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真题试卷 (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简答题 3. 论述题 4. 材料分析题
单项选择题
1. 施瓦布倡导的实践性课程开发的主体应是 ( ) A.课程集体 B.学科专家 C.课程专家 D.一线教师
正确答案:A
解析:实践性课程开发必须植根于具体实践情境。在这里,课程开发的的主体就不只是课程专家或学科专家了,“课程集体“或”审议集体“成为课程开发
的主体。
2. 奥苏伯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三种类型,下列不属于这三种类型的是 ( )
A.归属学习 B.上位学习 C.发现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正确答案:C
解析:奥苏伯尔把有意义的学习分为下位学习(归属学习)、上位学习及并列
结合学习三种类型。
3. “注意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这一表述符合泰勒模式中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何种标准? ( )
A.序列性 B.整合性 C.逻辑性 D.连续性
正确答案:B
解析:关于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泰勒认为有三个。第三个标准是“整合性”,它是指“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
4. 由泰勒的学生布卢姆提出的,后来一度成为教育研究的显学的是 ( )
A.批判教育学 B.五段教学论
C.概念重建主义范式 D.教育目标分类学
正确答案:D
解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继承并发展了泰勒的“行为目标”理念,第一次在教育领域确立起“教育目标分类学”,
从而把“行为目标”取向发展到新的阶段。
5. 下列关于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将学生视为积极的活动者 B.强调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主张教育过程给学生以足够的活动空间 C.强调教师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拥有充分的自主权 D.教师需要对照预订目标对学生的各项活动进行打分 正确答案:D
解析:在关于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中,教师不像在目标模式中那样,是一个
对照预定目标打分的评分者,而是对活动加以批评以促进发展的批评者。
6. “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这句话出自谁之口? ( )
A.布鲁纳 B.瓦根舍因 C.斯金纳 D.加涅
正确答案:A
解析:布鲁纳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假设,那就是:“任何学科都能够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7. 不属于范例教学中所选范例的基本特征的是 ( ) A.特殊性 B.基本性 C.基础性 D.范例性
正确答案:A
解析: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范例的基本特征有三个,即基本
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8. “能写出清晰又有条理的社会学科计划的报告”,属于下列哪种课程目标? ( )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正确答案:B
解析:目标实际上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泰勒列举出“能写出清晰又有条理的社会学科计划的报告”、“熟悉有关营养问题的各种可靠的信息来
源”作为目标陈述的例子。
9. 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美生活”之需要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所
以课程就是由实用科学知识所构成的。这一观点是 ( )
A.要素课程说 B.泛智课程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 D.功利主义课程论
正确答案:D
解析: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美生活作准备”,而适应“完美生活”
之需要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所以课程就是由实用科学知识所构成的。
10. 要素课程说的创立者是 ( ) A.赫尔巴特 B.亚里士多德 C.夸美纽斯 D.斯宾塞
正确答案:B 解析:“要素课程”学说产生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表
现形态以“七艺”为典型代表。
11. 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又保持各
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这指的是 ( )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广域课程 D.学科课程
正确答案:A
解析:根据学科课程综合的程度不同,可以把学科本位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种形态。“相关课程”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
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
12. 下列不属于儿童本位综合课程的是 ( ) A.浪漫自由主义经验课程 B.设计教学法
C.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
D.“STS”课程
正确答案:D
解析: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当代
人本主义经验课程”都可以说是儿童本位综合课程的典范。
13. 下列不属于道尔顿计划的主要措施的是 ( ) A.作业安排 B.材料整理 C.实验室 D.成绩记录
正确答案:B 解析:“道尔顿计划”是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1920年在马萨诸塞州的道尔顿市公立学校里形成、实施的,其后在纽约的道尔顿学校里实施。道尔顿计划主
要包括三项主要措施:作业安排;实验室;成绩记录。
14. 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的是 ( ) A.杜威 B.克伯屈 C.杰克逊 D.鲍尔斯
正确答案:C
解析:杰克逊于1968年出版了《班级生活》一书,在该书中杰克逊首次提
出了“隐性课程“这一概念。
15. “同质编班”又叫 ( ) A.留级制度 B.能力分组
C.降低学历水准 D.分组教学
正确答案:B 解析:“能力分组”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进行编班,将具有相同能力的学生编进同一个班级。这种组织形式又叫“同质编班”。
16. 把整个班级分成许多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自主性的共同学习,这在教学组织上称为 ( )
A.个别学习 B.同步学习 C.分组学习 D.能力分组
正确答案:C 解析:所谓“分组学习”,是把整个班级分成许多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的自主性的共同学习。
17. 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这是课程实施基本取向中的 ( )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正确答案:B
解析: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或相互适应观)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
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18. 把教学设计视为一种工程、一种技术的是 ( ) A.忠实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B.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C.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D.实践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正确答案:A
解析:忠实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征:(1)教学设计是一种工程、一种技术。(2)教学设计本质上是“排斥教师的”。
19. 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进行的评价是 ( )
A.总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正确答案:C 解析:诊断性评价是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
一种评价,其目的在于使计划或活动的安排具有针对性。
20. 被看作“需要本位的评价”的是 ( ) A.目标本位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效果评价
正确答案:B 解析:由于目标游离评价抛开目标对评价的约束,试图通过对课程计划的全面评价来判断该计划是否符合教育者和学生的需要,因此,目标游离评价也被看作是“需要本位的评价”。
21. 从方法的角度来区分,可以将评价分为 ( ) A.内部人员评价和外部人员评价 B.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 C.效果评价和内在评价
D.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正确答案:B
解析: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常用的分类有:以评价的作用性质为准,把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以评价与预定目标的关系为准,把评价分为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以评价
使用的方法为准,把评价分为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
22. 在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中,形成性评价、目标游离评价、内在
评价是在下列哪一阶段产生的 ( )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三代评价是对第二代评价的重要超越,它走出了第二代评价“价值中立性”的误区,确认了价值判断是评价的本质,确认了评价的过程性。许多新的评价理念如“形成性评价”、“目标游离评价”、“内在评价”等都在这一阶段产生。
23. 下列哪种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 ( )
A.目标取向的评价 B.过程取向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效果取向的评价
正确答案:B
解析: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24. 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评价模式是 ( )
A.目标评价模式 B.差别模式 C.外貌模式 D.回应模式
正确答案:D
解析:回应模式是斯太克首先于1974年提出,后被古巴和林肯等人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古巴和林肯等人进一步指出,所谓回应模式,就是以所有与方案有
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
25. 当前的课程研究方法正在走向 ( ) A.“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 B.“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 C.“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整合 D.“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的整合
正确答案:B
解析: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从研究内容看,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从研究方法看,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
26. 主张人的心灵的建构作用的同时,也承认知识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的一面,这类观点属于 ( )
A.激进建构主义 B.温和建构主义 C.个人建构主义 D.社会建构主义
正确答案:B 解析:有些建构主义者在主张人的心灵的建构作用的同时,也承认知识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的一面,这类观点可统称为“温和建构主义”。
27. 被称为“抛锚式教学”的是 ( )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D.协作教学
正确答案:A
解析: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情境教学中的各类事件或问题是学生要完成的“真实性任务”,是教师和学生思想集中的焦点。通过学生和教师对这些事件或问题的探究,教学内容及其进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这些事件或问题恰如一个个的锚,把学生与教师的“思想之船“固定在知识的海
洋之中。因此,也有人把这种教学形象称为”抛锚式教学“。
28. 情境教学的基本环节是 ( ) A.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B.呈现情境、随机访问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C.进人情境、搭建支架、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D.导人情境、引导探索、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正确答案:A
解析:情境教学本质上是开放的、富有创造性的,但如果对之作静态分析,就可以解释其中的基本构成要素或环节。这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创设情境、
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29. 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具有这一
基本特征的建构主义教模式是 ( )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D.协作教学
正确答案:B 解析: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
和文化的过程。
30. 认知弹性理论和代表斯皮罗等人把人的学习分为 ( ) A.“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B.“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C.“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 D.“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
正确答案:D 解析:认知弹性理论的代表斯皮罗等人曾对人的学习进行了重新解释。他们认为人的学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
简答题
31. 简述加涅的学习层级理论中的各学习类型及其基本含义。
正确答案:(1)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动作链索学习是三种基本的学习类型; (2)言语联想学习实际上是一种言语链索学习,即根据言语刺激与反应行为的顺序组合而成的反应; (3)辨别学习实质上是一种知觉学习,即作出知觉的分化; (4)概念学习是指学习根据类别对各种事物作出反应;
(5)规则学习是指各种定理、定律或原理的学习; (6)问题解决或高级规则的学习,即学生通过把学习过的各种规则组合成复杂的、高级的规则,解决遇到的
各种问题。
32. 简述行为目标的本质及其缺陷。
正确答案:行为目标取向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所支配的,它体现了“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它以对行为的有效控制为核心。主要缺陷包括: 第一,“行为目标”取向所体现的“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有缺陷的; 第二,“行为目标”的“还原论”倾向把“完整的人”肢解,人的具有整体性的心理和行为被原子化; 第三,人的许多高级心理素质(如价值观、理解、情感、态度、欣赏、审美情趣,等等)是很难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来预先具体化的。
33. 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三个基本来源及其含义。
正确答案:(1)学习者的需要——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来源的学习者的需要是“完整的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即儿童人格发展的需要: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这包括两个维度。从空间维度看,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是指从儿童所在的社区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需求。从时间的维度看,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不仅指社会生活的当下现实需要,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趋势和未来需求; (3)学科知识——学科知识即学科的逻辑体系,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科的探究方式、学科的发展趋势、该学科与相关学科
的关系,等等。
34. 简述经营课程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1)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2)基本特征: ①经验课程以学习者当下的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 ②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 ③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 ④经验课程重视学习者的
个体差异。
35. 简述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的三种张力及相应的基本价值取向。
正确答案:(1)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 (2)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 (3)科学世界与
生活世界的之间的张力——主体教育观。
论述题
36. 试述课程、教学的含义,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
正确答案:课程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
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通过这个交往过程和活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态度,人格获得一定的发展。教学即是科学,又
是艺术。
37. 试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联系实际,谈谈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正确答案:(1)课程实施有三个基本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 ①三种取向各有其存在价值。忠实取向强化了课程政策制定者和课程专家在课程变革中的作用;相互适应取向则把外部专家所开发的课程与对这种课程产生影响的学习情境、社区情境的因素均予以考虑;课程创生取向则把处于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和学生的课程开发、课程创造中的主体性解放出来。 ②三种取向各有其局限性。忠实取向抹杀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价值;相互适应取向带有折中主义色彩;课程创生取向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推行范围是有限的。 ③从忠实取向到相互适应取向,再到课程创生取向,意味着在课程变革中从追求“技术理性”到追求“实践理性”再到追求“解放理性”,这体现了课程变革的发展方向。 (2)启示: ①把课程实施研究纳入课程变革之中,使之成为课程变革这个系统的有机构成; ②课程变革应将具体教育情境和社区情境的因素纳入自身之中,相应地,课程变革政策应具有变通性; ③课程变革必须最大限度
地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这是课程变革成败的关键。
材料分析题
38. 请阅读下面这段论述: 理想的教育方法不是把自己现成的、表面的知识教授给别人,而是凭借正确的提问,激发对方的思考,通过对方自身的思考亲自发现潜藏于自己心中的真理。正像接生婆帮助孕妇依靠自身的力量分娩婴儿一样,教育者也要帮助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孕育真理、产生真理…… 这段材料中所体现的方法为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哪一种基本形态提供了范型?这一形态的方法具有怎样的性质?结合实例说明教师运用该教学方法的策略。
正确答案:这段材料中所体现的“苏格拉底对话法”或“精神助产术”,为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基本形态之一——“教学对话”提供了范型。 教学对话的性质: (1)教学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 (2)教学对话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 (3)教学对话以学生的自由思考、自由表达为特征。 教师组织与
引导这种教学方法所需的策略:一是恰当的提问,二是创设对话情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