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作者:吴传茂
来源:《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5年第01期
【摘 要】随着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迅速发展,企业对掌握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职业学校应该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企业需求的职业行动能力为教学要求,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为参照,构建符合企业高素质技能要求的、教学与鉴定相结合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4-0073-03 【作者简介】吴传茂,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昆山,215300)电子信息系主任,电子技师,高级讲师,江苏省领军人才,苏州市中学学科带头人。
随着产业结构的布局调整,工业机器人在众多生产领域对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及经济效益,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坚持“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围着需求转”的专业建设理念,以企业职业行动能力为要求,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为参照,探索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企业高素质技能要求的,教学与鉴定相结合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业机器人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近年来,伴随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很多企业开始使用工业机器人替代人工,使机器人工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先后涌现出新松机器人、博实自动化等近百家从事工业机器人生产的企业,产品产业化应用程度逐步提高。就应用情况来看,近3年市场需求激增,市场需求空间大,并且由汽车产业向电力和电子、机床、化工等诸多领域拓展,预计到2015年需求量将达到4.8万台,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需求国。
由于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企业需要大量熟悉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专业人才,这就无形中拓展了与机器人相关的就业市场,产生许多新的就业岗位。从近几年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工业机器人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对口率一直处于前列,特别是了解一些机器人的原理又会操作和维护的人才供不应求。随着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其对各领域的渗透,大量更为先进的智能化设备投入生产,对操作和维护这类设备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毕业生,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企业的需求都将逐年递增。 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依据产业设专业,依靠行业建专业。我们对昆山20多家生产制造类企业进行了市场调研。根据调研分析结果,确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学生适应行业的职业岗位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工业机器人生产使用企业,从事设备操作、编程,调试与保养工作,如智能设备操作员、机器人维修员、机器人故障诊断员、机器人设计工程师助手;二是电气自动化生产企业,从事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运行、维修与检测工作,如传感器调试员、生产现场巡视、自动化产线拆装与检测生产、自动化设备的维修维护;三是电机生产企业,从事电机的维修、检测工作,如特种电机维修员;四是其他行业,从事机器人产品、智能化设备的销售与客服工作,如机器人及智能设备的销售人员与客服。在对工业机器人技术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以电气技术为基础,以自动控制为核心,以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设备操作、维护保养为职业方向,加工制造行业生产线上负责生产、维护及技术管理的人才。
三、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校企交替、教学与生产结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切入点,进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与调整,引导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将学校与企业交替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全面推行“三段工”实践教学(即体验实习、尝试实习、顶岗实习),通过这种有层次的生产实习方式,让学生逐步了解企业的要求,完成职业角色的转化,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劳动者。
为缩短学生与企业员工角色转变的适应期,提高学生学习的目标性,实训场所教学环境的构建和创设尽可能与企业工作实境贴近,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按企业角色来确定教师与学生的身份。这些角色的设置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企业氛围,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与企业交替、教学与产线结合”为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二)“冠名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冠名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为主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突出“冠名式”人才培养的校企深度融合,冠名企业可参与班级教学计划的制订,可向学校提出合理化培养建议,使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紧密衔接,培养出冠名企业适用的人才;而学生也可以分阶段到冠名企业实习,了解、熟悉企业的制度和要求,掌握所需技能,尽早接触企业管理,树立职业意识。同时引进企业文化,使它成为班级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班级还将引进企业的管理模式,使企业的员工行为规范早日成为学生们的自觉行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荣誉感和责任感。 四、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以市场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本位,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为参照,融入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的职业行动能力要求,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发课程,制订突出职业行动能力和社会能力塑造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昆山地方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链发展情况,对工业机器人制造及应用企业进行广泛调研,与昆山华恒焊接有限公司和昆山机器人工业研究院共同制订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行业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构建学生能力和综合素养递进的专业课程体系,围绕工业机器人技术相关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要求,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引入行业标准开发校本项目教材。采取模拟工作岗位,仿真工作角色,贴近企业生产等方法组织实施教学。按照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和大胆探索,不断满足企业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如图2)。 (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依据“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需求转”的专业建设思路。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坚持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相结合作为确定课程体系的主要依据。 1.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并重
以工业机器人岗位职业资格为切入点,结合岗位技术能力,确定职业岗位群,对岗位群中每个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分解成对应的职业能力。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专业培养学生主体岗位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获取岗位能力点和知识点,明确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必备综合职业能力,将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有效对应(表1)。 2.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并重
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并重,让学生在校期间真正掌握好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掌握行业标准中的基本技能,了解工业机器人行业的管理和生产过程,并能运用技能解决一定的生产实际问题,从而实现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有机结合。这样,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上岗,学以致用,发挥自身的专长。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职业资格包含维修电工(中高级)、自动化控制辅助工程师、电气PLC控制资格证书、ABB公司技能证书等。把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与专业技能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相互融合,学历教育内容渗透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与劳动部门职业鉴定相结合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如图3)。
根据自动化控制技术职业资格标准及从事的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相结合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在优化课程体系时,理论知识方面,学生既要达到高职学生必备的专业文化知识,又要达到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应知要求。实践知识方面,学生必须达到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技能的要求,同时也要达到自动化控制技术应会的技能要求。能力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质方面,既要达到企业需求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也要符合专业职业资格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要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