10 秒的水蚤心跳次数(平均值)

35

45

30

23

死亡

A.水蚤心率随酒精浓度升高而加快
B.10%以下浓度的酒精对水蚤没有危害
C.只要酒精浓度不高,对水蚤心率没有影响
D.酒精浓度低对水蚤心率有促进作用,浓度高有抑制作用
【答案及解析】D。此题考查的核心知识是酒精对水蚤心跳的影响,考查的核心能力是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表中表明水蚤心率很容易受到酒精浓度影响,低浓度的酒精能促进水蚤的新陈代谢,一定程度地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低浓度的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酒精对神经系统起麻醉作用,因此高浓度的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抑制作用。因此可得出结论低浓度的酒精对心率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酒精对心率有抑制作用。故本题应选D

其他考点
一、观察法
1.观察血涂片
2.观察某种脊椎动物的肌肉、骨骼、关节的基本结构
3.观察酵母菌、霉菌
二、调查法
1.调查班级学生的近视率,分析其原因
2.调查人类活动破坏或改善生态环境的实例
三、收集与分析资料法
收集和交流我国遗传育种方面成果的资料
【考点归纳】
一、定量实验:需要计算平均值的实验
1.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2.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3.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4.测定某种食物的能量
5.测定反应速度
6.探究酸雨对植物的影响
7.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
8.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9.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二、定性实验:不需要计算平均值的实验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
2.探究蚂蚁的通讯
3.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三、需要设置对照组的实验
1.探究某种非生物因素对动物的影响
2.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3.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4.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9



5.探究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原料和产物
6.探究淀粉发生在口腔内的消化
7.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四、不需要设置对照组的实验
1.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2.测定反应速度
3.测定某种食物的能量
4.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
5.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五、模拟实验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模拟地球上原始生命的起源
3.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六、需要使用显微镜的实验
1.观察动植物细胞、草履虫
2.观察叶片的结构
3.观察某种玻片标本
4.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5.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6.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七、需要使用放大镜的实验
1.观察草履虫
2.观察根毛的结构
3.观察种子的结构
4.观察蚯蚓
5.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6.观察鸟卵的结构
【能力冲关】
()1.显微镜视野内可以看清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核,但看不清液泡。为了能显示细胞质与液泡的界面,可以换用
A.凹面反光镜和较大光圈 B.平面反光镜和较大光圈
C.凹面反光镜和较小光圈 D.平面反光镜和较小光圈
( )2.下列各项中,并非属于制作临时装片必不可少的步骤是
A.对生物材料进行染色 B.撕取或挑取生物材料
C.放好材料后盖上盖玻片 D.在载玻片中央放上生物材料
()3.小明同学要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分”。在设计对照实验是,甲、乙两组实验除一个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不同的条件是
A.甲用20粒种子,乙用10粒种子 B.甲用籽粒饱满的种子,乙用相对干瘪的种子
C.甲始终保持湿润,乙始终保持干燥 D.甲用小麦种子,乙用玉米种子
( )4.某实验小组试图采用下图中的部分装置来探究“光照是观和作用的必要条件”(以观察装满水并倒置的试管中有无气泡产生作为实验指标),应选择

10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 )5.20世纪,科学家希尔曾做过下图这个实验,有关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装置b中气泡内的气体是氧气
B.装置c中无气泡产生是因为缺乏二氧化碳
C.实验表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D.实验表明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 )6.赵青和同学做了三次:“测量花生种子的热值”实验,每次测得的数据都不相同,你认为他们的数据应取
A.第一次 B.第二次 C.第三次 D.各次数据的平均值
( )7.“土壤湿度对蚯蚓生活的影响”的实验
:如右图,以箱子内横轴中线为界,一边放潮湿的土壤,另一边放相同高度干燥的土壤,然后放进20条状况相同的蚯蚓,盖上纸板。三天后

D.实验结果:蚯蚓在“干燥”的土壤的一边( )8.某同学在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A.绝大多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 B.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

检查箱子内中线两边的蚯蚓,下列观察记录说法错误的是A.你做出的假设土壤湿度会影响蚯蚓的额生活
B.这个实验的变量是土壤湿度
C.实验结果:蚯蚓在“潮湿”的土壤的一边

相同
C.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同 D.某一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过程
( )9.为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在4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入等量的纸巾,各随机放入100粒豌豆种子,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结果如下表,以下说法科学的是()

培养皿

场所

阳光下

阳光下

黑暗中

阳光下

纸巾干湿状态

潮湿

干燥

潮湿

潮湿

温度(℃)

23

23

23

5

发芽数(粒)

89

0

90

0

A.该实验能证明阳光可以促进种子萌发.

B.给实验能证明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是种子萌发的条件
C.该实验能证明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是种子萌发的条件

11



D.乙、丙可以形成对照、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一定的水分
( )10.试剂的正确选择和使用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中,所用试剂不能很好地达到使用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名称

所用试剂

使用目的

A

观察酵母菌临时装片

碘液

染色

B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清水

溶解叶绿素

C

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生理盐水

保持细胞形状

D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BTB 溶液

二氧化碳是否存在


( )11. 如图,把两滴草履虫培养液连通起来,在左侧液滴的边缘放少许食盐,草履虫的反应是

A.向左侧运动

B.向右侧运动 C.没有影响

D.无规律运动

( )12.在对蜜蜂色觉的研究中,弗里施怀疑“蜜蜂是色盲”这一说法,他认为蜜蜂能分辩花卉的不同颜色。这一步骤属于实验法研究的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实施计划 D.得出结论

( )13.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

事实的假设,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前提,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A.大雁何时南飞 B.鼠妇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C.哪种月季漂亮 D.菜青虫喜欢食用哪种绿色植物
( )14.下列实验材料用具选用不正确的是
A.用酒精对叶片进行脱色处理 B.用碘液来检验淀粉是否存在
C.用放大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 D.用快熄灭的细木条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 )15.20165月在阿根廷中部发现了身长超过40米的泰坦巨龙类恐龙化石,这种巨型恐龙比以前发现的霸王龙、剑龙等都要大,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重也是最长的恐龙物种。得出这一结论所运用的科学方法或依据是
模拟实验 ②观察化石 ③进行比较 ④科学推测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16.在生物园里种植甲、乙花生,现对甲和乙果实的长轴长度进行抽样测量,结果如表:分析表中数据,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长轴(毫米)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样本甲数量

0

0

1

3

6

8

10

7

3

2

样本乙数量

3

7

9

11

5

2

2

1

0

0

A.甲果实的长轴长度都大于乙 B.甲中长轴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不属于变异C.由数据推测甲乙可能为两个不同品种 D.两个样本组间的差异主要是由环境引起
( )17.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中,,试管中都加入少许等量淀粉糊,试管13中各加入2ml清水,试管24中各加入2ml唾液,如下图处理5~10分钟,然后分别滴加2滴碘液。关于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A.试管1和试管4可作为对照

B.试管3 在该实验中是必不可少
C.滴碘液后,不变蓝色的是试管2
D.温度不影响唾液对淀粉的消化
( )18.取甲、乙两个型号相同的量筒,分别插入一个生长状况相同的天竺葵枝条,摘除其中一个枝条的叶,各注入清水至10

升,然后将两装置放在光下,每隔10 分钟记录量筒液面的读数。结果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12



A.甲组是实验组 B.甲组减少的水分主要用于光合作用

C.乙组的叶片未被摘除 D.实验结果说明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 )19.在“探究蚂蚁的通讯”的实验中,以下哪项操作不合理

A.捕获的蚂蚁必须来自同一个蚁穴 B.实验时要使蚂蚁处于饥饿状态

C.盘子里要放少许清水 D.实验过程中用手对调两根小木条后继续观察

( )20.为了解不同浓度的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生物小组生物小组进行试验探究,得到以下数据

酒精浓度

0(清水)

0.25%

1%

10%

20%

10 秒的水蚤心跳次数(平均值)

35

45

30

23

死亡

上述数据表明

A.水蚤心率随酒精浓度升高而加快

B.10%以下浓度的酒精对水蚤没有危害

C.只要酒精浓度不高,对水蚤心率没有影响

D.酒精浓度较低时对水蚤心率有促进作用,浓度稍高时有抑制作用

【中考冲关】
( )1.2017·山东)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置了“有光”和“无光”两种环境条件,探究“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模拟法
( )2.2017·江苏)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和“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实验操作中,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制片前,都需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B.制片时,在载玻片中央滴加的液体分别是淸水和生理盐水
C.染色时,都是先用碘酒处理实验材料,后再盖上盖玻片
D.盖盖玻片时,都是将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 )3.(2017·湖南)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滴加生理盐水的主要作用是

A.杀菌 B.分散细胞 C.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D.洗净细胞
()4.(2017·江苏)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和“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实验操作中,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制片前,都需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B.制片时,在载玻片中央滴加的液体分别是淸水和生理盐水
C.染色时,都是先用碘洒处理实验材料,后再盖上盖玻片
D.盖盖玻片时,都是将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5.(2017·江苏)下列关于“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干纱布把小鱼包起来,只露出尾部
B.用放大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C.选择尾鰭作为观察部位,是因为尾鳍薄而透明
D.若观察到红细胞呈单行通过的血管,则该血管为静脉
( )
6.(2017·山东)观察叶片的表皮细胞装片时,物像由图一转换到图二,不需要的操作是
A.转动转换器 B.调节反光镜

13



C.转动粗准焦螺旋

D.转动细准焦螺旋

( )7.(2017·山东)下列关于观察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观察花的结构、草履虫的运动、蚯蚓的形态,都要用到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
B.探究蚂蚁的通讯时,捕获到蚂蚁要先饲养一段时间,实验前让其处于饥饿状态
C.显微镜的目镜、物镜、通光孔在一条直线上,调好反光镜就可以看到明亮的视野
D.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和染色的液体分别是清水、碘液
( )8.(2017·河北)为研究饮水机中细菌的生存条件,有人将同一桶纯净水每隔3天,分别从冷水

口和热水口接等量的饮用水,测定细菌数量,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测定时间

1

4

7

10

冷水口细菌数

34

560

935

1220

热水口细菌数

15

3

25

46

A.若用饮水机只喝冷水,应尽快将整桶水喝完 B.使用饮水机喝热水比喝冷水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C.本实验只能探究时间对饮水机中细菌生存的影响 D.冷水口接的饮用水中细菌数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多( )9.2017·湖南)通过实验比较,玉米幼苗在土壤浸出液中比在蒸馏水中生长得好,说明玉米幼苗的生长需要

A.有机物

B.无机盐

C.水

D.二氧化碳

( )10.2017·湖南)1下列有关生物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载玻片中央滴的是清水
B.制作临时装片盖盖玻片时,让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液滴,然后缓缓放下
C.观察草履虫的实验中,从草履虫培养液的表层吸一滴培养液
D.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把叶片直接放在清水中加热脱色
()11.2017·湖南)对下列相关实验或探究活动的描述错误的是
A.测定反应速度:要多次重复实验,并计算平均值
B.观察人血涂片:视野中最多的是红细胞
C.演示实验模拟人体呼吸运动:玻璃罩模拟肺
D.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视野中可见红细胞单行通过毛细血管
( )12.2017·山东)关于用天竺葵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遮光处理之前要将天竺葵暗处理一昼夜 B.实验中的变量是光,需要在常温下进行C.实验结果应该是叶片遮光部分呈蓝色 D.本实验能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需要光( )13.2017·贵州)如图是检验植物某种生理活动释放某种气体的装置。表述正确的是

A.检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B.检验呼吸作用,释放氧气
C.检验光合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D.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 )14. 2017·山东)30.下列探究实验与其依据的生物学原理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

B.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生物影响环境
C.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
D.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散失到大气中
( )15.2017·山东)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设计如图,试管均置于37℃温水中10分钟,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14



A.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不会变蓝色
B.②③对照,可探究“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C.①②对照,可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D.①②对照,②号试管为对照组
( )16.2017·山东)下表所示实验或探究活动中,相关操作与所要达到的目的对应错误的是


名称

操作

目的

A

观察草履虫

在载玻片的培养液里放几丝棉花纤维

限制草履虫的运动速度

B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染色

C

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记录水蚤心率时要重复三次

使实验数据更准确

D

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迅速伸进收集气体的试管口

检验收集到的气体是不是氧气

( )17.2017·湖南)3.下列关于显微镜使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光线较暗时用大光圈,并用凹面镜对光
B.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后,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增多
C.观察时一般用左眼,同时要求右眼睁开
D.欲将物像从视野左上方移到中央,装片应向左上方移动
( )18.2017·湖南)使用显微镜观察蝉的翅膀。采用不同的物镜和目镜组合观察,出现图1和图2两个视野。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图1视野比图2视野亮度大D.图1视野比图2视野可观察到的细胞数量多

A.如果物镜一样,目镜1比目镜2
B.如果目镜一样,物镜1比物镜2

( )19.2017·山东)血液是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通过对血液成分的分析,可以了解身1 2

体的许多生理状况。如图是小明检查时的化验单和血涂片,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医院检验科报告单(部分)

化验项目

测定值

正常参考值

RBC(红细胞)

3.8×1012 /L

4.05.5×1012 /L

WBC(白细胞)

6.8×109 /L

4.010×109 /L

Hb(血红蛋白)

85g/L

g/L

PLT(血小板)

210×109 /L

×109 /L

A.根据小明的化验结果,医生建议他多吃一些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B.血液由图中的①②③组成

C.图中的①能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
D.图中的③因富含血红蛋白而呈红色
( )20.2017·内蒙古)下图是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和玉米种子结构实验中用到的仪器、材料及观

察到的现象,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15



A.制作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选用图乙中的淸水
B.图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200
C.丙图中的玉米种子纵切面上滴加碘液后①处变蓝,②处不变蓝D.要使丁图中的细胞移到视野中央需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参考答案 [八年级上册] 专题六 科学探究【考点梳理】
[考点1]
调查法 收集与分析资料法 比较法 实验法
[考点2]
光 有光 无光 对照 平均值
[考点3]
2.不能
3.平均值
[考点4]
1.③反光镜 ⑦通光孔 ②物镜 ①目镜
2.①目镜 ②物镜 小 大 暗 小 大 凹
[考点5]
撕或刮 盖 染
[考点6]
染色体 复制/加倍 均分
[考点7]
③ ③ 三 ①③ ②③ ③④ 水分 空气 温度
[考点8]
1.切片 装片
2.表皮 叶肉 叶脉
3.叶脉 气孔
[考点9]
1.暗处理 叶片遮光后光照 加碘染色 光 光 淀粉
2.有无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
3.有无水 叶脉
4.带火星的小木条
5.有无叶绿体 银边天竺葵
[考点10]
无光
1.热能 上升 不变

16



2.澄清石灰水 浑浊
3.燃烧的蜡烛 熄灭 继续燃烧
4.
[考点11]
2.燃烧 低
3.平均值
[考点12]
麦芽糖 碘液 蓝 A AB AC 唾液的分泌 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考点13]
维持鱼的正常呼吸 低 毛细血管 红细胞单行通过 动脉 静脉
[考点14]
1.复杂反射 脊髓 大腿肌肉 ①→②→③→④→⑤ 大脑 传导
2.皮肤 大脑 重复 平均
[考点15]
1.①先天性行为 ②卵
2.①饥饿 ②重复 越少
3.①同一窝 ②不能 ③气味
[考点16]
1.随机
2.平均值
3.遗传物质 环境
[考点17]
2.相同
3.生物进化
[考点18]
1.两 清水
2.背 显微镜

【能力冲关】

1.D 2.A 3.C 4.C 5.B 6.D 7.D 8.C 9.B 10.B 11.B 12.B 13.C 14.C 15.B 16.C 17.C 18.D 19.D 20.D

【中考冲关】

1.B 2.C 3.C 4.C 5.C 6.C 7.B 8.C 9.B 10.D 11.C 12.C 13.A 14.B 15.B 16.B 17.B 18.A 19.B 20.A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