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篇15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体制探讨陈炳胜胡启洲胡海军(湖北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公室)关键词: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体制探讨农业科技园区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开始涌现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科技园区的兴起及快速发展,是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要求。一方面,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的意义和作用重大,是我国新阶段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园区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农业科技园区的诞生,是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措施,是新时期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小康的战略举措。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概况2001年9月至今,以国家科技部牵头,先后批准了山东寿光等38个试点园区。2009年对试点园区进行了综合评议验收,并正式批准了38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其中东部地区12个,中部地区13个,西部地区13个。自2001年启动试点建设以来,园区试点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农业企业孵化培育、带动农民就业致富、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有38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产业各具特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现行管我国38个国家农业科技园中,23个为政府1.政府管理模式该模式是由各地政府创建,各有关部门共在该模式下,通常会设立园区管理委员会,色,不仅充分考虑到本地域农业的特点,同时也以重点发展地方特色为重点,总体可以分为4种类型,一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园区中,山东寿光园区主要种植蔬菜,河南许昌园区主要种植花卉,四川乐山园区主要种植药材;二是以养殖业为主的园区中,陕西渭南园区的秦川牛为主要品种,宁夏吴忠园区则主要是奶牛和肉羊养殖;三是在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园区,比如辽宁阜城园区;四是以高科技农业成果转化、集良种繁育(殖)、生物农业产业为主的湖北武汉园区。理模式主办,7个为政府与企业、科研单位合办,6个为企业主办,1个为企业与科研单位合办,1个为其他类型,在分类上大体可分为政府管理模式、企业管理模式和联合管理模式三类。建,社会广泛参与的综合发展模式。农业科技园管委会作为一级政府的行政机构,行使政府行政职能,区别于综合行政区划的是:农业科技园重点发展农业相关企业,培植科技创新能力,并以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为主要目的。新疆昌吉、天津津南等23个园区都是这种管理模式。它是园区所在地政府专门为园区建设管理而设立的政府派出机构,被赋予了相应的行政管理权限和经济管理权限。比如:新疆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行使县级计划、财政、外贸、规划、建设等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权限,设立园区管委会办公】52“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室、财政局、产业发展局、招商局、规划建设环保局、高新农业发展局。昌吉州国土资源局、工商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州气象局在园区设立了分支、派出机构。不同园区管委会的权限大小、机构设置可能不同,但其基本性质和组织形式非常相似。这些管委会都是按照一定组织原则建立的行政管理机构,园区在编人员享有公务员身份,且行政开支列人当地政府的财政预算,其基本职能是在园区内履行政府的行政和经济管理职责,贯彻落实政府目标和意图。2.企业管理模式该模式由园区内企业为主体建立管理结构,按照规范的公司治理程序运行。湖北武汉、宁波慈溪、福建漳州等6个园区为该主办模式。由园区企业建立的内部管理机构大多采用股份制或者股份合作制形式,并按照现代公司制要求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等治理结构,从形式上看基本能按照规范的公司治理程序运行。但因园区的组建方式、投资结构、政府介入程度等因素影响,不同园区的内部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差异较大。共同点是园区管委会不列入政府系列的行政编制。如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组建了武汉高科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农集团”,系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全资国有公司),高农集团承担湖北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职能,实行“政府引导、企业管理、市场运作”的管理机制。3.联合管理模式该模式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金融组织等不同机构或个人在一定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组合,按照一定程序进行运作。内蒙古赤峰、黑龙江哈尔滨等9个园区为该种管理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由政府确认其中某一个主体单位牵头,相关单位协同参与承担园区建设中各自相关的职责,园区管委会不具独立法人地位。如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面积2.55万亩,分设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热带经济作物试验示范基地等13个功能区,园区的依托单位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和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海南省及儋州市政府、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积极参与指导园区建设,以海南华南热带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公司、海南热作两院园林花卉开发公司、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试验场、儋州市南辰农场等企业为主建设海南热带珍稀林木繁育示范基地、天然橡胶良种快繁示范工程等产业,形成了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联合运作的格局。4.不同管理模式的比较38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虽然大体上可分为政府管理模式、企业管理模式和联合管理模式三种类型。但在实际运作中,三种管理模式既体现了各自的特点,同时也相互渗透,不同管理模式之间既有明显的差异性又存在共同点。j政府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享有行政职能,被赋予了相应的行政管理权限和经济管理权限。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虽然考虑了园区建设的相关职能,但由于园区涉足的仅是农业产业,其真正的功能作用难以体现。同时,责、权、利的激励机制也难以到位。企业管理模式在管理层面上扁平化,激励制度也比较灵活,办事效率高。在与企业的交往中。往往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服务的精神。但该模式不具有行政职能,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工作离不开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以致在某些公共事务的处理上,往往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联合管理模式应该是试点过程中比较理想的组合,既有政府管理模式在行政上的优势,又有企业管理模式在具体工作中的灵活性。但是在实际执行中,有时出现管理职责范围难以界定、机构设置重叠等情况,各个部门在工作上的责任与权利无法明确。。三、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健康发展的管理模式思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已走过了十年历程,各个园区结合当地的特色进行了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也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为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能够沿着《园区指南>的方向健康发展,选择哪一种管理模式仍须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但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一看是否有利于整合三大资源。即政府的行政资源、科研单位的技术及人才资源、企业及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篇153会的综合资源。只有“三大资源”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才能解决农业园区建设进程中的深层次问题,如产业发展需求的土地征用、园区建设中的资金“瓶颈”、惠农政策的出台及落实等制约发展的难题。二看是否有利于园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按照《园区指南》制订的园区发展规划应有良好的、符合当地实际的推进机制,责、权、利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在园区建设中应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使园区相关职能得以有效运转。否则,园区会成为领导重视仅停留在口头上、规划在文件中的“样板工程”。三看是否有利于结合当地实际,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综观现有38个园区,各自所处地域不同、重点发展的产业不同、经济发展的层次不同,如果要求采用统一的管理模式,不仅不利于优势的发挥,还会制约束缚其创新的手脚。四看是否有利于体现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特色。农业科技园区的定位,首先是要体现“科技”的含量,科技含量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链的延伸、附加值的提高、生态效益的增强。总之,为了达到设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目的,各地园区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长期探索,寻找适合自己的模式。四、湖北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践1.基本情况湖北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下简称湖北武汉园区)是2001年9月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的全国首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之一。园区包括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核心区位于武汉市南湖之滨,总体规划26.18平方公里,同时,在武汉市周边及湖北相关市(区)、县建立了十三个示范基地,辐射点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湖北武汉园区以三个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环境创新)为动力,搭建四个平台(成果研发平台、企业孵化平台、示范推广平台、信息交流平台),提升“三个能力”(即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孵化能力、成果推广能力),强化协调服务职能,加快了园区建设进程,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农业高新企业孵化、科技示范与推广,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到目前,园区已转化成果1000多项,入驻企业300多家,其中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9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100余家,农业园创业中心常年在孵企业140多家,累计毕业企业100家。2009年,园区核心区技工贸总收入85亿元,有机食品、蜂制品、生物农药及种子等产品出口创汇近6000多万美元。园区种业、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及生物兽药等主导产业在全省的龙头地位初步确立。园区13个示范基地2009年的销售收入达50多亿元,带动60多万农户增产增收。2.湖北武汉园区的特色科技部、省市领导同志十分关心湖北武汉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多次到园区视察指导工作。科技部副部长、党组书记李学勇在视察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后认为,武汉园区除了原有的研发优势这一特点外,还有三个特点:一是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了“公司管理、市场运作”的模式。按市场机制运作,实行业主开发,具有鲜明特色,走在全国前列;二是以企业孵化为目标,搭建科技创新转化平台。通过科技成果的物化和辐射,带动园区示范基地的发展,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展现了园区人才、科研和龙头企业的优势;三是探索农业企业集群发展的思路。种子、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农产品加工等各类农业企业集中在一起,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个很好的典型。其中,以企业孵化为目标,最具鲜明的特色,是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3.主要做法及成效湖北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第一批试点园区,各个方面的建设都是在探索中前行。回顾过去几年的工作,结合园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武汉园区的快速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体制创新,探索园区建设的有效模式湖北武汉园区管理体制的探索,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筹备阶段,由湖北省农业厅相关部门抽调人员,搭建管理机构;建设阶段,作为“园中园”挂靠东湖高新区,实行“三统一154“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治”,设置农业处,在园区设立园区管理办公室,即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变革阶段,2003年东湖高新区组建高科农业集团,授权行使园区的管理、协调、服务职能。前两个阶段为政府“主导”园区的管理,后一阶段实行“政府引导、企业管理、市场运作”的管理模式。(2)突出自主创新,支撑湖北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动力①整合提升园区大院大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政府先后投资2亿多元支持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华中农业大学科技园内微生物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九个国家级工程中心及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武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生蔬菜分中心相继建成。园区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每年承担的科技项目600多项,鉴定成果60多项,一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基因工程的研究与利用、新品种的选育、农业产业化关键技术的攻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②企业自主科技创新方兴未艾目前,园区已有100多家企业设立了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R&D资金4000多万元,通过产学研结合,60多个企业承担了创新基金、攻关计划、星火计划、成果转化基金、科技重大专项等科技项目,获资助18100多万元,园区企业自主科技创新获成果180多项。近几年来武汉新华扬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每年投入研发费400多万元,已拥有42项产品专利,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0项。2007年武汉新华扬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亚洲规模最大的饲用酶制剂研发生产基地。(3)着力企业孵化,以企业集群推进成果转化2003年,园区巳建成湖北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创业中心,孵化面积2.5万平方米;2005年,6000平方米华农大科技园孵化器建成投入使用;2007年,创业中心二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孵化面积7万余平方米。目前,园区孵化器建设规模超过10万平方米,常年在孵企业140多家,累计毕业100多家,在全国38个国家级农业园区中列第一。通过企业孵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依靠集群企业转化推广成果与技术。湖北省种子集团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合作,仅中油杂2号一个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多万亩。在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种子企业纷纷“扎堆”到园区,逐步形成了50余家规模的种业企业集群,大大地推动了良种的成果转化、推广与应用。(4)搭建示范推广平台,放大科技创新的成效2009年。新洲、麻城等十三个示范基地及专家大院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130多项(套),培训20万人次,发放疫情病况等科技信息30万份,带动60多万农户增产增收,并在当地发挥了较强的辐射作用。与此同时,园区企业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省内外建立了紧密型示范基地300多万亩,其中种子繁育基地达100多万亩,年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近300项,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70多万人次。◎参考文献[1]蒋和平,张春敏.“十一五”期阔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重点[J].科技与经济,2005(6).[2]蒋和平,张春敏.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深圳特区科技。2005(10)。[3]蒋和平,宋莉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行模式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6(6).[4]张晓玲.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2).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体制探讨
作者:作者单位:
陈炳胜, 胡启洲, 胡海军
湖北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公室
引用本文格式:陈炳胜.胡启洲.胡海军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体制探讨[会议论文]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