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截肢术后病人的健康教育
整体护理是集身心护理、健康护理和院外指导于一体的新型护理模式,而健康教育又是整体护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1]。对骨科截肢患者的康复期健康教育,不但包括疾病知识和治疗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给予心理健康指导和功能锻炼及生活指导。使截肢病人保持健康心理,及早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病人自身生活质量和主活信心。
1 临床资料
自2001年11月至2005年12月,本组共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19-62岁,平均38.5岁,其中车祸12例,电烧伤2例,机器轧伤7例,上肢截肢3例,下肢截肢18例,文化程度:大专1例,高中7例,中专3例,初中5例,小学4例,文盲1例,我科对21例截肢患者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促进了康复进程,取得满意效果。
2 教育方法
(1)语言教育:口头讲解,对于不识字的患者,护士将内容讲解给病人及家属。
(2)书面教育:将宣教内容写成卡片供患者阅读,不理解处加以解释。
(3)示范与指导相结合:指导、示范功能锻炼的方法,并协助练习。
3 教育内容
3.1心理卫生教育
心理康复是截肢病人康复护理的重要环节,由于截肢多为突发意外事件,肢体的严重创伤使病人不得不接爱截除肢体的残酷现实,给病人予严重的心理刺激,产生焦虑、恐惧、性格改变、悲观失望心理。我们首先帮助患者面对现实,关心体贴病人,了解其心理变化,坦诚与病人交谈,表现出对病人的理解和同情,鼓励其将内心的苦闷倾诉出来,减轻内心的压力,安慰疏导病人,使其消除各种顾虑,尽快从躯体和心理现实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树立正确人生观,以最好的心态接受治疗。通过心理卫生教育可以减轻心理、情感障碍,使患者身残志不残,做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2]。
3. 2 术后康复训练的教育
(1)体位:指导患者的残端放在.功能位,如上肢截肢时肘关节维持伸直;下肢截肢时膝关节、髋关节应放于伸直位;尤其是小腿截肢,要保持功能位,防止屈曲、畸形,防止肌萎缩。
(2)残肢肌力训练:病情稳定后除活动关节外,要做残端按摩,每日给予残端均匀的压迫、按摩、拍打、残端蹬踩,选蹬软物体逐渐蹬硬物体,使残端皮肤坚韧和肌力增强,每天2次,每次15~30分钟或适当延长次数,为安装假肢做准备;上肢截肢的患者,督促其进行早期肩肘关节活动;下肢截肢可坐起活动髓关节和膝关节,其幅度逐渐增加;还可做幻足、幻膝关节的训练即假想中的踝关节训练和膝关节训练。
(3)残肢承重训练:不同的截肢部位应给予不同的指导,上肢截肢者重点训练肩胛、胸廓、背部和肩关节的活动度和肌力;对下肢截肢的患者,指导逐渐扶持双拐下地活动,并有陪护在旁看守,防止摔伤。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早期可协助患者从床上坐位训练过度到跪位平衡,再过度到站立平衡,使其尽早练习单腿步行或扶拐步行,训练良好的行走功能。
3.3幻痛教育
截肢术后患者常感觉有手或有腿的存在,自诉有肢体的针刺感、烧灼感或刀割样疼痛,为持续性的疼痛,应主动向患者讲解疼痛产生机理,进行精神心理安慰,在生活中结合患者兴趣,采取暗示疗法转移患者注意力,安排患者听音乐,看报纸与朋友聊天,嘱其进行适当的残肢活动和早期行走,在病情允许时,可以坐轮椅到户外散步,以解除患者精神压力,加强肢体训练从而消除幻痛心理。
3.4生活自理的教育
早日协助和训练患者利用健肢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洗漱、进食、穿衣等促其生活基本自理,上肢术后1~2d离床活动,下肢术后2~3d练习坐起,掌握身体平衡,从床上到轮椅、从轮椅到床上,在轮椅上完成生活需要的动作,逐步练习扶床站立、带拐杖站立站稳、以利早日扶拐行走,为日后安装假肢作好准备,使患者能够早日回到社会上同正常人一样学习、工作、生活。
3.5出院指导的教育
指导患者合理营养,保持适当的体重,防止肥胖影响假肢的穿戴,为防止残肢肌肉萎缩,继续加强患肢功能锻炼,脱掉假肢时,要以弹力绷带包扎残肢,以防止肿胀或脂肪沉积,保持皮肤和假肢接受腔的清洁,每天用酒精纱布擦拭假肢接受腔,每天清洗,保持残肢皮肤健康。
4 体会
对截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够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有效降低并发症和致残率发生,帮助患者及早恢复机体功能,提高病人自身生活质量和主活信心。通过健康教育,调动了病人及家属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不同程度地掌握了本病的护理知识和康复训练的方法,了解了功能锻炼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也促进了护理人员学习更加全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心理学、营养学等多方面知识,才能确保健康
教育实施达到预期的目标,且通过健康教育能改善护患关系,有助于建立指导、合作、参与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李秋生,贾淑杰,吴进军.多元化与现代护理[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社,1996,178(1):11.
[2]赵 存,杨艳芬,许丽芬.实用骨科杂志[J].截肢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2004,10(2):190-1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