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及参考答案(精品)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2020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及参考答案(精品)


2020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及参考答案(精品)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累赘(zhui) 菌子(jùn) 驿路(yì) ...B.竹篾(miè) 喷香(pèn) 监督(jiān) ...C.修葺(qì) 撵走(niǎn) 草率(shuài) ...D.妥帖(tiě) 德馨(xīn) 亵玩(xiè)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妄下断语 目瞪口呆 孤苦伶仃 战栗 B.张牙舞爪 恋恋不舍 迥然不同 禁锢 C.畏罪潜逃 怪诞不径 神采奕奕 安详 D.据为己有 大相径庭 无所顾忌 苛刻

3、词语积累——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

B.2016年5月22日,中国3比1力克韩国,捧得羽毛球团体赛尤伯杯冠军,颁奖台上中国女队员个个眉开眼笑。 ....

C.一说到孩子的未来幸福,许多父母便会杞人忧天。 ....D.宋歌灵机一动,想出了好方法,将这道数学题解答出来了。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100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5、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B.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1 / 9

C.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D.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 6、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为自己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吧!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一个鲜红的“优”。在爱的天平上,它们是等值的。

A.也许是蔚蓝天空的一朵白云,也许是汪洋大海的一叶扁舟 B.也许是汪洋大海的一叶扁舟,也许是蔚蓝天空的一朵白云 C.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 D.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 7、古诗文名句默写。

(1)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2)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贾生》)

(3)__________________,一山放出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4)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__ 。(赵师秀《约客》) (5)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陋室铭》一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无案牍之劳形 (2)不问苍生问鬼神 (3)政入万山围子里 (4)闲敲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①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②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③.父怒,挞④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⑤映长明灯⑥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⑦.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⑨⑨.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⑩

2 / 9

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诸暨(jì):县名,今属浙江省诸暨市。②陇:通“垄”,田埂。③蹊田:践踏田地。④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⑤执策:“策”通“册”,拿着书。⑥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灭的灯。⑦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狞:凶恶。绍兴人,大学者。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通“披”,⑧韩性:⑨通儒:⑩被: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父命牧牛陇上______ ②亡其牛______ ..③或牵牛来责蹊田______ ④门人事冕如事性_____ ..

2.选文第一段写了王冕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译文:______

②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译文: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父亲的轮廓

袁哲生

①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②每当母亲用一些类似“牙膏没有从最尾端挤出”“冰箱门没关紧”“看电视超过半个小时”等等小事向我兴师问罪,并且总是将矛头转向我的成绩上面去时,我便知道,夜里,父亲又会来到我的房间。

③父亲个性之中有一种非常腼腆的特质,他总是等我和母亲都睡着以后,才蹑手蹑脚地轻轻扭开门把,走进我的房间,在小书桌的台灯底下压一张纸条;有时,纸条里面还会包着一张五十块钱的钞票。偶尔,在情况较糟的时候,父亲会在纸条上用歪斜支离的字迹写下“忍一时,风平浪静”与我共勉;这句话成了我们彼此之间的默契,那表示父亲知道在我和他一样敏感而容易受伤的心灵中,又遭受了一次无情的考验。父亲识字不多,我记得他总是把“风平浪静”写成“风

3 / 9

平浪近”,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特殊情谊。在父亲要来的那个晚上,临睡前,我总是记得检查一下房门是否上锁了,从来没有失误过。

④曾经有过几回,父亲来的时候我并未睡着,我听到父亲用力握住门把,再缓缓转开的声音,便立刻翻过身去面向墙壁眯着眼睛。尽管父亲极力不愿发出声响,我还是听到一双塑胶拖鞋在黑暗中静静地走向书桌,然后是纸张摩擦桌面的窸窣声,和父亲迟重的呼吸声……有时,父亲会拉开椅子,把台灯扭开一点点亮,然后坐在我的书桌前沉默不动,过了好一会儿,才靠上椅子。离去前,父亲会替我把桌上的书本和作业簿摆放整齐,然后才扭熄台灯;在那一刻,我的眼前又恢复成一片黑暗。

⑤我从不知道父亲坐在我的椅子上时,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也从来不敢抬起头来,用一声叫唤,或者一双清醒的目光来打破沉默。也许我没有勇气,怕自己会在父亲面前哭了起来;更让我恐惧的是,若是走下床来,不幸看见父亲的眼角也含着泪光,默默地坐在我的书桌前,我该如何面对那种时刻?

⑥高三那年,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个难关;当时,在我不觉生命有何可喜的脑筋里,的确曾经生起过自杀的念头。我不知道父亲是否经历过联考的压力,不过,在那没完没了的一年里,的确只有父亲曾经察觉到我想死的念头。

⑦接近联考的某个夜晚,我正在学校提供的晚自习教室里作考前冲刺,日光灯管把教室照得明亮而冷清,同学们都埋首书桌、互不交谈。我选了一个邻接走廊靠窗的座位,设法让自己专心在书本上;突然,我听到一阵用手指关节轻轻敲打玻璃的声音,抬起头来,父亲的脸出现在窗格里面。父亲必定是不愿吵到其他正在看书的同学;我体会了他的心意,便悄悄地从座位上站起来,绕到教室的后面出去和他会合。

⑧我永远记得和父亲并肩坐在空荡、黑暗的体育馆长椅上,而心里渴望着时光永远停止,或是快速跨过的情景。父亲先是取出温热的蒸饺和我一起吃,他细心地把白色保丽龙的盒子掀开,然后为我撕开卫生竹筷子的封套。我知道那是父亲在夜市入口的小摊上买的,摊子后面是宏光钟表行,隔壁是间杂货铺,杂货铺的天花板上吊着一包包的干鱿鱼和紫菜,老板娘是个扎着一条蓝围裙的胖女人……父亲取出口袋里的卫生纸放在我前面备用,他像面对一位长辈似的对待我,令我终生感激。我知道父亲拙于言辞,在面对生命中难以省略的伤痛时,更

4 / 9

无力打破沉默。

⑨吃蒸饺的时候,我想起那些蒸饺原先排列在小蒸笼里冒着蒸汽的模样;我想起那个卖蒸饺的老人坐在圆凳上,被一团团白色水汽模糊了脸孔的形象;我仿佛看见父亲孤独地走上前去,两眼茫茫的老人从圆凳上站起来,剥下一只保丽龙盒子,再给它穿上一层透明的塑胶袋,然后掀开其中的一个蒸笼盖……我想到那些蒸饺原先蹲在竹笼子里高兴地窃窃私语着的样子,我想到这个世界上必定还有类似蒸笼那样温热且快乐的角落。那天晚上,是个寒冷的夏夜,父亲和我相对无语,临走前,他对我说了一句话:“好好活下去,不一定要在意别人的话,人生有时候要走自己的路。”

⑩那句话同时把我和父亲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父亲成了我心目中的无名英雄,我永远忘不了,那天晚上,他为了避过校门口警卫的询问,索性爬墙离开的那一幕。在淡蓝色的月光映照下,他奋力攀上围墙,骑在墙顶上向我挥手,并且很诚恳地将手掌划向眉梢,向我行了一个军礼,然后才纵身跳落校外的小路上。

⑪我站在墙内,听到父亲落地的一声轻响,顿时热泪盈眶。我紧握双拳,叮嘱自己永远不可再有绝望的念头,要好好活下去。

1.为什么说“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2.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1)我也从来不敢抬起头来,用一声叫唤,或者两道清醒的目光来打破沉默。(句中“从来”不可删去,理由是什么?)

(2)我想到那些落饺原先蹲在竹笼子里高兴地窃窃私语着的样子。(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3.第③段详细描述了父亲夜里来“我”房间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仔细揣摩第⑩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说父亲当时是怎样的心理? 5.文章标题为“父亲的轮廓”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请你对“轮廓”的理解。

2、回家去问妈妈

毕淑敏

①那一年游敦煌回来,兴奋地同妈妈谈起戈壁的黄沙和祁连的雪峰。我说到丝绸之路上僻远的安西,哈密瓜汁甜得把嘴唇粘在一起……一直安静听我说话的妈妈,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不到半岁的时候,我就抱着你走过安西。”我大

5 / 9

吃一惊,从未听妈妈谈过这段往事。

②妈妈说,你生在新疆,长在北京。难道你是飞来的不成?以前我一说起带你赶路的事,你就嫌烦,说知道啦,别再啰唆。

③我静静地倾听妈妈的描述,才知道我在幼年时曾带给母亲那样的艰难,才知道发生在安西的感动源远流长。突然意识到,在我和最亲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盲点。

④我们总觉得已经成人。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蔽,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的价值,全神贯注地倾听上司的评论,字斟句酌地印证众人的口碑,反复咀嚼朋友随口吐露的点滴印象,甚至会为恋人一颦一笑的含义彻夜思索……我们极其在意世人对我们的看法,恰恰忘了,当我们环视整个世界的时候,总有一双微微眯起的眼睛,始终在背后凝视着我们。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的精品。于是我们厌烦了,不客气地说,老提那些过去的事,烦不烦呀?从此,母亲就真的噤了声。

⑤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远远没有长大。我们幼年的顽皮,成长的艰辛,与生俱来的弱点,异于常人的禀赋……从小到大最详尽的档案,每一次失败与成功的记录,都贮存在母亲宁静的眼中。我们曾经满世界地寻找真诚,却不知最想要的真诚就在母亲那里。

⑥我们像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每一个符号都是母亲用血书写。我们还未曾读懂,著者已撒手而去。从此我们面对书中的无数悬念和秘密,无以破译。我们流落世间,成为飘零的红叶。

⑦趁老树虬曲的枝丫还郁郁葱葱,让我们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 ⑧一定要赶快啊!生命给我们的允诺并不慷慨,两代人命运的云梯衔接处,时间只是窄窄的台阶。从我们明白人生的韵律,距父母还能明晰地谈论以往,并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数。

⑨给母亲一个机会,让她重温创造的喜悦;给儿女一个机会,让我们深刻洞察尘封的记忆。

1.请你说说题目“回家去问妈妈”的含义。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6 / 9

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4.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引发了作者哪些感悟?

四、写作题(40分)

歌手蔡琴说:“我是一个善于捕捉幸福的人。比如,阳光落到桌子上,温暖安静,那一刻好幸福。我喜欢养花,花开放了,我也感到幸福。”是啊,只要用心去捕捉,你会发现,幸福一直都在。 请以“捕捉幸福”为题目作文。

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3)字数不少于600字;(4)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7 / 9

参考答案:

一 D C C C D D

棋子落灯花 (5)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6)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二

1.放牧自己(他)的责怪对待

2.①在陇上放牛,溜进学舍听读书;佛像腿上,伴长明灯夜读.②表现了他渴望读书、刻

苦读书的品质.

3.夜晚,(王冕)偷偷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映照在佛像前的长明灯下诵

读,(书声)琅琅地读到天亮.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这件事,觉得这孩子与众不同,(将他)收为学生,(他)于是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

1.父亲总能在我心灵受伤的时候及时给予我安慰和鼓励,他深知我内心的想法,帮我战胜了困难和自我。所以说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2.(1)“从来”是“一直”的意思,表明了“我”一直矛盾的心理和做法:怕自己因缺少勇气在父亲面前哭起来;怕看到父亲伤心的面孔,不敢去面对。去掉了,语气上就弱了许多,不如原来的效果好。(2)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写出了蒸饺在竹笼内排列的热闹情状,衬托出“我”对“温热且快乐”的渴望,反映了自己对父亲给予自己心理抚慰的喜悦心情。

3.具体写出了父亲对“我”的细心呵护,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为后文写父亲察觉“我”要自杀到学校来鼓励安慰“我”作铺垫。

4.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像军人一样坚强地面对所遇到一切困难,并以“行军礼”

8 / 9

的动作表明对儿子的信任,会永远做儿子坚强的后盾。

5.父亲总是在“我”心灵受伤的时候,在黑色的夜晚及时给予“我”光明和温暖,在这时候“我”虽然不能清楚地看清父亲的面容,只能看个大致的“轮廓”,但这“轮廓”是父亲留给自己最清晰的形象、最感动的印记,他一直鼓励着勇敢地前行。“轮廓”也是文章行文的线索。

1.倾听妈妈讲述我们过去的事情,和她一起回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关注我们比喻成老艺人打磨描绘精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我们的耐心培育。

3.结构上:过渡,承接上文的感悟,引出下文的劝告;内容上:紧扣文题,呼吁人们抓紧时间与父母交流。

4.事件:“我”游敦煌回来,和母亲交谈,意外得知母亲曾抱着“我”走过安西的往事。感悟:①我们极其在意世人的看法,却忽视、厌烦了母亲;②母亲是最了解我们的人,最想要的真诚就在母亲那里;③趁母亲健在,抓紧时间和母亲沟通交流。 四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