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二模北京延伸题微写作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6)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二模北京延伸题微写作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6)
页眉内容

游南岳①记

戊戌秋,余偕陈子乔、林固庵二人之衡山。舆行两日抵其麓。阴雨骤注,咫尺晦昧,兴几尽。诘朝②,云暂开,祝融峰忽现天际,旋露而旋灭。

强之行,山径崎岖,舁者③无所用其力,各蹑其屦以上。午憩半山亭。亭以下清澈,其上云深不可测。饮毕,经三十六湾,羊肠层曲,尤其险可畏。瀑布奔流怒号于万仞下,一失足,人莫援以手。秋日哫上蒸之,云五色夺日。所历之境,恍惚不可为状。俄而一岫现,以为凌绝顶也。奋登之,责文中生、磬声、鸡犬声、行歌互答声唱和天半,仰之不见其处。从容攀跻,抵上封寺,宿焉。

云至,寺忽划然而断,峰巅挺现云中,如螺、如髻、如大海孤岛,绝无依傍。风动云舞,山岳俱摇。令人眩悸不能自持。夜半,风大作,殿上铁瓦欲飞。晓起视之,云尽为风散矣,乃攀危石凌绝顶。近瞩荆、襄,运览宇宙,一日万里,洞然无蔽。

吾窃因之而有感焉。卑而近者,其境易窥;高而远者,其妙难见。天地之蕴奥,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使因偶有所得而逐快然自足,亦将无以极宇宙之大观。尽显乎造物之奇。故安于蒙昧而不进省,自弃也;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也。殚其力之所能为,以求其境之可至。至于疑似眩乱,天或未有以启之,又终有所不能达也,尽乎人复得乎天,而后此心庶乎无憾矣!此余之所以有感于斯也。

余闻衡岳之上多幽洞异岩,为昔贤所曾游者。余将遍访详览之,以悉得概。盖观其大,又欲有以尽其细也。二子其亦有此志乎? (取材于清·罗泽南《游南岳记》)

注释:①南岳:即衡山。下文中的“祝融峰”为衡山最高峰。②诘朝:次日清晨。③舁者:轿夫。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攀危石凌绝顶 危:高 B.使因偶有所得而遂快然自足 使:致使

C.亦将无以极宇宙之大观 极:穷尽 D.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也 画:自我限定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A.一失足,人莫援以手 一旦不慎跌倒,没有人施以援手

B.所历之境,恍惚不可为状 所经历的境况,让人恍惚,无法用语言形容 C.一目万里,洞然无蔽 一眼望去可达万里之远,清清楚楚没有遮挡 D.为昔贤所曾游者 是从前贤者曾经游览过的地方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初至南岳,因遭遇大雨而游兴殆尽,后来历经艰险,奋力前行,终于登临绝顶。

B.作者一行在上封寺看到云随风翻转、山摇摆晃动的景象,不由心惊目眩,兴奋不已。

C.作者认为应竭力追求所能达到的境界,不应安于蒙昧、不思进取,也不能半途而废。

D.本文前面用生动的语言写景记事,后面借记游之事阐发道理,前后呼应,相得益彰。

11.文章最后一段“二子其亦有此志乎”一句中,“志”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12.文中说“天地之蕴奥,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意思是说,此间的奥秘,大多隐秘深藏,不能轻易被人了解。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句话带给你的思考。(200字左右,12分)

8,B 9A 10,B (每小题3分)

11,逐一(全部)(1分)观览南岳上的幽洞异岩(1分),既要从整体上(1分)观看,又要了解它们的细微之处(1分)。(共4分)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 12.文中说“天地之蕴奥,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意思是说,世间的奥秘,

大多隐秘深藏,不能轻易被人了解。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句话带给你的思考。

 (200字左右,12分)  改为: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 对此(这句话,这种说法)  你有怎样的认识:你的观点看法,是否同意,为什么。思维集中在是否同意层次上。  本题带给你的思考:即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侧重在带给进一步的思考是什么。  作者由登南岳的经历,得出这样的感慨(观点):世间的奥秘,大多隐秘深藏,不

能轻易被人了解。

 思路:为什么世间的奥秘,大多……  既然这样,人们应该怎么做呢?  文本依据:

 近瞩荆、襄,远览宇宙,一目万里,洞然无蔽。  高而远者,其妙难见。

 使因偶有所得而遂快然自足,亦将无以极宇宙之大观,尽显乎造物之奇。

 选项C:作者认为应竭力去追求所能达到的境界,不应安于蒙昧、不思进取,也不

能半途而废。

尽乎人复得乎天,而后此心庶乎无憾矣

 学生答案示例一

 我认为,正因“天地之蕴奥”隐秘深藏,我们才须以上下求索的精神去探察宇宙的

奥秘,以挑战自我的勇气去突破认知的局限。//正如文中所写,倘若作者因山势险峻、风云变幻而止步山麓或半途而废,又怎能在一番攀登后领略万里壮景?//其实,历史上凡对人类进步有贡献者,大多是作者笔下“不安于蒙昧”的求索者。古罗马女哲人希帕提亚便是其中一位,她一心探索行星运转规律,大胆挑战权威学说,即使面对宗教迫害亦不放弃。我想,真理只能被那些积极进取、不畏险境的人所得。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对自己说:“革命尚未成功”。(11—12分)  学生答案示例二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 作者登南麓途中,于山径处已见不可言状之美景,于上封寺又见令人眩目之奇观,

但历经艰险达到绝顶时,才远览宇宙,一览奇绝之景。可见世间奥秘,大多隐秘深藏,非不畏艰险、坚持探索不能得也。然而反观当今社会,缺少的正是作者这种不畏艰险、竭力求索事物本质的精神。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精于考“本”拿学历,忙于创业挣大钱,能专注于学术钻研者、肯于治学探求真理、发掘奥秘者越来越少。长此以往,不仅导致整个社会普遍“有知识没文化”,而且中国的学术发展、科技进步的脚步都会停滞难行。可见,“不畏艰险、坚持求索”的意义之深远。  (11—12分)  学生答案示例三

 世间奥秘多于幽微之处深藏,唯矢志不渝之心才可以一探其中瑰奇。文中南岳雄奇

秀美之处高不可攀,但也正是这不能轻易到达的巅峰才能孕育感天动地之美。而这份美丽奥秘亦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攀登更现芳华。道破宇宙奥秘的万有引力定律的苹果无数次坠落,只有牛顿用才华的奋斗揭开了其中的真谛;电与磁的神秘关联深藏在一根通电导线里,也只有法拉第用十多年的实验窥伺其中奥秘,为人类世界带去电力的曙光。由此可见,隐藏在幽深之处的奥秘,只有经一番磨砺才能洞见一道天光。

 (220字)(10分)

 点评:符合题意,内容充实,能联系实际,说理稍显不足。  学生答案示例四

 “天地之蕴奥,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虽然如此,但我们应像作者愿遍访

详览衡岳之上的幽洞异岩一样,“殚其力之所能为,以求其境之可至”,以不懈探索的精神去探究世间奥秘。从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如今的载人航天技术和国际空间站技术,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经历了几个世纪仍在继续。宇宙的隐秘深藏,不能轻易被人了解,但无数仁人志士以不懈探索的精神去探求乃至献身,让人类与宇宙的距离不断接近。这样的探索不易穷尽,但却拓展了认识的深度与广度。(227字)(8--9分)

 点评:内容符合要求,事例恰当,有说明力,语言可再精彩。  学生答案示例五

 世间的奥秘大多很难被人所了解,但是只要有去探索奥秘不畏艰难的心,这些奥秘

就会被我们知晓,如同本文作者游历南岳一样,途中危石、神奇的景象不断,但是作者却不畏艰难登攀而上,最终凌顶,望览宇宙,畅然心胸,不留遗憾,可见世间的奇事异事,需要人们去不断探索才能发现,这也正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说的一样“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也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同样需要有志去克服困难,不半途而废,才能达到顶峰之境界,感受世间之奇伟玄妙!

 (7—8分,原文引用偏多,说理尚显空泛)  学生答案示例六

 正如文章所讲,世间的奥秘不能轻易被人了解,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人可以不付出

辛苦,不坚定信念就可以获得自己所需的东西。本文作者为攀危石凌绝顶,不畏艰难也不放弃,最终达到目的。得到许多人生感悟,同时也印证了这一大自然的规律。生活中亦是如此,没有人不作出任何付出就有所回报。大禹为治水与家人离别多年,而我们就不应该为了自己的梦想付出些汗水吗?不要做快然自足的人,作为年轻人的我们,应该做的是昂首向前,大步向前,坚持不放弃。(207字)(5-6分)  点评:偏离题意,内容逻辑关系混乱,观点不明确。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微写作

 (1)请根据上述材料进行合理想象,写一段文字,描述火车、地铁或公交车上的

这种场景,200字左右。

 (2)请以“低头族,你错过了……”开头,写一段文字,表达面对这种情景时你

内心的感受,200字左右。

 (3)请从“关注健康”的角度,写一段文字,劝说同龄人“拒做低头族”,200字

左右。

 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命题,为等值而设定了具体的写作

角度。

描述,抒情,说理

1) 请根据上述材料进行合理想象,写一段文字,描述火车、地铁或公交车上的这种场景,

200字左右

【思考】: 1、写什么?

描述青年人上车后都低着头看手机的场景 2、怎么写?

 点面结合(由一个或几个,到一群或一类)  氛围特定(冷漠、封闭、凝滞;寂静……)  顺序合理(或以时间为序,或以空间为序)  表达方式(多种方式综合运用,突出描写) 【怎么描写?】

找准对象,聚焦镜头,微观刻画

 环境描写(车厢、乘客分布、氛围基调)  外貌描写(尤其是人物的特定眼神表情)

动作描写(上车、拿手机、坐或立、盯屏幕

描述类(9-10分)

地铁进站了,屏蔽门在我面前徐徐打开,没有任何意外,映入眼帘的是满满一车厢低着脑袋的人,每个人的眼睛都直勾勾地盯着闪亮的手机屏幕。“不好意思,请让一让。”站在车门口的小伙不情愿地按下暂停键,往车厢深处走了两步,好像对我打断他的手机游戏不满。放眼四周,只见人们都沉迷于手中的“小小世界”,或浏览新闻,或看影视剧,或刷微博微信。有人正发手机语音,有人不时扑哧一乐,有人在屏幕上舞动着手指……我到站了,车厢中的“低头族”们还沉浸在手机带来的欢娱中。地铁门即将关闭的一刹,一个低头族才抓着手机夺门而出…… 描述类(9

地铁上并不喧闹,只有列车与铁轨摩擦与撞击的声响。我环顾四周,周围的场景不禁令我吃惊。一群年纪不大的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面前的手机屏幕,厚厚的镜片下有一双双比课堂上还要聚精会神的双眸。他们的头向前倾斜六十度,像极了田野上秋风拂过的麦穗。只见他们时而眉头紧蹙,时而笑逐颜开,有时打开游戏,对着屏幕猛戳一阵,仿佛全部心思都聚焦在了这个会发光的“神器”上。默默注视着他们被勾魂摄魄的样子,我禁不住长长叹了一口气……

 地铁的门缓缓打开,里面当然毫无例外地挤满了人。瞧瞧他们,一个个手里拿着手机,有的在浏览新闻,有的在发短信,有的在打游戏。他们的身体随着列车的运行左右摇晃,但他们依然紧紧握着手机,眼神死死盯着屏幕,仿佛屏幕是一块磁铁。看看角落里那个男士,他也是和车厢大部分人一样的“低头族”。他投入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地玩着手机游戏,也不顾旁人的推搡,脸上时而露出满意的笑容,时而显出焦急的神态。突然,列车停了,“低头族”们才恍若如梦中醒来一般纷纷站起,准备下车,而他们的眼神依然不肯离开屏幕……(8分)

门开了,我踏上地铁,眼前赫然是一个巨大的金属外壳。原来这是一个小型电脑!我面前的这个人举着他的屏幕,目不转睛地盯着,似乎那上面有一桌满汉全席一样。我于是扭头,发现左边的几个人拿着手中的大“苹果”,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有节奏地划动着,就像钢琴家的手指一样灵巧。我转头望向别处,看到满车厢的人不是在闭目养神就是在紧盯屏幕,给人一种专心致志的感觉。几乎所有人都盯着屏幕,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这种氛围真是难以形容(5、6分)

(2)请以“低头族,你错过了……”开头,写一段文字,表达面对这种情景时你内心的感受,200字左右。

【思考】: 1、写什么?

表达对“车厢内青年人都低头看手机”场景的感受 2、怎么写?

 特定开头(“低头族,你错过了……”)  突出重点

错过内容:车内外风景、人际交流、现实生活、 世态风情、独立思考…… 自己感受:遗憾、惋惜、担忧、不解 表达方式(重点运用表达方式中的抒情 感受类(9-10分

低头族,你错过了太多太多。漫长火车旅程上的你们选择了低头,也就选择了错过。你们错过了那晴日阳光斜射在车窗映出的缤纷色彩,你们错过了那雨天水珠打湿玻璃流下的一道道灵动痕迹。你们错过了那游子归乡路上深切企盼的眼神,错过了那进城务工青年坚定的目光。我为你们感到惋惜,因为在你们屏幕上愤怒的小鸟撞击小猪的那刻,或许就会有一个美好的瞬间与你擦肩而过,而它们本会温暖你的心灵。抬起头来吧!这是一节充满爱与温情的车厢,这是一个能让你温暖,让你感动的世界。

 低头族,你错过了沿途的美好。当灿烂的阳光洒满街道,初夏的熏风吹过午后,灿烂的花朵绽放美好,我想与你会心一笑,共享路途美景,你却将目光紧锁屏幕,目不斜视,我雀跃的心渐渐失望;低头族,你错过了表达善意的机会,你也许并不是不愿让座,而你的手机占据了你的全部视野,哪里看到老弱幼小?我为你感到羞耻,失望。低头族,你错过了自己的健康,你可知你的眼睛与脊梁将负担多少额外的辛劳?我为你感到担忧。请不要把最灿烂的笑容给了手机屏幕,“抬头做人”更好!(9—10)  感受类(7-8分)

 低头族,你错过了人世间的多姿和美丽,将自己固封在了一掌之地里。每次看到这

些低头族们我都感到不解和痛惜。那虚无缥缈的网络世界怎能和这变化万千、可触可感的现实世界相比较?去看看路上行人那人生百态,去寻找混凝土与钢铁巨兽间的朴实人情,去感受售票员吆喝中浓浓的京味儿,你又何必要将自己关入那由0、1组成的数字世界呐?虚拟的永远不会比创造它的真实更为精彩,或许他们暂且不懂,或许他们只想一时放纵,但只希望他们在意识到时不要后悔他们所错过的一切。  感受类(5-6分)

 低头族,你错过了很多。现在青年人一上火车、地铁、公交车就拿出手机,一直低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着头。面对这种情况我觉得这些人错过了很多。第一他们错过了窗外美好的风景,他们只顾着玩自己的手机。第二他们错过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机会,使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第三他们错过了自己的健康,在车上一直盯着手机,会严重影响视力,对颈椎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我觉得他们应该放下手中的手机,抬起头去发现身边的美好。这时他们会发现其实现实社会中的美比手机更有价值。

(3)请从“关注健康”的角度,写一段文字,劝说同龄人“拒做低头族”,200字左右。 【思考】: 1、写什么?

劝说同龄人“关注健康”,“拒做低头族” 2、怎么写?

 明确目的(劝说为了健康拒做低头族)

 理由合理、充分/深入(围绕“健康”谈危害) 身体:影响视力、引发白内障、危害颈椎、 肌肉僵硬、面部松垂、手指肌腱炎

心理:逃避现实沉溺虚无、手机上瘾强烈依赖、 产生隔阂情感危机……

 表达方式(以“议论”表达方式为主) 劝说类(9-10分)

青年朋友,当你们在火车、地铁、公交车内贪图那方寸屏幕带来的片刻欢娱时,可知对身心健康造成了多大的损害!从生理上讲,长期低头的姿势会对你的颈椎造成伤害,且在摇晃的车厢中盯着那一方小小的荧屏,也会对你的视力造成不良的影响。从心理上来讲,当你专注于手机屏幕,便阻断了同外界的交流,将自己封闭起来。长此以往,你将加深对手机的依赖而使社交能力减弱。让我们“拒做低头族”,多看看窗外的美景,多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吧!让我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现在很多同龄人在火车、地铁内都低着头看手机,这对健康十分不好。首先,长时间低头会对颈椎有损害,可能会使自己患上颈椎病,给往后的生活带来不便。其次,会对视力不好,无论在哪,周围的人都会很多,眼睛离屏幕太近,会增加近视的几率。而且,周围嘈杂的环境会迫使你为了听清声音而调大耳机的音量,这何尝不是对听力的一种损伤。最后,是对心灵的损害,忙碌的时光中鲜有让心灵放松下来的机会,若我们拒做低头族让自己放松下来,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健康的方式。 (7、8分)

如今新型科技产品越来越多,于是我们不难看到在火车、地铁、公交车上随处可见的“低头族”。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我们青少年。对新型电子科技产品的新鲜感和依赖感可以被理解,但你们可知长期做“低头族”会给健康带来多大隐患吗?长期低头看手机等电子产品会对眼睛造成极大伤害,在短暂地告别书本后,青少年应做到让眼睛适度放松;另外,电子产品的辐射也会严重影响大脑发育,并且长时间低头会对颈部压迫,这对正在发育中的青少年是相当不利的。所以,让我们从现在起,告别“低头族”(5、6)

 

高克恭,字彦敬。父亨,字嘉甫,有时名。世祖时,台、省交章论荐。召对便殿,称旨,世祖欲官之。固辞,归老房山卒。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克恭传家学,于群经奥义,靡不研究。江南平,选授行台掾。从御史大夫相威入觐,世祖顾问再三,曰:“是高嘉甫儿耶?”赐钞二千五百贯。二十五年,入为监察御史。是时,桑哥秉政,擢克恭右司都事,克恭刚直不阿。明年,随使江淮行省,考核簿书文法,吏多媚.上,务求严苛,克恭独持以平恕。

出为江淮行省左右司郎中。浙西公田七十五万顷,克恭视民所输,较私田增二十倍,奏言:“今吏民交困,宜讲求良法,保固邦本,不当重为烦扰,复循旧弊。”疏入,不报。有以朝命至杭增湖东夏税者,自执政以下皆取认状,独克恭不肯。比去,克恭徐语之曰:“吾才不逮子远甚,子昔官于此不能增,而谓吾能耶?子毋重瘠吾民。”事卒寝。

元贞二年,迁山南河北道廉访副使。时畅师文为佥事,克恭奏言:“师文历中外几二十年,臣资历尚浅,师文学行远出伦辈,非臣所能及。况臣素兄事师文,一旦躐居其上,情实不安。”明年,乃擢克恭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师文亦改山东道,入为国子司业,人皆多克恭之让。克恭抵任,条上兴学校、选真才、汰冗官、增吏俸,慎刑狱五事。又言:“朝廷累放诏旨,议行贡举法,而权臣扳引朋类,沮格不行。今所至乏才,宜设科取士,以副上意。” .

五年,敕克恭与直学士王约赈京师水灾,惠利周浃,民德之。克恭在刑部,与同官议事,不肯曲意附和。及去,凡克恭所定者,胥吏皆准为程式。

克恭诗自得天趣。画学米芾父子,后用李成、董元法,造诣精绝,尤工墨竹,与宋文与可齐名。

(选自《新元史·高克恭列传》,有删改) 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是时,桑哥秉政 秉:掌握 B. 克恭独持以平恕。 以:因为 C. 乃擢克恭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 乃:才 D. 而权臣扳引朋类,沮格不行 沮:阻止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7. 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世祖顾问再三,曰:“是高嘉甫儿耶?”

世祖的顾问谋臣再三问他:“你是高嘉甫的儿子吗?” B. 师文学行远出伦辈,非臣所能及。

师文的学问品行远超同辈人,不是我所能比得上的。 C. 今所至乏才,宜设科取士,以副上意。

现在所到之处人才缺乏,应该设科取士,以求符合皇帝的旨意。 D. 及去,凡克恭所定者,胥吏皆准为程式。

等到离开刑部,凡是高克恭所定的规矩,官吏们都奉为标准。 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高克恭的父亲在当时很有名,却不愿意出来做官,到房山去养老,并死在了那里。 B. 高克恭发现浙西官田中佃户交纳的税粮比民田高二十倍,便上疏解决了这个问题。 C. 为官期间,高克恭体恤民情,赈济灾民,改革吏制,不屈从权贵,深得百姓爱戴。 D. 高克恭博学多才,熟读经书,诗作自然成趣,绘画方面造诣很高,尤其擅画墨竹。

9.通观全文,“克恭刚直不阿”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4分)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10. 文中第四段写道:“况臣素兄事师文,一旦躐居其上,情实不安。”意思是“况且我一向把师

文看成是自己的兄长,现在出任他的上级,实在于心不安”。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

对克恭不肯位居师文之上这一做法的看法。(200字左右)(12分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7. A。[世祖再三询问他的情况,说:“这是高嘉甫的儿子吗?”]

8. B。[高克恭上疏,并没有得到答复]

9.(4分)① 在去江淮行省审查文书档案时,不肯为讨好上级而千方百计挑毛病。

②在江淮任职期间,为民着想,不同意增收湖东的夏税。

③在刑部时,和同事议事时,不肯曲意附和。

[评分标准:本题4分,答出一点得2分,2点得3分,答齐三点给4分]

10.(12分)略。

[评分标准:本题12分,观点2分,结合文本分析3分,联系实际分析3分,语言

表达4分]

附:[参考译文]

高克恭,字彦敬。父亲高亨,字嘉甫,当时很有名气。世祖时,御史台、中书省交互向皇帝上书推荐他。世祖在便殿召见,高亨的回答很合世祖心意,世祖准备让他做官。高亨坚决推辞,到房山养老,死在那里。

高克恭继承家学,对于各种经典没有不做深入研究的。江南被平定后,克恭被选为江南御史台的吏员。跟随御史大夫相威觐见皇帝,世祖再三询问他的情况,说:“这是高嘉甫的儿子吗?”赐钱二千五百贯。至元二十五年,调到御史台为监察御史。当时,桑哥掌管朝政,提升克恭为右司都事。克恭为人刚正不阿。第二年,随使者去江淮行省审查文书档案,同去的官吏为了讨好上级,多千方百计挑文书档案的毛病,只有克恭采取平稳宽容的态度。

外放任江淮行省左右司郎中。浙西有官田七十五万顷,克恭看到官田中佃户交纳的税粮比起民田要高二十倍,便上奏说:“现在官吏和佃户都为此所困扰,应该研究好的办法,使国家基础稳固,不应该再增加烦扰,延续过去的弊端。”奏疏送上以后,没有答复。有人奉朝廷之命来到杭州,要增收湖东的夏税,从行省执政官员以下,都签字表示同意,只有克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恭不肯。等到此人离开时,克恭慢慢地对他说:“我的才能比您差多了,您以前在这里做官时不能增税,您认为我能做这样的事吗?您不要想方设法使百姓穷困了。”事情最终了结。

(成宗)元贞二年,调任山南河北道廉访副使。当时畅师文是山南河北道的佥事。克恭上奏说:“师文在中央、地方任职近二十年,我的资历比他浅,师文的学问德行在同辈人中是出类拔萃的,不是我所能及,而且我一向把师文看成是自己的兄长,一旦出任他的上级,实在于心不安。”第二年,才提升克恭为江南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师文也改任山东道,接着调为国子司业。人们都称赞克恭的谦让。克恭上任后,提出兴办学校,选拔真正的人才,淘汰冗官,增加官吏俸禄,对审讯判决要慎重从事等五项建议。又说:“朝廷屡次有诏要研究实行贡举法,但是权臣多结朋党,想方设法加以阻止。现在所到之处缺乏人才,应该设科取士,以求符合皇帝的旨意。”

五年,皇帝命克恭与直学士王约一同负责对京师遭受水灾地区的赈济工作,受益的百姓众多,百姓都感激他们。克恭在刑部时,和同事讨论问题,不肯随声附和。等到离开刑部时,凡是他所定的规矩,官吏们都奉为标准。

克恭创作的诗,自得自然之趣。他的画学米芾父子,后来又用李成、董元的画法,造诣很高,尤其擅长画墨竹,和宋代文同齐名。

古风(四十六) 李白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当涂①何翕忽,失路长弃捐。 独有扬执戟②,闭关草《太玄》。

注:①当涂:当权。②扬执戟:指扬雄。汉哀帝时朝政腐败,扬雄不愿为官,专心著书。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A。诗歌起笔不凡,开篇即从唐王朝一百多年的历史入手,以“何赫然”三个字 来感叹大唐帝国的繁盛辉煌。

B。“隐隐”写长安城宫阙层层叠叠、连绵不绝,与“横三川”相呼应;“峨峨” 则突出这些建筑雄峻壮丽的气势。

C。五、六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众多宾客簇拥着权势显赫的王侯的场 意在表现他们之间的地位悬殊。

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纵横,全诗融叙述、描写、抒情为一体,笔墨酣畅, 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②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4分)

③“无理而妙”,是指艺术作品的某些内容不合常理反而能达到一种艺术效果。 台湾诗人洛夫也说:有些诗是不讲理的,当理性从诗人的前门进来,灵感则悄 悄地从他窗口溜走。如本诗中的“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又如李煜的“问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 时相识”等诗句,都体现了“无理而妙”的特点。请任选上面提到的一句诗, 也可选取其它诗句,结合诗句内容,谈谈你对“无理而妙”的理解。(200字左右,12分)

【审题】

第一:分清题型:表达技巧题; 第二:怎么辨析手法、修辞; 第三:引用与分析的合理融合。

【具体步骤】:

1、 谈自己对“无理而妙”的理解; 2、 过渡句;

3、 概括所选语句的“无理而妙”的特点;

4、 引用原文(采取“熊抱式”或“点穴式”)。 5、 做手法分析;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6、 小结:谈艺术效果; 7、 大结论。 【答题范例】:

我认为“无理而妙”就是所写内容在情理之中,但是,因为巧妙地运用了各

种艺术手法,达到了想象之外的艺术效果。

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具备这种“无理而妙”的特点:运用了设问、比喻、化虚为实的手法,达到了想象之外的艺术效果。

作为一国之君,现在沦为阶下囚,对故国的无限怀念,用一个沉甸甸的字“愁”概括了出来,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得到了理解;愁无形无影,李煜首先自怨自艾,用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设问句式,是自问,也是在探询;探寻不得,将这沉重的愁思比喻成一江春水,乍暖还寒,冷热交织,无形的愁思幻化成真实可感、绵延不绝的“一江春水”,化虚为实,超乎了人们的生活体验,但是又能够为人的主观判断所接受,无理而妙,妙不可言。

这样,就将抽象的,虚无的东西,通过人们的想象、联想,达到了极高的审美层级。

无理而妙,极大地丰富了中华诗词宝库,使我们能够得到艺术的熏陶。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① C(3分) ② 答案要点:

对当权者的讽刺、蔑视,怀才不遇的愤慨,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对大唐帝国前途命运的隐忧。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即得4分) ③ 评分参考:

共12分。能结合诗句内容分析,2分;阐述具体、准确、深入,思路清晰,6分;语言通顺、流畅,表达清楚、得体,4分;字数不足,每少20字减1分。

练习

2014年海淀区零模语文阅读延伸题详解

青溪 王维

言①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②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③将已矣。

〔注〕①言:发语词,无意义。②青溪:在今陕西沔县之东。③垂钓:指严子陵隐居富春江。

【原题回复】苏轼这样评价王维的诗:“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结合本诗与《鹿寨》(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谈谈对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理解,不少于200字。(12分)

【审题】

第一:分清题型:意境题;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第二:明白意境特点;

第三:引用与分析的合理融合。 【具体步骤】:

1、 概括“诗中有画”的含义; 2、 概括王维这首诗的意境特点; 3、 过渡句;

4、 描绘王维这首诗的画面并分析。

5、 过渡句,过渡到对《鹿寨》的分析; 6、 小结:两首诗营造意境的共同特点; 7、 大结论。

【答题范例】:范文提供:张星宇

王维的“诗中有画”,指的是王维的诗歌创作和画家的画作一样,富有意境美。

本诗通过景物描写,就呈现出恬淡优美的意境美, 如同欣赏一幅画卷: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前一句写出了微风轻吹,湖面波光粼粼,菱荇轻摇,二者相映成趣,极富动态感;后一句写无风之际,湖水澄清透明,蒹葭倒映水中,彷佛是一幅青溪泛舟图,恬静美好,令人回味无穷。

《鹿寨》亦如此。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句,写寻人不得,只见阳光融融,斜斜照在盘附于石的青苔之上,如同一幅青苔斜照图,静谧幽美,让人流连忘返。

通过这两首诗,我们看出了王维写景诗的特点:注重意境的营造,使得王维的诗歌独树一帜,

无怪苏轼评价他的诗作“诗中有画”。

页脚内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