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世纪9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研究述评_郑大华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研究述评_郑大华

来源:爱站旅游
 教学与研究 2007年第12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研究述评

郑大华1,邵 华2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北京100006;21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关键词]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文化转型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角度考察了中国近代史的衍变与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与细化,研究方法的不断演新。本文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关系等方面对此作了系统的回顾与评述。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7)12-0072-0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开始从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角度来考察中国近代史的衍变与发展,并发表了许多成果。考察这些成果,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与细化,研究方法的不断演新。另外作为新的研究视角,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引进已经逐渐摆脱了原来按图索骥的模式,在反思其利与弊的同时更加注重其本土化的应用。有鉴于此,有必要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研究成果作一系统的回顾与评述。

经典社会学家的理论来加以阐述的。如罗玉达就指出,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引起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现象的运动变化。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来看社会变迁范畴,社会变迁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社会变迁是客观

[1]

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张玉法则侧重于社会内部关系的变化,认为所谓社会变迁(so-cialchange),是由一个旧的安定、和谐而整合的社会,转变到一个新的安定、和谐而整合的社会的过程。在他看来,社会变迁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社会有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变迁的原因之一是要维

[2]

持社会的稳定与平衡。

一、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11社会变迁概念的界定。关于社会变迁概

念的界定,多数学者主要是借用马克思以及国外

[收稿日期]2007-09-10

[作者简介]郑大华(1956)),湖南永顺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邵华

(1980)),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

72教学与研究 2007年第12期 近年来,有研究者借用社会转型和近代化这一概念来描述中国近代社会变迁。马敏认为由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撞击而引起的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本质上就是完成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

[3]

的过渡或转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现代化。朱英对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的关系的界定是,在新旧结构交替的过程中,原有的与旧结构相适应的旧体制也会发生变化,逐步为与新结构相适应的新体制所取代。所以,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新旧结构的转换与过渡,新旧体制的更替与交接过程就是社会转型。就每一种社会变迁范型而言,其内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结构和体制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所以,社会转型也就是社会的整体性变迁。

[4](P3)

变迁最主要表现为社会结构的变化,同时社会结构的变革是社会转型和发展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姜涛指出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十分激烈,但从宏观上看在稳定性的同时又表现为一种结构性

的回归。其中最显著的变化,体现为政权、政区和城市结构体系的由一元向二元乃至多元的变动;城乡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组合,其中最能从根本上反映社会变革的是学校教育和近代知识分子的

[7](P553)

形成,乡村变革是土地向地主手中的集中。陈曼娜、陈伯超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是以经济结构的变动为启动点的,经济结构的转型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整个社会转型的性质、趋向

[8]及归宿。

城市与乡村是社会的两极,通过分别研究城市与乡村的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二者之间的不同,可以更细化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脉络。李明伟以近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的变迁为研究视角,跨越了近代社会史和城市史两个专门领域,主要选取沿海城市和地区作为对象,对城市各个阶层状况进行了重点研究。他认为,随着近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人们的职业和谋生手段日趋多样化,城市市民社会开始出现,城市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有的社会阶层发生了变化,新的阶层产生了,社会分化与社会流动普遍加快,城市各个阶层都在向工业化社会相适应的近代社会阶层结构方向转变。他根据职业类型、收入状况、受教育程度以及生产资料所有权等因素,将清末民初城市各类群体划分为官僚阶层、买办阶层、企业家阶层、城市知识阶层、城市中等市民阶层、下层市民阶层、工人阶层、贫民阶层等,并按照阶层构成要素、阶层收入状况、阶层社会生活、阶层社会功能四个方面来进行研究,通过社会流动的研究来了解近代社会变迁

[9]

的程度,厘清社会阶层形成和演变情况。王先明则通过研究5东方杂志6来透视近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以及研究乡村社会变迁的重要性,指出,乡村社会变迁始终是中国历史变迁的主体内容,这不仅因为在区位结构中乡村占据绝对的多数,而且因为乡村的生活模式和文化传统,从更深层次上代表了中国历史的传统。即使对于整个近代史而

21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宏观考察。金耀基指出,中国社会变迁是一个连续性的动态的历史过程,不是简单可以用/传统)))现代0二元对立的模式来解释的。他认为,在中国近代社会变迁过程中,整个社会充满了矛盾和差距,表现为一个巨大的混合物。就宏观而言,可以从经济制度、社会结构、沟通网、符号系统四个面向加以考察。

张玉法认为,19世纪中叶以后的中国社会,由于受内外各项因素的影响,新知识分子和富商渐居社会领导阶层的地位,并存在五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他还考察了都市化发展方面显著的变迁;同时指出这一时期的思想也由传统思想变迁到近代新思想,随着以上各项变迁,传统的聚落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张玉法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考察了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变迁,认为工业化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原动力,工业化的社会需要新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这两类人跃升为工业社会精英分子的一部分,这是社会的第一种变迁;随着工业化而来的是工商阶层的兴起,工商业者及银行家成为工业社会的精英分子,这是社会的第二种变迁;当工商阶层兴起以后,人口集中城市是社会的第三种变迁;当工业化与都市化进行时,家庭制度也发生改变,由大家庭变成小家庭,且孝道也呈式微之势,这是社会的第四种变迁。

[6]

[2]

[5](P65-70)

社会结构状况是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社会

73 教学与研究 2007年第12期 言,近代化或城市化进程,本质上也是乡村社会变

[10]

迁的过程。

[16]

国近代社会变迁中的社会位置及其作用。国内

学术界在绅士阶层研究方面出版了两本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即:贺跃夫的5晚清士绅与近代社会变迁)))兼与日本士族比较6和王先明的5近代绅

[17]

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6。贺著认为近代以来的绅商合流速率加快,绅商群体人数大增,但绅商在整个士绅群体中仍占少数,士绅身份的转变由于国家行为没有发挥经济近代化的杠杆作用,所以与日本士族相比没有起到在社会变迁中资本主义发展的领导作用。王著则从中国绅士社会结构功能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来分析绅士阶层的变迁,主要目标是考察绅士角色与社会各个要素的对应关系所反映出来的身份转变对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及现代化趋势的适应程度。

此外,何晓明分析了社会构成的近代演变,考察了传统的/士农工商0四民在近代社会中的变化,指出近代社会结构演变的特色在于新的独立的阶层、阶级的出现以及社会组织由原来的以血缘、地缘为纽带向业缘、情缘为纽带转变,新兴的

[18]政党、协会的社会组织的出现。许纪霖论述了

31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各个领域。对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各个领域的研究,既包括从横向上

对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婚姻家庭等社会各部门变迁的研究,也包括从纵向上对社会的阶层、群体等变迁的研究。美国学者孔飞力考察了19世纪中叶起出现的各种类型和形式的地方武装,分析了晚清地方军事化在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中的意义,认为中国传统政治结构的稳定在于王朝与地方绅士之间的协调,而19世纪中叶以后地方军事化的后果使得中央政府权力不断缩小和绅士权力不断扩张,形成了咸丰朝以后农村中国的共同特征,其影响直至20世纪前期的中国行政和社会。许纪霖从政治权力的聚散角度来考察中国近代社会中的政治权力的变迁,分别分析了清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政治权力的分散与集中,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有一个权力与资源分散的小过渡,才实现了现代化的启动,最后建立了现代

[12]

中央政权。于建嵘以衡山县为个案分析了清末[11]

民初国家对地方政权的控制以及地方权力的演变,认为由于县政乡治体制能满足王朝对农村经济资源的索取,所以清末国家行政权力下限是县,官治和自治的边界相对清晰。民国期间,地方政制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行政权力从县级下沉到乡镇级,乡镇从地方自治单位成为了国家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国家对农村社会的控制,以获取城市政治统治和实现现代化所需要的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邓河对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中的宗族组织的演变作了分析,认为近代的社会变迁削弱了宗族的部分功能,也改变了宗族组织赖以生存的若干外部条件,同时屡次战乱和革命运动的冲击,也造成了宗族组织渐衰的趋[14]势。岳庆平则从太平天国时期、戊戌维新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和五四运动时期四个时期分别论述了近代婚姻家庭的变迁。

在对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中群体和阶层的研究中,绅士阶层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美国学者张仲礼在考察绅士这一中国独特的社会阶层时,通过对大量题名录的统计,阐述了绅士阶层在中

[15][13]

在近代社会变迁中传统的精英集团士绅阶层与官僚阶层的衰落,以及新的三大精英集团)))军人阶层、工商阶层、知识阶层)))的形成,并认为中国社会中人数最多、潜在社会能量最大的农民阶层是作为精英集团所活跃的历史背后的巨大幕景

[19]

而存在的。金普森、易继苍则分析了买办群体在中国近代社会阶层变迁中的历史作用,认为买办在中国早期经济现代化进程中,最先投资近代新式企业,买办对传统工商行会的改造使广大农村融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以及他们对封建官员的影响,促使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各阶层明显地资产阶级化。

[20]

41中国近代区域社会变迁研究。中国是一个区域跨度极广的国家,在近代社会变迁中,每个不同的区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色,如美国学者彭慕兰以黄运区域为研究核心,即以黄河和大运河两条水道为纽带交汇形成的独特的政治、经济环境区域(包括山东西部,直隶和河南部分地区),考察了从1853年至1937年这一时期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侵略、新的条约口岸以及铁路形成的

74教学与研究 2007年第12期 经济网络对旧有运河经济网络的蚕食,分析了水利控制权的下移,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国家与地方精英对下层乡村控制权的争夺,阐述了近代华北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此外,黄宗智研究近代华北小农经济变迁所提出的/过密化0分析,杜赞奇研究近代华北农村权力结构变迁所提出的/权力的文化网络0及乡村基层政权/内卷化0理论都对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就国内学术界对区域社会变迁的研究而言,其中比较集中的有对华北区域社会变迁的研究,如乔志强主编的5近代华北区域社会变迁6,以及2002年5月在福建召开的首届中国东南社会变迁与现代化(1842)2002)国际学术研讨会。另外,上海、广东以及长江流域等地区域社会变迁的研究也有不少成果。

[21]

和文化结构性的变化,是指由一种文化形态转变为另一种文化形态的变化,它不仅表现为文化的诸因素如哲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和文学艺术的变化,而且表现为文化的深层结构的变化。文

化变迁一般都有从渐变到突变的过程,而从一种文化形态变换为另一种文化形态,也要经历一个由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过程。中国近代文化转型就是突变的文化变迁。

关于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特点,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龚书铎将其归结为五点:一是近代经济的多种成分和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近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区域性;二是近代文化发展变化始终同政治变革、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密切相结合,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三是近代文化是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互相冲突和会通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四是科学和民主是近代文化的核心;五是近代文化既丰富多彩,又肤浅粗糙,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张允熠、张瑞涛认为中国近代主流文化的转型根源于社会转型、社会实践的需要,它滥觞于明清之际,主要呈现出四大特征:一是中国近代主流文化的转型是在学术蜕变、儒学瓦解的过程中逐渐发生的;二是中国近代主流文化转型是在中西文化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曲折进行的;三是中国近代主流文化转型是在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的历史和时代主题下完成的;四是中国近代主流文化的转型并没有中止传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主流文化完成了两千年最伟大的一次转型,但这种转换不仅没有中断传统,传统仍在不断发生作用。在汪林茂看来,晚清的近代文化转型至少有四条主线:一是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二是价值观念变迁的过程;三是知识系统更新的过程;四是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的过程。其特点有:一是中国文化也曾经循着正常的前进道路和文化发展规律,一步一步地从中世纪向近代走近,只是走的速度太慢;二是所谓的中国近代文化运动不是内发性的,因为直到晚清近代文化运动开展之时,文化主体也没有达到近代文化自觉的程度,但另一方面,因文化落后所导致的民族生存危机,又逼迫着中国人将文化步步推向前进;三是中国近代文化运

[27]

[22](P4)

[26](P46)

二、关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

11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界定及其特点。龚书铎认为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是由社会的构成因素发生的变化导致近代文化结构的多方面的复杂的变化。李良玉认为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

是指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转型,亦即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组织形态、思想内容、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是实现中国的近代化。对于文化是否转型或转型的程度如何,张磊提出了四个评判标准:一是某种文化类型建立的经济政治基础是否有了实质性的变化;二是在社会生活中是否有新质文化要素的出现;三是新型文化是否得到国家政权的认可和支持;四是大众文化是否转

[24]变。张应强认为,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从过程上

[23]

[22](P48-49)

看主要表现为文化重构,文化重构首先面对的是西方近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两种异质文化的存在。因此,文化重构的基本前提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估计和对近代西方文化的认识,其核心内容则是对西方近代文化的选择。也有学者认为文化转型也就是文化变迁,如王继平就把文化变迁分为渐变和突变两种,渐变是一种缓慢的变化过程,是文化特质、文化因素的变化;突变即一种非常态的急剧变化,指整个文化风格、文化模式

[25]

75 教学与研究 2007年第12期 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出自政治功利的文化选择;四是中国近代文化运动始终把关注并紧跟政治潮流

[28](P20-25)

摆在首位,很少考虑文化主体的需要。

大致划分为两个小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0结束,是中国文化的曲折转型期;改革开放以后是中国文化的加速和全面转型期。汪林茂指出,晚清是近代文化初步成型并且初具规模和形态、构建比较完整的体系的时期。在这个意义上当今的现代文化大厦,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晚清的文化运动,几乎浓缩了数百年西方文化史的内容,浮光掠影般地走过了西方数百年文化史的历程。晚清的近代文化转型至少有四条主线:一是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二是价值观念变迁的过程;三是知识系统更新的过程;四是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的

[28](P16-19)

过程。[24]

21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龚书铎指出,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具体内容是指文化构成的变化(由单一的封建文化转变为包括有封建文化、西方文化、民主主义文化、无产阶级文化的新文化),文化内在结构的变化(指文化本体发生的变化,包括民权、平等思想观念的传播),文化部门结构的变化(包括原有的学科内容、体系的变革,新领域、新学科的兴起和发

[22](P48-51)

展)。李良玉认为近代中国文化转型应包括五个方面内容:一是政治制度的转变,即以民主化的近代法治国家取代传统的封建王朝体制;二是经济形态的转变,即以开放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市场经济取代传统的封闭的自然经济;三传统观念的转变,即人与人之间以社会契约型的权利义务观念取代传统的伦理化的道德观念;四是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五是传统语言文字的转变。他并进一步对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缺失进行了归纳:一是近代化的议会民主制国家制度从来没有确立起来;二是健全的商品经济统一市场始终没有建立起来;三是作为近代民主与法治社会重要政治基础的新型社会价值系统始终没有建立起来。杨宪邦认为中国文化结构由基层经中层到上层,即由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经社会制度,到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这五个层面全面

[29]发生空前未有的变化。[23]

31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各个方面。知识分子思想转型是文化转型的中心问题,李涛以晚清民国教育家群体为例考察了近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转型,认为中国教育近代化是在中与西、新与旧的氛围中展开的,在教育科学及思潮的传播变迁过程中,近代教育家充当了自身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转化者及西方教育思潮的传播者的双重角色。苏全有强调,知识分子的开放观念在鸦片战争以后即已出现,由文化优越感而自卑感并进而反戈一击,由夷务而西学、新学并进而顶礼膜拜,这一流变过程充分反映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方面的思想转型。王韵秋认为,五四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将思想启蒙与反帝反封建相结合,将农民与农村问题作为实现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政治命题提出来,这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完成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王先明考察了西学在近代文化转型中的作用,认为西学的冲击,一方面激活了传统中学的文化因素,使之与时代的变动相结合,形成互动,追随时代进步的风向;另一方面,西方文化本身的科学和民主因素也逐步纳入中国传统文化之内,构

[33](P198)

成了晚清社会文化由旧趋新的基质。祝天

[32]

[31]

[30]

张磊从文化转型内容上分析认为,中国近代

文化是从传统的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转型。从近代至今,中国文化的转型过程大体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这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是中国文化缓慢转型期。在文化领域中,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在摄取中西文化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近代新学体系,并在社会上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这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开端,由此拉开了中国文化转型的序幕。第二阶段是1949年至今,是中国文化的曲折和加速转型期。这其中可

智、黄汝娟考察了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的关系,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政治文化演进的重要界标,完整意义上的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文化出现于甲午战后。甲午战争推动了中国政治心态的转换,加速了中国政治价值观的革新,促成了

76教学与研究 2007年第12期 [34]

知识精英政治人格的激变。张军、岑大利分析

的超前性和独立性。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历程是和中国近代经济、政治的变化以及中国人

[37]

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水平密切联系的。

了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中维新思想家对国民性改造的思想,指出,他们一方面借助于传统儒学中的圣贤人格而重塑符合新时代之要求的理想人格,一方面又不遗余力地主张塑造新民,形成了文化转

[35]

型时期独特的人学思想。郝雨从分析五四时期

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变迁的本质就是文化转

型。李良玉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最深刻、最剧烈、最全面的社会变动,它体现在政治制度的更替、经济结构的转换、意识形态的更新、文化格局的重组和社会生活的演变等各个方面。因此,中国近代百年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

[23]的变迁,本质上具有文化转型的性质。武云认

新文化的发生和传播来阐释中国近代文化转型,认为,中国以封建性为核心和主体的传统文化精

神,到19世纪已不可避免地面临整体性危机,尤其是受到世界性的现代文化精神的全面挑战,因而中国文化各领域、各层面的话语构造及符号系统也都从根本上发生着动摇、断裂、崩溃、重组和转型等。一时代、一性质或一类型的文化精神必须要有与之相应的话语构造与符号系统来加以承载、传达和体现。

[36](P6)

为,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目标是实现中国的近代

化,是指全部社会生活的变革,这是一种质变过程。它不仅意味着社会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的转化,也包含着其他社会层面诸如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组织方式、生活方式的转换。同时,这又是一

[38]

个持续、渐进的社会变迁和调整过程。

三、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与文化转型的关系

学术界对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一般都是依据毛泽东的/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0这一论述加以阐

发的。一种观点认为文化转型本身就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社会变迁决定了文化转型。龚书铎指出,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是近代文化抉择的出发点。文化和社会现实分不开,它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因此,建构什么样的文化是由社会现实来抉择的,而文化也必须关心社会现实,发挥它的功能。如果文化疏离了社会现实或者阻碍了社会现实的发展,则它将被社会现实所冷淡或抛弃。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是独立、民主、富强,相应的近代文化也是围绕这个主题来建构的。

[22](P2)

四、总体评价与未来展望

从上述的回顾来看,学术界对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研究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取得的成果却相当不少。当然,我们回顾以往研究

成果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以后的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研究。在笔者看来,今后的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研究,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和拓展:

第一,要加强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理论前提的梳理。从以上的综述来看,国内研究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尚有所欠缺。必要的理论前提是正确的研究方向的基础,对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这样一个大课题与新兴课题来讲尤为重要。许多研究者只是借用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这样一个概念,而缺少对概念内涵的界定。对于国内近代史研究者来说,大多数是借用国外社会学和文化学的理论来阐述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问题,这样就更需要进行必要的理论的筛选与本土转化,不能生搬硬套,按图索骥。

第二,要加强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之互动关系的研究,这也应当是今后这一研究领域内的重要方向。就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分别

王继平认为文化形成与变迁的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又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社会制度环境和既往或相异的文化环境。他认为文化生态环境对文化的形成和变

[26](P47)

迁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刘莹认为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整体性变革,包括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的变迁。此外,文化变迁具有高于政治、经济结构变迁

77 教学与研究 2007年第12期 研究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较多,而将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放在一起进行研究的较少,研究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之互动关系的就更少。实际上,我们在考察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时就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常复杂的互动关系。对于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之互动关系的阐释既要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又不能单纯地局限于此,单一的社会决定论或文化决定论都不能说明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纷繁复杂的历史状况。

第三,要加强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之过程的研究。现有的成果,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之结果的较多,而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之过程的较少;静态研究的较多,而动态研究的较少。其实,无论是社会变迁,还是文化转型,都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时期的连续性的不断变迁与转型的过程。总的来看,开始时变迁与转型的速率较慢,越到后来其速率越快,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应该将这一长时期的连续性的不断变迁与转型的过程描述出来。

第四,要加强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之综合的研究。现有的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研究成果其重点大都放在了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各个部门与领域,而对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综合性研究则较为缺乏,实际上社会与文化都可以看成是一有机的整体,单一部门、结构、阶层和领域的变迁或转型的研究并不能反映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全貌。我们在对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时,尤其要注意单一部门、结构、阶层和领域的变迁或转型在整个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中之地位以及相互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罗玉达1现代化大潮与社会变迁[J]1贵州大

学学报,2004,(2)1

[2] 张玉法1近代中国社会变迁(1860)1916)

[J]1社会科学战线,2003,(1)1

[3] 马敏1有关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几点思考

[J]1天津社会科学,1997,(4)1

[4] 朱英1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M]1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5] 金耀基1从传统到现代[M]1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19991

[6] 张玉法1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变迁

(1900)1949)[J]1史学月刊,2006,(3)1[7] 姜涛1中国近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几个问题

[A]1严昌洪编1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8] 陈曼娜,陈伯超1论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转

型)))以经济结构为透视点[J]1河南大学学报,1996,(4)1

[9] 李明伟1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

(1897)1927)[M]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

[10] 王先明1从5东方杂志6看近代乡村社会变

迁)))近代中国乡村史研究的视角及其他[J]1史学月刊,2004,(12)1

[11] 孔飞力1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M]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

[12] 许纪霖1近代中国政治变迁中的权力聚散

[J]1社会科学研究,1993,(4)1

[13] 于建嵘1近代中国地方权力结构的变迁)))

对衡山县地方政治制度史的解释[J]1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4)1

[14] 邓河1论近代宗族组织的残留与演变[J]1山

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2)1

[15] 岳庆平1中国近代婚姻家庭的变迁[J]1文史

知识,1994,(4)1

[16] 张仲礼1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

社会作用的研究[M]1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1

[17] 贺跃夫1晚清士绅与近代社会变迁)))兼与

日本士族比较[M]1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王先明1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M]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1

[18] 何晓明1近代中国社会构成简论[J]1历史教

学,1994,(5)1

[19] 许纪霖1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社会群体

[J]1社会科学研究,1992,(3)1

[20] 金普森,易继苍1买办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

的变迁[J]1浙江大学学报,2002,(3)1

78教学与研究 2007年第12期 [21] 彭慕兰1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

和经济(1853)1937)[M]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

[22] 龚书铎1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中国近代

文化研究[M]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23] 李良玉1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与历史变迁

[J]1江苏社会科学,1993,(4)1

[24] 张磊1文化转型的评判标准探析[J]1西北农

林科技大学学报,2003,(2)1

[25] 张应强1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与留学教育[J]1

厦门大学学报,1996,(1)1

[26] 王继平1中国近代文化导论[M]1长沙:湖南

人民出版社,20031

[27] 张允熠,张瑞涛1论中国近代主流文化转型

的几个特征[J]1安徽史学,2003,(1)1

[28] 汪林茂1晚清文化史[M]1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51

[29] 杨宪邦1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向近代化转型

[J]1中华文化论坛,1996,(3)1

[30] 李涛1论近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转型)))以晚

清民国教育家群体为例[J]1辽宁师范大学学

报,2003,(4)1

[31] 苏全有1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问题研

究[J]1河北大学学报,2004,(1)1

[32] 王韵秋1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型对早

期现代化的影响[J]1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4)1

[33] 王先明1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续论[M]1天

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1

[34] 祝天智,黄汝娟1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政治

文化的转型[J]1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2,(2)1

[35] 张军,岑大利1塑/圣贤0与养/新人0:中国近

代文化转型中的人学思想[J]1长江论坛,2006,(5)1

[36] 郝雨1中国现代文化的发生与传播)))关于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播学研究[M]1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1

[37] 刘莹1浅议近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J]1湖

北社会科学,1995,(4)1

[38] 武云1注意从文化形态上研究中国社会[J]1

福建论坛,2002,(1)1

AReviewofResearchesonSocialTransitionandCultural

TransformationinModernChinasincethe1990s

ZHENGDa-hua1,SHAOHua2

(11ResearchInstituteofContemporaryHistory,China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006,China;

21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1,China)

[Keywords] contemporaryChina;socialtransition;culturaltransformation

[Abstract] Sincethe1990sscholarshaveexaminedthetransitionanddevelopmentofcontempo-raryChinafromtheperspectivesofsocialtransitionandculturaltransformation1Muchhasbeenachievedfromthesestudies1FindingsofthesestudiesshowthatresearchontheChinesecontem-poraryhistoryhasbecomeexpandedanddetailed,andthemethodsofresearchhavebeenim-proved1Thispapermeanstoofferasystematicretrospectionandreviewofexistingliteratureonthesocialtransition,culturaltransformation,relationbetweensocialtransitionandculturaltrans-mutationincontemporaryChina1

[责任编辑 李文苓]

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