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45页、46页“熟悉周长”。 教学目标:
一、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看、操作等活动,熟悉周长。 2、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3、能测量并算出一些图形的周长。
教学重点:
熟悉明白得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成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预备:
教具:自制课件,一些卡片,尺子,磁石。 教学进程:
一、 激趣导入,感知一周。
师:同窗们来到这间漂亮的教室里,快乐不快乐? 生:快乐。
师:那么,咱们就带着快乐地心情去学习这一节课。师板书课题。
一天早晨,一只瓢虫和一只蚂蚁来到了丛林里,他们两只昆虫想围绕一片树叶跑一圈,看一看谁跑的快一些,好一些?
让生观看课件,能够发觉瓢虫沿着树叶爬了一圈,可是没有爬完,
只差一点了;以后蚂蚁开始跑了,他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爬,从开始爬的地址动身又回到了原先的地址。接着,让学生观看一下,他们俩谁跑的线路一样吗?谁跑的线路对?(那个情境设计的用意是让学生初步熟悉一周。)
二、教学进程
一、感知一周,用手摸一模。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熟悉蚂蚁通过的线路确实是树叶的一周,接着和学生一路用手摸一模树叶的一周,反复摸(包括:顺时针方向摸,逆时针方向模,从不同的位置去摸),感知什么是一周。
二、小朋友,不仅树叶的表面有一周,许许多多物体的表面都有一周,请在你的身旁找一找吧!摸一摸你课桌面的一周,摸一摸你数学书封面的一周,摸一摸你文具盒表面的一周。摸一摸你橡皮表面的一周。
引导学生了解不仅树叶有一周,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物体都有一周。让学生从身旁找一找还有那些物体有一周,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看能力。接着,教师让学生观看课件中的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让学生们找一找他们的一周在哪里?加深对一周的熟悉,为教学周长做好铺垫。
3、让学生打开数学书45页,试着在书上一笔描出树叶的边线和数学书的封面。动笔之前,教师要提示小朋友注意些什么?那确实是:要沿着树叶和数学书的封面的边儿描,还要描完恰好一圈,学生们讨论、明白了要领以后,再让学生开始动笔。教师巡视一周,去发觉学
生们描的怎么样?能够和学生交流一下,看着树叶的轮廓,让学生指一指他描的起点在哪儿?终点在哪儿?再看着数学书的封面的轮廓,指一指他描的起点在哪儿?终点在哪儿?有什么发觉?引导学生明白起点和终点是同一个点,起点和终点重合了,这确实是一周。
教师要小结:有的小朋友是依照顺时针的方向描的,有的小朋友是依照逆时针的方向描的,都是正确的。你们都描出了树叶的一周。 (设计试探: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摸一摸”等活动,进一步成立“一周”的表象;加深对“一周”的明白得。)
4、观看课件,引出“周长”的概念。
师询问:“你们可明白“一周”如何用数学上的语言来表述? 观看课件,让学生朗诵小蚂蚁说的一句话“我爬过的一周确实是树叶的周长。”引出周长的概念,教师率领学生们朗诵几遍,加深印象。
随后,让学生熟悉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引出周长概念:图形一周的长度确实是图形的周长。教师结合课件和实物,强调周长的概念。 五、询问学生想取得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引出如何测量周长?先说一说,再测量。 议一议
(1)、可能有哪些测量方式?你们预备用哪一种? (2)、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3)、小组内如何分工合作? 做一做
实际进行测量
学生们测量时,一边放着音乐,教师一边巡视,观看学生们如何测量?
同时让学生分两组在黑板上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终止后,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他们是如何测量的? -------生1: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 -------生2:要选准测量工具。 -------生3:要注意测量工具的利用。
-------生4:用线要牢牢围绕树叶和数学书的封面。 -------生5:测量完以后,还要把线再测量一下。 ------
学生们讲完以后,教师小结一下,重点强调测量方式和周长的概念。 六、练一练
(1)教学完周长以后,让学生练一练,描一下蜗牛爬过的线路,进一步加深对周长概念的明白得。现在,教师和学生一路用手描一描,更形象,更直观。
(2)做一下书上45页的练习,数一数书上三个图形的周长别离是多少厘米?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数他们的周长?让几个学生发言,使得学生们都明白如何去数一下几个图形的周长,教师适时小结。以后和学生们一路观看课件,并用手别离描一描这三个图形的周长 三、课堂小结。
一、你有什么收成?你学到了什么?
二、布置作业。书上4六、47面的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确实是图形的周长。 教学反思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公布课我也上过,可录课仍是头一会,不免紧张。以至于开始录课时,事前试贴时的一些教具尚未从白板拿下时就开始讲了,自己浑然不知,仍是录课室里的教师发觉了才得以纠正。
这一节课上完以后,课下我进行了认真反思,反思如下: 1、 自己的一般话说得不行,讲课语气过重,不委婉,教态不自
然,不大方,这说明自己平常上课时不注意这一点,说话随意,不注意用词,语言啰嗦,这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需增强。 2、 组织教学时,考虑的仍是不周。对学生赞美的语言较少,组
织学生开展活动时不太熟练,缺乏较好的指导方式。讲课时走动太频繁,一些问题设置以后,留给学生试探的时刻较少,还应增强备课,加深对教材的明白得。 3、 由于紧张,作业也没有布置,很是遗憾。
通过这一节课的录课,我感受颇深。上好一节课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前不认真的备课,不把各个环节想全面,不和别的教师交流一下,你的这一节课又怎能算是成功的呢?以后应多学习,多观摩,多交流,在方方面面提升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切切实实的
取得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