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形状》说课稿
西安工业大学附属小学 任雪峰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起始课。要求学生达到五个预期学习结果: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能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重点是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主体活动就是预测实验四种纸筒的承受力。蛋壳承受力是一个拓展延伸。 二、备课思路
研究教材后,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重组处理,将开头的认识四种基本形状没有单独拿出来教,而是渗透到活动中,把重点放在了探究纸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这是总的一个想法,具体分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我是按照一节常态课来准备的,前天晚上才开始看教材、教参,昨天晚上才把教案拿出来。学生进教室之前都不知道上什么内容,也没有准备课件,不是没有,而是我想平常也没有这个条件去做,干脆就上最朴实的课吧!提供一个最真实、最朴实的课给大家解剖吧! 2、教案有两稿。第一稿导入不是用纸托笔,而是托书,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肯定一下想不到把纸折成复杂的形状,他们首先想到的
是把纸弯曲成拱形,这种想法最接近学生。因此考虑到第二稿的导入,也就是今天的导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3、作为本课得的主体活动,探究纸的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先后我有三种想法:第一种是由教师折形状,然后让学生用其进行测试,只要讨论做的注意事项就行了,后来感觉不太妥,似乎是教师拽着学生在走。其实折纸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的过程,它可以比较形状的不同,还能进一步理解什么叫对比实验,很多变量是要控制好的,否则实验就不科学了。于是我想到了第二种做法,没人发一张纸让学生折自己想折的形状,然后引出很多地方都不一样的纸筒拿来比较肯定不公平,接着拿出教师折好的纸筒来测试,后来感觉最终还是教师折好的。最后就改成了今天课上的想法,先让学生讨论折纸时要注意些什么,学生的回答很好地诠释了控制变量的概念。但我考虑不足的是,对学生折纸的水平估计过高,在设计之中我是安排指导学生如何折纸的,但后来忘了。如果改进的话,我觉得可以在纸上画好线,再让学生去折,降低难度,可能会更好。
4、对于应用这一块,我是在让学生实验完得出结论后,顺势引出一句话:不光纸改变形状能增大承受力,生活中很多材料都能通过改变形状来增大承受力。然后让学生回忆,从课上看,学生理解还是不错的。当然这里还可以深入,布置学生课后观察周围的物体,哪里是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的。
5、关于鸡蛋壳承受力这一环节,由于出现意外,蛋壳碎了,顺势让学生回家去做,也不失为一种弥补的办法。
6、从最后谈收获来看,预期的目标基本上达到了。针对课堂上出现的失误我也采取了让学生说失败的教训的方法,也是对他们整个科学素养的教育——作实验需要严谨、沉稳、理性。其实一节课所承载的东西很少,关键是长期的教育教学,这节课仅仅是一个例子而已。 三、上完课的想法 1、几个细节没有考虑好。
(1)、折形状的纸不应该事先放在桌上,学生普遍是手前脑后,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做而不是思考,所以导致折纸的不成功。 (2)、每组只有四本书,不够,应多准备。
(3)、纸上应化好线,降低折的难度,以节省时间去高效完成实验探究。
2、对结论的看法
科学的结论应是:圆筒第一(这没有质疑),六边形第二,四边形第三,三角形第四。课最后只有三组是这样的结论,有三组没做完,有七组结论不对。本来是考虑用电脑来求平均值,但因为没有多媒体所以作罢。每一组的数据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导致失真,但并不代表整体。因为样本太小,把全班的数据进行整合,结论自然而然得出(后来在办公室算了一下,将做成功的10组数据算的平均值是三角
形1.9,四边形2.1,六边形3.6,圆筒形5.6)。教学目标中只要要求知道不同形状承受力不同,也并没有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具体大小。由于操作的失误导致数据失真,教师如果强行告诉学生科学的结论意义也就不大了,只有让他们重新折纸,重新探究,才能改变他们的看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