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庆氏亡,分其邑,与晏子邶殿,其鄙六十,晏子勿受。子尾曰: 富者,人之所欲也,何独弗欲? 晏子对曰: 庆氏之邑足欲,故亡。吾邑不足欲也,益之以邶殿,迺足欲;足欲,亡无日矣。在外不得宰吾一邑,不受邶殿,非恶富也,恐失富也。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夫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慢,谓之幅利,利过则为败,吾不敢贪多,所谓幅也。
【译文】
庆封出逃了,人们将他的邑地分了,分给晏子邶殿,它的采邑有六十里,晏子不接受。子尾说: 富有,是人们所追求的,为何你独独不想要? 晏子回答说: 庆封的邑地满足了他的欲望,所以他被迫出逃。我的邑地不能满足我的欲望,增加邶殿,就满足我的欲望了,那么离逃亡也就不远了,在外面连一块邑地都不受我主宰。不接受邶殿,不是讨厌富贵,而是怕失去富贵啊。况且富有,就像布帛一样是有边限的,为它制定一定的限制,使它不要离散。生活用度丰厚,器用方便,于是就匡正道德加以限制,使人们不要放肆怠慢,叫做限制私利。私利过多则会衰败,我不敢贪多,是有所谓的限度啊。
【繁体原文】
慶氏亡〔一〕,分其邑,與晏子邶殿〔二〕,其鄙六十〔三〕,晏子勿受。子尾曰:「富者,人之所欲也,何獨弗欲〔四〕?」晏子對曰:「慶氏之邑足欲,故亡。吾邑不足欲也,益之以邶殿,迺足欲;足欲,亡無日矣〔五〕。在外不得宰吾一邑,不受邶殿,非惡富也,
1
恐失富也。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為之制度,使無遷也〔六〕。夫生厚而用利〔七〕,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無黜慢〔八〕,謂之幅利,利過則為敗〔九〕,吾不敢貪多,所謂幅也〔一十〕。」
【繁体注释】
〔一〕 孫星衍云:「問上第二章末云『及慶氏亡』,語意未了,疑接此章,後人割裂之。」◎則虞案:孫說是。說詳問上。左傳襄二十八年傳:「崔氏之亂,喪群公子,故公鉏在魯,叔孫還在燕,賈在句瀆之丘,及慶氏亡,皆召之,具其器用,而反其邑焉。」
〔二〕 孫星衍云:「杜預春秋釋例缺。」黃以周云「元刻作『〈比阝〉殿』。」
〔三〕 則虞案:杜注:「邶殿,齊別都,以邶邊鄙六十邑與晏嬰。」元刻本「六十」字誤并為「卒」字。綿眇閣本、吳勉學諸本已改。
〔四〕 王念孫云:「初學記人部中引晏子本作『慶氏亡,分其邑與晏子,晏子不受。人問曰:「富者人所欲也,何獨不受?」』今本『邶殿』云云,及『子尾』二字,皆後人以左傳改之。其標題內之『子尾』及『足欲則亡』四字,亦後人所改。」
〔五〕 則虞案:元刻本「日矣」二字互倒。
〔六〕 則虞案:白帖八引無「也」字。
〔七〕 孫星衍云:「左傳作『夫民生厚』,是。」◎王念孫云:「今本脫『民』字。」
〔八〕 孫星衍云:「左傳作『嫚』。」
2
〔九〕 則虞案:左傳不重「利」字。
〔一十〕孫星衍云:「沈啟南本有注云:『或作晏子對曰:「先人有言曰:『無功之賞,不義之富,禍之媒也。』夫離治(闕)求富,禍也,慶氏知而不行,是以失之,我非惡富也。諺云:『前車覆,後車戒。』吾恐失富,不敢受之也。」』」◎盧文弨云:「此段在『何獨弗欲』下,是晏子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