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人才队伍建设课题组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仍然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是“四化”同步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才能进一步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同时有效带动农村人力资源整体开发,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我市现代农业人才队伍现状(一)队伍规模保持稳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市农业系统国有单位共有机构数97个,年末在册正式工作人员数为1470人。从单位类型来看,机关行政单位工作人员为310人,农业教育科研人员为153人,技术推广人员为623人,参公和执法监督人员为384人。从工作领域来看,种植业机构数为54个,年末在册正式工作人员数为896人;畜牧兽医机构数为21个,年末在册正式工作人员数为245人;农业综合服务机构数为22个,年末在册正式工作人员数为329人。稳定的体制内农业人才队伍,为我市农业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二)人才结构不断改善。一是基层队伍进一步壮大。我市农业系统中,县(市)区和乡镇机构数为90个,年末在册正式工作人员数为1245人,占总在册人数的84.7%。与此同时,分布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的社会化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在逐年增加,成为基层农业人才队伍的有效补充。2009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在农业生产领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截至2014年底,共有1400余人次大学生在农业领域就业创业并享受了市财政补助。二是学历层次有所提升。在我市1470名农业系统国有单位年末在册正式工作人员中,大学本科学历人员为689人,硕士研究生132人,博士12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达到56.7%。三是专业素质逐步提高。在我市农业系统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初级职称163人,中级职称247人,高级职称137人。这些专业技术人才分布于种植业、畜牧、兽医、农经等各个专业领域,其中以种植业专技人才较为集中。(三)支撑作用非常明显。一方面,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2014年上半年,新增“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制种面积5000亩,总面积达到3万亩。新引进农作物新品入13515元,同比增长11.1%。1.6%;牧业24.0亿元,减少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176.6亿元,同比增长0.5%,其中农业85.7亿元,增长品生产价格指数,同比增长0.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态势。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4.5亿元,扣除农产严重影响,我市农业农村经济运行依然保持了总体平稳的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形势良好。2014年上半年,面对上年度罕见的自然灾害、两年来禽流感疫情和农产品市场波动的种206个,新建瓜菜类新品种展示示范平台5个,新建蛋用型野鸭和岔路黑猪育种平台2个,畜禽育种平台累计达到8个。累计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00余期,培训农民2.2万人次,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8个、示范企业4家,累计建成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107个。另一方面,二、存在问题(一)乡镇涉农机构工作职责不清,职能日渐弱化。乡镇涉农机构的人、财、事三权均划归乡镇统一管理,许多农业技术人员被抽调至其他行政性、事务性岗位,“在编不在岗”、跨岗“兼职”现象严重。以宁海为例,在全县乡镇(街道)193名在编人员中,115人已完全脱离农技岗位,占总人数的59.6%;在岗的78人中,还有相当部分人员兼职所在乡镇(街道)的其他工作。全年约有半数以上的基层农技人员承担着所在乡镇政府交办的联村、重点工程服务、计划生育、环境整治、拆迁等工作,极大地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这一主要职能的发挥。(二)专业人才结构分布失衡,专业水平跟不上产业发展需求。一是年龄老化现象普遍。在全市农业系统国有单位专技人员队伍中,45岁以上人员占42.8%,其中乡镇农技队伍中,45岁以上人员占比达到59.5%。这部分人员虽然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所学专业与现代农业发展已不相适应,知识结构断层现象严重。二是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我市种植业专技人才占总量的79.3%,畜牧业占1.1%,兽医占9.5%,农经占5.9%,其他占4.1%,农业科技人员的专业结构已远远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同时,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业经营贸易以及其他复合型人才缺乏,农业人才专业结构明显失衡。三是专业素质需要提升。目前,我市大部分基层农技人员的专业都以基础性学科为主,加之一定时期以来农业产业结构稳固带来的技术固化,使之对新品种、新技术了解掌握不够,专业素质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

(三)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队伍稳定性受影响。一是人才评价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市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聘任实行评聘分离,受专业技术岗位职数限制,导致专技人员在职称评上后不一定能实现聘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按照目前执行的“退二进一”政策,对许多年纪轻、学历高的专技人员来说,只能“排队”等待职称晋升机会,导致部分人员思想不稳定,存在想转岗、调岗的苗头。二是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由于基层农业部门工作任务重,条件艰苦,生活待遇低,近几年,高层次、高素质的农科院校毕业生多数不愿到基层工作,部分专业对口的高校毕业生即便能够“进得来”,但也很难“留得住”。个别县(市)区因财政经费保障不足等原因,出现差额和自收自支农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无法正常发放的现象,甚至引发上访事件。三是机构改革存在弊端。在象山和鄞州,畜牧兽医局参公后出现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或参公人员兼职技术工作等现象。与此同时,参公人员失去了职称评聘的外部压力和内在动力,专业技术服务职能弱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兽医事业的发展。

需求。二是强化农校合作。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针对基层实用型人才紧缺、水平不高的问题,通过培训教育实现农业科技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以委培方式,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及时调整课程结构,由农技院校向地方输送“一专多能”型人才。三是加强干部培训交流。加强对农业管理干部的教育培训,尤其注重市级、县(市)区两个层面的学习交流。定期组织开展干部人事政策、为农惠农政策等方面的培训或座谈,加强纵向沟通与了解,更好地促进农业工作开展。

(三)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队伍发展环境。一是要加大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政府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保障承担公益性职能的推广机构所需经费和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做好对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宣传引导,鼓励他们到乡镇农技部门工作,改善其工作环境和待遇,促进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优化。二是要营造现代农业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宣传三农领域优秀人物的典型事迹。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人才,要打破条条框框限制,在职称晋升、科技奖励、项目申报等方面予以鼓励和支持。三是逐步建立适应农业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与编制、人社部门加强沟通,争取支持,不断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力争打破现代农业人才在职称聘任、晋升方面的壁垒限制,努力形成“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出业绩”的现代农业人才管理机制。

(四)规范引导社会力量,助力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努力营造“市场”。允许农村实用人才平等参与政府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根据农业公益性与盈利性服务相分离的原则,政府部门应将诸多包括农技服务在内的盈利性服务从当前工作中剥离出来,促进“花钱买服务”市场的形成。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供应商”。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鼓励和刺激更多有资质、有能力的个人或团体投入农业服务行列中来。继续实施大学生在农业生产领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由市财政按实际名额和补助金额足额拨付,各县(市)区财政足额配套补助。通过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强化服务、规范管理,培养一批有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领头人,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创造政府省力、实体创收、农民满意的共赢局面。

(责任编辑:王方盛)

三、对策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健全组织网络。一是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把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高到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高度来考虑,增强做好该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是增加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编制和人员。随着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农技推广服务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对生产经营主体的技术服务由原来的以乡镇农技人员为主,已经转变为以县级农技干部为主。为此,建议适当核减乡镇农技干部编制,相应地增加县级农技干部编制和人员。三是进一步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扩大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对乡镇农技推广队伍的管理权,建立和落实业务主管部门、镇乡街道、服务对象三级考核机制,考评结果直接与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等挂钩,逐步形成专岗专用,杜绝随意混岗、在编不在岗的现象。

(二)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培训效果。一是完善分级培训。加快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种养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组织开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并形成常态化。拓宽培训课程内容,向电子商务、企业产品推广营销、旅游农业等方面延伸,尽量多样化,以适应现代农业对复合型人才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