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染:水污染〔富营养化、赤潮〕、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
资源短缺:淡水、耕地、矿产、能源等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草地退化、
湿地干涸、物种减少
2、环境问题:根本原因:人口剧增〔人口数量〕
直接原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人口素质〕
专题一、环境水污染及防治
水污染――超过自净能力 ①流动性、更新速度〔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
②水量大小 ③溶解氧有关
1、 水体富营养化〔湖泊〕
①大量N、P等营养元素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
水〕
原因: ②水体较封闭,水流缓慢、净化速度慢
③适宜的温度---藻类繁殖〔耗氧、毒、遮阳〕
危害: ①湖泊水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水生植物、鱼类大量死亡〕
②加速湖泊沼泽化进程 ③水质恶化
①立法限制工业污染源的排放
治理措施: ②建立城市污水处理厂
第 1 页
③农业:合理施肥,控制湖区畜禽、水产养殖规模 ④湖底清淤,调水加快快净化
2、海洋污染:污染源: 陆地污水〔工业、生活〕
近海石油的开采、油轮泄漏 轮船废油、废水排放
工业垃圾倾倒〔如兴旺国家污染转移〕
常发区域:港湾、航线附近、油井
3、 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①污染大气〔尘埃、毒气、二次污染〕
②污染水体 河道淤塞、降水――水污染
城市垃圾处理方法: ③土地:污染土壤――植物――人体,占用耕地
①堆放、填埋---占用耕地,污染水②燃烧—污染大气 ③堆肥、发电、分类、回收利用---环境效益好
4、影响大气污染扩散与自净的因素: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假设排放量小,那么易扩散
⑵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
湿度、云况、辐射等
⑶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
于污染物扩散
5、可吸入颗粒物污染 [ 注:逆温天气―――大气层稳定――扩散慢]
北方城市大气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
原因: ①自然:北方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荒漠、裸地多,天气枯燥多大风
②人为:燃煤、机动车尾气、建筑工地
治理措施: ①能源:减少煤使用
②限制排放污染(工业、汽车、建筑工地) ③扩大绿化面积
6、酸雨:污染物:化石燃料――酸性气体〔SOX、 NOX〕
第 2 页
原因:自然: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
人为;工矿、交通、家庭;〔如南方----有色冶金等重化工业〕
3、危害:对非生物:①腐蚀建筑、文物古迹
对生物② 河湖水酸化――水生生物、鱼类③ 土壤酸化,危害农
作物生长④危害森林
4、我国酸雨:以硫酸型 为主〔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构造〕;硝酸型―――珠三角〔汽车尾气〕
5、重酸雨区位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原因:
①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②气候湿润――阴雨天气多
③燃烧高含硫量的煤、有色冶金工业排放 ④酸性土壤
[注:例如贵阳 排放重:高硫煤、有色金属等
重工业
净化差:地形封闭、风小、
扩散慢
气候湿润、土壤酸
性 ] 防治酸雨:
①改善能源消费构造,〔煤减少、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资源、减排〕
②控制工业汽车污染排放
③调整工业布局〔影响小、扩散快〕、产业构造〔重化比重降低〕
水俣病--重金属污染: 工业废水、化肥――〔甲基汞〕――海洋生物的富集――转移人体。
海湾:流动性差、净化慢
光化学烟雾原因:
①排放重:汽车尾气、工业废气〔HC、NOX〕――〔O3、PAN等〕二次污染〔阳光化学反响〕
第 3 页
②扩散慢:大城市与谷地――扩散慢、停滞上空
③太阳辐射强度〔夏秋严重,白天生成晚上消失〕 ④逆温减慢了光化学烟雾的扩散
专题二、自然资源的利用及保护
1、〔1〕中国淡水短缺原因:
自然原因:①分布不均〔南多北少〕②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④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大
⑤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 ③人口多――人均少
[注:地区差异 南方地区:〔以上海为例〕水资源总量丰富――水质型缺水 华北地区:〔黄河,淮河,海河〕总量不丰富,缺水最严重――资源型缺水
西北地区:总量不丰富――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生态问题――土地荒漠化加剧
地下水超采的后果:地面沉降,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恶化] 〔2〕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开源:①修筑水库②开渠引水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海水淡化、人工降雨
节流:农业:①改良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②开展节水农业
工业: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⑤实行污水资源
化⑥开展清洁生产
生活:增强公民节水意识
生态建立: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植树造林 [ 注:淡水资源短缺:指标---多年平均径流量 新加坡缺水:热带雨林气候 ①陆地面积小,地表径流少 ②经济兴旺,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中东缺水:降雨量少,蒸发量大 ] 西北:荒漠化、草场退化
2土地退化及防治: 注: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 华北:盐碱化
第 4 页
长江流域:水
土流失、水土污染等
我国耕地短缺:比重小〔山地多平原少〕、人均少、分布不均、非农业占用、耕地质量下降
[注:解决土地及粮食矛盾:①耕地总量不减少②提高产量――加大投入]
土地退化的防治: 水土流失原因: 自然:气候、地形地势、土质
人为:植被破坏〔开垦、砍伐、
采矿〕
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营造经济林
②工程措施:修建水库,修梯田,淤地坝
③农牧业措施:退耕还林还草,等高耕作,
保护耕地、提高肥力
[注:1、例二 江南丘陵:红色荒漠
原因:自然:①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地表起伏
大,坡地水土不稳定③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
人为: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
2、太阳能:青藏丰富的原因:①地势高――稀薄、干净;现加上
晴天多日照时间长;那么太阳副射削弱作用小 ②纬度低,太阳辐射强
四川盆地贫乏的原因:雨雾天气多,晴天少;海拔低。 台湾、海南岛西南部丰富的原因:地处夏季风的背风坡,晴天多;纬度低。
3、解决我国农村能源缺乏问题:①营造薪炭林②开展沼气③开发
小水电④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
第 5 页
阳能、风能、地热能⑤推广省柴灶]
3、化石燃料的开发利用:煤 开采:滑坡、塌陷;植被――水土流失;污染
运输:空气〔粉尘〕、水、土壤污染 利用:污染大气、酸雨、温室效应。
① 科学采矿、提高回收率
②环境保护措施的建立
措施:③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复
垦
④提高利用率、减排〔洗煤脱硫、
回收〕
⑤能源消费构造的调整
专题三 生态环境保护
1、 我国森林的分布:①东北:〔冷湿〕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②西南〔高山峡谷〕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
拐弯与喜马拉雅山南坡
③东南〔低山丘陵〕
[注:〔了解〕森林作用 三北防护林------修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侵袭,
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山区森林------第 6 页
修养水源,保持水土
城市绿地的作用-----吸烟除尘、吸收噪
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破坏森林 后果: 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洪水; 土地沙化;全球
变暖;物种灭绝等
原因:垦殖、薪柴――>商业采伐
森林保护措施 ①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②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③方案采伐,采育结合
④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⑥封山育林,退耕还
林,建自然保护区
2、草地退化原因:自然:气候异常――干旱的生态环境失衡
人为:过垦、过牧、采挖〔人口过多、片面追求经
济增长〕
⑵治理措施:①实行禁牧、轮牧制度 ②游牧方式――>牲畜舍饲、半
舍饲方式
③加强牧场的根本建立
④优化畜群构造,合理放牧
⑤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
3、湿地 分布:河湖滨、三江平原等
〔成因: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②冻土――阻碍地表水下渗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积水〕
湿地减少的原因: ①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
自然:②全球变暖――干化 ①水土流失――淤积
人为:②围湖造田、围海造陆
③污染加剧富营养化
④引水灌溉、截流――-水量减少―――水位下降
影响:将使湖泊水体调节气候(调温,增湿)、调蓄水量(减少洪水)、美
化环境(旅游圣地)、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湖泊面
第 7 页
积缩减、水面缩小还往往导致湖水矿化度增加。
湿地保护措施: ①恢复与重建已退化与受损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根本建立,水利工程注意湿地保护 ③退耕还湿地,退耕还湖
[注:案例:洞庭湖面积缩小的原因:①泥沙淤积;②围湖造田
青海湖面积缩小的原因:①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降水减少,蒸发
加剧
②引水灌溉,汇入湖泊水量减少;
中亚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①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降水减少,蒸
发加剧
②引水灌溉,汇入湖泊水量减少;
中国西部湿地比拟少的原因: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②迁地保护,建动物园,植物园③离体
保护,建基因库,种子库 补:环境保护解决措施:〔1〕立法、行政干预…减少…… 〔2〕加强宣传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 〔3〕具体措施:
第 8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