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美育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美育
现代语境下的美育初探

摘要:现代的世界已经和正在改变着整个人类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这个现代化的过程中,美育也就面临着新型的挑战和任务,我们需要一个有着现代模式的美育活动,即以新感性教育为基础,以艺术的生活为终极目标的美育活动。 关键词:美育 现代化 艺术的生活

“美育之父”席勒在《审美书简》中就已经提出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和谐状态,席勒认为:“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的转变,只有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虽然这种状态本身并不决定我们的见解或信念,不会因此而否定智力和道德的价值。......总之,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是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的路径。”①在这里席勒认为理想人格应该是自然的感性与道德理性的和谐发展,是受动与自由的统一,而这一切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摆脱了物质功利束缚的审美能够达到外在和内在的自由状态,使人在有限的事物中看到无限性和必然的规律。

首先美育应该是一种感性教育,强调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工业化社会中,人类社会的诸多领域出现了数量众多的人性分裂,以及人性分裂所导致的精神疾病,这不仅成为了困扰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而且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人类本身的前景将会十分暗淡。虽然人性的分裂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感

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116页

性教育的长期缺乏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弥补人性分裂的深刻创伤,不有意识的、自觉地进行感性教育,即美育,是根本不行的,而且只有通过美育的途径才能够实现。

但是我们所强调的感性并不是感官层面的享乐,而是一种“新感性”的教育,是一种塑造和提升人的“文化—心理结构”②的美育过程,是对审美心理结构进行的重构。

文学艺术在这个审美心理的重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李泽厚先生认为:“(人类的情感与心理在形式化的审美活动之中会得到陶冶与深化,)因理智、记忆的渗入,情感变得凝重、细腻而长久。文艺在这方面起了重大作用。这正是文化—心理的塑造。”③还认为:“......文化使情感人化。友谊、友情的快乐正是通过文化的积累又特别是文学艺术的直接塑造,而在人的心理中培育成长。”④

其次,审美教育是一个综合多元的超越教育,其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通过文学艺术建立人的新感性,而是在拥有了这一审美心理之后,可以诗意的生存,艺术的生活。人的存在有多种形式,有工具性的存在,也有情感性的存在,但是相对来说,情感性存在更接近人的本真性的个体性存在。富有情感的审美活动,培养能够包容和超越知识与实践的审美心胸、艺术式的人生态度,使知情意和谐发展,从而趋向于人类更理想化的存在,即情感性的存在或者说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

《李泽厚十年集》,第一卷,450页,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③

李泽厚,《论语今读》,176页,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④

李泽厚,《论语今读》,29页,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改变,不安、烦躁和空虚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日本著名的学者池田大作也认为:“‘现代化’的时代之波,在物质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却在精神上造成了空虚和格调低下的现象。总而言之,由于‘现代化’将重点放在大量的物质生产、提高效率及合理分配上,所以,物质生活虽然得到提高,但为最求物质文明而牺牲精神文明,出现精神生活贫困化。”⑤他还指出,现代化对于人性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富于理性、永不满足的追求真理。同时,在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物质、对眼前欲望的追求,追求真理导致伤害大自然,丧失对自然万物构成的活生生的节奏的敬畏之心。另一方面,欲望的追求使传统伦理树立的崇高人性的景仰和上进心荡然无存。其结果,正如过去或现在许多知识分子所指出的那样,不只人的精神尊严,连人类的继续生存也濒临危险”。⑥在这里实际上也是人自身发展所出现的危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困在其中,被生活现象重重困顿,不能用审美的态度的进行自我观照和对对外在的观照。因此在现代社会中进行美育是一项极具社会公共意义的活动。

因此,诗意的生存、艺术的生活是美学在面对这一时代困扰时所提出的一种主体应对的态度和策略。

怎么样才能艺术式的生活?艺术在这种生活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首先是获得一种审美的观照态度,即,拉开个体与生活的距离,让个体获得观察的角度,能够从远处、高处观照人生现象,从而超越

⑤⑥

池田大作、狄尔鲍拉夫:《走向二十一世纪的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48页 池田大作、狄尔鲍拉夫:《走向二十一世纪的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86页

现实中的无价值的琐碎,获得一种艺术化的观照态度。进而,通过艺术、通过审美的态度使人进入审美的生活方式,能动的、主动地、审美的看视人生,将人生生活看做一件艺术品,着重的是心境和态度的完善,使生活优美、丰富、有意义。

作为应对消费社会所带来的一系列困扰的应对策略,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就与消费时代的通过购买行为使自己进入所谓的审美的生存方式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甚至是相对立的,前者是通过个体的艺术观照、创造等活动主动获得一种审美的生活方式的,是积极的,而后者则是完全的一种对于物质消费的被动的应对,是消极的。因此,在现代的语境中进行美育活动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也就是进行一种以新感性教育为基础,以艺术的生活为终极目标的新美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池田大作、狄尔鲍拉夫:走向二十一世纪的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 卷一[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3]李泽厚:论语今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4]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