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2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22课课前预习卡。
第1课时
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局部的小标题,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 2.训练学生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提取及重组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人们时刻梦想着遨游太空,也因此产生了如“嫦娥奔月〞这一类的神话传说。2003年10月15日,中国人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神舟五号〞飞船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这次载人太空飞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兴奋又紧张的太空一日吧!
〔板书文题〕
2.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
师:同学们对杨利伟已经有了根本的了解,再一起来看看“神舟五号〞飞船的相关知识,感受祖国的强大。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
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主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设计意图】
了解作者和相关知识,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浏览课文,理清情节
1.检查预习,夯实根底。
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扫除根底障碍。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主要内容。
师:本文每个小节都有一个小标题,提示了本节的内容,请同学们根据小标题的提示,快速浏览课文,概述每一局部的主要内容。
预设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第一局部:起飞时的生死考验。 “我看到了什么〞——第二局部: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神秘的敲击声〞——第三局部:飞船上的声音探究。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第四局部:返回途中的惊险遭遇。 〔2〕寻读,筛选、提取主要信息。
师:请同学们根据屏幕出示的问题,带着问题快速浏览每一局部的内容,勾画信息。
①读了“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局部,你知道作者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吗?〔用原文答复〕
②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局部,“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
③“神秘的敲击声〞这一局部写了在太空中哪两个“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
④“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局部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是什么?
〔生浏览课文,勾画相关信息,交流讨论后明确〕
预设 ①“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局部中,作者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共振以 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 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②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局部,“我〞看到的地球“只是一段弧〞;可以准确
判
断地球上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还看到类似 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我〞没有看到长城,却要写它,因为“曾经有一个流 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 想验证这个说法。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是没有结果〞,这说明那个说法并不科学, 从而表现出作者严谨的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③“神秘的敲击声〞这一局部写了在太空中两个“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 案〞的情况:第一,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 置〞的错觉;第二,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④“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局部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是飞船右边 的舷窗出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后的那种小碎纹一样,这种细密的 碎纹,眼看着越来越多〞。 3.引导思考,把握特点。
师:课文四个局部的内容衔接紧凑,叙事有条不紊,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请同学们勾画出文中标明时间的语句,思考: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文章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生速读课文,勾画出相关语句,思考、交流讨论,师明确〕
预设 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依照火箭发射、遨游太空、飞船返回的顺序来组 织全篇。在形式上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思路清晰,层次清楚,能够使读者迅速了解 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训练学生借助小标题在浏览中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快速形成对文本的总体阅读印象。在此根底上,培养学生快速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表达感受,初识英雄
1.表达初读感受。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你有怎样的感受呢?按照老师的例如,也说一说你的阅读感受吧。
例如: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严谨的科学态度。
〔生自由交流、答复〕 预设 例如: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坚决的意志。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献身的精神。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祖国、对人民、对战友、对亲人的无限深情。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热爱之情。 我感受到祖国的富强与伟大。 我感受到太空一日的紧张和惊险。 2.理读意外情况,感受英雄形象。 〔1〕理读意外情况。
师: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的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生浏览课文,勾画相关语句,交流讨论,师明确〕 预设
次数 意外 心理活动或举动 第一次 共振叠加,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非常痛苦,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 第二次 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靠意志克服,最终得以适应 动病 第三次 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第四次 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 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紧张、担忧,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第五次 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重视人 这个过程
〔2〕品析英雄形象。
师:通过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候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优秀品质?请在课文中批注你的想法。
〔生批注,交流讨论,师明确〕
预设 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沉着、稳重、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 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 〔〔3〕拓展延伸。
师: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的表现,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思考,交流展示,师归纳明确〕
预设 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 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有这种为民族、国家的利益,奉 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勇气与决心。 【设计意图】
本环节关注学生的初读体验,让学生表达阅读感受。在文中找到作者在太空中遇到的意外情况,关注作者在意外情况下的表现,训练学生快速浏览的能力,让学生“初识英雄〞。 四、课堂小结
无论是在飞船升空、运行,还是在返航途中,都充满着危险,可我们的宇航员为了我国的航天事业,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的这种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第2课时
1.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2.体会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树立为祖国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一、细读课文,再识英雄
师: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根本的要求是严谨〞。下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宇航员严谨、科学的态度,然后四个人一小组交流例句,谈谈看法。
〔生自主阅读,勾画出相关语句并做批注,小组内合作交流讨论后,推荐代表全班展示交流,师指导明确〕
预设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
——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表达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
——表达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 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那么呈现一片红晕。〞
——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表达。
〔4〕“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是没有结果。‘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 时,我曾叮嘱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
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地球上的任何单体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 没有谁能拿出确凿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大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 色。〞
——以实践否认之前不实的说法,并与其他航天员交流求证,表现了作者实事求 是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 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表达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想。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 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方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
像。对航天员最根本的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 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 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表达了作者作为航天员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 态度。
〔7〕“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离地面100公里,逐渐进入稠密大气层。〞 ——准确地记录时间、高度,表达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师小结: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容不得半点马虎。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品析关键词句,体会语句中表达的情感,进而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助益。 【设计意图】
本环节引导学生体会以作者为代表的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上受到熏陶。 二、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师:同学们,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对航天事业和对亲友的热爱,请大家结合课文赏析下面的语句,体会以下语句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那么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生自主品味语句,做好批注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师指导明确〕
预设 〔1〕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们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 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从语言描写中 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大家对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2〕分辨不清的灰白,以及夜晚的红晕,是祖国的首都,是自己的战友和亲人 所在的地方,是自己登上太空后非常挂念的地方。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 国、对亲人、对战友深沉的热爱。
〔3〕平安回到地球、回到祖国,喜不自禁。悬在心上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写 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冲动的心情。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引导学生通过品析关键词句,体会语句中表达的情感,进而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助益。 三、畅意表达,理解英雄
1.畅意表达。
师:通过学习课文,你们明白了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吗?请同学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生自由交流答复〕
预设 杨利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圆满完成了中国的第一次 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在充满不可预料的各种危险和意外的情况下,杨利伟为了国家、 民族的利益奋不顾身,他具有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所以被 称为“航天英雄〞。
2.理解英雄。
师:是否只有为国捐躯者才能成为英雄呢?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然后说说你们组的意见。
〔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师指导明确〕
预设 不是的。但凡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并为此奉献出自己的智 慧和力量的人,都应该给予英雄的荣誉。杨利伟在中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中,遇 到许多突发事件,危难考验不时出现,如果没有大无畏的精神,没有为国家、民族做 奉献的意识,是不可能临危不惧、坚持到底的。 敬英雄。
师:请同学们给杨利伟写一封信,表达对英雄的敬意。
预设 例如:杨利伟叔叔,您好!我是一名初中生,我非常向往太空。读了您写的《太
空一日》,我深有感触:当一名宇航员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更要有战胜危险的勇气 和智慧。我非常佩服您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我要努力学习,将来也成为一 名航天员,和您一样遨游太空,为祖国的科研工作做出奉献。 【设计意图】
本环节注重让学生表达阅读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并联系现实,正确理解“英雄〞,增强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热爱之情,内化为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四、总结存储
1.教师总结。
同学们,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读到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他在太空绕地飞行14圈,看见了许多太空奇景,也遇到了很多危险,经历了很多惊心动魄的时刻。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背后都是无数科学家、航天员付出的艰辛努力。正是他们对航天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航天奇迹。希望同学们向他们学习,将来为祖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而奋斗!
2.布置作业。
利用课外时间阅读杨利伟的《天地九重》这本书,下周举行一次读书报告会。
本教学设计的是导读课型,运用板块式思路,逐层推进,“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内容优化,目标明确。着重训练浏览的阅读方式,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锻炼阅读能力。
文学知识
“英雄〞的由来
现代汉语中的“英雄〞主要指那些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其实“英〞和“雄〞最初并不是指代人的。“英〞常用来指花,比方“落英〞就是落花的意思。因为开花的时刻是最灿烂美丽的,所以古人常用“英〞比喻事物的精华,后来又引申为“才能或智慧出众;才能或智慧出众的人〞,如我们常见到的“英姿〞“英武〞“英气〞“英名〞等都有才能或智慧出众的意思。“雄〞原指公鸟,在鸟类世界里,雄鸟要通过美丽的外表和有力的搏击来赢得雌鸟的青睐,一般比雌鸟漂亮,因此“雌雄〞常用来比喻“胜负、高低〞。后来,“雄〞引申为“有气魄的、强有力的〞,如“雄心〞“雄壮〞“雄健〞等。经过长期演变,人们才将“英〞“雄〞连用,使之成为一个褒义词。 拓展阅读
世界航天第一人——万户
飞天是中国人古已有之的梦想,只是苦于没有交通工具,数百年间这个梦想一直藏驻在无数人的心里。明朝时,情况大为改变,当时国内的兵器工业取得了重大进步,尤其是“火箭〞技术的提高,使一个名叫万户的人终将这个千百年的梦想付诸行动,成为世界航天史上的第一人。
当时没有宇宙飞船,他就用椅子代替,椅子后面捆绑了47支火箭,借助火箭向前的推力,太空似乎不再遥远。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想到了着陆问题,手中拿着两只大风筝,这样就可以平稳地降落。这几乎是当时所能用到、所能想到的最先进的优势组合了。
起飞那天,万户坐在飞天椅上,平静地吩咐手持蜡烛的仆人。无数古人的梦想,那一刻在他的口中化作两个坚决的字——点火!随着一阵阵轰响声,火箭喷出一股股火焰,把万户推向半空。正当地面观看的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一声巨响,万户连同飞天椅一起坠落在万家山……万户就这样走了,他牺牲在追寻梦想的征途中。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人类航天先行者,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决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课题 小石潭记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应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知识与技能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 学 目 标 过程与方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1.抓住关键词语,理清课文顺序。 2.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3.反复诵读,感受作者孤独悲凉的心境。 情感、态度与 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大价值观 好河山的热爱。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现在山西永济西〕人,作者所以世称柳河东。因官迁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与简介 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作品丰富,尤以山水游记最富艺术独创性,著有《柳河东集》。 课 前 预 习 写作背景 公元805年,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历时十年,贫病交加,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满怀愤懑。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山涧美不胜收,他便借山水排解内心的忧愁。著名的《永州八记》即为这一时期所作。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文体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知识 托物言志,属于记叙文的范畴。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如《岳阳楼记》。 读准字音 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卷石底〔quán〕 坻〔chí〕 屿〔yǔ〕 .....嵁〔kān〕 俶尔〔chù〕 佁然〔yǐ〕 翕忽〔xī〕 ....悄怆〔chuànɡ〕 幽邃〔suì〕 奉壹〔yī〕 ...水尤清冽:尤,格外;冽,凉。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蒙络摇缀:蒙盖缠绕,摇曳牵连。 可百许头:大约。 重点下澈:照到水底。 布:照映。 实词 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俶尔:突然。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差互:交错不齐。 悄怆:忧伤。 幽邃:深。 .以其境过清:凄清。 .不可久居〔古义:停留 今义:住,居住〕 .古今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百许头〔古义:大约 今义:可以〕 异义 潭中鱼可.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做状语,向西〕 .日光下澈〔名词做状语,向下〕 .皆假设空游无所依〔名词做状语,在空中〕 .词类斗折蛇行〔斗:名词做状语,像北斗星一样。蛇:名词做状语,像..活用 蛇一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倒装句: 卷石底以出〔主语后置,应为“石底卷以出〞〕 文言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应为“以全石为底〞〕 句式 省略句: 影布石上〔“布〞后面省略介词“于〞〕 斗折蛇行〔句首省略主语“溪流〞〕
新课导入 访名山、游大川实乃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我们总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许多感悟。然而有那么一位名人,面对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记》,与他同游,去感受一下他那特有的心境。今天我们学习《小石潭记》。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课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展参考译文: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开 2.〔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 3.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新 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晰。 2.本文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环境幽静,潭水清澈。 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局部〔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局部〔2、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局部〔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局部〔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精读课文,文本探究】 1.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2.写游鱼的这一节,极为细腻传神,采用了什么手法? 写鱼除了表现潭水的清澈外,还有何用意?写游鱼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是动,水中游鱼静态与动态的迅速更替,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同时,由景及情,自然引出鱼群“似与游者相乐〞一语,既表现了作者在赏景中的心理状态,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3.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写小石潭的?抓住溪水、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 从作者立足潭边的远视角度,侧面描写小石潭。同时又抓住了溪水的蜿蜒曲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两者动静相映,各具特色。 4.分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表达作用。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揭示了全文的主旨,情景交融,既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凄清寂静、令人感到忧伤的特点,又写出了作者被贬后凄苦孤寂的心情。 【默读课文,品味写景技巧】 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例如:〔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隔篁竹,闻水声〞,用“如鸣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调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那么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照应。第二段写潭里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假设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比照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比照,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品读课文,把握情感】 1.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找出“乐〞的句子〕 〔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2〕似与游者相乐。 2.深入探究,走近柳宗元。 “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作者的心情却是“悄怆幽邃〞。〔播放一首古筝乐曲〕这首古筝曲能为课文朗诵配乐吗?你能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吗? 作者是被贬官到永州,不幸的遭遇令他感伤,本来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郁闷,小石潭的美景使他惊叹不已,流连其中,得到了不少乐趣,暂时忘记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风景虽美却过于幽静冷清,游玩的时间一长,寒气透骨,难免触景生情,不由得忆起了自己的坎坷命运,忧郁、悲凉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3.柳宗元怀才不遇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那么还有哪些中国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 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小石潭景色优美,充满了生机,却位于偏僻之地,不被外人所知。小石潭的遭遇正与自己的遭遇相同,作者不禁触景生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清幽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写烈的比照,有力地衬托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方2.移步换景。 法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着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运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用 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1.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你对古人写山水游记有了怎样的认识? ①有一个合理的写作顺序。比方,游览顺序。②细致生动地描绘游览过程中的主要景物,突出其特点。③巧妙地运用修辞、多种写景的方法使语言生动优美。④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以《××游记》为题,口述写作思路。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本钱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小石潭记》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美妙的景观,还抒发了作者贬官后孤独忧愤之
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就以一首古筝乐曲为突破口,让学生在音乐中思考:这段乐曲能为课文朗诵配乐吗?因此,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就得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评:这段乐曲表现怎样的感情?它与课文思想内容相吻合吗?它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在这里,音乐成为了一个媒介,在时缓时疾的古筝乐曲声中,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独的身影,触摸感受到了作者悲凉愤懑的心情。音乐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引导学生走进文中创设的情境,与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鸣。 方法指导:
如何概括与分析文言文的内容
概括分析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信息进行整合和筛选,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和分析提取能力。
[解题技法]
步骤一: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步骤二: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也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
步骤三: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步骤四:答题时可以引用原文句子,也可以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答复的准确率比拟高。 素材积累:
柳宗元合称知多少
1.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刘柳〞。
3.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4.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