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WEN HUA SHI DIAN《割麦女》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非常杰出的代表作。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割麦女歌声的眷恋之情,并且他非常欣赏与关怀女主人公。在翻译第一句时,卞之琳采用的便是“以顿代步”的方法,用汉语的“四顿”代替英语中的“四音步”,将其翻译成“看她/在田里/独自/一个”。从中,可以明白以顿代步的含义。卞之琳把中文翻译的每一顿分开,就如同英文中的格律,给读者最直观的顿挫感和韵律感。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一段翻译如下:原文: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译文: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要做到高贵,究竟该忍气吞声来容受狂暴的命运矢石交攻呢还是该挺身反抗无边的烦恼,扫它个干净?可见,卞之琳依然遵循自己的翻译理论,将“活下去还是不活”的韵律与原文很好地保持一致。为了保持韵律,将不活下去中的“去”去掉,恰好保持了诗歌翻译的韵律感。结尾借助“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中文句子,诠释了哈姆雷特内心的纠结,也使翻译非常接近中国的文化,语言词语运用上也体现了中文博大精深、来去自如的表达流畅性,可谓忠于原文的同时,做到了传神。四、评价卞之琳作为一个诗人,有着许多不朽的作品。但是作为一个翻译家,笔者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比如,“以顿代步”,虽然在音律上翻译得非常有顿挫感,完美贴合了西方诗歌的韵律的特点,但是违背了他所提出来的“忠实”原文的要求。可见,在诗歌的内容翻译上他很好地遵守了这一要求,但是似乎忽略了中文的流畅感。比如,“看她,在田里独自一个”,在这个句子的翻译上,“看她/在田里/独自/一个”,从音律上确实完美诠释了韵律感,但是同时应注意到,过分追求贴近韵律感,反而忽视了中文语法的流畅性。如果按照正常的语句顺序,翻译应为,“她独自一个人在田里”,这才符合中文主谓宾顺序,也比较容易理解。而卞之琳为了韵律感,打乱了主谓宾的正常顺序,虽然读者也可以理解翻译内容所想表达的内容,但是失去了了英文原文中音律与英语语句表现出的孤独落寞的感觉。这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在追求形似的过程中,丢失了神似的重要原则,背离了“忠实”二字。(黑龙江大学)文化因素对汉英翻译的影响于长宁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而翻译不仅仅要研究源语与目的语两种语言,还要对这两种语言所投射出的文化背景有深刻的理解。译者往往需要探索与研究这三者之间的联系。英语翻译是对语言与文化的共同翻译。翻译的内涵意义由不同的文化因素决定,同时也要求译者对不同文化有足够的判断力与理解力。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文化因素有思维方式、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等。近年来,翻译中的文化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重视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对背景知识作用的正确认识。在翻译实·96·践过程中,由于译者对文化的误解,导致误译和错译等问题经常发生。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曾说:“就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译者的双文化(bicultural)功底甚至比双语(bilingualism)功底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起作用的文化语境中才有意义。”翻译并不像其他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思想与文化意识方面的问题时常难以克服。由此可见,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文化问题是不得不跨越的鸿沟。一、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交流信息除了可以依靠肢体语言,就只能依靠语言翻译。翻译即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中的内涵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是两种语言社会之间的交流工具,为的是促进各自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进步。与此同时,任何的翻译都离不开文化。英国学者泰勒说:“文化,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性整体。”文化是人类用自己的思想、智慧与技能创造的具体内容,它并不是抽象的。尽管民族、语言、文化都不相同,但人类却拥有相同的人类本质,因此文化具有同一性。但文化又具有不同性,不同民族生活方式、日常活动与思维观念的多样性与多元化,使文化内容与形式变得多种多样,从而导致文化差异。二、文化翻译对汉英翻译的影响(一)历史背景与社会风俗方面不同的民族与国家其各自的历史进程与社会风俗大不相同,而这种背景的差异十分影响翻译实践活动。因此,译者需要有较强的文化理解力与翻译实力。随着各个民族与国家的发展进步,其文化发展也会有各自的轨道。如果想要深刻认识一个民族与国家的文化,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它的历史典故与习语。因此,想要翻译好不同语言中的历史典故与习语,就必须对该种语言所反映的历史文化有深刻了解。例如,“He runs business as a cowboy”,在汉语中“cowboy”有“牛仔”的意思,因此会被人们译成“他像牛仔一样经营企业。”但“cowboy”这个英文单词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意思,所以应翻译成“他经营企业粗心大意,缺少经验。”再如,“in the seventh heaven”,很多人们会把它与“上天堂”或“死亡”相联系,但其实这个习语的意思是“in a state of great happiness or contentment”,在句中就是“愉快,高兴”的意思,可翻译成“兴高采烈,欣喜若狂”等词语。牡丹(二)宗教信仰方面宗教信仰可以看作是全人类所具有的普遍文化特征,具有神话色彩,它是人类精神的最高体现。不同的宗教融入了不同的文化特色与形式,是一种具体的文化体现。如在东方文化中,“红色”永远象征着“吉祥,如意与幸运”,人们在庆祝重要的节日或事情时,通常都会用“红色”来装饰。但由于红色又十分鲜艳,通常会作为警示或有危险的提示,如在红绿灯中,红色表示停止。同时,红色还被看成流血、恐怖的象征色。例如,在西方文化中,耶稣甘愿被钉在十字架上,用生命与流血来拯救世人,因此“红色”也表示“sacrifice”。(三)地理环境方面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自然与生态环境各不相同,因此形成了不同区域的地域文化。东方人民居住内地,稳定的生活环境提供给人们一种稳定的生活状态,强调自然与人性的和谐。如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前一句写的是登楼远眺所看见的景色,太阳缓缓地沉下,“黄河入海流”写河水奔腾汇入大海,十分壮观。诗人用了仅仅十个字就表达出了那种壮观、磅礴的景观,由此可以翻译成“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许多西方人则生活在岛上或附近海域,他们的生活往往很不稳定,因而对自然因素怀有敌意。西方人认为人们只能靠自己来克服困难。三、结语翻译不仅仅是一种交流与沟通,它更像是一门艺术,难度越大越有艺术性。因为翻译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按照译文的语言及文化规则来表达。因此,文化与翻译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很大,不仅是在语言表面上,更是在深层文化上。在翻译实践活动中,与其说是传递原信息,不如说是传递文化。并且,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译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熟悉和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让目的语成功地表达源文的内涵。由此可以看出,翻译不仅是翻译文化,更是翻译文化内涵,达到不同文化情感交流、相互融合的目的。世界上有将近三千多种语言,其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就有十几种,且每种语言又反映出每个民族语国家的文化,这就给不同语种的人们带来很大的不便。所以,只有在了解与掌握各个国家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翻译,人们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辽宁对外经贸学院)·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