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 N10024956 实验技术与管理 ....—第26卷第8期2009年8月 CNl1—2034/T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Vo1.26 No.8 Aug.2009 高校科研组织团队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郑志雯,马 强 (华南理工大学特种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640) 摘要:目前国内某些高校科研组织拥有优秀的高端人才资源,却缺乏高效的团队管理理念,造成人才的极 大浪费和管理制度的错位。该文对高校科研组织的团队管理模式和创新体制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科研组织;团队管理;机制创新;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4956(2009)08 0017—03 Study on the innovative team management mode in key laboratori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eng Zhiwen,Ma Qiang (Key Laboratory of Specially Material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China) Abstract:Recently there are most excellent talents in many key laboratori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ut there have no general and longterm concepts on team management SO as to make human resources waste and system mistaken.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management mode and innovative system. Key words:key laboratory;team management;innovation;resource integration 近几年很多高校实验室不断推动机制创新,以新的 机制吸引和凝聚一批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及其团队,以国 家和省内重大项目为目标,以创新的机制为动力,不断 产生重大科技成果,实验室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带动社 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 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I1]。国内 高校很多科研组织根据国家科技发展的方针开展创新 性研究,培养创新性人才。 会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建设成更大的科技平台。科技 但随着国内外条件变化和走向市场经济,其所存 在的弊端也日益突出。最直接的表现是:团队缺乏主 部有关领导认为,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经济 持续保持8 以上增长速度的奇迹,但传统发展模式,特 别是依靠资源的高消耗和廉价劳动力密集产业的发展 模式,越来越受到能源、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约束口]。因 此,高校的科研单位,尤其是高校科研组织,要形成同当 地经济发展相适应,并具有一定优势特色的科技体制, 并整合资源和凝聚队伍,以团队的创新求发展,这在实 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方面更具决定性作用。 动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缺乏能促进主观能动性充分发 挥的有效人才激励机制,不能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形 势和激烈的国内外科技竞争;研究方向和优先发展领 域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脱节;体制上管理僵化、效率 不高、工作优劣不分、人才难以脱颖而出等 。];在一个 大实验室下分成多个小实验室,各自为政,封闭运行, 资源浪费,大部分人员都是进行低水平的重复研究。 最大的浪费不是有形的,而是人力资源的浪费,无法建 以下就高校科研组织的团队管理现状及创新模 式,提出几点看法,以供相互探讨。 立有利于研究人员创新、交流、融合的平台,极大地制 约了研究人员思维空间和创造能力。这些状况直接影 响到高校实验室尤其是科研组织的长远生存和发展, 迫使我们反思。 1 目前高校科研组织团队管理现状 科研组织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科研组织团队管理和机制创新 收稿日期:2008—08 19 作者简介:郑志雯(1977一),女,山东省龙口市人,理学硕士,工程师,目 前在华南理工大学特种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从事科 研管理工作. 团队的形成是为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务,团队是人 的集合,团队管理与决策是分不开的。所有高绩效的 团队都能给成员一个适合于自己个性的角色。研究表 18 实验技术与管理 明,一个成功的团队大约有8种不同的角色定位 ’。 重新登记造册,按种类、型号、数量、分布等情况分类统 他们是:创造——革新者;探索——倡导者;评价—— 开发者;推动——组织者;总结——生产者;控制—— 检查者;支持——维护者;汇报~一建议者和联络者。 团队的每个成员在各自的分工领域内加以创造和创 新,再加上决策者的主导作用,就形成了一个快速运转 的系统。 计。其中,根据集中共享和专业需要相结合的原则,进 行合理调整。将几个实验室都需使用的仪器设备,相 对集中在一起,集中管理,集中使用;而对各种专业所 需的不同仪器设备,则根据专业需要合理配置。对于 大型设备、贵重精密仪器,由于使用率相对较低,运行 消耗大,维护费用高,则可实行责、权、利明确的管理措 科研组织的团队创新首先体现为管理体制的创新。 施,也就是要明确实验室及实验室人员的职责范围,明 现有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团队管理模式是校、院两级管 确实验室与实验室人员的利益。对大型、贵重精密仪 理,而在日常工作中,大多数实验室由校、院、系(教研 室)三级管理 ]。学校实验室的建立和形成是依据课程 的分类或重点科研项目的需要而设置的。伴随着办学 规模的扩大和“21l工程”的建设,实验室进行过多次重 组。但这种重组更多的是体现在行政组织上,而其管理 模式和管理流程并没有多大变化或优化。这客观上造 成实验室带有浓厚的自我封闭的独立性,没有充分发挥 实验室的功能和效益,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科学 研究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虽然学科越分越细,但交叉 性却越来越突出。以生物医学材料学科这一研究领域 为例,它不仅要研究生物组织工程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而且还涉及医学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医疗器 械和图像处理与技术等学科领域。这说明现代科学技 术革命,会影响到各个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 引入,使科学研究的范围扩展,一个研究课题需要多种 实验设备和相关技术人员的技术支持。而带有自我独 立色彩的实验室很难完成多方面的实验研究,所以,传 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势在必行的。 为了适应现代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创新的需要,必 须打破这种自我封闭的独立性框架,建立一种新的实 验室管理机制,强调管理的服务功能和管理责任到人, 使实验室有效开放。作为高校实验室的负责人,首先 应考虑如何能使自己团队的每一个人全力以赴地做好 自己的工作,如何能营造一个环境使他们最大限度发 挥自己的工作热情和才能智慧,这是一个实验室突破 性发展的关键。 3整合科技资源,依靠创新团队 整合科技资源就是要求资源的创新、科学管理实 验物资及仪器设备。高校实验室每一个团队都集中大 量仪器设备。加强计划、科学管理和合理使用,是提高 仪器设备利用率的重要保证,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实验 室运行的有效与否。在团队的规划和分布中,相同的 实验设备相应增加,不同种类的设备也随之增多。因 此,淘汰更新旧设备,统筹规划,共享使用,并健全相应 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充分提高现有实验物资和仪器设 备的利用率。首先,要对整个实验室物资和仪器设备 器应实行专人管理,使用者需先培训,经考试合格后, 方能有偿使用这些仪器设备。这种目标责任制将实验 室和实验室人员的利益和学校利益、设备的利用率结 合在一起,更能调动实验室和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积极 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仪器设备的作用,提高仪器设 备的利用率,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实验室所依靠的创新团队,是从体制上将研究人 员组合起来的一个群体,它给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集 思广益、互相启迪、激烈碰撞、产生灵感的良好氛围,极 大地促进了学科交叉与融合,团队制为每个研究人员, 营造了一个在共同总目标下,自由探索的宽松环境,定 期召开团队学术研讨会,鼓励带批判性的学术观点和 敢于挑战权威的设想,构成了产生创新性思维土壤。 如国家有关部门为了进一步发挥高等学校创新平台的 投资效益,凝聚并稳定支持了一批优秀的创新集体,形 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提升高等学校科 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重 点学科建设。 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要 把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培养和凝聚各类科技人才特 别是优秀拔尖人才,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作为研究型大 学,特别是建在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更是要体现这 个要求,体现出人才、平台和成果的结合。科研组织必 须进一步致力于扩大对国内外的开放,接收吸纳访问 学者和学生,开展国内已有的规划建设的相关平台,构 建合作和共享关系,努力履行开放服务的社会责任。 尽心于国家重大需求引导的、立足信息科技发展前沿 的、具有战略性、先导性的科技创新,是实验室的根本 任务,汇聚和培养优秀人才,并使他们充分发挥能力是 实现这一任务的关键。 此外,根据团队总体目标和分解目标,努力营造团 队紧迫感和荣誉感,使每个人在渴望自我实现的同时, 深深感到来自同行及其他团队的竞争和挑战。通过危 机感的科研环境,激发团队的创造力,竞争大项目,聚 集大成果。让团队的每个成员参与管理也是团队建设 的出发点。要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尊重个人的个性 郑志雯,等:高校科研组织团队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19 和特长,要增强每个人对整个团队的责任感。 重个性的人文环境;高效、快速的组织协调和服务体 系;开放、流动的学术交流平台和人事管理机制,团结 4 团队创新需要经济实力、体制和人才三方面 的配合 协作的团队精神,支持并鼓励研究人员流动。 5 结束语 社会或高校里的每个团体的创新和发展都需要实 力、体制和人才三方面的配合。实验室建设的发展靠 创新型的团队来带动,团队的创新需要科研项目来支 持。项目带来经费,是整体实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显 示度。科研组织项目和课题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一 :第一,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如“863”、“973”以及 国家重点战略攻关专项计划,国防建设、科技强军等重 一个科研团体或一个项目管理的好坏,很大程度 上体现在团队的建设和管理上。在高度信息化、科技 化、商业化的今天,人们也越来越发现团队的重要。因 此,不论是多大的企业或单位,它的内部应该是由一个 个的团队组成,正如人是由一个个的细胞组成的一样。 理想的团队需要具有不同技能和承担不同角色的 人,他们在磨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充分发挥其 聪明才智,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大突破性战略研究项目以及型号装备等;第二,以信息 化带动工业化,对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以及更 新换代等带来的企业技术研究课题,发展制造业等带 来的制造技术方面的创新研究;第三,高新技术企业发 展的尖端技术研究,例如在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物 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方面的尖端科技发展前沿研究; 第四,紧密结合市场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 关的民用横向课题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等。 另一方面,从体制上来说,我们还应该期待能够真 正适应自主创新体制的配套制度、社会环境及市场效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郑志雯.高校内部科研组织发展现状及创新对策浅析EJ3.科技进步 与对策,2006(6):169—172. [2]龚映杉.在变革机制中激活以创新团队制胜出[J].中国高等教育, 2005(10):10—11. [3]王凤辉,朱影,谷春栋.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战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 究,2005(8):100—103. [4]成功的团队管理[EB/OI ].http://book.hr.corn.cn/detail2.php7 id一2043. 应。首先要建立与自主创新相适应的分配机制;其次 是公共资金和政府资金要有利于自主创新,提高社会 E53陈益娥.浅谈高校实验室改革与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7):253-256. 效益;三是基础性产业和共性产业要提高利用效率;四 是知识产权归属和保护要得到加强。 [6]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EB/OL].http://theo ry.people.com.cn/GB/41038/4290470.htm1. 高校科研组织由于长期以来对科研队伍建设重视 程度不够,待遇和职称评定以及定编、定岗等问题没得 E7]尹仕,肖看,刘志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人模式的探索_J].实验技 术与管理,2008,25(4):28~31. [83刘国瑜.试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特色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 坪,2008,25(3):147 160. 到很好解决,造成团队成员情绪和状态不佳,工作效率 不高。在管理上,我们应突出:以人为本,重点建设公 平竞争、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 (上接第10页) 如何安排和完成实验的创新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我 们突出了知识、能力、科研素质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 养,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注重 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意识。通过单模光纤模场直径 的远场和近场方法测试,以及加大实验内容,培养学 生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开放条件,缩小 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区分度,促进了学生学习方法的 改变,以及理论与应用结合的能力的提高,为本科生 将来继续深造或就业奠定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为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z]. 2007年1号文件. [2]王丽,陈江博,金绍兴,等.全光纤无源耦合器件制作过程中的实践 创新能力培养L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5):13-15. [33王丽,宋扬.本科生毕业设计“多模光纤脉冲展宽”在实践教学中的 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5):12-14. E43蔡幸生.论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系统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 25(2):卜4. [63张金福,宣勇,王才领.“我国大学学科发展模式的反思与创新”E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95 99. 学生通过实验教学提前融入学科建设打下良好的 基础-%3。 [6]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 (3):7—11. [7]陈玉春,武迪新.以实践教学促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04— 1卜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