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让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更大力度的建设自贸区、开放平台,构建全流域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黄河沿线各省区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共同富裕。
具体来看,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应重点关注以下四方面问题。
第一,创新驱动。创新是引领区域发展的第一动力。沿黄省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仍是改革创新,特别是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创新链条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西部地区的创新潜力有望被激发出来。比如青海如果依旧采用工业化时代的理念,必然存在环保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冲突,但是如果与数字经济、健康医疗、绿色农牧产品等结合起来,青海则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第二,科学用水。如何实现“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如何实现生态水、工业水、城乡用水在上中下游间的平衡,如何用市场化的办法管理用好宝贵的水资源,这是黄河流域解决水资源约束必须回答的问题。
第三,协同发展。区域协同、省与省的协同、城市群之间的协同已经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紧张政策载体。黄河流域各省区应作为有机整体,利用好黄河通道、通用航空的便捷性,特别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办法建设区域性的物流枢纽,用好消费升级紧张窗口期,把流域生态资源转换为生态资产,变成旅游、医药、绿色食品、特色工业等生态资本和产品,全流域建成统一开放大市场,推动高质量协同发展。
第四,开放平台。在当前国家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背景下,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依托“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内陆自贸区、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已经更多向中西部布局,并且实现通关、检疫、产品标准等方面的一体化,助推中西部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沿黄九省区要把握不断扩大区域开放发展的有利形势,通过建设一批特殊经济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重点边境口岸,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空间,打造沿黄开放高地。
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契机,探索流域协同发展之路
近年来,流域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作为紧张带状经济区地位日趋紧张。通过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积
极探索流域管理和高质量之路,为流域保护和管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供给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历。
(一)探索建立流域主体功能区实施机制
流域是我国主体功能区战略落实的紧张载体之一。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关键一环。关于黄河流域,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功能紧张的地域,以创造更多生态产品为核心功能;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则是发展示代农业。这些地域应以生态环境指标和农业发展指标作为核心以至是评价指标,突出区域定位和功能,给地方当局以明确信号。逐步建立差异化生态绩效考核机制,作为转移支付的紧张根据,发挥其鼓励约束作用。同时,关于优化开发区域,通过探索建立产业、人口和生态环境等清晰尺度,推动部分产业向重点开发地域转移,实现产业结构与主体功能相匹配,更加有效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二)探索建立流域上下游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一是构建更加合理多元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从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公共物品属性看,多元的财政转移支付方式是必要的,不同类型的公共物品应由不同层级的政府主体提供,这是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依据。可以在黄河流域部分省区试点试验,推动建立多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发挥地方的创新精
神和积极性,形成XXX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更清晰的权责体系。
二是试点横向税收分成制度。随着沿黄省区间跨行政区的经济活动强度越来越大,只靠行政协商但不建立完备的利益分享机制,上下游协作的政策结果将大打折扣。如果双方都为这一投资供给公共服务,需要在税收方面进行一些公道的划定。可先在流域上下游有代表性的省区试点,形成成功经历后逐步推广,最终建立顺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横向分税制。
(三)探索建立流域综合管理机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