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二节(第1课时)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和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学案
第二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课时1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和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
[学习目标定位]1.能列举我国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和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的灾害类型。
2.学会分析我国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和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主要灾害的成因。
一、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多发区
1.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
(1)灾害类型:主要为⑧水旱灾害和地震,本区农作物病虫害较多,沿海地带有⑨台风灾害等。
(2)主要原因:深受⑩季风气候的影响,平原地势低平,水旱灾害较严重;位于地震带上,
2.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
(1)范围:本区包括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台湾、?海南等省(区)。(2)主要灾害:洪涝、?地震、台风等。
(3)多发原因:本区受海洋影响强烈,是全国受台风、?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本区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灾害较多。
思维活动
1.黄淮海平原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水旱灾害频发,怎样才能解决该地
区干旱时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答案解决黄淮海平原水资源短缺的措施有:①修建水库;②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工程1
等;③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④防治水污染等。
2.广东省自然灾害频繁的环境原因有哪些?
答案从位置来看,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又面临海洋,海陆灾害俱有;从地形来看,珠三角地区地势低平,易形成洪涝灾害;台风活动频繁,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台风引起的风暴潮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的灾害;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造成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探究点一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区探究活动阅读教材P68表格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多发区,回答问题。
(1)表格中所列的灾害类型中,哪些属于气象灾害?哪些属于地质灾害?
(2)洪涝多发区的形成,除了与气象灾害直接有关外,还与当地的哪些环境因素有关,为什么?
分析新疆水土(3)水土流失多发区的地形有何特点?从这些特点出发,
流失并不严重的主要原因。
(4)我国低温冷害的两个多发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样吗?为什么?
答案(1)气象灾害:干旱、洪涝、暴雨、低温冷害;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2)与当地的地形有关。平原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水位上涨,容易产生洪涝灾害。
(3)特点:地形类型有高原、盆地、山区、丘陵,地表起伏大。新疆“三山夹两盆”,地表起伏大,但年降水量少,流水作用微弱,
因此水土流失较少。
(4)不一样。东北平原低温冷害主要是由于纬度高,太阳辐射较少,且距冬季风源地近,受冷空气影响大;青藏高原主要是由于海拔高,空气稀
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低温冷害多发。反思归纳我国自然灾
害产生的主要环境原因
(1)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
(2)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3)季风气候典型,夏季风不稳定,降水的季节与年际变化大;冬季多寒潮大风。
(4)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地形复杂,起伏大;人类活动影响深刻,
植被覆盖率低。
(5)人口分布不均衡,经济水平地区差异明显。
迁移应用12010年3月10日凌晨1时54分,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城
关镇石沟村发生一起山体滑塌灾害,初步核实44人被掩埋。截至下午18时,16人获救,10人遇难,仍有18人被掩埋。目前,搜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据此回答(1)~(2)题。
(1)按自然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分,山体滑塌属于( )
2
A.气象灾害
C.海洋灾害
答案BB.地质灾害D.生物灾害
解析山体滑塌属于地质灾害。
(2)此次发生滑塌灾害地区所属的自然灾害多发区是( ) A.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
B.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
C.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
D.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
答案C
解析陕西省属于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
探究点二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的原因探究活动下图示意我国某地
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区最有可能是我国的__________。
(2)研究表明,该地区冬季降水比春季少,但春季干旱程度更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地沙尘暴多发的季节是__________________,其自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十几年来,该地区的干旱有加重的趋势,人为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华北地区(黄淮海平原)
(2)气温回升快冬末春初多大风;气候干旱;临近沙源地;植被覆盖
少
(3)农业、工业、城市、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反思归纳黄淮海平原水旱灾害多发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水旱灾害多发的原因旱灾:①夏季风停留时间短,降水年际、季节变化大,特别是春季降水少。②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天气、蒸发量大,加剧了春旱。③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3
水灾:①夏季风不稳定;年际、季节变化大。②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③本地区河网密度小,河流入海口少,平原地势低平、多低洼地、河流泥沙量大、河床淤塞,导致河流排水能力差,河水泛滥造成水灾。
(2)水旱灾害的治理措施①修建水库,收集夏季的降水,以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②黄河中游治理水土流失,减少河流的泥沙淤积;③加固堤防,淮河和海河可以开挖新的入海河道;④南水北调,解决北方春季水资源少的问题;⑤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等。
迁移应用2目前,我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主要位于( )
A.干旱区
C.半湿润区
答案C
探究点三东南沿海灾害多发的原因探究活动图甲、乙分别示意广东省社会经济易损性和防洪标准。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B.半干旱区D.湿润区
(1)指出图中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2)简述B地区为减少洪水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应采取的措施。答案(1)关系:正相关(A地区社会经济易损性高,防洪标准也高)。
原因:A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发生洪涝灾害的危险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洪灾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大,所以应提高防洪标准。
(2)植树造林,生态退耕;修建护坡工程;修建水库;迁出高风险区。
反思归纳东南沿海灾害多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东南沿海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有台风、洪涝、风暴潮等。产生原因:①该地区地处沿海,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受海洋影响强烈,台风、风暴潮灾害频发;②由于台风以及夏季风的不稳定,使该地区洪涝灾害严重;③本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上,板块运动导致地震时常发生,其中以台湾省最为严重,广东、福建两省次之。
4
减轻灾害损失的措施:①加强各种灾害的监测预报;②修建水利设施防御水旱灾害;③广泛宣传,提高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迁移应用3自然灾害会给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要深入开展对自然灾害的研究,有效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据此回答(1)~(2)题。
(1)源于西太平洋洋面的台风,当中心移入南海,位于(20°N,118°E)时,广东沿海地区主要吹( )
A.北风
C.东北风 B.西风D.西南风
(2)广东沿海地区海水养殖面临的主要灾害是( )①热带气旋(台风)②寒潮③咸潮④赤潮
A.①②④
C.①④
答案(1)C
(2)C
B.①③④D.②③
1.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
A.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是世界上的人口稠密区之一
B.经济迅速发展,是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C.地处世界两条灾害带的交会处,灾害多发
D.灾害防御能力有限,灾害监测系统不健全
答案C
解析我国自然灾害多发与我国地处世界两条灾害带的交会处有关。
2.下列有关黄淮海平原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春旱多风沙②气温年较差大③降水集中在夏季④温带大陆性
季风气候⑤伏旱严5
重
A.①②③ | C.①②③⑤ | 答案 D |
解析黄淮海平原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
夏季,气温年较差大,春旱多风沙。伏旱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平原。
3.与黄淮海平原气象灾害自然原因不相关的因素是( ) A.水热条件
不稳定 | C.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 答案 B |
解析黄淮海地区水热条件不稳定,春旱严重;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易发生洪涝灾害;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易发生旱灾。
4.下列关于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本区包括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台湾和海南等B.本区多洪涝、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
C.本区经济水平高,防灾能力强,灾害绝对损失小D.本区多受台风灾害的影响答案C
解析本区经济发达,灾害绝对损失较大。
5.黄淮海平原某地A年的气候统计资料见下表,分析回答问题。
B.地处沙源地
D.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B.②③④D.①②③④
6
(1)(2)该地A年的气候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表中可以推测A年我国是______。
①南涝北旱②北涝南旱
(4)该地A年发展农业的最大不利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旱②涝③盐碱④风沙
答案(1)温带季风气候(2)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较少且集中在9月,夏季干旱(3)①(4)①
解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应充分利用A年的气候资料进行分析。对
气候指标的综合分析是解题的关键,如由气温变化可知,该地区冬冷夏热,
应位于温带地区。大风天气多出现在春季,而此时降水量较少,气温回升,
蒸发旺盛,所以易产生春旱。又如由降水量可知,该地A年降水主要集中
在9月,而黄淮海平原正常年份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两月,由此可见,A
年夏季风势力弱,来得晚,我国是南涝北旱。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