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第1篇】 一、教材解读
《书戴嵩画牛》选自统编教材六上第21课,由《伯牙绝弦》和《书戴嵩画牛》两篇文言文所组成。本单元主题是“艺术”,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本单元除了文言文两则之外,还有《月光曲》《京剧趣谈》。
《书戴嵩画牛》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文章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二、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理念,首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素养中,第二条就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相应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中也多次提到“思维能力培养”,特别在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里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其次,本课的教学设计,还考虑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对古诗文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最后,本课的教学设计,还建立在对具体学情的把握上。六年级
学生已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有了初步了解,会借助注释来学习文言文。本课课后习题中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结合具体学情和课后习题,本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先是通过预学反馈、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准读通课文。然后通过抓关键词等方法,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艺术之美。最后又利用“课后注释”中的矛盾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思辨等方式,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升思辨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设计理念,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分别为:一是否能读准读通课文;二是否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清楚地讲述这个故事,体会到艺术之美;三是通过思辨的环节,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否展现出来,思维力是否得到了提升。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预学反馈,纠正“处”“数”等四个多字音的读音,会写“轴”等四个生字,并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通过抓关键词“爱”和“笑”,展开联想,欣赏艺术之美,同时能借助注释读懂故事内容,感受处士和牧童对画的不同态度,能用自己的话清楚讲述故事。
3.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利用“课后注释”中的矛盾点,以小组合作等形式对“不可改也”进行思辨,通过个性化、多元化的理解提升思辨能力。 四、教学反思
本课是第三学段的一篇文言文,所以在教学的设计上不仅需要符合单元语文要素、学情,还要符合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设计了三个环节:
(一)预学反馈,读准读通,感受“文言之美” (二)抓关键词,展开联想,讲述“故事内容” (三)合作学习,展开思辨,提升“思维能力”
其中第一环节,预学反馈,主要是针对字音学习的,对于其中四个多音字的读音,进行了反馈和指导,然后指导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节奏。基本步骤如下: 1.预学反馈,读准多音字 预习单反馈:
(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2)一日曝书画
通过预学反馈的方法,发现四个难读的多音字。然后利用比较判断等方法,在纠正读音的同时,理解“处士”“百数”“曝书画”的意思。
2.借助注音,读准读通
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个故事,试着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然后去掉注音,小组轮读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3.合作读文,读出节奏 (1)师生合作,读出节奏
师生合作读,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关注停顿,尝试读出节奏。
(2)男女分读,角色感受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初步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
第二环节抓关键词展开联想,主要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讲故事,体会艺术之美,基本步骤如下:
1.自读感悟,框架梳理
这个故事中的两个人物,分别是:杜处士和牧童。故事中还提到了一幅图,叫《斗牛图》。然后请学生再读课文,借助注释,自己试着说一说故事的大意。学生边说,边通过梳理关键词“爱”“笑”“不可改也”等,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 2.抓关键词,展开想象
(1)抓关键词,感受“尤所爱” (2)展开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3.抓关键词,感受两处“笑” (1)牧童“拊掌大笑” (2)处士“笑而然之”
在理解牧童语言的基础上,理解处士的“笑而然之”,并从“笑”这个字中,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处士。 4.理解观点,讲述故事 (1)联系生活,理解观点 (2)带着理解,再读全文 (3)借助支架,讲述故事
①学生借助板书,有滋有味地和同桌,讲讲这个故事。出示评价要求:
讲完整,不遗漏情节; 讲清楚,表达有顺序; 讲生动,想象要合理。
②找一生讲故事,评价。再找一生讲故事,评价。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感觉自己引导的痕迹过多,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讨论,可能这样会更好,学生也会学到更多。
第三个环节就是思辨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希望能够让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有自己对“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个道理的理解,基本步骤如下: 1.小组思辨,“不可改也”
根据课后注释中的矛盾点,提出问题,进行思辨:苏轼的观点是“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是否不可更改?学生根据资料袋,联系自己的生活,在“不可改也”上加上标点,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2.交流汇报,思维碰撞
观点一:同意苏轼的观点,认为向有经验的专业人士请教,是不可更改的。
标点:不可改也!理由:如果要治病当然要去请教这方面的医生,所以我认为这个道理是对的。
观点二:不同意苏轼的观点,认为这个道理是可以改变的。
标点:不,可改也!理由:从课后注释中,我们知道牧童是说错了,牧童算是有经验的,但是他也有错误的时候,所以有经验的人说的也不一定是对的。
观点三:觉得这个道理在不同的情形下,有不同的情况。 标点:不可改也?这个道理要分不同的情况,有时候专业人士说的是对的,是可以请教的,也有时候专业人士也不一定对。所以,我们不仅要请教别人,还要学会自己去观察和思考。 3.引用诗句,总结评价
这个思辨的环节,我觉得“点”还可以的,但是可以再放开一点,讨论以后,学生展示思辨的时候,可以碰撞再激烈一点,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能够通过观点的碰撞,有更多思维的火花。对于我来说,这节课比较难把握的是,如何将语文人文性的东西和相对理性的思维学习融合地更好,展开地更充分,既能把握好语文要素,又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含量。今后还会在这些方面多多努力钻研。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第2篇】 教材分析
《书戴嵩画牛》是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课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简约凝练的语言特点。
3.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4.领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明白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2.想象故事细节,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下面我们复习一下这些词语,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
鼓琴 善哉 巍巍乎 志在流水 汤汤 破琴绝弦 终身 锦囊玉轴 曝晒
2.昨天我们掌握了生字,学习了课文《伯牙鼓琴》。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文言文第二则《书戴嵩画牛》。 二、学习《书戴嵩画牛》 (一)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小组内合作对照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2)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 (3)小组内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交流字词句的含义。
3.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预设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中“好”的意思。 师:“好”这里读hào,是喜爱的意思。
预设2:“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中的“尤所爱”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尤所爱”是“尤其珍爱”的意思。通过这个词的理解,悟出理解文言文的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一日曝书画”中的“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曝”在文中的意思是晒太阳。
4.师:现在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小组内合作,试着翻译全文。 小组成员汇报,师适时出示: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
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二)练讲故事,言语实践。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指名说,教师随时补充。 2.小组内练讲故事。
3.班内展示。请两名同学上台讲,提出要求,尽量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加上动作和表情。 (三)精读课文,感受人物
1.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指名发言。
师出示课件呈现戴嵩《牛》图,并适时呈现: 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2.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
人? 指名发言。 师适时出示: 表现:处士笑而然之。
可见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方法指导: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运用:结合锺子期的语言,走进人物内心,想象的画面,体会音律美。读一读《书戴嵩画牛》牧童的评价画作的语言,想象场景。 3.带着感情朗读,读出牧童的语气。
全班齐读: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四)再读课文,领悟主题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2.生回答,师适时呈现: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课文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4.师:课文学到这里,谁能试着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 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
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因事求人,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三、学习写作方法 1.学一法:运用通感写感受
通感就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也就是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2.举一例:
本文“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说像大山一样高峻,心目中有泰山的形象;“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时,耳中既有流水声,眼中也有流水形,所以在以声写声时兼有以声唤起流水形的感觉。 3.练一练:反复诵读后,我们也可以试着写一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参考: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你笑得真甜 !(笑声是听觉印象,笑的样子是视觉印象,而“甜”是味觉印象。) 四、作业布置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第3篇】 书戴嵩画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想象故事细节,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熟读课文,能与同学交流对文中人物的看法及获得的启示。 重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想想细节,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难点:
能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作品,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图画,导入课题。 2、齐读课题。
3、理解课题意思,了解什么是题跋?(即写在字画、书籍、碑帖前后有关品评、鉴赏、记事、考订等的文字,本文即属于这一文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根据书上的注音和注释,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用“/”画出长句子的停顿。把课文读通。
(2)同桌互相听读,讨论、修正读的不准的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把有疑问的地方圈起。 2、指名读,正音。 3、听录音范读课文。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4、生熟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请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词句,并尝试表演。
2、杜处士对《牛》图“尤所爱”,请你想象一下他的表现,试着描述一下。
(1)他可能这样夸赞这幅画...... (2)他可能这样爱惜这幅画...... (3)他还可能......
3、牧童“拊掌大笑”是什么样子的?试着演一演,边读边表现出牧童的动作和神态。
4、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也笑了。你觉得他是怎样笑的?试着描
述一下杜处士的表现和话语。
四、选择一个角色,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任选一个角色,发挥想象,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 ①我姓杜,人称杜处士。我读了不少书,可就是不愿意做官…… ②今天天气真好!放牛去喽!还没出村子,我看见…… ③我是苏轼,听说四川有个杜处士,尤爱书画…… 2、检查讲故事情况,指名讲故事,交流评价。 五、再读文本思启示
1、作者在讲完故事后,引用了一句古语,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谁能说说苏轼这两句话的意思? 试着补充填空: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画牛当问( )。 ( )当问( )。
2、延伸思考:会“问”就够了吗?从这个故事和苏轼的评价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六、课后拓展
1、阅读其他的题跋作品,和同学分享你的体会。 2、查找后人对戴嵩画做的评价,和同学交流。 七、板书设计:
杜处士 曝 笑 牧童 想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