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永德茶叶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浅谈永德茶叶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来源:爱站旅游
浅谈永德茶叶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要】本文根据永德茶叶产业的生产现状,分析了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对茶叶产业如何走出低谷、不断发展壮大,提出了研究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茶产业 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

笔者根据对我县近年来的茶叶基地建设、生产、销售等情况,对我县茶叶产业如何尽快走出低谷、不断发展壮大作如下浅析。 1、我县茶业的生产现状 1.1 经营管理现状

1.1.1生产主体以茶农为主,组织形式多样,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加工方式是我县茶叶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我县茶叶生产主体主要有:( 1)一家一户的茶农;( 2)茶商或茶叶大户。生产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 1)农民+农民。表现为:一部分农民在家搞生产,一部分农民在外搞销售。形成产、供、销产业链。( 2)市场+农户。茶农通过集市贸易与大市场相联系。( 3)自产自销。我县茶业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主要特点是:中高档茶、大宗茶类以机制为主。

1.1.2区域分布明显,新型茶区快速发展。我县主要生产绿茶、青毛茶、普洱茶等。区域布局主要是乌木龙、亚练、勐板、小勐统和勐汞等乡镇的温凉山区。由于我县农业综合开展的实施及大力调整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新型茶区正在快速发展,如乌木龙、明朗、勐汞等地的新茶区就是这几年新发展起来的。

1.1.3 产品结构变化加快,新产品将成为我县茶业新的增长点。总的趋势是:过去的中低档红茶产量承着县茶厂的倒闭大量减少。绿茶类则稳定快速增长,尤其是以银竹为主的名优绿茶发展快。另外以永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兰庭茶厂、新文茶厂和供销社茶厂等茶厂生产的以普洱茶为主的茶类正朝优质、有机、特色、质优价廉方向发展,总体结构不断优化。 1.1.4 经营企业数量多,龙头企业少;小作坊式的企业多,现代化企业少;产品品牌多,名牌少。茶树种植以农户为主体,平均每户仅1亩左右。全县仅加工茶叶的茶厂就有60多家,平均每个茶厂年加工茶叶不足10吨。加工企业由于规模小,设备落后、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经营企业中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销售茶叶只能以原料为主,受制于人,难以开拓市场。由于生产工艺简单,产品质量、原料、感观品质等很难保持稳定。 1.1.5 生产力水平低。一是无性系良种少;二是高优茶园少;三是茶园肥培水平低,分散、老化、抛荒等现象严重;四是茶叶采摘管理不力,优质春茶原料往往因采工组织不力,销售渠道不畅,不能及时采摘,损失巨大。茶厂生产力水平低。因茶厂规模小、设备差,自动化、信息化程序低,竞争实力弱。稍有规模的茶厂面临个体初制所低价争原料、抢市场、生产经营困难。

1.1.6 管理水平低,管理不规范。由于我县茶叶经营以家庭经营为主,经营者普遍对管理重视不够,管理人员基本上没有受过专业管理培训,现有企业潜力难以发挥。茶叶项目投资缺乏有效管理。

1.1.7 县茶叶产业技术水平与先进茶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茶叶科技创新水平与先进地区差距拉大。第一,茶树良种普及率过低。我县目前无性系茶树良种只有1.9万亩,仅点总面积的10%。第二,我县茶园生产力整体水平低下,生产成本高。2002年我县茶园单产为15公斤/亩,与思茅等地区的亩产150公斤的高优生态茶园相比差距较大。第三,茶叶加工技术与设备落后。我县茶叶加工厂普遍存在设备落后、厂房破旧、卫生状况差的情况,难以达到食品生产的卫生要求。由此造成一是茶叶卫生质量不能保证,二是茶叶品质很难稳定和

提高。第四,产品档次低。我县茶叶生产企业科技创新意识薄弱,生产的茶叶基本上是初级产品,深加工产品只占3%左右,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均很低,无法萍踪国际市场要求。 1.2 市场流通现状

1.2.1 茶叶消费潜力巨大,增长加速,消费结构各具特色。据中茶网提供数据,2003年我国茶叶内销总量为46.57万吨,绿茶为26万吨,花茶为10.5万吨,茶、绿茶占80%,大宗优质茶市场潜力巨大。随着茶叶有利健康生活理念的进一步传播,我国茶叶消费市场还将扩大。我国茶叶消费结构特点是:( 1)南方以绿茶、乌龙茶为主,少量花茶。北方以花茶为主,绿茶为辅。( 2)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渴求,保健茶快速发展。( 3)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及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茶叶消费迅速。( 4)从总体来看,消费结构由低、中、高向中、高、优转变。低档茶叶将逐渐被淘汰出市民消费市场。茶茶减少,绿茶增长,特色茶、礼品茶也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正在扩大。

1.2.2 流通主体多样,构成复杂,流通多渠道。目前,活动在城乡的茶叶流通的主体主要有:茶农、茶叶、流通企业、茶厂(场)、地方茶叶协会、地方政府建立的旨在为茶农服务的机构或实体。从总体来看,茶农是我县茶叶流通的主体。我县茶叶的流通主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1)茶室。主要分布在县城及个别发达乡镇。私人经营为主,一般建在居民居住较集中的地方。( 2)茶叶专柜。主要是我县私营的部分茶厂茶商所经营,主要建于昆明、临沧等地各茶叶市场。( 3)批发市场交易兼零售。

1.2.3 茶叶消费方式以散茶为主、包装茶少。以茶室为主,超市、批发市场新型销售模式正在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习惯,发展速度快。茶艺馆的兴起将作为一种时尚推动我县茶消费家庭化。

1.2.4 经营体制经营方式以传统为主。主要表现在:( 1)以销售原料出口为主。(2)等商进门为主,主动找市场营销少。( 3)传统产品为主,创新产品很少。(4)单个企业销售作战为主,联合发展很少。 1.3服务体系现状

我县茶业服务体系的主体主要有:(1)传统基础上改造过来的服务机构。主要是具有准政府性质的茶叶行政主管部门。其他民营企业性服务组织没有。 ( 2)传统茶叶科技协会有名无实。我县茶叶协会主要是科协下面的一个专业协会,但目前的情况是:一是专门人才缺乏;二无具体的服务项目;三是因为茶叶市场不景气导致茶叶科技协会经费无法落实而无创新机制;四无服务平台和服务手段。茶叶科技协会成了“挂名协会。”( 3)人才队伍、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茶业发展的支持体系不健全。( 4)从服务体系的主体来看,没有专门部门和企业从事茶业服务工作。兼职服务多,专业化服务机构少。服务活动多,有效服务少。 2、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 小规模生产、小作坊加工方式与茶业产业化经营的矛盾。茶业产业化应以如下条件为基础:( 1)茶叶的产、供、销及服务的产业链实现社会化分工与协作;( 2)生产规模化与标准化。( 3)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创新体系,包括产品创新、生产工艺创新及营销、服务体系的创新。( 4)经营主体龙头企业的存在和发展。 2.1.2 交易方式严重阻碍了我县茶业发展。我县茶叶交易仍然是原始的小门市现货交易方式,一家一户经营。其交易方式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交易规模小;二是自产自销;三是多数市场为行政市场,就是借助某单位出门办事时销售少量的产品。

2.1.3由于缺乏龙头企业,我县茶业竞争力难以提升,难以应对外来挑战。要应对经营挑战失去我县茶业经营,必须要以经营主体为依托,按市场的要求配置资源,开展营销。我县自县茶厂倒闭以后,没有出现新的大型的加工企业拉动,所以茶叶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在逐年不断下降。

2.1.4 服务体系不能满足我县茶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无通道。( 2)无平台。( 3)无服务产业。( 4)无人才。要推动我县茶业产业化,就要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办法,尽快搭建经营平台,通过建立现代信息流、物流和服务体系,拉动茶叶产业发展。 2.2原因分析

2.2.1 以小农为基础的组织方式是决定我县茶业发展现状的主要原因。( 1)难以形成规模。( 2)低集约化程序影响我县茶业综合竞争力。( 3)低社会化程序制约了我县茶业的产业化进程。

2.2.2 服务体系产业化水平低,经营平台缺乏。主要表现在服务组织少。 2.2.3 茶叶政策有待完善。( 1)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序的存在主体歧视不用于茶叶产业化。扶持主体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重基地,轻流通;重生产,轻服务;重传统,轻创新;重茶叶,轻茶业。( 2)由于当前多种经济成份存在,个体实行包干征收,企业则按帐征收。前者很轻,后者很重。价格混乱,伪劣产品多。( 3)科技投入乏力直接影响茶业竞争力。我县茶业科技投入少、投资不足造成的创新乏力将严重影响我县茶业竞争力。

2.2.4 茶业产业化弱,经营主体少决定着我县茶业的竞争力。茶业综合竞争力是由这些因素决定的:一是龙头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二是产品创新能力及市场占有力;三是行业综合服务和支持体系的健全程度及服务功能。我县茶业经营主体从总体来说是本土性的,不能形成并发挥其功能。 3、对策与建议

3.1搭建茶业经营平台。明确定位,面向全球市场,服务整个茶业,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茶业服务体系的统一。重点是:第一,通过标准化生产(载、采、制、包)、标准化营销(拓展市场)和标准化管理“人、财、物)来实现。第二,建立企业化的茶业经营的服务机构。第三,组建企业化的咨询服务机构,围绕茶业产业化,开展信息、人才、管理进出口业务服务。

3.2创新茶叶生产组织形式,培育和扶持经营主体。以基地化、规模化,龙头化为重点,大力发展以下形式的生产组织:(1)产地市场+茶农基地。以农户为重点着力发展高优茶园,手工名优茶。(2)龙头企业+基地。茶农与龙头企业签订协议,茶农连片形成茶叶基地,基地也可以是企业自建的。(3)服务组织+龙头企业+茶叶基地。通过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创新茶叶生产组织形式,克服茶叶生产以农户为主体,规模小,难以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被动局面。做强龙头企业,着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通过提高质量创立品牌,通过品牌宣传开拓市场。 3.3创新流通体系,实现茶业流通体系的现代化。(1)创新流通渠道。(2)创新交易市场,引导产地市场,发挥其货源组织和采购功能;引导销售市场,发挥其货源组织和采购功能;引导销售市场,发挥其销售与市场信息功能。 3.4创造公平、公正的政策体制环境。(1)打破传统落后的按所有制作为扶持依据的新的政策扶持管理体制。(2)调整利益分配,使之合理化、科学化。茶叶产、供、销、链条中,种植环节分到的利益只占30%,与生产成本相当,无利可图,利润大多集中在供销环节。 3.5发挥优势,确定重点,搞好规划,开发目标市场。发挥文化优势和历史优势,红茶绿茶两个市场一起抓,实现“以产定销,以销定产,以销促产”的转变。

3.6加快改制重组,创新茶叶产业。第一,要调整所有制,实行“改制重组”。第二,要调整茶类结构,主攻“绿、名、特”。第三,调整经营方式。第四,调整产品结构,多产好茶,少产差茶。第五,调整茶季结构,多产春茶少产夏秋茶。第六,调整产区结构。第七,调整人员结构。第八,发展茶叶深加工产品,延长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附加值。 3.7关于政策扶持问题。第一,要在生产上加大投入,实现优质(良种、无公害)、高效(规

模化、机采机制)、低耗(低成本)。第二,要在科技上加大投入。加强茶业研究投入上,一是要根据茶叶市场需求向优质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的需要,开展优质、无公害生产技术研究。三是要加大茶叶加工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四是要加大茶叶新用途的开发。

3.8组建茶业协会,并发挥其作用。第一,建立现代茶叶基地。第二,建立、扶持和发展茶业龙头企业群体。第三,创建现代茶业流通市场。第四,创建和扶持现代服务平台。第一,鼓励现代茶叶物流发展。通过“品牌重组、人才重组、资产重组”实现茶业一体化经营。 【参考文献】

1、安徽省屯溪茶业学校主编《茶树栽培学》农业出版社出版 2、杭州新龙茶叶有限公司,中国茶叶发展报告茶叶信息 3、中共临沧市委宣传部编制的《临沧市经济工作手册》(2006.7) 4、《云南农业》编辑部出版的《云南农业》(2003.12) 5、永德县茶叶生产安排意见(2007.3、2008.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