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8年第2期 第24卷(总第l38期)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I A Nam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 NO.2,2008 Serial No.138 Vo1.24 ・经济学研究・ 我国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及共调控 赵学清 (南京政治学院科研部,江苏南京210003) 摘要: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劳 动者不平等的劳动能力和政府再分配的效果等因素,共同决定了现阶段收入差距的存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 善和一些违法行为则进一步强化了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扭转这一局面,形成合理的收入差距,必须调控初次分 配的过程和结果,努力推进初次分配实现市场公平和市场效率的统一,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效率的统一。 关键词:收入差距;收入分配;初次分配;再分配 中图分类号:F04 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74(2008)02—0043—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 素的报酬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生产要素和产品两组 价格决定了企业经营者的收入,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投 入市场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决定了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成就,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与此同时出现了收 入分配差距逐步拉大的趋势。对此,社会各阶层感受 深刻,反应强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逐步扭转收 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是改 善收入差距拉大局势的首要环节。深入贯彻党的十 七大精神,要求我们探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 为政府逐步扭转这一趋势提供决策咨询。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价格在决定经济社会生产什么、生 产多少和如何生产问题的同时,决定了为谁生产即收 入分配的问题。在价格进行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 通过税收等手段对初次分配的结果进行再分配。再 分配,一方面是“取”的问题,即通过税收等手段获得 可供分配的收入;另一方面是“予”的问题,即把政府 通过税收等手段获得的一部分收入重新分配出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差距归因分析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探讨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首先要说 明现阶段收入分配的机制。我国经济的资源配置方 式是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价格在市场经济中具有传递信息、提供激励和分配收 入三种功能。它不仅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而且 也是收入分配的基础性手段。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 中的贡献既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根据.又是对生产要素 所有者分配收入的根据。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收 “予”的手段主要有转移支付、社会救济、提供公共产 品等。再分配的目标是弥补市场初次分配的缺陷,实 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效率的统一。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存在差距的原因 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过程的简单分析可 以发现,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人收入的量主 要决定于三个因素:一是个人所有的生产要素的量; 二是由市场决定的这些生产要素的价格;三是政府对 收入分配的调控。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一定和 入是市场初次分配的原则,而生产要素的贡献是由价 格指示的。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客观地评 价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为确定生产要 这三个因素有关。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具有产 生收入差距的内在条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收稿日期:2008—0l—O8 作者简介:赵学清(1955一 ),男,江苏灌南人,南京政治学院科研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种所有制结构对个人收 入分配产生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公有制经济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深 化所有制结构改革必然会使非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 结构中的比重上升。而非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 中的比重上升,必然使个人的财产性收入比重上升, 产生拉大收入差距的力量。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初 中存在着产生收入差距的条件。国有的生产资料是 全体人民的共同财产,国有生产资料带来的收益仍 旧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共同分享。抽象地说,国 有制经济的运行不会拉大收入差距。但问题在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生产资料实行所有权和经 营权的分离会不会对收入差距产生影响呢?国有生 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 基本经济制度内在地具有拉大收入差距的力量。 产资料之所以采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形式. 就在于这种形式能调动经营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 创造性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调动经营者 积极性的关键措施就是把经营者的收入和经营绩效 结合起来。经营绩效高的经营单位和个人可以得到 更高的收入,经营绩效低的经营单位和个人只能得 到较少的收入。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即使是国有生产资料的运营也会使劳动者有不同的 收入,导致收入差距的产生。集体所有制的生产资 料归集体成员共同所有。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公” 的性质仅仅在集体内部才存在,在这种所有制经济 单位的外部关系上仍然具有“私”的性质,即集体 所有制经济单位在内部关系上具有公有制的性质, 在外部关系上具有私的性质。不同集体所有制经济 单位的成员之『白J,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上是不平 等的。除此之外,集体昕有的生产资料一般也采取 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形式,同样使经营绩效不 同的经营者之间产生不同的收入,导致收入差距的 产生。所以,即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经 济中也具有产生收入差距拉大的内在条件。另一方 面,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还存在 着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社会 成员在生产资料占有上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据国 家工商总局的资料,纠2006年底,全国私营企业已 达494.7万户,注册资本7.5万亿元;个体工商户 2576.2万户.资金数额6515.4亿元。目前个体私营 经济创造的GDP已经占我国经济总量的4o 左右。 2006年私营企业缴纳的税收总额达3495.2亿元,个 体工商户缴纳的税收总额达11 94.7亿元= =。这实际 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个人及其家庭占有生产资 料的不平等。个人及其家庭拥有的生产资料的不平 等,必然使运用这些生产资料获得的收益不相等, 从而存在着收入差距拉大的客观力量。只要非公有 制经济存在,从而个人能够从生产资料的使用中获 得收益,那么,收入差距就必然存在并有拉大的趋 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有制为主体、 第二.劳动者拥有劳动能力的不同必然导致收 入水平的不同,产生收入差距。劳动力是指“人的 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 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 。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 平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 。,从而承认人体 中的劳动能力归劳动者个人所有。劳动者个人所有 的劳动力排除了其他主体对人体中的劳动力的无偿 占有和使用,构成了劳动者对劳动能力的天赋特权。 由于劳动者在体力和智力方面的遗传素质不同,后 天所处的环境不同,接受的教育和训练不同,在教 育训练中的主观努力程度不同,因而每个劳动者的 劳动潜在能力必然不同。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教育 训练使每个劳动者具有不等的体力和智力,拥有不 等的劳动能力。这种不等的劳动能力在生产过程中 的贡献是不等的,在劳动力市场上必然表现为不同 的价格,从而获得不同的报酬,形成源自劳动报酬 的收入差距。 第三,市场经济奖勤罚懒、奖优汰劣,具有拉 大收入差距的天性。价格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 配的基础性手段。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商 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问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 下,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再生 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时花费在单个标 准质量商品上的包括活劳动时间和物化劳动时间在 内的劳动时间、 ”。由于市场主体的生产条件有好有 差,劳动熟练程度有高有低,劳动强度有大有小, 掌握的市场信息有多有少,对市场的认识程度有深 有浅,对市场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把握有准 有误,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有快有慢,市场决策有成 有败,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有优有劣,市场份额有 大有小,经营结果有赢有亏……这些因素的综合作 用使一些市场主体具有超常的市场驾驭能力,而另 一些市场主体失去驾驭市场的能力。像自然规律一 样发生作用的价值规律奖励市场竞争的优胜者,惩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罚市场竞争的失败者。即使市场主体拥有同样的生 产要素,他们也会有不同的收入水平,产生源自市 场机制作用的收入差距,甚至存在两极分化的趋势。 第四,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放大了市场分配造 成的收入差距。即使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初 次分配也会产生并扩大收入差距,更何况我国的市 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在我国的市场经济运行中, 存在着一系列拉大收入差距的因素。一是全国统一 开放的市场体系还没有最终形成,市场分割现象还 不同程度地存在;二是市场竞争不充分,价格形成 机制不尽合理,价格这个分配手段的作用发生一定 程度的扭曲;三是市场主体在市场上待遇还不太平 等,尤其在资本市场上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受到 不公正的待遇;四是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还比较严 重,劳动力存在着身份和地域上的差别,难以实现 充分的自由流动;五是市场秩序不规范,假冒伪劣 充斥市场,等价交换原则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六 是部分自然垄断企业和行业利用垄断地位获取垄断 利润,等等。所有这些,影响了市场价格作为收入 分配的手段所具有的客观性质,使市场经济固有的 弊端得以放大,进一步拉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 第五,政府对初次分配结果的调控不够得力、 手段方式相对有限使再分配的作用受限,导致收入 差距拉大。在我国的经济运行中,收入的初次分配 是由市场实施的。市场的发育程度、竞争程度及类 型直接关系到初次分配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退一步 讲,即使在发育完善的完全竞争市场上,初次分配 也会产生较大的收入差距,存在着收入两极分化的 潜在趋势。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对收入分配进行调控。 政府对初次分配的调控包括对初次分配过程和结果 的调控两个方面。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存在两 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忽视对初次分配过程的调控。 其实,初次分配过程是政府对收入分配进行调控的 有效的着力点。初次分配的结果是在初次分配过程 中形成的。如果能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形成过程中进 行适度调控,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次分配 过程的调控,包括在价格的形成环节,根据产品和 服务是否适宜竞争为标准,规定不同产品和服务的 价格形成方法;在价格运行环节,基本保持总供给 和总需求的平衡,使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在价格 管理环节,建立完备的价格法规体系,维护正常的 市场价格秩序;在价格调控环节,建立有效的价格 调控制度,克服和弥补市场机制的弱点和不足。而 我国的市场机制正在完善过程中,市场秩序有些紊 乱,市场竞争有失规范,市场分割依然存在,市场 垄断时有发生,市场价格不太合理,物价水平上升 较快。这使得市场初次分配的客观性、公正性受到 损害。初次分配出了问题,想通过再分配来彻底解 决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二是虽然比较重视 对初次分配结果的调控,但总的看来还缺乏经验, 不够到位。由于初次分配出了问题,再分配就要承 担更大的责任。然而,目前我国再分配的手段不是 很多,制约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再分配目标的实 现。在“取”的方面,个人所得税更多地是从有固 定收入的工薪阶层中征收,由于缺少有效对策,高 收入者相反并没有成为个人所得税的重要征收对象; 遗产税、物业税还没有开征,起点公平没有得到充 分的保障;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近十年来增长不快, 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过低。在“予”的方面,随着 政府财政收入的超速增长,政府财政支出用于再分 配的数量不够,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医疗、养 老、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公共 产品提供的数量不足,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不够。由于初次分配的基础不够好,再分配还存在 问题,导致收入差距呈现出拉大的趋势。 概言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体制、劳动者不平等的劳动能力和政府再 分配的效果等因素,共同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存在发 生收入差距拉大趋势的客观条件。市场经济体制的 不完善和一些违法行为的存在则进一步强化了收入 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这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加以说 明,从政策上寻求解决的办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差距调控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差距拉大原因的分析 使我们注意到,收入差距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劳动力的个人所有等 因素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只要实行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要公 有制经济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基本原则,只 要实行市场经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只要不平等的 劳动能力归每个劳动者个人所有,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收入分配就必然存在差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实行市场经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客观真理性, 已经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所证 明。既然我国现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这种资 源配置方式是必然的、合理的,那么,现阶段收入 分配出现差距也是必然的、合理的。相反,没有收 4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入差距是违反规律的.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能的。 我们干万不要以为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就不公正、 不合理,干万不能把群众的注意力转移到收入分配 的差距上,以为收入分配仔往差距就是不公正、不 合理。问题只在于,多大的收入差距才公平,才合 理。合理的收入差距必须联系它赖以产生的社会主 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才能说明。合理的 收入差距必须保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笨本经济制 度能够得到再生产,必须保证市场经济体制的资源 配置效率,必须保i止初次分配中市场公平和市场效 率的统一和再分配中社会公平和社会效率的统一。 合理的收入差距必须在完善的市场初次分配过程和 科学的政府再分配过程中形成。 1.调控初次分配过程.保证初次分配结果的客 观公止,实现市场公平和市场效率的统一 收入差距的公平和合理首先决定于市场初次分 配结果的公平和合理,对收入差距的调控也必须首 先在初次分配领域进行.重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解决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造成的不合理 的收入差距,使初次分配结果在市场范嗣内实现公 平和效率的统一。具体措施主要有: 一是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在完善的市场经 济体制下,价格通过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经营者 之间、生产者经营者 消费者之间的公平竞争来决 定。通过同一种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商品的市 场价格被决定;通过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问的竞争, 不同商品的比价被决定;通过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之 的竞争,购销差价、批零差价等被决定;通过 生产者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价格被确定在 反映社会需求的水平上。市场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则, 必须承认竞争规律的铁一样的强制,按生产要素的 贡献分配收入。政府在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方面应该 按照产品和服务是否适应竞争为依据,确定商品价 格不同的形成机制,并创造条件通过规范的竞争来 实现。 二是规范市场秩序。市场主体利用市场信息或 市场力量对市场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破坏市场秩 序,就会使初次分配失去客观公正的性质。传播虚 假信息、实施价格欺诈、实行强买强卖、出售假冒 伪劣、计量缺斤少两、质量以次充好等扰乱破坏市 场秩序的行为.都会使初次分配失去客观公正的性 质,对初次分配过程的调控就是要严格规范市场秩 序,让初次分配在客观公正的市场环境中进行。 三是消除市场垄断。垄断价格对收入分配产生 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消费者购买相同的产品比 4 完全竞争条件下支付了更高的价格,一部分收入通 过垄断价格转移到垄断者手中;另一方面,垄断者 为了维护垄断高价限制产量。使消费者不能以完全 竞争时的价格购买到足够数量的产品,福利受到损 失。许多垄断企业职 [收入过高就是因为垄断造成 的,为此政府应该出台反垄断法,对垄断高价进行 凋节,降低垄断高价对收入分配差距造成的影响。 四是熨平经济周期。市场经济的运行容易发生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两种不正常的情况,这两种情 况都会导致初次分配的失常.使收入在生产者和消 费者之间、资本的借贷者之间、实物资产的拥有者 和货币资产的所有者之问发生分配性的变动。在这 种意义上,调控宏观经济运行也是对市场初次分配 的一种调控。 五是加强价格管理。从分配的角度看,政府的 价格管理实际上就是埘初次分配的管理。生产经营 者在政府的管制下采取合理的价格行为,就能使价 格反映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从而使通过 价格进行的初次分配客观合理,使产品和服务的生 产者、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通过价格获得与其贡 献相对应的报酬。政府对价格的管理越科学越合理, 价格的分配功能也就发挥得越科学越合理,从而通 过价格进行的初次分配也就越科学越合理。 2.调控初次分配结果,保证再分配结果的公 平,实现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的统一 通过对收入初次分配过程的调控,能够在初次 分配的范围内实现市场公平和市场效率的统一,为 收入的再分配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但初次分配的 结果还需要政府进行再分配予以调节,以实现社会 公平和社会效率的统一。 为r抑制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政府 对初次分配结果进行凋控需要解决两个难题:一是 如何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二是如何调节过高 收入。 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可以考虑下列措施: 一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首先, 通过严格劳动执法,保护劳动者正当的权益不受处 于强势的资方的损害。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这一现 实,要求政府必须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通过严格 执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只有劳动者的合法 权益得到保护,劳动报酬的比重才有可能得到提高。 其次,通过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并根据物价上涨情 况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标经常地加以调整来提高劳 动报酬的比重。最低工资标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 条件下劳动者维持本身及其家庭最低程度生活水平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的保证,是劳动力实现简单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政 府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最低工资 标准,作为劳动力市场确定劳动报酬的底线,以保 证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最低工资标准还必须根据 物价上涨情况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经常进行 调整,以保证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不致发生困难。 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和不断调整对于提高劳动报酬 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一项保底的工作。再次,根 据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增长的实际情况,建立企业 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使劳动报 酬随着经济发展得以逐步增加。比如,建立由最低 工资标准、最低社保缴费、最低福利津贴等构成的 企业普通职工收入保障机制等,着力形成企业普通 职工工资增长的长效机制。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工 资支付保障机制对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 比重具有重要意义,这需要政府下大力气解决。 二是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公共支出,特别 是对农村地区。为了解决收入分配领域的问题,政 府增加在医疗卫生、教育培训和其他社会服务方面 的支出尤为重要。医疗卫生状况的改善有助于提高 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效率。公共卫生的改善可以把 本来用于治病的资源用于其他方面.而且会减少员 工生病的生产损失,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减少其 支出。基础教育的普及可以使劳动者提高自己把握 和进入市场的能力。在我国各个行业对熟练劳动力 需求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加强劳动力的培训不仅为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而且有助于缩 小收入差距。适应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全球 化发展的趋势,必须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 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人力资本的存量。在城 市,在加强职业教育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培训零就 业户具有劳动能力的成员;在农村,应完善劳动力 培训阳光工程,落实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 计划和转移培训计划,扩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规模, 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增加农民工劳动报 酬。 三是增加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公共支出。交通是 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物质基础,通讯是全国统一市 场形成的信息基础。只有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的基 础设施建设,降低物资流通的成本,才能让贫困地 区的劳动力等经济资源具备更好的流通条件。 四是加大支持技术扩散的公共支出。随着我国 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我国正逐步全面参与高技 术、中端技术和低技术领域的竞争。目前我国在低 技术的贸易品的竞争中逐渐取得_r优势,但还有待 于开发高、中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机遇。这意味 着今后的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技术扩散。这 就需要政府在推动技术扩散上下功夫。技术的扩散 不仅可以推动经济增长,而且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 五是增加对落后地区和农村的政策扶持和转移 支付,使落后地区增长生产性就业机会。其中,尤 其要增加对农村的政策扶持和转移支付,增加非农 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增加,城乡收 入差距就会缩小。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基 础设施投资增加,落后地区收入就会增加,地区收 入差距就会缩小。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公共支出 增加,就会改善劳动者个体获取收入的能力。这些 措施都有利于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调节过高收入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 高收入人群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特别是对画家、书 法家、著名社会科学家、著名医生、影星、歌星、 体育明星、高校和科研机构高职人员、自由职业者、 私营企业家等高收入阶层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加强 对国有垄断行业和企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如烟草、 移动通信、石油化工、供电等行业的职工工资与福 利,特别是这些行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的收入应该成 为监管的重点;严格监管和控制、压缩党政机关的 行政开支,严格清查小金库,防止通过增加行政开 支变相增加收入;严格禁止权力进入市场,杜绝权 钱交易;逐步创造条件,征收遗产税、物业税等税 种,等等。所有这些都有助于调节过高收入,缩小 收入差距。 政府对初次分配结果的调控应该注意分寸,掌 握有度。这个度就是对初次分配结果的调控不能损 害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不能损害市场经济的分配机 理,应该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效率的统一为目标。 总之,对初次分配结果的调控无论是“取”还是 “予”,都要既讲究公平,又讲究效率。 [责任编辑 张明之] 参考文献: [1]全国GDP四成由个体私营经济创造[ ].人民日报, 2007—02—16(1). [2]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7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95. [4]赵学清.劳动与劳动价值新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 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