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能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各种材料,大胆尝试制作泡泡水,体验探索的乐趣。
2.愿意在同伴面前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幼儿自带的洗手液、洗发水、沐浴露、洗衣粉、吸管、带小孔的瓶子、一次性杯子等。 活动过程
1.交流材料,回忆经验
从孩子们对吹泡泡特别感兴趣入题,询问小朋友还找到了哪些会变泡泡的东西,并请他们跟好朋友互相交流一下自己带来的材料。 2.分类介绍,丰富经验
请小朋友向大家介绍各自带来的材料,说说他是怎么
知道这种材料可以制泡泡水的。
由于小朋友带的材料可能有重复,无需一一介绍,当
介绍到某种较普遍的材料时,可以问问还有谁也带了这种
材料,带的是什么牌子的,等等。
3.运用经验,积极探索
在探索活动正式开始前,教师对材料作简单介绍。
师:今天我们就用自己带来的材料做泡泡好吗?戚老师
也准备了一些材料,有杯子、盖子上带小孔的水瓶、吸管、
泡泡圈,材料篮里也有各种不同的材料,你们也可以选择。
孩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问题
a.观察孩子们使用材料的情况;
b.及时根据孩子们的探索情况给予指导和帮助;
c.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幼儿用多种感官感知泡
泡,并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
d.发现幼儿不同的操作方法时,及时让其他幼儿分享
这些信息。
4.交流分享,体验快乐
当有的幼儿制作出泡泡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和同伴、
老师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经验。
和孩子们一起玩吹泡泡的游戏。
活动设计评析
“泡泡从哪里来”的主题源于教师对幼儿游戏经验的
关注,并在许多幼儿对此感兴趣的基础上,及时转换成一
个预设活动。教师依据小班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和探
索的欲望,但其认知活动明显受情绪支配以及对事物之间
的内在关系难以理解的年龄特点,将活动目标设计为引起
幼儿参与的兴趣,以及与同伴和老师的初步交流。
活动设计分四个环节,四个环节的逻辑程序考虑到了
小班幼儿学习的心智特点。从引发幼儿回忆各自不同的游
戏经验出发,唤起幼儿大脑皮层原有“暂时联系”通道的
觉醒,激发每个幼儿参与探索活动的积极性。第二环节的
分类介绍是建筑在幼儿零碎、泛化的对泡泡从哪里来的感
知经验基础上的概括与提升。但是对于处于直觉行动思维
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小班幼儿来说,仅限于此还远远不
够,所以,教学过程安排了尝试操作的环节,为幼儿提供
尝试——发现——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失败——修正—
—成功的过程中,满足自主操作、试验的需要,满足表现
的愿望和相互认同的心理需要,体验成功的快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