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3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一年级地理试卷完整版(广西防城港市高级中学)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2023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一年级地理试卷完整版(广西防城港市高级中学)
 选择题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A. ①为地壳 B. ②为岩石圈 C. ③为软流层 D. ④为下地幔

【2】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②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 【1】C 【2】A 【解析】

【1】据图中数据和分布可知,①为大气圈中的平流层,②为地壳,③为软流层,④为外核,故选C。

【2】石油为液体,横波不能穿过,纵波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都能穿过,所以有石油的话横波消失,纵波波速下降。故选A。 选择题

产生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

A. 相邻地区存在气流升降运动 B. 地区之间存在热量差异 C. 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D. 相邻地区的地面状况差异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大气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度之间存在热量差异,B正确;大气环流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的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是高低纬度间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

不断地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 选择题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 )

A. 紫外线区 B. 可见光区 C. 红外线区 D. X射线区 【答案】B 【解析】

太阳辐射50%左右的能量集中于可见光波段。故选B。 选择题

7月9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和行将移动的方向是( ) A. 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B. 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C. 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D. 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春分日(3.21)时太阳直射赤道,然后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进入北半球,夏至日(6.22)时直射北回归线,然后太阳直射点向南运动,秋分日(9.23)时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运动进入南半球,冬

至日(12.22)时直射南回归线,然后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所以从6月22日至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7月9日在6月22日至9月23日之间,故答案C正确。 选择题

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A. B.

C. 【答案】A 【解析】

D.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点俯视呈逆时针南极点俯视呈顺时针,CD错误。西经度数减小的方向和东京度数增加的方向均为地球自转方向,A正确,B错误。故选A。 选择题

读澳大利亚西部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1】沿X、Y、Z的自然景观依次是( )

A. 阔叶林、森林草原、荒漠 B. 硬叶林、稀树草原、荒漠 C. 落叶林、草原、荒漠 D. 雨林、稀树草原、荒漠 【2】引起X、Y、Z三地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从西向东降水减少 B. 从西向东降水增多 C. 从西向东气温升高 D. 从西向东海拔增加 【答案】 【1】 B 【2】 A 【解析】

【1】据澳大利亚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可知,X为地中海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Y为热带草原气候,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Z为热带沙漠气候,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故选B。

【2】据上题分析可知,X、Y、Z依次为森林、草原和荒漠,因此引起X、Y、Z三地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从西向东降水减少。故选A。

选择题

下面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数码代号按顺序依次是( )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②① C. ④③②① D. ②③④① 【2】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原因是( ) ①离太阳近 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③云层厚且夜晚长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强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 ①⑤⑥ B. ①②③ C. ④⑤⑥ D. ①④⑤ 【答案】 【1】B 【2】C

【解析】试题解析:

【1】图示地面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故④表示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则发出地面辐射③,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大气发出大气辐射②;大气辐射中射向地面的部分为大气逆辐射①,把能量还给

了地面,对地面起了保温作用。故选C。

【2】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故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而晚上,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应差,故气温低。故选B。 选择题

有关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B. 生物圈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C. 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及岩石圈的上部,并且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D. 生物圈与岩石圈没有联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及岩石圈的上部,并且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选择题

下列地理现象中,能说明地球自转的是( )

A. 太阳东升西落 B. 昼夜长短变化 C. 四季变化 D. 昼夜现象 【答案】B 【解析】 试题

地球自转地意义有昼夜交替、地方时、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转等,昼夜现象不同于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就为昼,没照亮的就是夜,转不转没关系,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变化是由于公转产生的。故选A。 选择题

不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的是( ) A. 长江口河道向南偏,使北支水道不断淤塞 B. 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C. 世界多地降水量的变化与黑子活动的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D. 产生“磁暴”现象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长江河道向南偏,使北支水道不断淤塞是由地球

自转引起的地转偏向力所导致的,不是太阳活动影响。故选A 选择题

下图示意某山地植被分布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山地位于( )

A. 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B.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C. 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D. 南半球中纬度地区 【2】甲地的植被应为 ( ) A. 常绿阔时林 B. 常绿硬叶林 C. 落叶阔叶林 D. 针叶林 【3】与北坡相比,南坡( )

A. 水土流失较严重 B. 自然带数目较多 C. 年降水量较小 D. 气温垂直递减率更大 【答案】 【1】B

【2】D 【3】A

【解析】试题分析:

【1】该山地南坡自然带分布高度偏大,应为北半球的山地,同时该山地基带植被为针阔混交林,说明该山地位于中纬度地区,故该山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2】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该山地基带植被为针阔混交林,则甲地植被应为针叶林。

【3】南坡冰川位置低,说明该坡降水较多,水土流失较严重,因此与北坡相比,南坡水土流失较严重。 选择题

读下图(图中箭头代表水流补给方向)回答,箭头a代表的补给现象一般发生在( )

A. 1~2月 B. 3~4月 C. 6~7月 D. 11~12月 【答案】C

【解析】a代表长江水补给洞庭湖水,应为洪水期,湖泊起削减洪峰

的作用。长江流域降水在6-7月最丰富,形成的径流大。选择C项。 选择题

下列属于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是 ( )

A. 夏初江淮地区梅雨天气 B. 盛夏长江流域伏旱天气 C. 夏秋东南沿海登陆台风 D.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反气旋中心是高气压,升向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干燥少雨,常见天气有盛夏长江流域伏旱天气,我国北方秋季的秋高气爽的天气和北方冬季寒冷干燥的天气,本题答案选B。 选择题

东亚季风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 海水流动的季节变化 B.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昼夜变化 D. 海陆气压的季节变化 【答案】B

【解析】陆地相对于海洋而言,升温快,降温也快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东亚季风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故选B。

选择题

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梅雨\"天气主要是由( )造成的。

A. 冷锋 B. 暖锋 C. 台风 D. 准静止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梅雨的形成是江淮静止锋 综合题 读图回答

(1)此图表示北半球的__________ 季(季节),此时太阳直射点在 ____________。

(2)A,B,C,D表示气压带

A是___________带 B是 ___________ 带 C是 ____________ 带,

D是 __________ 带 (3)E、F表示风带

E是 ___________ 带,F是 ____________ 带(北半球) (4)B、D两处降水类型不同

B是 ______________ 雨,D是 ______________ 雨。 【答案】(1)冬季 南半球

(2)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3)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4)锋面雨 对流雨

【解析】(1)据图可知,赤道附近的上升气流南移,即气压带、风带南移,可判断为北半球的冬季。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

(2)据纬度位置可知,A为90°附近的副极地气压带,B为60°附近的极地高气压带,C为30°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D为赤道附近的赤道低气压带。

(3)据图可知, E为低纬度东北信风带,F为中纬度盛行西风带。 (4)据图可知,B地为60°附近,为暖而湿的盛行西风和冷而重的极地东风相遇形成的锋面雨,D位于赤道附近,受热多,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综合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和中拉合尔气候统计资料。

材料二:巴基斯坦是世界重要的灌溉农业国家,乙地是该国重要农业区。目前,乙地正推广“水肥药一体”的喷滴灌技术(在灌溉水源中加入化肥和农药)取代大水漫灌。

材料三: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重要的合作项目,瓜德尔港、产业园区、公路铁路和能源为四个建设重点。通过该走廊建设,逐步完善巴基斯坦与中国的互联互通,推动中巴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1)甲处河流径流全年有两个峰值,说出其出现的季节及主要补给类型。

(2)说明乙地多旱灾的自然原因。

【答案】(1)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夏季,雨水。

(2)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印度河径流季节变化大;印度河中下游

下渗量大;灌溉水源不足。

(3)节约水资源;减轻土壤盐碱化;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改善土质和农产品品质。

(4)建设港口,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建设公路铁路,有利于生产、生活资料运输;形成水陆联运通道等。 【解析】

(1)据图可知, 甲地处印度河的上游,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坡,有高山冰雪日融水补给,同时地处西南季风迎风坡,因此甲处河流径流全年有两个峰值,一个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产生的春汛,一个是大气降水产生的夏汛。

(2)据图可知, 乙地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且印度河中下游流经沙漠地区,下渗量大,据上题分析可知, 印度河流量季节变化大;据材料二可知灌溉水源不足。因此出现旱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