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安排的学生实验明细表
注:
(1)能够显示出一种物理现象、进而可以说明一条物理道理,我们就把它界定为“一个物理实验”;
(2)表中“课文里编写的实验”,包括“变教师的演示实验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和我们设计的新实验等;
(3)表中所列的学生实验,绝大多数为每2名学生为1个实验小组;可占用复习、习题或机动课时及课后进行实验观察。
表2: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科书(2005年6月第2版)学生实验题目与内容
科学之旅
1.做课文里编写的实验:
(1)参看课文里图0.1—1,做“抽气低压沸腾实验”;
(2)参看课文里图0.1─3,用放大镜观察近、远物体;
1
(3)参看课文里图0.1─4,用铁皮漏斗吹乒乓球;
(4)参看课文里图0.1─9,“怎样使浮沉子下沉、悬浮或上浮”?
(5)参看课文里图0.1─10,“是什么力把手指打痛了”?
2.增加的学生分组实验─—充分体现“物理就在身边”:
(1)力学:“手指的拉力大还是嘴的吸力大”?
(2)热学:“用嘴对着温度计的感温泡哈气,温度计的示数一定上升吗”?(3)电学:“人体也是‘电源’吗”?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用手敲打桌面发声;
2
(2)用两手拉紧一段橡皮筋后,另一位同学拨动橡皮筋中间部位发声;
(3)用左手把钢锯条压在桌面上,用右手指拨动露出桌面的锯条端发声;
(4)用手指弹动装水的瓷碗发声;
(5)用嘴正对装水的瓷碗水面大声说话;
(6)用手指触摸喉头部位,同时发出“啊——”的长声。
思考:通过上述实验可知,一切发声体————————。
2.探究“声音是怎样从发声体传播到远处的”?
(1)参看课文里P14编写的《实验》内容;
(2)使用“土电话”做通话实验。
3.固体传声性能比空气好。
4. 参看课文里P16编写的《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3题,课后探究:在一段长直铁管一端用力敲打一下,在另一端到底能听到几次响声?(注:实验结果与常见答案不同)。
3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用课桌替代音叉做课文里P17编写的《想想做做》实验。
2.课后做课文里P18编写的《双耳效应》实验观察。
三、声音的特性
1.采用课文里P19编写的图1.3—1所示的装置做:
(1)探究“音调跟频率的关系”;
(2)探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
(3)探究“响度跟听者与声源远近的关系”。
2.做课文里P22编写的《想想做做》实验:每组准备一种乐器,大家都紧闭双眼,只让一组演奏一种乐器,辨别是哪种乐器发声。
3.做课文里P23编写的《想想做做》实验:课前录制、课内播放,让大家识别是哪位同学的说话声。
4.完成课文里P24编写的《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2题和第4题实验(并跟学校或年级组请示:利
4
用业余时间,每班选派一组代表演奏自制的乐器,争取音乐老师配合,给每个班级顺次评出等级)。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从环保的角度看噪声的产生:
(1)在座位上每人都在朗诵一段课文;
(2)在座位上互相争论一个问题;
(3)老师正在讲课,突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唱歌(课前私下商定)。
2.每组提出一种控制上述噪声的措施。
3.课后调查:
(1)何处设有课文里图1.4—5所示的“禁止鸣喇叭”的“交通标志牌”?
(2)何处采用何种措施控制噪声的?
(3)你所看到的“显示噪声等级装置”上显示的是多少dB?你能提出哪些改进建议?
5
5.完成课文里P28编写的《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1题和第4题实验。
五、声的利用
1.做课文里P29编写的无名图号所示的“声波能传递能量吗”的《演示》实验。
2.收集利用超声波的实例,比比哪个小组收集到的实例多。
第二章 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1)光在空气里的传播;
(2)光在玻璃里的传播;
(3)光在水里的传播;
(4)光从空气里垂直射入玻璃里;
6
(5)光从玻璃里垂直射入空气里;
(6)光通过薄透镜光心时。
思考:光在————————————————是沿直线传播的。
2.做课文里P35编写的“小孔成像”实验。
3.做课文里P38编写的《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3题实验。
二、光的反射
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跟法线之间有何关系?
(2)测量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
(3)光在玻璃里传播时也遵守反射定律吗?
2.探究“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7
3.探究“镜面反射规律”:
注:“镜面反射”系指“光滑物体表面上光的反射”,现阶段应该包括“平面镜反射”和“球面镜反射”,不能把“镜面反射”跟“平面镜反射”相混淆。
(1)平行入射到平面镜上的光束,反射后有何规律?
(2)凹面镜对光的作用:
①平行入射的光束,被凹面镜反射后有何特点?
②在凹面镜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束,经凹面镜反射后怎样射出?
(3)凸面镜对光的作用;
(4)比较规格相同的凸面镜和平面镜的观察范围。
4.做课文里P41编写的《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1题~第4题实验。
三、平面镜成像
1.探究“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8
(1)平面镜能成像吗?哪个表面能成像?能成实像还是成虚像?
(2)依据平面镜的成像性质,说出平面镜的“成像原理”;
(3)像与物的连线跟镜面有什么几何关系?
(4)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有何数量关系?
(5)轻吹一下蜡焰、或用小平面镜照一下自己的脸,“像与物是左右对调”的吗?
(6)根据几何“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知识,请你简述“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2.做课文里P46编写的《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实验:
(1)第1题实验:
①镜面的位置不动时:
a.人靠近或远离镜面时,他在镜中的像的位置如何改变?
b.要想使他在镜中的像的位置靠近或远离镜面,他如何改变自己的位置?
9
②人的位置不动时:
a.镜面靠近或远离人时,他在镜中的像的位置如何改变?
b.要想使他在镜中的像的位置靠近或远离人时,镜面如何改变位置?
③人在镜中成像的位置固定不动时:
a.人靠近或远离镜面时,镜面的位置如何改变?
b.镜面靠近或远离像时,他如何改变自己的位置?
注:以上各题均要给出具体的数据。
④以下各题的数据同原题:
a.怎样使人和镜中的像之间相距4m?
b.怎样使人和镜中的像之间相距0.5m?
(2)做课文里P46编写的《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3题和第5题实验。
10
四、光的折射
1.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1)当光从空气里斜射入玻璃中时:
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跟法线之间有何关系?
②比较折射角跟入射角的大小。
(2)当光从玻璃里斜射入空气中时(即课文P49编写的《想想议议》中的内容):
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跟法线之间有何关系?
②比较折射角跟入射角的大小;
③折射角始终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吗?
思考:
a.联系“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请你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
11
b.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跟光在该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快慢有何联系?
c.找出“光的反射定律”与“光的折射规律”的异同点。
2.探究“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吗?
3.做课文里P49编写的《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第1题~第4题的实验。
五、光的色散
1.观察“光的色散”现象:
(1)课内用单束光源、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
(2)课外做课文里P51编写的《想想做做》中的“分解太阳光”实验。
2.做“色光的合成”实验。
3.做“色光三元色的混合”实验。
4.与美术老师合作,探究“颜料的三原色混合”。
12
5.做课文里P53编写的《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1题和第2题实验。
六、看不见的光
1.做课文里P55编写的图2.6─3实验。
2.做课文里P59编写的《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1题和第2题调查。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怎样鉴别凸透镜与凹透镜?
2.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1)柱形水透镜在空气里对光的作用;
(2)柱形空气透镜在水里对光的作用。
思考:怎样正确地表述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13
3.探究“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4.做课文里P62编写的《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1题~第5题实验。
二、生活中的透镜
1. 完成课文里P63编写的《想想做做》中的“制作模型照相机”。
2.练习使用投影仪:
(1)观察构造、了解投影仪的投影原理;
(2)初步学会正确使用投影仪:
①怎样调节?
②怎样放置投影片?
③怎样使投影片的像变大或变小?
3.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景物。
14
4.使用凸透镜成像:
(1)使用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能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能成虚像?
(2)通过实验总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5.做课文里P65编写的《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1题~第4题(注:可做“在天棚上‘观察灯丝所成的像’等”)实验。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注:除课文编写的实验内容外,我们还增加(参看课文里P67的表格):
(1)在“物距与焦距关系”栏目中,增做“u=2f”和“u=f”两项实验内容;
(2)在“像的性质”栏目内,补充“位置”(或像与物各居凸透镜的“哪一侧”);
(3)在表格内容的右侧,还应增加“应用”栏目;
(4)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又增做下列“先猜想、后验证”的实验内容:
15
①当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实像时,若先后把凸透镜和蜡焰遮挡一半,光屏上的实像将会怎样变化?这一现象能够说明什么道理?
②当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实像时,轻轻侧吹一下蜡焰、稍微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移动一下蜡烛或凸透镜,实像是怎么变化的?你能得出“像与物是向下倒置、左右对调”的结论吗?
③在实验中,某同学不小心将凸透镜碰转了一下(凸透镜的位置没有移动),光屏上原有清晰的实像将会怎样变化?怎样移动光屏才能重新呈现清晰的实像(注:实验结果,与某资料给出的答案相反)?
2.完成课文里P67编写的《想想议议》中的实验验证。
3.做课文里P68编写的《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1题和第3题实验。
四、眼睛和眼镜
1.显示近视眼的成因现象,探究“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2.显示远视眼的成因现象,探究“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3.怎样使用近视镜的镜片放大书上的字?
4.做课文里P70编写的《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1题和第2题实验。
16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使用两个凸透镜,模拟显微镜观察细小物体,你能说出它的放大道理吗?
2.做课文里P73编写的《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1题和第2题实验。
第四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1.做课文里P76编写的《想想做做》的实验(注:提前一天在家里完成此实验)。
2.做课文里P76编写的《自制温度计》的实验:
注:全班分成若干实验小组,分别做下列一项实验内容:
①选用两种管内径的细玻璃管;
②选用容积不等的两种薄壁有胶盖的小玻璃药瓶(下同);
③选用容积相等、壁厚不同的玻璃瓶;
④选用水和酒精做对比液体;
17
……
思考:通过上述实验探究,你能说出温度计的主要构造和制作原理吗?
3.观察各种类型的温度计,内容有:
(1)量程;
(2)分度值;
(3)现在所示的室温;
(4)回答课文里P77编写的《想想议议》中的各题。
4.校正实验室使用的温度计的0刻线是否有误差。
5.使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参看义教修订版本P48编写的《实验》内容)。
6.学会“正确使用体温计测体温”。
7.做课文里P80编写的《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2题和第5题实验:
18
(1)使用一个侧面挂满焊锡的窄长铁片和打火机做实验;
(2)演示:恒温箱(电热饮水机)工作原理;
(3)展示学生自制的“自动控制温度的装置”。
二、熔化和凝固
1.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观察冰的熔化过程,画出它的熔化图像;
(2)观察石蜡的熔化过程,画出它的熔化图像;
(3)观察水的凝固过程,画出它的凝固图像;
(4)观察石蜡的凝固过程,画出它的凝固图像。
2.做课文里P85编写的《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4题实验。
3.持续观察冰的熔化过程:使用大饮料瓶改制的大水杯,装满冰后置于向阳的窗台上, 在杯内的上、中、下部位各固定一支示数相同的温度计,利用下课时间持续观察杯内冰的熔化全过程,你有何新的收获?
19
三、汽化和液化
1.做课文里P85编写的《想想做做》实验。
2.探究“水的沸腾”观察内容:
(1)水的温度;
(2)气泡;
(3)“白气”;
(4)水面;
(5)声音;
(6)停止加热后的观察;
(7)课后回家实验:你能触摸烧水壶里的水激烈沸腾时的壶底吗?
(8)画出水的沸腾过程中的图像。
20
3.观察:装水的小试管悬挂在大烧杯内的水中,当大烧杯里的水持续沸腾时,小试管内的水将会发生什么现象(注:实验结果与常见答案不同)?
4.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跟液体温度高低的关系;
(2)跟液体表面积大小的关系;
(3)跟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
(4)跟液体种类的关系等。
5.探究“液体蒸发时一定吸热吗”?
6.做课文里P89编写的《想想做做》中的实验(注:实验观察结果,温度计示数变化与常见答案不同)。
7.探究“气体的液化条件”:
(1)降低气体温度;
(2)压缩气体体积;
21
(3)降低气体温度同时压缩气体体积。
8.探究“使用酒精温度计能否测沸水的温度”(注:实验结果与常见答案不同)?
9.课后做课文里P88编写的《想想做做》实验。
10.做课文里P91编写的《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1题和第2题实验。
四、升华和凝华
1.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
2.探究“水蒸气的凝华”。
3.课后观察樟脑片的升华。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注:“摩擦起电”的3点说明:
22
(1)据《中学物理教师手册》P236提供的资料,在通常条件下下列各组物体相互摩擦时,号次在前的带正电、号次在后的带负电;两个号次相差越多,摩擦起电的效果越好:
A组:②玻璃、④羊毛、⑦绢、⑨纸、⑩木棉、硬橡胶、生橡胶;
B组:①猫皮、②玻璃、④绢、⑥手、⑨法兰绒、⑩木棉、弹性橡胶、硬橡胶;
C组:①玻璃、②人毛、③尼龙丝、⑤羊毛、⑥绢、⑨纸、硬橡胶、合成橡胶、聚乙烯;
D组:羊毛、尼龙、木棉、绢、聚乙烯醇、晴纶、聚乙烯、聚四氟乙烯。
(2)近代物理学研究表明;影响摩擦起电的主要因素有:物体表面的杂质层、温度和表面的粗糙程度等。实验还发现:在温度较高、动摩擦因数大于0.18等条件下,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
(3)教学实践证明:欲带电的物体必须干燥、表面清洁;摩擦时用力且动作快、不必摩擦次数多(现在调拨的摩擦起电的实验器材多数不是纯丝绸而是尼龙绸,用尼龙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
1.探究“电荷间(带电体)的相互作用规律”。
2.验证“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二、电流和电路
23
1.探究“电路的组成”。
2.实物电路元件及其对应的电路元件符号:
注:在图5.2—8所示的“几种常用的(电路)元件符号”中:
(1)左上角“一节干电池”对应的“元件符号”,系指“电池系列电源符号”,也代表电池组的元件符号;
(2)在右下角要补充“交叉不相连的元件符号”;
(3)电路有分支,分支点是否加“• ”,均表示此处相连。
3.做课文里P104编写的《想想议议》中的实验。
4.做课文里P105编写的《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1题~第3题实验。
三、串联和并联
1.连接串联电路(参看课文里图5.3—1)。
2.连接并联电路(参看课文里图5.3—2)。
24
3.探究:
(1)小电动机与小灯泡的并联时,灯亮机转吗?
(2)小电动机与小灯泡的串联时现象同上吗?(注:实验证明,感抗性电路元件——小电动机和阻抗性电路元件——小灯泡,只有匹配恰当,串联使用时它们才有可能都正常工作)。
4.做课文里编写的实验:
(1)做课文里图5.3—4实验;
(2)做课文里图5.3—5实验;
(3)做课文里图5.3—6实验;
(4)做课文里图5.3—7实验。
5.做课文里P110编写的《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4题和第5题实验。
6.连接走廊楼梯开关电路。
四、电流的强弱
25
1.观察电流表:
(1)表盘标志及元件符号;
(2)量程及其选用的接线柱(注:电流表常用的“量程”有2个:“0~0.6 A”和“0~
3 A”,“量程”不能说“0.6 A”和“3 A”);
(3)分度值;
(4)指针是否对准零刻线;
(5)认识“调零纽”,在老师指导下学会“校零”。
2.探究“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1)电流为什么要“+”进“-”出表内?
(2)为什么要把它串联接进被测电路中?
(3)学会使用“试触法”选择最佳量程。
26
3.探究“电流表的新量程”:
(1)打开废电流表底盖,让学生观察内部结构,弄清电流路径、画出电路示意图;
(2)弄清选用“0.6”(为“+”)与“3”(为“-”)接线柱时,电流通过表内的路径、
画出电路示意图;
(3)测试新的“量程”(注:为“0~0.75 A”)及“分度值”(注:为“0.025 A”)。
4.做课文里P112的图5.4—3实验。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注:
(1)实验时要选用两个规格不同的有座小灯泡,电路连接方式改变时,其发光亮度恰好相反,为《电功率》教学设下伏笔,且能避免学生得出错误结论;
(2)做并联电路实验时各支路必须同时导通,不能使用两个简单电路代替一个并联电路。
1.探究“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特点”。
27
2.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分配规律”。
3.设计电路:只给一只电流表、电源、多个开关和导线,不允许拆开电路连接导线和移动电流表,只靠闭合或断开某些开关,就能探究出“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六、家庭电路
1.画出自己家中电路连接示意图(可画某个房间内的)。
2.使用自备试电笔,识别零线和火线,学会“正确使用试电笔”。
3.观察“漏(触)电保护开关”。
4.测试手湿后两只手之间的电阻(注:两手要分别按在两块铁片上用“多用表”测量)。
累计可安排约100多个学生实验、150余项实验内容。
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