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学报2009,21(3):157~160 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唐震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由于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其城市化进程的地 区差异。从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入手,重点分析了相关指标的地区差异,并运用Pand Data模型对 这种地区差异的成因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出了具有一定意义的结论。 、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计量分析;江苏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ol一8581(2009)03—0157—04 4.78%,特别是在1999年以后,增长速度达到5.40%。 1问题的提出 城市化是伴随着经济增长、工业化发展、非农人口 60 比例增大和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集中的过程…。由于 5O 城市化被认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城市化 4O 水平的高低通常被视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程度的指 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经济体制改革放松了对流 30 动和迁移人ISI的控制,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的乡一城人口 -馨T=7 20 迁移,中国的城市化因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近 lO 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开始关注我国的城市化过程,并对 O 影响城市化发展的相关因素作了大量的研究;然而,由于 l978 l990 l993 l996 l999 2002 2005 年份 目前中国社会的发展正处于特殊的转型期,再加上区域 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使得我国的城市化研究犹为复 图1 1978~2007年全国及江苏省城市化率比较 杂。已有研究多是从国家整体角度对城市化水平及特征 由于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差异,江苏三大区 进行相关分析,也有部分是从省区层面进行的分析,但是 域的城市化进程很不一致,区域差异十分明显。这一差 研究内容大多为对某一省区城市化发展现状的描述分析 异首先表现为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基本上是从苏南、 和对未来城市化规模的预测,较少涉及对该省区城市化 苏中到苏北呈现依次递减的趋势。《江苏统计年鉴》的数 发展影响因素的严格的计量经济分析。本文选取江苏省 据显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对全省GDP的贡献率在 为研究对象,试图以其独特的地区差异(苏南、苏中、苏 1985年度分别为50.94%、21.59%和27.47%,到20O7年度 北)为基础,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江苏省城市化水 分别变为62.39%、18.12%和19.49%,由此可见,三大地区 平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和解释。 之间的发展差距不仅很大,而且存在扩大的趋势。 2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 表l反映了三大区域在城市化水平和其他一些指标 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位于 上的差异。人均第二、三产业GDP用来反映第二、三产 全国前列。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坚实的经济基 业的发展水平,用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和人均外商直 础,江苏省的城市化水平在稳步快速地增长。图I显示 接投资额来反映对外开放程度,用公路里程与国土面积 了1978-2007年间全国及江苏省城市化率的时间序列 的比值来反映基础设施条件,用农村非农劳动力比重来 比较 “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城市化水平一直低 反映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可以发现,在第二产业和第 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到了1999年以后,城市化水平赶 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条件、农村 超了全国平均水平,到2007年末,江苏省的城市化率已 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等方面,苏南地区都远远超过苏中和 达到53.2% 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在城市化 苏北地区,而苏中地区又超过苏北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发 的增长速度上,1978-2007年间全国的平均增长率为3. 展梯度。然而,相对于苏南和苏中的差距而言,苏中和苏 22%,相比之下江苏省的年平均增长率则大得多,达到了 北之间的差距要明显小得多。 收稿日期:2009—01—04 作者简介:唐震(1982一),男,安徽巢湖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158 江西农业学报 21卷 注:表中城市化率按各市城镇人口比重计算,对外开放度1代表各市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其GDP的比值,对外开放度2表示人均外商直接投 资。表中数据为《江苏统计年鉴(1oo8)》中2007年的数据。 从总体上来看,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城市化 市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张复明,2001);最后,农村非农 水平也呈现了较大的差异:苏南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苏 产业的发展导致了江苏省所特有的“乡村城镇化”的迅 中、苏北地区,苏中地区城市化水平又高于苏北,3个地 速发展,也为小城镇的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区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其中,苏南与苏中的差距较大,达 3研究方法、变量与数据 18.7个百分点;苏中与苏北的差距相对较小,只有7.1个 为了深入研究这种地区差异的成因,本文使用计量 百分点。分区域来看,在苏南,省会城市南京的城市化水 经济学的方法,对影响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的因素进行了 平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市,无锡、苏州分别位列第2、第3; 实证分析。一般对我国城市化和城乡移民进行决定因素 在苏中,交通比较发达的扬州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其 的计量分析都是从时间序列数据或者地区截面数据分别 次为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的南通;而在苏北,徐州具有苏 进行的,将两方面结合考虑的研究也是先考察时间序列 北地区最高的城市化率。同时,3个地区内部各市的城 数据再考察跨地区数据(张宏霖等),这种研究方法自有 市化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在相对发达的苏南 其道理:无论是时间序列数据还是跨地区数据都具有足 和苏中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 够多的样本,且这两种回归分析所考虑的变量各有不同。 从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三大地区在第二产业 由于本文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江苏省只有13个地级市,且 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条件、农 时间上也只能获得1996-2007年的数据(泰州和宿迁于 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与城市化水平上的差 1996年才分别从扬州和淮安划分出来),因此只有将时 异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首先,在地区差异的方向上,所 间和截面数据结合考虑才能满足回归所要求的样本数; 有指标都呈现出苏南高于苏中、苏中高于苏北的明显梯 而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平行数据模型(Panel Data)能同时 度;其次,在地区差异的层次上,所有指标都是苏南与苏 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并能有效控制由于观察 中的差距要明显大于苏中与苏北的差距。 值的个体特征而造成的样本内部非均匀性问题,因此本 由此所得出的结论可以为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所 文采用平行数据模型对江苏省城市化地区差异的影响因 作的相关研究所解释:首先,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主要 素进行计量分析。 的社会生产活动逐渐由农业转向工业,劳动力随之转向 Panel Data是指在时间序列上取多个截面,在这些 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从而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截面上同时选取样本观测值所构成的样本数据。单方程 (Chenery H.,Syrquin M.,1975),因此产业结构转换对 Panel Data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城市化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第二,改革开放特别是外资 Y ,c= + f‘+ f+8f..t 的大量涌人,为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外部 式中,i=1,2,……,N;t=1,2,……,T;i表示各个地 推动力量(sit V.F.S.,Yang C.,1997),外商的直接投资 级市,t表示年份; 表示各市的个体影响,s;. 表示传统 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加速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 的随机项。由于江苏省各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第三,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可以降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 较大,各经济指标具有不同的起点,即截距项各不相同, 迁移的成本。另一方面还由于“循环与累积效应”给城 所以在利用平行数据模型分析江苏省各市的数据时不能 3期 唐震:江苏省城市化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159 忽略个体影响。具体采用固定效应(fLxed effect)模型还 增长、对外开放度和农村非农业劳动力比重来解释次年 的城市化水平。 是随机效应(random effect)模型还取决于最后的检验 结果。 4结果解释与讨论 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在表2中,首先利用全省各 地级市1997~2O07年的数据估计一个方程(回归1),观 本文的模型中,被解释变量是城市化水平,用各市 的非农人口比重来表示;解释变量分别为:人均第二产业 GDP增长、人均第三产业GDP增长、对外开放度(进出口 察各个解释变量所代表因素对全省城市化水平的总体影 贸易总额/GDP)和农村非农业劳动力比重(乡村非农劳 响;然后,分别利用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1997—2007 年的数据各自估计一个方程(回归2、回归3和回归4), 动力人13/乡村从业人口)。数据主要来源于1997~ 2008年的《江苏统计年鉴》以及各地级市统计局网站。 研究并比较各个解释变量所代表的因素在不同发达程度 由于年鉴所载的数据都是年末数,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 的区域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 量的数据在同一时点上,为了避免内生性问题,本文将解 释变量滞后一年,即用前一年的人均第二和第三产业的 表2江苏省及分区域城市化水平(1997 ̄2007)的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为t检验值。“ } ”、“ }”以及“ ”分别代表结果在1%、5%以及10%的水平下显著。 分析结果表明,人均第二产业的GDP增长对全省城 验。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江苏省的第三产业迅速蓬 市化水平在总体上起明显的负向作用(5%的显著水平 勃地发展起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家 下),而且在分区域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到,其对苏北地 政、餐饮、娱乐等服务行业的工作;并且由于进城门槛的 区的城市化水平也起显著的负向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在 降低,部分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强的农民或携带妻儿 苏南和苏中地区的表现却不明显。这与我们通常所接受 一同进城,或在城市建立自己的家庭,这样就出现了人口 的理念和预期结果有所偏差。一般认为,工业的迅速发 流动家庭化的趋势,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化的水平。 展会带动各种经济要素的聚集,尤其是资本和劳动力等 第三产业涵盖的行业部门较多,收入弹性很大,所以在江 生产要素供不应求,会吸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 苏省工业化发展进入后期阶段的地区,第三产业可以为 第二产业,从而直接显著地提高城市化水平。但是这种 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成为推 情况的出现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只有在工业化的初 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 期时才会出现农村劳动力的大量需求;而到了工业化发 对外开放度对于全省的城市化水平有着较为显著 展的后期,即第二产业的GDP水平已经很高的时候,工 的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在苏中和苏北表现得尤 业化的发展可能更注重质量和结构的提升,对于劳动力 为明显。由于近年来江苏省政府的政策重视和对外贸易 的需求也不仅仅局限在数量上,对其质量要求也随之提 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增长了苏北地区城市的就业吸纳能 升。从1997年以后,江苏省的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到 力,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劳动力;而苏南地区的对外开放程 2007年时,人均第二产值已达到18763.7元,超过全国平 度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没有明显的表现,可能与其发达 均水平9577.1元,因此随着其工业产业结构的提升,对 的乡镇企业有关。苏南地区本身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农村劳动力的吸纳作用相应下降,其增长率对城市化的 又是江苏省对外开放的发源地,以出口为导向的乡镇企 边际作用也随之降低,甚至表现为负向的作用。 业得到迅猛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当地的乡镇企 无论从全省来看还是从苏南、苏北地区分别来看, 业,因而这种不发生地域流动的转移,在数字上并不能明 人均第三产业GDP增长对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都表现 显地表现出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出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这一点正好符合我们的预期经 从全省来看,农村非农劳动力比重对于城市化水平 160 江西农业学报 21卷 有极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分地区来看,其对苏南地区的城 市化水平却起显著的负向作用。这一点的解释也可以从 上述对外开放程度的解释中得到:在苏南地区,以出口为 导向的农村非农产业尤为发达,可以吸收大量的农村劳 可以说,本文的结果基本上证实了产业结构转换对城市 化水平提高的重要作用,而且也证实了对外开放能促进 城市化的发展。但是不同的地区有其不同的经济发展道 路,同一省份之中也存在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因此,在 动力,减缓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从而对城市化的发展 起反向的抑制作用;而苏北地区和全省的总体隋况一致, 非农产业对城市化的正向作用大于负向作用,可能导致 了“乡村城镇化”并且推动了城乡人口流动,提高了城市 化的水平。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不应该人为地设定一个单一的道路 或模式,而是应该在承认这种差异性的基础上,根据各个 地区不同的实际状况制定符合当地情况的发展路线,以 市场为导向,以实践为指导,稳步推进城市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来文,考斯顿.中国区域城市化水平差异原因探析[J].中 国人口科学,2001,(1). [2]朱农.中国劳动力流动与“三农”问题[M].武汉:武汉大学出 版社,2005. 5结论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这既 是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表现,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本文利用江苏省13个地级市1996~2007年的 Panel数据,考察了影响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的各种因素以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社,2008. [4]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oo8年)[M].北京:中国统 计出版社. 及这些因素在苏南、苏中、苏北三大经济区域的城市化进 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计量经济学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经济发达程度不同 的地区,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程度和 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等因素对城市化水平分别有着不同方 [5]张复明.区域性交通枢纽及其腹地的城市化规模[J].地理研 究,2001,(1). 向和不同程度的影响。总体来说,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城 [6]张宏霖,等.城乡移民和城市化[A].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 市化水平有负向的作用,第三产业、对外开放程度和农村 非农产业对城市化水平有正向的作用,这与工业化的发 展程度有关;分地区来说,第三产业对城市化水平的作用 基本为正,而对外开放程度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作用 在不同地区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是,对外开放 与对策研究[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5-214. [7]张玉洁.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迁移模式的比较研究[D].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2OO7. [8]Chenery H.,Syrquin M.Patterns of Development,1950—1970 [M].New York:OxfoM u versity Press,1975. [9]Sit V.F.S.,Yang C.Foreign~investment—induced Exo—at- 程度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对苏北的城市化进程有明显的 banization in the Pead River Delta,China[J].Urban Studies, 1997.34(4):647—677. 推动作用,而对苏南的城市化发展却呈现不明显甚至是 负向的抑制作用,这与苏南地区的经济特色有关。因此 (上接第156页) [2]刘鑫,迟道才,吴萍.基于MATLAB的SOM网络的干旱聚类分 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OO8,39(1):61~64. [11]周建新,罗晓玲,付传秀.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的区域经 济发展聚类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OO8,25 (2):127~129. [3]钟秀明.城市化之动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O6. [4]王德勇.农村城镇化发展问题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2005. f5]UUXin—xue.Path Selcteion ofChina’sWesternRegionUrbani. [12]徐枞巍,王楠.基于soM网络模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 类评价及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oo8,(5):12o一123. [13]徐志超,梁艳春,时小虎.基于SOM网络的股票聚类分析方 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OO8,29(9):2426—2429. [14]蔡中华.地区产业结构聚类分析的自组织映射方法[J].统计 与决策,2008,(8):59—62. zaifon[J].Joumal fo US—CHINA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7,4 (1):57~60. [6]陈鸿彬.农村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经纬, 2o03,(5):90—92. [15]卢方元,焦科研,郭国峰.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差异 化研究[J].科研管理,2008,29(4):127—134. [16]Melody Y.Kiang,Michael Y.Hu,Dorothy M.Fisher.An ex‘ tended self—organizing map network for market segmentation [7]邱晓平,翁贞林,朱红根.江西农村城镇化驱动机制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O4,3(4):59~62. [8]王俐.哈尔滨县市农村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J].科技与管 理,2008,m(3):67—71. —a telecommunication example[J].Decision Suppo ̄Sys- terns,2OO6,42(1):36—47. [9]汤爽爽.大连市农村城镇化道路的实证探讨[J].安徽农业科 学,2008,36(71):2935—2938. [17]Heng Ma,Wen—Wei Yang,Chia—Cheng Liu.Off—line Chi・ nese—based signature veriicatfion using a threshold self一0r- [1O]徐晓娜,翁钢民.基于SOM网络的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区域差 异研究[J].统计与决策,2OO7,(24):107一I10. ganizing map[J].Journal f othe Chinese Institute fo Industrial Engineers,20O7,24(3):22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