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基层网点运营风险防范实效
□ 林 茹
摘要:随着银行网点转型的不断深入,一线柜面人员频繁流动,基层网点的运营风险及其防范措施亟须引起充分关注。本文对银行基层网点运营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营业网点运营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如何提高基层网点运营风险管理能力的应对策略。基层网点运营风险主要是银行人员在业务受理过程中对相关业务不熟练、操作不合规,内控缺陷或相关制度执行不到位,系统不完善、外部欺诈、内部人员作案等原因对银行或客户资金财产造成损失的风险。业务运营风险分散于业务运行流程的各个环节,点多面广,目前商业银行对运营风险管理主要有识别、监管、控制、整改等环节,通过对这些环节的完善,以提高基层网点运营风险管理能力。
一、商业银行运营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客户识别不到位产生的外部欺诈行为风险。外部欺诈风险是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类别之一,也是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和风险防控的重点领域。近几年来,不法分子利用各种手段实施金融诈骗、手法不断翻新,以近期排查发现的以洗钱为目的开立的空壳公司为例,此类账户的共同特征:大多为新注册企业,开户所需资料齐全,营业执照及开户信息在工商系统均真实存在且可查询,法定代表人亲自到网点办理开户手续,开户意愿真实;不同公司名称、开户时间、注册地址、经营范围相同或相似,无正常营业迹象;交易对手全部是近期新开对公或个人账户,一人同时担任多家公司法定代表人或多人交替担任多家公司法定代表人、监事或股东;每个账户交易都是新发生,账户分散转入集中转出特征明显,收款累计到一定金额,便集中转出;每个账户会以公益捐款为幌子进行小额测试,发生明细附言栏中含有“捐款”字样,金额从一分钱到几元钱不等。不法分子利用银行考核对公结算账户开户数量可能放松审核的心理,开立账户后从事洗钱活动,银行可能面临洗钱风险和监管处罚风险。
(二)内部履职不到位产生的风险。网点转型以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现代金融2020年第1期 总第443期
来,人员内外之间变动频繁,柜面新员工占比较高,营运人员在转型过程中面临多方面压力,现存柜员岗位人员年龄结构不够合理、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对岗位风险防范意识比较淡薄,制度执行不能完全到位。转型模式下,基础网点基本上只留两个高柜柜员,分别处理对公及个人储蓄业务,当网点存在人员休假或者病事假等情况时,只能通过将大堂经理或者超柜引导员调整至柜面临时代班,而此类人员不经常处理柜面业务,业务处理效率低下且差错频发,容易造成风险隐患;新业务新规定学习不到位也同样会导致柜面差错发生,例如:按照新的操作要求,对公单位办理对账信息变更时,客户经理需要进行尽调,并将相关资料交柜员作交易附件。柜面人员应根据系统留存的法定代表人或单位负责人联系方式进行电话核实,核实情况记录在要素表“银行填写栏”,从支行对此类业务操作情况开展的专项监管检查来看,部分经办人员业务学习不到位,仍旧习惯性按照以前的操作流程直接办理,未按规定流程办理业务,容易引发虚假对账风险。
(三)业务流程不规范产生的风险。除了操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或学习不到位造成柜面差错外,未按业务操作流程办理业务也会造成运营风险。从对网点的监管情况来看,柜面常出现的差错:业务结束后未让客户签字或者签非本人的名字;客户存现金在没有签字确认之前就将客户现金收入柜员抽屉;办理业务过程中穿插做其他人的业务造成串户;个人开户、汇款、挂失等需要按反洗钱要求核查身份证件的未按要求核查身份证或核查不符合规定情况都会形成柜面差错风险,造成风险事件。
(四)设备使用不到位或存在缺陷产生的风险。新超柜的使用让业务办理更智能化,新增了多票面混存、大额预约取款、存单开销户、定期一本通
52
子账户开销、协议存款、转账支票、大额存单、理财签约风险评估等新功能,使柜台复杂业务向设备转移,这也对大堂人员业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客户经理在大堂代班期间,经常出现因设备使用不到位导致业务失败引发客户投诉,如:在智能超柜上办理定期一本通子账户销户转开户,在现金销户环节结束后如果没有及时放置定期一本通进行打印,就会导致系统异常,该笔交易成功但是销户现金挂账,需要上报上级行对挂账进行处理,客户无法继续办理转账开户业务,极易产生客户矛盾,引发声誉风险。
二、提高基层网点运营风险防范能力的思考(一)落实部门职责,找准各自定位。从支行层面来说,客户部门与运营部门更多时候站在各自角度考虑问题,未能有效形成合力,实现业务经营和风险防控的“互助双赢”。以对公开户为例:客户部门对营销的对公单位应该做到实质性的审查,严格开户尽调环节的审核把关,客户经理须扎实完成尽调工作,真正做到“了解你的客户”,对存在明显瑕疵、疑点账户应拒绝开户;对于账户续存期间发现异常的账户,客户经理应启动再次实地尽调手续,核实账户的真实经营地址、范围,分析资金流向的合理性等。运营部门主要负责流程上的操作,加强资料审核,对于资料不齐、超有效期、防伪特征缺失、手续不全等情况应拒绝开户。如果都能够各自履职,对公异常开户问题将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控制。
(二)加强培训学习,突出新业务整合。银行的柜面业务操作制度更新较快,上级行下发的新规范、新要求往往通过邮件、微信等形式传达,网点内勤行长如果没有及时关注手机信息或者漏看邮件,经常会出现上级行已经开始执行新要求,网点仍然按照旧的制度操作,容易造成差错。建议从上级行开始通过将碎片化的业务进行整合,通过类似“学习强国”这种模式在APP上进行发布,网点员工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登录学习,并进行测试,网点内勤行长隔日通过晨会或夕会组织问答,帮助柜员更好地巩固业务学习。
(三)定期轮岗,培养业务多面手。网点转型后,多名内勤人员充实到营销队伍,释放了高柜柜员,精
基层聚焦
简了后台人员,针对内勤人员少、变动频繁的特点,应合理安排劳动组合,组织员工进行轮岗学习,超柜引导员作为内勤行长的B岗人员,大堂经理作为柜面经理的B岗人员,明确人员休假、调离后的代班人员,使他们的业务更全面,同时也培养了各岗位的后备力量,更利于网点岗位工作的调配安排。
(四)加强现场管理,加大基层监管力度。柜面员工在办理业务过程中,部分高风险业务需要内勤行长审核,内勤行长不能流于形式,要按规定对重点业务进行审批,对于按规定需要监督柜员全流程的业务,要执行到位,等业务流程结束后再离开。同时还应具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事,在柜面与大厅第一时间发现风险隐患,化解各类风险。大堂经理与客户经理要善于识别异常客户,做好内外联动,及时提示柜面人员防控可疑客户、账户、资金交易。在客户信息保密的前提下,对发现的异常紧急情况及时通知上级行,由上级行通知其他网点进行协防。支行的监管经理,负责包片网点的业务辅导和日常业务监管,不能只停留在核销预警、回复邮件等事务性工作中,需要将工作重心下沉网点,通过蹲点发现柜面员工业务操作问题、通过专项检查发现一类业务各网点的执行差异及新制度落实情况;通过监控录像回放监督柜员前期问题整改情况、有无屡查屡犯问题等,不断强化监管督促、监管辅导,真正树立监管权威,降低柜面风险。
银行运营工作最终发展的目标是通过流程化链条、系统化工具控制运营风险,降本增效。随着基层网点转型工作的不断推进,只有统筹好外部营销和内部运营同向和谐发展,正确防控风险,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优质的服务和产品,才能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万亚红.浅析商业银行如何有效防控运营风险[J].现代金融,2018(03).
[2]毛海英.论商业银行如何有效防控运营风险[J].现代营销,2019(05).
[3]王文选.基层商业银行网点运营风险及应对策略[J].金融科技时代,2018(04).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南京秦淮支行)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现代金融2020年第1期 总第443期
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