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附参考答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附参考答案)

来源:爱站旅游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附参考答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琢磨zhuó 譬如pì 小心翼翼yì 咄咄逼人duó ....B.狭隘ài 绽开zàn 参差不齐cī 花团锦簇....cù C.热忱满qìn 气喘吁吁xū 人迹罕至hǎn .chén 浸...D.硬朗yìng 抚弄fǔ 拈轻怕重niān 刚直不阿ē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卖弄 澄清 凄冷 呼朋引伴 B.干涩 贮蓄 哄托 一年之计 C.倾诉 蓑衣 郎润 花枝召展 D.骄媚 诱惑 悠远 迫不急待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第54届世乒赛男子团体决赛中,半决赛淘汰了瑞典队的中国队卷土重来,成....功卫冕。

B.在这片劫后重生的土地上,人人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满怀信心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

C.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的纽带作用,可以让历史背景不同的亚欧各国息息相通,....共同繁荣。

D.《经典咏流传》以崭新的形式推介古典诗词,对弘扬传统文化具有不容置疑....的作用。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冯小刚导演电影《芳华》,上映以来深受观众好评,该片用纯粹、美丽、残醋的方式告诉人们青春年华十分宝贵。

B.隐形战机歼20入列,首艘国产航母海试成功,不仅让中国人民倍感振奋和自豪,还让世界瞩目和惊艳。

1 / 9

C.“牵妈妈的手”大型网络活动,引发超过15亿人次以上关注,是今年春节最暖心的活动之一。

D.就中国军机飞入韩国所谓的“航空识别区”一事,韩方无理要求中方要防止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5、下列句子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的噪音像铜钟一样洪亮,简直十里以外都能听见。 B.鸟儿在清泉旁边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着泉水的絮语。

C.他打乒乓球的动作真灵活,像一只顽皮的小猫,在球台前上窜下跳。 D.没有崇高理想,没有科学知识,没有奉献精神,就不可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6、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正确的顺序是( )

生命,需要珍藏。珍藏一句劝告, ;珍藏一份付出, ;珍藏一回教训, ;珍藏一次挫折, 。

①人会变得睿智 ②人会变得无私 ③人会变得谦和 ④人会变得奋进

A.④②①③ B.③②①④ C.④①③② D.②④①③ 7、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论语》中强调“志”的重要性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中表明自己鄙弃不义的富贵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默写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全诗。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

2 / 9

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季札①之初使,北过徐君②。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③,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④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

(注)①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②徐君:徐国国君。③上国:古指中原发达国家。④冢:坟墓。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元方/时年七岁 C.季札/心知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陈太丘与友期行 ⑵元方入门不顾 ⑶为使上国 ⑷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过中不至 ②还至徐 ..

B.①太丘舍去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C.①于是乃解其宝剑 ②去后乃至 ..D.①徐君好季札剑 ②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 ..

⑵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

5.陈太丘与友期和季札挂剑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________的传统美德;(甲)文中的元方是一个__________的孩子。

B.待君久/不至 D.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母爱像棉花盛开

徐学平

3 / 9

①听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有人说母爱温馨如康乃馨,有人说母爱圣洁如鲁冰花…然而,我那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母亲却从来没见过这些娇贵的花儿。我也一直在寻找,寻找一朵属于母亲的花。

②母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她用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养育着自己的三个儿女。小时候,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母亲却总能让我们时常成为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或是一本有趣的小人书,或是一根美味的冰棍儿……而母亲,她对自己却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

③记得,我在一篇小学作文里曾经这样描述过母亲--“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她很普通,普通得就像田野里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花。”那是我第一次把母亲比作花儿,尽管那个懵懂的比喻一度成了村民的笑谈,但母亲那淳朴的形象却永远烙在了我心中。

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母亲的了解也不断地增多。我曾经见到过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两根乌亮亮的麻花辫,原来母亲也是很美的。然而不幸的是,她婚后不久父亲的身体就一直不好,母亲便不得不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⑤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家务、农活、牲口、孩子…母亲总有忙不完的事,再也无暇去照一下镜子梳理一下自己秀美的长发了。在我心中,我觉得母亲有时好像命运多舛的苦菜花,有时却像挺拔坚强的向日葵。然而,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

⑥直到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刚找到工作的我便迫不及待地赶回家,因为我想早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那天,见到母亲时,她正在棉花地里摘棉花。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神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⑦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她高兴地说:“快,帮妈把地里的棉花摘了,明天就送去收购站,说不定还能给你换套象样点儿的西装呢!”望着母亲因长年累月的辛劳而过早苍老的身影,蓦然间,我觉得她仿佛也成了一株随风摇曳的棉花。

⑧棉花的一生共有两次“花”开:花龄期的棉花开出的花朵很美,白的纯洁,粉的淡雅,但是为了孕育棉花,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颜;产棉期棉花会把

4 / 9

自己所有的养分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给棉桃,于是叶蔫了,枝枯了,洁白的棉花终于盛开了,而这一次,她枯槁的却是自己全部啊!

⑨棉花,可谓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乡间植物了,但那不正是我苦苦寻觅的母亲花么?母爱像棉花盛开,她穷其毕生的精力只为换取最终无私的绽放,吐出棉,纺成纱,拧成慈母手中线,织成游子身上衣。

(选自2019年5月《贺州日报》)

1.请简要分析文章以“母爱像棉花盛开”为标题的妙处。 2.请结合全文,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②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

3.第⑤段中“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你认为到底缺了些什么呢?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5.文章开头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你觉得你的母亲是一朵什么花?请联系实际说明理由。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节选)

臧克家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

5 / 9

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第①②段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开头有什么作用?

2.作者选取了哪些事例来表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请分点概括。 3.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的含义?

4.根据选文内容,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1.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引出下文,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进行鲜明的对比,表现出闻一多先生的优秀品质。

2.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研究楚辞,《校补》赫然而出;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等进行研究,汇集成为《古典新义》。 3.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们的民族比喻成一个病人,闻一多先生要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方法,体现出他心怀家国天下的崇高品质。

4.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具有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和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的学者。

四、写作题(40分)

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要求说真话,抒真情。 题目一:我的老师

6 / 9

题目二:那一次,我真______(补充一个表达情感的词语,例如:快乐、开心、感动、后悔、失落等)

7 / 9

参考答案:

一 D A A A C B

(1)落花时节又逢君(2)遥怜故乡菊(3)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5)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二 1.B

2.(1)约定。(2)回头看。(3)出使。(4)离开。 3.C

4.(1)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拉元方。(2)我当初心里已经答应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初衷呢!”

5. 诚实守信(信守承诺); 明礼知义、聪明机智、直爽率真、落落大方、方正等。意思对即可 三

【答案】1.①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爱”比作“棉花盛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揭示母爱无私的主旨,棉花为了孕育棉桃,给棉桃提供养分,枯福了自己。

2.①这句话是景物(环境)描写,层层烘托,营造了一种萧瑟悲凉的氛围,烘托了母亲坚韧的性格和苍老的形象,为下文盛赞母爱做铺垫。②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母亲得知“我”找到工作后内心的激动和欣慰之情。 3.缺少了像母亲那样为子女无私奉献的品格。

4.①吃苦耐劳,从“母亲不分登夜操劳着。……总有忙不完的事”可以看出。②

8 / 9

节俭淳朴,从“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可以看出。(③)抵拔坚强,父亲身体不好,母亲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④无私奉献,母亲对自己节俭到了几乎背刻的程度,把毕生的精力无私奉献给子女。

5.我觉得我的母亲像向日葵,向日葵总是向着太阳的方向转动,而我的母亲也总是围着我们这个家转。(表述完整,言之成理,要写出人与花相似之处) 四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