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群
【摘 要】This article takes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the area of western Hunan projec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the current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in the area of western Hunan resources file. The paper thinks that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in the area of western Hunan, has the features of fitness, fun and easy to learn, mas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unctions of fitness, entertainment, culture and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area of western Hunan, the study puts forward the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strategies.% 文章以湘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对当前湘西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进行整理。研究结果认为:湘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健身性、趣味性、群众性以及简便易学等特性,具有健身、娱乐、文化教育等功能,文章根据湘西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期刊名称】《搏击·武术科学》 【年(卷),期】2012(000)011 【总页数】3页(P104-105,119) 【关键词】湘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 【作 者】吴文群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湖南 吉首 416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85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中华历史上一个或多个民族内流传或继承的体育活动的总称,主要是指我国各民族传统的祛病、健身、习武和娱乐活动项目。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体育的,二是民族的,三是传统的。现今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正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正日益被边缘化,有的甚至处于遗忘或消亡状态。随着全球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我国也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已迫在眉睫。
湘西历史悠久,地处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接壤,素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辖吉首市及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顺、龙山七县。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湘西各族人们不断交往融合,休戚与共,和睦共处,共同开发湘西这片热土,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具有民族特点的历史和文化,其中也包括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1 湘西现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理与归类
湘西各民族长期以来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共有人口283万,3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中世居人口比较多的有6个,即土家、苗、侗、瑶、白、回,世居主体民族土家族占41.5%、苗族占33.1%。因工作调动、婚姻家庭关系而迁入的少数民族有20多个。通过文献和实地调查对湘西现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整理与分类,具体列表见表1:
2 湘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性
通过对湘西地区少数民族体育资源背景情况的了解,以及项目的整理与归类划分,
综合已有的材料,对湘西地区少数民族体育资源独有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发现湘西地区少数民族体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2.1 丰富性
湘西地区少数民族体育资源种类繁多、项目资源丰厚,各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湘西地区常住少数民族主要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但其拥有的民族民间体育内容却相当丰富,每个民族都有几种乃至数十种民族体育活动项目。 2.2 传统性
湘西地区少数民族体育资源分布于市、县各地,具有特色鲜明的民族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是传统的延续,如打鼓、打陀螺、舞龙、播公等,除为比赛而制定的详尽规则外,在比赛方式上保留了传统的特色(包括器材)。虽然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会经过种种变革,但它始终保留着传统的特色。 2.3 民族区域性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一种具有较强民族性的体育运动形式。它不同于现代竞技体育,是我国少数民族独有的体育运动形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其活动形式和活动规则上,都因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特点的影响而形成运动技术动作上不同的风格,它为某一民族或某一些民族所有,而非各民族的。同一民族,不同区域起风格特点不一样。 2.4 群众性
湘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于日常的生活、生产活动,流传于民间,很多都是人们见过、甚至亲自参与过的项目。古朴粗犷,独具特色,深受人民的喜爱。 3 湘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价值分析 3.1 健身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是以强身健体为宗旨,所有的项目都是围绕如何提高人体身心健康这
一核心,与西方体育相比,在强身健体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它要求人们直接参与运动,在娱悦身心的同时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并在在“消耗一恢复一超量一恢复”周而复始的循环中,促进人体机能不断提高。
表1 湘西地区现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整理与分类民族土家族苗族瑶族白族侗族回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摔跤、扁担劲、斗角、搭撑腰、耍砣、石锁、石担、肉连响、跳红灯、打飞棒、划龙舟、秋千、踢毽、撒尔嗬、板凳龙、花棍、骑竹马、踩脚马、抢贡鸡、抱磨盘赛跑、抵扛、拉头巾、踏木桩、潜水游泳、漂滩、滚坛子、滚环、捡子、摇旱船、舞草把龙、茅古斯、地龙、脚踩独龙穿急流、攀藤、撑杆跳远、拔地功、倒挂金钩、玩抱姑、高脚马、跳马儿、抱蛋、武术等射箭、射弩、摔跤、脚踢架、扭扁担、拉鼓、穿花衣裙赛跑、穿针赛跑、跳芦笙、踢毛菌、舞吉保、芦笙拳、划龙舟、舞龙、磨秋、八人秋、斗牛、爬坡杆、板凳龙、跳鼓、打毛毽、打花棍、爬花杆、上刀梯、掷鸡毛球、猴儿鼓、接龙舞、舞狮、跳狮子、打泥脚、打禾鸡、布球、打草蛇、织麻赛跑、踢枕头、芦笙刀、布球、金钱棍、武术等射箭、打粉枪、对顶木杠、独木桥、人龙、打猎操、打长鼓、打陀螺、游泳、踩独木划水、打木球、鸡毛球、掷石戏、打泥砣、抛花包、点冲天炮、推竹杠、射弩、射击、播公、挪及经、武术等摔跤、抵肩、跳花盆、秋千、跳山羊、划龙舟、斗鸡、仗鼓、登山、耍火龙、打陀螺、跳伟登、跳火把、人拉人拔河、老虎跳、跳花棚、霸工鞭等哆毽、斗鸟、滚烂泥、抢花炮、斗牛、舞龙头、龙舟、摔跤、侗棋、潜水摸鱼、投火把、打泥巴仗、抬人、多能达、踩石轮、草球、骑木马、耍春牛、踩芦笙、武术等掼牛、打木球、武术、堆人山、排打功、摔跤、皮条、杠子、石担、耍中幡、爬山城、赶木球、滚灯、扔石锁、拔河、对棍、花式跳绳、顺风扯旗、扔包、跳格、斗鸡赛、踢毽、找铆球、洒蛋蛋、踢毽、拔腰、抱小腰、打权杨、攉杆、跳皮筋、赶老牛、打砖等 3.2 娱乐价值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还体现在它对参与者生命的娱乐价值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具有表演、娱乐的特点,常见于民族节日、欢庆丰收、休闲消遣中。各族人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而充分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另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其独特、优美、粗犷等特点可以愉悦观众。 3.3 文化教育价值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是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根基,体现了文体的交融性,并与本民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民族习俗、生活方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另外,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快乐,进而养成主动学习的能力。学校体育教育的核心是“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显得非常重要,民族传统体育不同于现代竞技体育,它不是以运动成绩作为判断和量评的标准,而是注重健康、乐趣,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总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其教学功能价值,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4 湘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4.1 大力宣传,营造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普及推广离不开有效的宣传。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导向作用,广泛宣传湘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普及基本知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共同推进湘西民族传统的传承与发展现代化高速的信息化时代,可以通过电视、平面、网络等媒体做大力宣传,宣传其外在的形式同时宣传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唤起民众自觉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民族精神追求意识。在掀起全民健身热潮中合理的推介和引入湘西本土的民族传统项目,为群众参与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4.2 增加投入,完善相关的群众性基础设施场地器材的配备
经济问题是头等问题,政府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投入有时候直接决定了该项目的生存与发展,在调查中发现影响群众性参与的因素中资金不足是主要原因,加大资金投
入一方面是对活动本身的投入,多举办高水平高规格的竞赛活动,以点带面,带动民族传统体育良性发展。另外保护传统节日,保护民族聚居区群众的生活习俗,让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传承的空间,培育良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发展土壤。另外,加强场地设施建设,也是当务之急,在当前情况是很多群众性体育场馆匮乏,民族地区更有甚之,只有让参与者有健身之地、有学习之处、有展现之所,这项运动才能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4.3 结合现代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优化动作,增强湘西民族传统体育的普适性 推广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应该本着以审美为基础,以参与为乐趣为原则。在大众健身的前提下,推广那些低器材要求的形式。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欣赏水平的提高,适合现代审美标准的动作往往是吸引练习者的重要因素。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失去了民族个性,必定会失去生命力;将湘西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注入现代元素,寻找传统与现代新的契合点。如将民族传统歌舞与现代的健美操相结合,被称为民族健身操。这样新的形式更加适应了当代人审美的需求和健身的需求。 4.4 健全制度,完善各职能部门基层协会组织管理工作
事物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好的制度保障,健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制度保障是这类项目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制度政策的落实要靠基层组织,还要通过各社团协会的协作,同时由于湘西的各民族传统体育组织协会管理制度还比较落后,属于零星的自发松散状态,缺乏打破地域的发展意识,不可能站在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宏观调控,缺乏专业的组织管理人才,这不利于民族传统项目长期稳定的发展,应该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全面健身推广项目中科学管理,有序推进。 4.5 建立村落、社区、学校的多层次推广模式
将民族传统项目引入到湘西各市、县社区文化中,坚持打造文化精品和大众健身娱乐相结合原则,定期举行小型趣味竞赛活动,促进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达到传承与发展并进,达到推广和宣传的作用。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以建立以聚居区村落为的形式
典型模式。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就来自于农村,在村落开展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民族传统体育最本身的原生态环境,开展村落的民族传统体育建设,丰富农村体育文化生活。将湘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课程,在大、中、小学中推广开展,使现代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互为补充,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与技能,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骨干和指导者,成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原生、次原生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必由之路。以上几方面有机结合必将迎来湘西民族传统体育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l]王南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纳入贵州高校体育课程资源体系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3).
[2]郭 礼.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途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33).
[3]舒颜开,刘少英.湖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传统体育项目分类及其保护[J].吉首大学学报,2009(30).
[4]白晋湘.《民族民间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9. [5]陈建兵.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7.
[6]许爱梅.民族健身操的价值及应用前景[J].体育学刊,2007(8):64-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