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I卷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表1,完成1-2题。
2
表1 某区域2000-2004年湿地的转化 单位:hm 转化 来 湿 源 地 类 型 河渠 海涂 水库坑塘 水田
注: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少。 1.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
A.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河渠 B.河渠 水田 海涂 水库坑塘 C.水田 河渠 水库坑塘 海塘 D.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2.与2000年相比,2004年该区域
A.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 B.水鸟栖息地减少 C.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D.湿地面积减少
〖解析〗根据表内数据计算(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
化——湿地面积减少):河渠湿地变化 487-7+0+235+48=765,海涂 43-155-2027+0+17627=15488,水库坑塘25657-33-211+5694+926=32033,水田 76-793-1053+0+0=-1770,因此变化幅度由小到大依次为河渠、水田、海涂、水库坑塘。第一题选B。各类湿地总面积是在增加,故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物种多样性也增加,第二题选C。答案:1.B 2.C。
图1示意不同纬度三地白昼长度变化。读图1,完成3~4题。
3.若此图表示南半球三地的白昼变化,则a、b两月分别是
A.1月、2月 B、3月、4月 C、6月、7月 D、11月、12月
〖解析〗南半球三地①②③白昼越来越长,说明南半球此时为夏季,故排除B与C选项,a、b两月比较,a月白昼长于b月的,所以本题选A。答案:A。 4.在图示月份中
A.②地夜长超过10小时 B.三地中①地昼长最长
1
旱田 489 43 25657 76 城镇用地 工矿用地 -7 -155 -33 -793 0 -2027 -211 1053 草地 235 0 5694 0 其他 48 17627 926 0 C.三地昼长变化率在a月相等 D.三地中③地昼长变化最大
〖解析〗在图示月份中①地昼长最短,②昼长大于14小时,夜长小于10小时,昼长变化率①②③越来越大,①地昼长变化最小,③地昼长变化最大。故本题选D。答案:D。
图2示意日本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读图2,完成5-6题。
5.符合纬度地域分异的表现是
A.T地与Q地樱花初放日期相近 B.樱花初放日期在Q地晚于R地 C.R地与P地樱花初放日期相近 D.樱花初放日期在T地晚于R地
〖解析〗纬度地域分异指不同纬度的表现,Q地R地在同一纬度,无所谓分异,排除选项B。从图中读出樱花初放日期T地为4月30日至25日,Q地为4月15日后,R地为3月31日至4月5日,P地为3月31日至4月5日,R、P两地樱花初放日期相近不是分异的表现。综合考虑本题应选D。答案:D。 6.影响乙岛M,N两地樱花初放日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N地接受太阳辐射较多 B.M地受南下寒流影响 C.N地地势较为低平 D.M地受北上暖流影响
〖解析〗M地樱花初放日期比N地晚,说明气温低,M地应是受南下寒流影响。答案:B。 图3示意某国部分地区的地形(a)和人口密度(b)。读图3,完成7-9题。
图3 7.M、N、P、Q四地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2
A.M地 B.N地 C.P地 D.Q地
〖解析〗M、N、P、Q四地都受西风带控制,降水量多少与地形有关,结合a图,M地位于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最多。答案:A。
8.影响L地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洋流 D.距海远近 〖解析〗L地人口稀少的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故选A答案:A。 9.图示地区主要的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 B.乳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游牧业
〖解析〗图示该区域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合多汁草生长,人口密集,因此乳畜业发达。该题选B。答案:B。
溶解氧DO是指溶解于水中的氧的含量,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生化需氧量BOD是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机物体时需要消耗氧的数量,它用于监测水体有机物的污染状况。图4为某河由M河段至Q河段水中溶解氧和生化需氧量浓度变化曲线。据些完成10-11题。
图4 10.图4中有机污染源在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从图中判断出溶解氧DO曲线在②处浓度迅速降低,生化需氧量在②处突然升高,由此判断有机污染源在②处。答案:B。
11.最容易导致鱼类死亡的河段是
A.M B.N C.O D.P
〖解析〗O河段所在区域溶解氧最少,最容易导致鱼类死亡。答案:C。
第Ⅱ卷
36.(28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5所示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时,气温下降致使水汽过饱和会产生浓雾,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3
(1)甲、乙两路段多发浓雾,试说明其原因;两路段中哪一段受浓雾影响频次更多,时间更长,为什么?(14分)
〖解析〗本大题考查等高线图的判读能力,涉及的高考考点有等值线图的判读、雾(水汽凝结)的形成因素、聚落区位选择、自然灾害(洪水、滑坡)成因等。 甲、乙两路段海拔都比较低,开阔,冷空气容易入侵。
(2)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14分)
〖解析〗居民点一般选择在地势平坦开阔地区,而丙村位于山区,扩建的话要注意防范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
参考答案:
(1)地势比较低(冷空气容易进入),水汽较多(靠近河流),(易产生浓雾)。乙路段 乙路段地势较甲路段(更)低平,(离山较远,冷空气更容易进入),接近(开阔)河谷的路段比甲路段更长(水汽较多)
(2)东北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狭窄,相邻山坡比较陡,有峭壁,存在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隐患;
南偏西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宽阔,可以使用的建筑用地较多,相邻山地比较和缓,一般不存在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隐患。 37.(28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车。大桥南起宁波慈溪,北至嘉兴海盐(图6),是世界上建造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之一。
图6
(1)分析造成大桥施工困难的自然原因。(12)
(2)从宁波到上海,经该桥将比走原有公路路程短。根据估算缩短的里程约为 千米。(4分) (3)试评价大桥建成后产生的主要经济和环境效益。(12分)
〖解析〗本大题涉及的高考考点主要是交通建设的区位选择及其意义。通过分析杭州湾的自然环境,可以总结出杭州湾自然条件有以下特点:①海域宽阔,台风多、潮差大、流速急,具有典型的海洋性气候5特征,有效工作日少;②软土层厚、持力层深,给海上基础设计与施工带来一系列问题;③南岸滩涂长,施工条件复杂,采用常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法很难满足工期要求;④水体环境的腐蚀作用严重;⑤南滩涂多个区域浅层沼气富集,危及施工安全。据此回答(1)小题。(2)小题,从宁波到上海,经该桥将比走原
4
有公路缩短路程,可以视慈溪。嘉兴和杭州三地连线为一个等边三角形,而缩短的里程为一个边长,用比例尺估算一下,大约三厘米,折合实长约为96km。(3)小题从节约交通成本,促进区域联系等角度答题。
参考答案:
(1)①海域宽阔 ②台风多 ③潮差大 ④流速急 ⑤水深,风浪大 ⑥海洋腐蚀环境作用严重 ⑦桥墩地基。 (2)(在85—105间的值均可得分)
(3)降低交通成本 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增进区域经济整合)实现节能减排(减少运输油耗及尾气排放,减轻环境污染)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